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任务群,弘扬“梅”文化

2024-05-08 19:24曹志平孟晓东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国花清气墨梅

曹志平 孟晓东

设计理念:

梅花是我国的名花,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整合学生已经积累的《梅花》《卜算子·咏梅》等诗句,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课程理念来重构《墨梅》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做梅花的最佳代言人,帮助它参选国花”这一真实的任务情境中,通过进阶的学习任务,丰满对“梅花”这一意象的认识,深入理解梅花的象征意義,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弘扬中华传统的“梅”文化。

教学目标:

1.学习两个有文化元素的生词“砚”“乾坤”,并能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在资料的拓展阅读和写梅诗句的积累运用中,体会“清气”的内涵,感悟梅花所代表的中国精神。

3.能根据情境任务,结合评价标准,争做梅花的最佳代言人,帮助它参选中国的国花。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聊花导入,发布情境任务

1.猜一猜:中国的国花是什么?为什么这么猜?

2.发布任务:其实,从法律意义上,中国至今还没有确定国花。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做梅花的最佳代言人,帮助它参选国花”。

(设计意图:联结现实生活,创设“做梅花的最佳代言人,帮助它参选国花”这一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源自于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能有效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任务一:诵读古诗,理解梅花清气

学习活动一:朗读“诗中梅”,把握韵脚读出诗味

1.朗读课题,理解“墨梅”的意思。

2.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停顿。

3.指导初读。

要点:

(1)读准生词:砚、乾坤。

(2)为什么“砚”和“乾坤”是有文化味的生词?

“砚”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的第四宝。(引导学生说说“砚”的用途)

“乾坤”是中国古代文人对天地的称呼。(引导学生理解“乾”的意思、“坤”的意思。送同学们一个词语“朗朗乾坤”,它形容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样子。)

4.指导诵读。

要点:

(1)读准停顿。

墨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读出诗味。

诗要读得有味道,就要注意韵脚。这首诗哪两个字押韵?韵脚是什么?

韵脚读得稍长,诗歌的韵味就出来了。指名读,齐读。

朵朵/花开/淡墨痕——

只留/清气/满乾坤——

学习活动二:理解“画中梅”,抓住淡墨读懂诗意

1.这是一首题画诗,读读诗,赏赏图,说说王冕画的墨梅是怎样的。

要点:

梅花开得旺盛。(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朵朵”说自己的体会)

理解“淡墨痕”:以墨代色是中国画的绘画技巧,王冕的墨梅图,树干是深色的,用的是浓墨,而朵朵梅花用的是淡墨。浓淡勾勒,给你什么感觉?

带着自己的感受诵读第二句诗。

2.王冕能画出朴素淡雅的墨梅图,是因为他下了很大的功夫。哪句诗告诉我们的?为什么?

3.小结:王冕勤学苦练,才有了“朵朵花开淡墨痕”的绝世画作。诵读第一、二句诗。

学习活动三:发现“心中梅”,诵读组诗读出诗情

1.梅花明明也是娇艳多姿,有红色、粉色、白色、黄色,为什么王冕偏偏要用墨色画梅呢?读第三、四句诗,寻找答案。

要点:

王冕想要突出表现梅花的清气。

2.梅花的清气指什么?让我们到已经积累的诗句中去发现。(出示)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宋]王安石《梅花》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诵读诗句,说说梅花的清气是什么。(引导学生感悟梅花的清气指不畏严寒、傲寒挺立、勇敢顽强的精神。)

3.小结:坚贞不屈、勇敢顽强、不畏严寒,王

冕要留住的就是梅花这样的清气。诵读第三、四

句诗。

(设计意图:阅读与鉴赏是古诗教学中一种

重要的文学审美活动。通过诵读、欣赏、评价等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由花及人,理解“清气”的内涵,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审美理解,把握《墨梅》这首诗蕴含的文化特质。)

三、任务二:拓展阅读,感悟梅花精神

1.花即是人,人即为花。清气写的已经不是梅花,而是王冕自己了。开展自主学习,要求:读读资料,边读边思考王冕的清气是什么,再用一两个词概括。(出示)

资料1:王冕所处的时代腐败、黑暗,在遭受挫折后,他认为考取功名成为朝廷命官毫无意

义,所以正气凛然地放弃了功名利禄,隐居于浙江绍兴九里山的水南村。

资料2:据记载,王冕羡慕梅花品性高洁,特在自己的隐居之所植梅千株,自号“梅花屋主”,平时观梅、画梅,乐在其中。朝廷多次征聘王冕做官,王冕说:“我有田可耕,有书可读,岂肯送公文做人家的使唤?”

