及物性视角下“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积极话语分析

2024-05-07 08:40周泽奇陆丹云
国际公关 2024年5期
关键词:中国日报倡议一带一路

周泽奇 陆丹云

摘要:本文以及物性分析为路径,以 《中国日报》有关 “一带一路”倡议的英文报道为语料,采取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进行积极话语分析,旨在揭示中国主流媒体对外传播 “一带一路”倡议的表征内容和方式。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外报道中及物性过程的整体分布为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存在过程>行为过程,对外传播话语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亲和力和说服力,有利于增进外国受众对 “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认知和情感认同。

关键词:及物性;积极话语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日报》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取得了积极进展和重大成果,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然而部分国家恶意曲解和抹黑 “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和本质,营造负面舆论环境,一定程度上损害了 “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认可度。由中国主办的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 “一带一路”框架下最大规模和最高规格的多边外交活动,在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第三届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23年10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是国内官方媒体讲好 “一带一路”故事、做好 “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传播的重要契机和切入点。

一、理论背景

(一)及物性系统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元功能,经验功能是概念功能的组成部分,指人类通过语言表达对主客观世界的经验。及物性是解构现实经历过程的意义潜势,揭示过程与其所要求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是表征经验功能的最重要的语义系统。[1]及物性系统将经验世界识解为一组可以操作的过程类别,其框架以过程为中心,包含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三部分。就过程而言,及物性系统将人类的经验分为六种过程,即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与过程联系紧密,参与者是及物过程的支配者,环境成分为过程发生的背景提供信息。因此,进行及物性分析需要分别研究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选择。

(二)积极话语分析

积极话语分析针对批评话语分析的不足而提出,是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反驳和补充。积极话语分析立足于赞扬和建构,主张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分析语篇,力求通过话语分析推动建成宽松、和解、共处的人类社会。共建 “一带一路”强调以和为贵的发展思维,倡导以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现实问题,[2]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高目标,与积极话语分析的路径和愿景具有较强的逻辑相似性。相较于批评话语分析聚焦于对权力机构和社会关系不满的语篇,积极话语分析同时关注更具积极意义的语篇。[3]

(三)基于及物性系统的积极话语分析

积极话语分析主张采取 “多功能的”分析方法,即兼顾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当前学界主要以评价理论作为积极话语分析的研究框架,偏向语篇的人际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的互补性。[4]及物性系统是经验功能的表征和小句呈现意义的主要方式,基于及物性系统的积极话语分析,有助于探知语篇作者对主客观世界的认知和态度以及借助语言工具表达观点和立场的方式和手段,[5]是完善和发展积极话语分析方法的有益尝试。

二、研究设计

(一)语料选取

《中国日报》作为唯一有效进入国际主流社会的中国报纸,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新闻平台。本研究在 《中国日报》官方网站进行检索,设定主题词为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Belt and Road Foru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BRI”和 “BRF”,时间节点为2023年10月14日至10月20日,选取相关性最强的20篇报道,自建小型语料库,总计10 630形符。

(二)研究问题

本研究对20篇报道 (含标题)的小句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旨在回答以下问题:(1)报道中小句过程类型的整体分布特征是什么?(2)报道中各过程类型的表征内容及构建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三、及物性过程分析

本研究运用语料库标注软件UAM Corpus Tool 6,对目标语料库的及物性过程进行多次人工标注和定量统计,分布情况详见表1。

统计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对外报道中各过程类型总计出现947次,其中物质过程出现频次最高,占比57.2%,其次是言语过程和关系过程,分别占比27.9%和11.7%,心理过程出现频次较少,占比2.9%。整体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对外报道的经验意义主要通过物质过程体现,言语过程和关系过程次之,心理过程则相对较少,总体上符合新闻语篇特征。

(一)物质过程分析

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动作的发出者称为动作者,动作的接受者称为目标。通过物质小句,报道从政策、贸易、投资、民生等多个视角切入,概括描述和实例说明相结合,力求客观而全面地描绘 “一带一路”倡议的丰硕成果和积极影响。具体的物质过程如签署合作协议 (例1)、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例2)等,为读者呈现各国共建 “一带一路”的真实场景;抽象的物质过程则多使用promote、encourage、cement、boost 等蘊含积极语义的动词 (例3、例4),概述中国的作为和 “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

例1. China has signed 46 climate change cooperation agreements with 39 developing countries.

例2. Chinese companies are ramping up efforts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infrastructure in the BRI economies.

例3. BRI cements all-around regional collaboration.

例4. China will continue to promote global cooperation in the transportation sector.

