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一下)教学设计及评析

2024-05-08 19:24夏芳夏彩梅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九宫格小猴子下山

夏芳 夏彩梅

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读懂课文:字音准确,语句顺畅,了解故事的情节,并能在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行质疑:小猴子下山所为何来。

2.识字:掰、扛、扔、摘、捧、抱、追。通过动作识记相关动词,并能作简单的梳理。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游戏:我来比划你来猜。

游戏玩法:

出示舒尔特方格,如图1所示。

讲解游戏规则:

请一位同学背对九宫格,根据其他同学的比划,猜出九宫格中的动物名。比划的同学要看清方格显示的标记,主要用动作进行提示,整个过程中不能说出动物名。

(设计意图:本单元人文主题为“习惯”。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习惯的养成需要显性的帮助。课前活动主要引导学生“自查”。将心理学专注力训练工具“舒尔特方格”简化,变身九宫格集体游戏,训练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能力。方格内容及游戏规则都与本单元口语交际相关联,既落实“认真听”,又体验“当别人不明白的时候,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帮助自己表达”。借游戏达成课堂管理目的的同时,预热本课教学中的“动作”“动物”两大元素。)

教学过程:

一读:整体感知,初疑“目的”

1.写课题,读课题:小猴子下山。提示:不拖音。

2.学生自由读故事,借助插图读情节,借助拼音识字。

3.出示故事情节组图(见图2)。根据情节,为图片排序;看图,梳理故事顺序。

提示说话方法:说清楚小猴子的动作

以对各图进行准确区分,让人一听就明白。

例如:

小猴子扛着玉米的图片排第一。

小猴子扔掉玉米摘桃子的图片排第二……

4.整体梳理故事情节并同步板书,连

起来说一说。第一遍由老师示范,板书关键词;第二遍由学生说,绘出故事情节情绪曲线(见图3)。(情节是下山,但心情是越来越开心,最后跃落。)

情节概括示例:小猴子下山来,先后遇到了玉米、桃子、西瓜和小兔子,可是最后却空着手回家去了。

5.启发设疑:小猴子下山来干什么呢?

预设:找吃的、玩耍……

(设计意图:本板块的关键词是“整体感知”,通过读、说、写和绘,完成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梳理,“自由读”是“感”,用给图排序的方式对学习成果进行“显性表现”;将图片情节转化成概括性语言则是“知”,用

记录关键词和绘制故事情节情绪曲线图进行呈现、巩固与加深理解。这其中,渗透图文对照读、记录重要信息进行梳理以及借助动作进行精准表达等具体的学习方法。作为本课学习的核心问题:小猴子下山来干什么呢?直指文本寓意,力求从更宏观的整体入手,引导学生的阅读高阶思维取向,在更为广阔的视野里读故事并思考。)

再读:识记动词,再疑“目的”

1.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读好小猴子的动作。

2.师生交替接力读全文:注意读好标点所表示的“停顿”,师示范读好动作。

3.识字检测:

(1)阶梯一:小猴子的打卡照。看图读动作:借助拼音和图片识字。

示例: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抱西瓜、追兔子。

(2)阶梯二:出示动词画面,去掉其他字的辅助,再认读,初步做动作。(同时相机拓展字的组词与说句子运用)

(3)阶梯三:翻字卡,去掉拼音的辅助进行认读,并熟练做出对应动作,识记动词。(课件停留在带拼音和配图处,以帮助暂时有困难的同学。)

翻完卡片,字卡排列如图4所示。

(4)阶梯四:舒尔特方格观字游戏。

层级一:拿掉谁——谁和其他字不是同一类。

预设:

追,是脚上動作,其他为手部动作。

掰,是左中右结构,其他为左右结构。

扔,是“失去”,其他都是“拥有”。

层级二:补充谁——还有谁和它们是同一类的。

板贴如图5所示。

由补字发现规律:都是提手旁的字,都与手部动作有关。

集中讨论补充完九宫格,老师在字卡上完成板书。

预设补充:拍、打、把、捏等。

层级三:游戏,我来比划你来猜。规则与课前游戏相同:老师指卡片,学生做出相应动作,背对九宫格的同学猜出对应的字。

(5)阶梯五:九宫格中有一个动作在文中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谁,读课文,圈出来。

学生快速读文,找一找,圈一圈。

交流预设:“扔”出现次数最多,共3次。

4.读好“扔”。

(1)贴卡片梳理:先后扔了玉米,扔了桃子,扔了西瓜。

(2)指导读:读好动作,读好心情。

图文结合体会:小猴子每一次都扔得“爽快”,扔得毫无顾忌,扔得开开心心。

(3)读板书再梳理:扔了玉米,去摘桃子—扔了桃子,去摘西瓜—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4)再次引发质疑:小猴子下山来干什么