资料3:明朝皇帝朱元璋亲自拜访,请王冕入京为官。王冕丝毫不动心,淡泊名利,不为功名所累。

(1)生读资料,完成练习。

(2)生交流。

(3)小结:是啊,王冕的清气是正气凛然,是淡泊名利,是品性高洁,是坚守自我。再次诵读第三、四句诗,读出王冕的心声。

2.梅花,被誉为“四君子”之首。从古至今,有许多文人墨客画梅、写梅、赞梅。习近平总书记常用写梅花的诗句来抒情达意,阐释治国理念。(出示)

A.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读一读,多种形式诵读上面三句写梅花

的诗。

(2)选一选,下列两种情境中引用哪句写梅花的诗合适呢?开展自主学习,将相关诗句的序号填在括号内,并思考理由。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冬奥会、

残奥会时,对运动员们这样说(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讲话时,引用了诗句(      )。

(3)说一说,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会选择这句写梅花的古诗?

要点:

第一个情境选择诗句A或B,梅花代表着努力拼搏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希望运动员们克服困难,刻苦训练,在赛场上顽强拼搏,为国争光。

第二个情境选择诗句C,梅花代表着不慕虚名、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希望青年干部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干好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总结:诗言志。读到这儿,我们发现,花、人、国已经融为一体。花即是人,即是国之精神、国之气节、国之文化特质。

(设计意图:围绕“感悟梅花精神”这一学习任务,学生阅读诗人生平资料,梳理出写花即写人的关键信息,从写梅诗句在生活情境中的运用来探究梅花代表的中国精神,形成新的学习经

验,加深对中华传统“梅”文化的认同感。)

四、任务三:交流感悟,推荐中国国花

1.同学们,梅花深受国人的喜爱,让我们都来做梅花的代言人,帮助她参选国花。先看这位同学是怎样推荐牡丹的。(出示)

我推荐牡丹为中国国花。

牡丹被誉为“花中之王”,是国人心中的准国花。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赞美高贵优雅的牡丹。唐代诗人刘禹锡写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描写的是牡丹盛开,国人争相欣赏的盛况。

我相信,国色天香的牡丹,会成为展示我们祖国文化形象最生动的名片。

(1)议一议,这位代言人是怎样推荐牡丹的?

(2)理一理,形成“最佳代言人”的评价标准。

2.学生根据“最佳代言人”的评价标准,为梅花准备推荐词,在小组中交流。

3.全班交流,组织学生结合评价标准进行星级互评,评选出梅花的“最佳代言人”。

4.布置作业:课后,请同学们把推荐词写下来,替梅花代言,参加网上的国花投票活动。

(设计意图:“推荐中国国花”这一任务设计巧妙联结了阅读与表达,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评选梅花“最佳代言人”的活动,在“教—学—评”一体化的学习过程中,体认这首诗的文化价值,表达独特的学习体验与思考,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提升语言审美品质。)

教学评析

随着2022年版课标的颁布,“学习任务群”从一个新词迅速成为热词,广大语文教师也正以积极的课堂尝试对这一教学热点进行着热切实践。而当古诗词教学与学习任务群相遇,该设计怎样的学习任务来承载传统的诵读、理解、赏析等学习要求,又该以怎样的学习策略来支撑学习任务群这一全新的课堂样态?曹志平老师执教的《墨梅》一课,不乏可圈可点之处,颇能给我们一些有益启示。