在报道的物质小句中,动作者以 “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为主,体现中国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反映中国推动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行动。在第三届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的背景下,部分物质小句的动作者由中国与其他国家并列的名词性词组构成 (例5、例6),表明各国作为倡议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在中国的倡导下联动发展;中国与各国在共建 “一带一路”上的密切交往和积极互动,也从侧面反映出各国对倡议的认可与支持,有助于彰显倡议的国际影响力。

例5. China and Serbia have made a breakthrough in large cooperative projects.

例6. China and Singapore agreed to accelerate full resumption of direct flights.

(二)言语过程分析

言语过程是表示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6]其参与者包括讲话者、受话者和讲话内容。讲话者主要分为报告、外国领导人及官员、专家学者三类。报告通过具体数据为倡议成果提供事实支撑,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例7通过引用官方机构统计数据,使读者直观感受到倡议对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的促进作用。

例7. The report revealed that goods trade volume between China and its BRI partners reached nearly $2.9 trillion.

外国领导人及官员偏向使用评价性话语,表达对倡议的支持和认可,带有一定主观性,而这种主观性较单纯陈述事实更为深刻,更能引导读者的认可。[7]例8的讲话者是泰国总理,既是一国最高领导人,又是共建 “一带一路”的亲历者,其对倡议的积极评价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也能反映共建 “一带一路”的感召力和国际影响力。

例8. Thai Prime Minister Srettha Thavisin said the BRI promotes connectivity among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专家学者作为讲话人时,确指与泛指并存。如例9,报道者将讲话人具体到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借其观点体现习近平主席主旨演讲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例10作为新闻的导语部分,使用experts泛指讲话人,说明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是记述专家的观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说服力;此外,复数形式体现了观点的普遍性,潜移默化中表明倡议具有广泛的认可度。

例9. Anna Rosario Malindog-Uy,vice-president for external affairs at the Manila-based Asian Century Philippines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said Xi's speech further flamed the hope.

例10. Experts applaud role of Belt,Road in improving business climate amid woes.

(三)关系过程分析

关系过程是反映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过程,分为归属类和识别类,归属类指某个实体具有的属性或归属关系,参与者是载体和属性;识别类指一个实体与另一个实体是统一的,参与者是被识别者和识别者。

报道通过关系小句主要表征两方面内容。第一,通过表征事件背景、人物身份和事物属性,为共建 “一带一路”提供事实依据,增强文本信服力。例11先通过识别类关系小句,表明当今世界并不太平,面临诸多挑战,又通过归属类关系小句,说明 “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提供了应对挑战的中国方案。例12包含一个归属类关系过程,界定载体 “东西方经济体”具有 “相互依赖”的属性,旨在说明各国积极参与共建 “一带一路”以加强经济合作的必要性。

例11. Today's is a far less peaceful world….In the BRI,however,the world has a practical tool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例12. Peter Szijjarto said that the economie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are interdependent…

第二,通过界定 “一带一路”倡议和本届高峰论坛的属性而做出评价与判断,以凸显共建 “一带一路”的积极意义。例13包含一个归属类关系过程,肯定中国推动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贡献,构建了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例13. Zhang said that China's efforts to build a green BRI are critica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clean and beautiful world.

此外,当关系过程表征态度评价时,关系小句主要通过言语过程得到投射 (projection),以讲话内容的形式出现,讲话者则以国际人士为主。报道通过关系过程的言语化 (verbalized),既凸显了倡议的积极意义和国际影响力,又避免了报道者的主观介入,使新闻更具客观性和说服力。

四、结束语

《中国日报》主要通过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和关系过程表征有关 “一带一路”倡议的经验意义,四种过程类型以独立、并列或嵌入的形式出现,其中物质过程出现频次最高,言语过程和关系过程次之。总之,《中国日报》对外传播话语具有较强的客观性、权威性、亲和性和说服力,有利于增进外国受众对 “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认知和情感认同,凝聚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的国际共识。

参考文献:

[1] 黄国文.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清明》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05):1-6+11.

[2] 劉勇.“一带一路”生成的四重内在逻辑[J].理论月刊, 2020(08):5-12.

[3] 朱永生.积极话语分析: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反拨与补充[J].英语研究,2006,4(04):36-42.

[4] 胡壮麟.积极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的互补性[J].当代外语研究,2012(07):3-8+76.

[5] 史康,金山.马来西亚媒体对 “一带一路”的表征:基于及物性视角[J].外语研究,2021,38(05):24-32.

[6]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 李君.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 “他者”声音的态度评价研究[J].外语研究,2017,34(06):43-47.

猜你喜欢
中国日报倡议一带一路
三年变化,看消博会越来越“火”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漫画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汉语流行词汇英译问题探究——兼谈《中国日报》网站流行词汇英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