呢?反观“整体感知”部分预设一的想法:找吃的。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是本课的主体部分,承

载了识字和理解主要情节的任务。识字部分,共用五级阶梯不断巩固识字成果,营造轻松的识字情境,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反复呈现与练习中完成识字。识字方法通过实践完成,既充分考量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点,又不将方法从识字过程中剥离。“观字游戏”是思维含量最高的部分,力求通过真实的学习需求,完成对“提手旁”这一类字的理解与实际运用,同时尽量有趣,尽量无痕。“谁出现的次数最多”是指向文本理解的,这个故事里,造成猴子最终“空手而返”的最失误决策是“扔”,”“扔”的背后是“选择驱动”,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有趣的写法,培养更敏锐的阅读感知力。对于全文的师生接力读,则是考虑到故事较长,师生共读以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同时培养“注意标点符号”的良好阅读习惯。需要说明的是,分工的时候,教师先读“有一天”的设计是更为科学的,因为学生往往会在各段结尾的时候“抢词”,不断修正直到“过关”为止,会增强他们的“停顿意识”,于良好书面表达习惯的养成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读:读好转折,三疑“目的”

1.再质疑:既然它不是来找吃的,那真的是来玩的吗?

2.梳理各段落中小猴子的心情。

3.依据板书的情绪曲线,强化认知心情的变化。

4.读好最后一句: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引导读好句子重音)

引导观察对应插图中小猴子的动作,猜表情,体会其心情并读好:它还是“非常高兴”吗?

预设:由“非常高兴”跌落到“非常伤心”“非常失落”“非常后悔”……

5.三疑:小猴子下山来干什么呢?你来说给小猴子听听。

(设计意图:本部分用“读”来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小猴子是“下山”,他的心情曲线却是一路“上山”而后“断崖式跌落”,尽管前四处都是“非常高兴”“高兴极了”,实则每一次都在前一次高兴的基础上有一定程度的爬升,毕竟“所遇一切都越来越丰厚”,就角色心理上来讲,正是这种一次次爬升,使得它一次次选择了“扔”。将这一点设计在“暗”而不在“明”,意在准确理解文本的同时,避免生硬拔高难度。情节情绪曲线对于学生来说是更为直观和具象的表达,他们能懂,也能读好,从而达成学生个性化的理解。课的结尾,仍然为核心问题“小猴子下山来干什么”留一个“未完待续”,意在留下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在第二课时的自编故事里才会进入更深层次的理解,指向学习的终极目标“成于大脑”。)

教学评析

夏芳老师执教的《小猴子下山》一课,总是令人不禁笑起来,笑出声来。其课堂之妙、之真、之趣,很惊艳,很有用,很好玩,每每回味,其乐无穷。

一、“妙”在化繁为简:清爽地奔向儿童

1.文本解读深而简。《小猴子下山》一课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夏芳老师依据文本选定的教学内容是识字读文、依文促思,其目标指向清简明快,也定下了本课的基本色调:大气活泼求实效,低调简约有内涵。

2.教学设计巧而活。其一,课堂结构清简。“整体感知,初疑‘目的”“识记动词,再疑‘目的”“读好转折,三疑‘目的”,组块设计紧紧围绕文本的阅读高阶思维取向,环环相扣,清清爽爽,明明白白,如徐徐展开的画轴,一气呵成,满溢流畅之美。其二,课堂节奏明快。游戏入课是欢乐的;借助阅读经验为图片排序是安静地思考与表达;师生合作读文重回欢乐的读书氛围里;识字的“连环游戏”将欢乐引向了沸点;读好三次“扔”则是以读代说;课的最后仍然回到主问题“小猴子下山来干什么”,将学生再一次引向更深的思考。起起伏伏间,课堂本身就成了一个快乐的充满童趣的故事。尤其是在识字板块里,学生经历了一次次跳跃:给小猴子拍照、学小猴子的动作、翻黑板上的生字卡片、将不同类的字“请”出来、补充同类的字、识字九宫格游戏、在文中找出九宫格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动词……在学生一级级的阶梯跳跃里,夏老师让原本单调乏味的“复现”变得兴味盎然,牢牢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在有趣、有效的教学活动中达成目标,并无痕地完成了对教学过程的管理。

二、“真”在深入浅出:殷切地奔向儿童

1.游戏铺垫,埋下思考的种子。夏老师的教学在与学生的第一声招呼里就已经开始了。“我来比划你来猜”,不用任何语言教条式讲解游戏规则,学生一见便会,“游戏是孩子的生活方式”,这个“暖场”让学生进入到一种很放松的状态。而当识字环节再次出现同一个九宫格的时候,我们不禁驚叹:原来在这里!学生的思考方式在第一次玩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同一类的概念,而这些,基于老师思考得“深”,学生才能在巧妙的呈现中轻松完成。