一、情境,置于中华文化的大语境

情境是教育场域中的一个常用词汇。在2022年版课标理念下,情境是学生语言学习与运用所要追求的真实场景。《墨梅》这一课的教学,创设了“做梅花的最佳代言人,帮助它参选国花”的具体语言运用情境,有以下两个亮点:

首先,情境有驱动性。“做梅花的最佳代言人,帮助它参选国花”这一情境,是富有趣味性的,体现全程性的,更是具有挑战性的。课前的师生交流,让学生猜一猜中国的国花是什么,并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猜测的理由,学习已经在众说纷纭中悄然打开。接着,教师话锋一转:“其实,从法律意义上,中国至今还没有确定国花;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做梅花的最佳代言人,帮助它参选国花。”这样的任务情境,将常规语文课的具体问题提升为更上位、更指向学科本质概念的问题,并一以贯之地引领整节课的学习活动,以此驱动学生的高阶思维的发生。

其次,情境有文化味。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歌赋、古籍经典,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咏梅的古诗词句,写尽了梅花的傲雪风骨。梅花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优秀文化基因,需要学生去颂扬,去传承。“做梅花的最佳代言人,帮助它参选国花”这一情境,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置于中华文化的大语境中:对“砚”“乾坤”两词的文化味的理解,让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对王安石、毛泽东诗词的补充,让学生在对经典的涵泳中体会诗情;对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典的拓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找到了鲜活的注脚。

二、儿童,处于语文课堂的场中央

当下的语文教学,存在唯知识、唯课本、纯灌输、重分数、轻育人的现象,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远未实现。让学生站到课堂中央,让学习真正发生,我们依然需要回归学生学习的原点,找寻语文教学的基点,把握课堂学习的支点,才能最终抵达学生发展的远点。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树立课程意识,重新建构语文课堂。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关注课堂的变化、文化的呈现以及审美的重构,《墨梅》一课成功地实践了课标理念,从课程视角,统整设计了三个进阶性的学习任务:诵读古诗,体会梅花清气→拓展阅读,体会梅花精神→交流感悟,推荐中国国花。这样的设计,以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变革了传统的语文课堂结构,让学生学习在更具意义的组织结构中进行。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坚守儿童立场,重新定义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的价值应该从以知识为基础和价值取向,转变为以人的发展为基础和价值取向。学习的起点本质上是需要探究的问题,而不是需要记忆的知识。因此,探究学习的过程更重要。《墨梅》以“梅花代表着什么”为探究主题,让儿童站立在语文课程中央,将教学活动投放到中华“梅”文化的广阔背景中,从儿童的眼睛望去,用儿童的心灵感受,以儿童的方式学习,在阅读与鉴赏中理解梅花之清气,在梳理与探究中感悟人之品格,在表达与交流中体认国之气节,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拓展深度与广度。

三、素养,育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墨梅》一课,以任务群推进课堂学习,使教学结构化,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閱读与鉴赏中培育审美素养。诗歌教学中的阅读与鉴赏,本身就是一种文学审美活动,学生通过诵读、欣赏等活动,能更好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意思,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墨梅》一课,在“理解梅花清气”这一任务下,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朗读“诗中梅”,把握韵脚读出诗味;理解“画中梅”,抓住淡墨读懂诗意;发现“心中梅”,诵读组诗读出诗情。通过三个进阶性的阅读与鉴赏活动,学生理解了梅花“清气”的内涵,也促进了审美理解,培养了诗歌审美素养。

在表达与交流中培育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学生在完成第三个任务“交流感悟,推荐中国国花”时,借助“最佳代言人”评价表,学习推荐的方法,互评表达的效果,在交流中分享感悟,在评价中促进理解,深刻体认了中华“梅”文化的价值内涵,自觉建立了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江苏江阴市周庄实验小学/孟晓东,国家教育督导员,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国花清气墨梅
“一带一路”上的国花文化——捷克·心叶椴
《清气满乾坤》
《清气满乾坤》
贺泽海作品
牡丹的“国花”史
评选国花真有必要吗
录元·王冕《墨梅》(草书)
三岁孙女回家,毁我书作,不怒反喜,因成四句
清气满乾坤
《王冕 墨梅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