2.问题统整,激活思考的兴趣。全课围绕一个核心问题进行阅读:小猴子下山来干什么呢?这令所有第一次听到这个问题的学生和听课者都感到特别新鲜,也可以说是为之一振,这就充分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个问题超越了对于情节的空问:小猴子下山到了哪里,做了什么。它站在更高层次,其意直指这个故事本身的寓意。而文本其中的寓意,又是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只有这样的高阶思维引领,我们的第一学段阅读才会以一种深度阅读的姿态高位启蒙。

3.扣问而读,滋养思维的长成。“小猴子下山来干什么”与所有的课堂活动相关:整体感知时想、通读全文时想、品读“三扔”后再想。第一次想后,学生的观点是:找吃的、来玩的、就是要回家的……;第二次想后,学生的观点是:不是来找吃的、也不是来玩的……;第三次想后,学生的观点是:小猴子不知道自己是来干什么的、我们也不知道他想干什么、他应该要带个口袋来、他应该要有目标……。这样的生长是可见的,这样的思维是有根的,也是拔节的。

三、“趣”在举重若轻:明朗地奔向儿童

1.老师像个快乐的孩子。夏芳老师在课堂上的轻松自在,时常露出孩童般的笑容或是与孩子们同频的笑声,极富感染力,使得听课的老师们都无意识地跟着一起笑了。这一点,使得她的课堂不拘泥于设计,很灵动。课堂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夏老师在引导学生补齐九宫格时,没有正面提问,而是贴了四张空白的桃子形卡片,并问学生:这几张卡片上要写上哪些字才合适呢?有学生说了“打”,老师在字卡上写好,其后的环节如下:

师:还能写什么?

生1:把。

师:把?你做做动作。

生2:做不出来。

生3:这个不是动作,“把”不是动作!

(生争论起来)

师:看来有点蒙了。既然有问题,我们就来弄明白,让我调动一下库存,(在另一块黑板上写下“把”的小篆,“把”这个字在两千多年前出现的时

候,一开始就是表示动作,左边是手,右边有一条大蛇,用手握住大蛇的脖子处,就是“把”。现在也用,比如医生“把脉”,爸爸会“把酒”,我会“把”着你的手腕等等,这个动作就是“握”(做动作)的动作了。一起来做做这个动作。(生齐做动作)

(生齐做动作。师在空卡片上补写“把”。)

夏老师很从容地完成了这个引导过程,而学

生从中获得的远不止关于“把”的知识,更有老师所给予的关注和同伴般的交流。

2.孩子像群闪亮的星星。“孩子当是这世界最闪亮的星星”,整堂课,学生轻松自在,迎接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最终获得成长。在师生共同读文的时候,学生一次次主动站出来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停顿,全班同学都小心翼翼地读,生怕出了错,引来现场老师一次次会心地笑。在快乐有序的课堂里,还出现了很多自由自在的对话,比如:

(1)师:圈圈看,谁出现的次数最多?

生:“扔”,出现了4次。

师:你圈的?

生:我看的。(生大笑)

(2)师:咱们的徐老师,又什么又什么?

生:又漂亮又聪明!(众笑)

师:那你呢?

生:又聪明又多言。(众大笑)

师:自我评价很中肯。(众大笑)

(3)师:小猴子下山来干什么呢?

生:回家的。

师:什么意思?

生:他下山就是为了回家的。

师:这个想法有点儿哲学的意味

了……

此外,无论是反复指导学生梳理串讲故事情节,还是利用五级阶梯帮助学生由借助图片和拼音识字,到分类梳理提手旁的字;无论是心理学专业辅助工具的化用,还是识字游戏立体化的巧用;无论是对于“小猴子下山所为何来”的三次追问,还是最后留下开放空间供学生品味故事的寓意,学生所获得的看得见的生长和无形的影响,都彰显出了夏芳老师极高的教学智慧。

这些智慧中,是她纯真的童心在闪光。她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打破传统识字与阅读教学的桎梏,用与儿童同频的语言进行更上位的思维引领,以学生的生长和更持久的生长为目标,达成文本解读的“得体”、教学设计的“得体”和课堂教学的“得体”。我想,这是《小猴子下山》一课为我们留下的最为宝贵的思考。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南城阳光第八小学/湖北宣恩县第三民族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九宫格小猴子下山
有趣的九宫格
成语九宫格
双下山
下山记
小猴下山
解密九宫格
小猴子
小猴下山
小猴子
淘气的小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