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主题教学设计

2024-05-08 19:24周建忠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赏荷杨万里蜻蜓

周建忠

第一板块

荷,

她,圆叶如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清丽怡人;

她,凌波独立,纤尘不染,飘逸高华,风神高标;

她,花形优雅,影破兰桨,独舞合奏,香深竹桥;

她的美,是与生俱来的,她就成了美的化身。

她,存活于人们的审美观照和集体无意识中,在古代人们的文化心理中积淀下来,成为民族和文化的某种象征。

历代咏荷作品众多,《诗经》两首,《楚辞》11首,汉代诗歌4首,魏晋南北朝250首,《全唐诗》咏荷多达1912首。

很多著名作家都写过荷花,如朱自清、冰心、席慕蓉等,现在我们来读读叶圣陶的《荷花》。

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

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提问:

1.叶圣陶写的荷花是什么颜

色的?

2.结合自己观察的经历,你还看到过其他颜色的荷花吗?

3.白色的花,红色的花,还有其他颜色的花,显示了不同的美,构成和谐丰盈的美。

4.不同颜色的花,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谚云“红花莲子白花藕”,即开红花的荷主产莲子,开白花的荷则主产鲜藕。)

第二板块

赏荷(一)

让我们跨越500里,穿越1000年,来到杭州。因为西湖正是赏荷胜地,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出西湖荷花的色彩之美。

“毕竟”领起,形成抑扬顿挫、转折有力的结构,这是宋代人的习惯写法,比如“毕竟东山留不住”(辛弃疾)。

写荷花之美,重点是三、四两

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对“风光”的具体展现:上句写叶,由近及远,直到“无穷”;下句写花,由远及近,特写荷花之艳丽,而这种红绿相间的效果是在“风”“光”交汇下达到的

境界。

“别样红”,是渲染红花,主产莲蓬,所以观赏效果特别强烈、

惊艳。

赏荷(二)

既然在杭州,我们不如去拜见太守(“老市长”)苏轼。

苏轼有感于好友刘景文人生挫折,仕途不顺,加上自己大起大落的人生际遇,作诗《赠刘景文》励友,也是自励。

鉴于刘景文的年龄与境况,苏轼选择初冬之荷描写。“荷尽已无擎雨盖”,因为“荷尽”,所以才无“擎雨盖”,如果是盛夏初秋,则冠盖如云,摇曳多姿。“荷尽”,不仅是一个场景,更是一个过程,而且是已尽未尽的过渡状态。

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欣赏一遍荷花的季节变迁:度过了千荷尽发、千卉渐开的夏天,艳丽夺目的花蕾渐渐收束光芒,豪华淡退;深秋的荷叶,绿减叶破,高大强劲的荷梗带着伞盖式的荷盘,忽然有一天就扛不住了,无意识间腰作

揖,渐渐地,一枝干枯,一叶萎缩,一棵凋谢,水上涂鸦了一片又一片,就像一幅简笔画,带着几乎看不到的一点点绿意,漂浮水面,这就是“荷尽已无擎雨盖”的特写场景了,略带萧瑟的景色中依然充满生命的张力。

与“荷尽已无擎雨盖”相对的是菊花的凋谢,“菊残犹有傲霜枝”,夏荷与秋菊相对,时光流转,生命的主角轮番登场;“尽”而未

尽,“残”而犹香,名花衔接,时序更替;“擎雨盖”与“傲霜枝”,对偶工整,“擎”对“傲”,“雨”对“霜”,“盖”对“枝”,平仄顿挫,词性跌宕,虽然是衰老凋零之景,却无萧瑟凄凉之情,显示出生命力的顽强、执着与悲壮、崇高。由此升华到此诗的三、四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则是沉甸甸的多色调的逆袭,一跃为最强劲、最陶醉的季节,可以收获,可以品味,可以怡情,可以励志。

赏荷(三)

如果我们路过荷塘,继续观察,你就会发现,上下起伏随意漂浮的那些枯萎的荷梗、漂浮的荷叶,并没有瞬间消失,而是始终在水面,随着严寒、北风渐行渐淡,乃至于退出人们审美的视野,逐步被行人所遗忘。而细细品味:荷叶、荷杆、莲蓬相互缠绕,干枯的褐色与灰色、紫色等色彩交织,可以窥视出生命血液的涌动,传达出对荷花生命的敬仰。于是,传统的荷花绘画题材,奔突而出,“枯荷败叶”“枯荷小鸟”,成为一种潜在而永恒的生命向度。

经过了严冬的洗礼,《荷花冬渡图》几乎渺无痕迹,水面依然悠悠春风吹过。不过,如果你静静地观察,也会有惊喜,那就是,仍然有残荷的一枝两枝,一叶半叶,漂在远处模糊的水面,或者在清澈的

空明之中,柔弱渺小,简直不值得一提。

春风继续吹拂,人们的注意

力,被又是一年的柳绿花红所吸引。就在那不经意的瞬间,新的生命也诞生了:在枯萎殆尽似有却无的残荷之间,一片小得不能再小的荷叶漂出来了,第二片第三片也慢慢跟出来了,小小的叶片逐步有了椭圆的成型。这样我们就自然进入到杨万里《小池》。

春末夏初,景色焕然一新,“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树阴”是典型的夏季风光特写:绿叶扶苏,浓阴照水,一片晴柔婉约之美。荷花,新荷闪亮登场,“尖尖角”,则说明新荷已然出水亮相,宣示生命主权。

如果杨万里像成千上万的诗人,继续写新荷出水娇柔万分的形态的话,早就会被一代代名篇佳作所淹没。让我们感动惊讶的是,杨万里写了荷花生存的环境、初生的形态之后,宕开一笔,转写“蜻蜓”飞立的英姿。这一笔,真有石破天惊之力:哪里仅仅是植物动物对

举,哪里仅仅是动静相生,哪里仅仅是水下水上互动?

杨万里的神来之笔告诉我们:生命的律动与回归,从来不是单一的、个体的行为。伴随着新荷出水,其他的生命,千千万万个生命也会行动起来,构成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那么,杨万里为什么选择“蜻蜓”来写?是不是仅仅为了造型别致、化境自出?

其实,这首诗最大的贡献是写出了生命的合奏:在新荷尖尖角刚刚出水的瞬间,另一个生命的形态也形成了:这就是蜻蜓的成虫,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天空飞舞的蜻蜓。

但在生物学上,我们见到的蜻蜓(成虫),生命只有几周;一只蜻蜓生命中有95%的时间是从水里度过的,幼虫期可达1~5年。

蜻蜓,分幼虫、成虫两个阶段。

幼虫称为稚虫,是水生动物,无翼的幼体在颜色方面通常是斑驳或黯淡的,与生活环境中的沉淀物或水生植物颜色一样。明清时期的笔记小说记载,河里有一种黑色的虾,异常凶猛,其实就是蜻蜓的幼虫。幼虫以鳃呼吸,常静息不动,猎物靠近时方射出能缠卷的唇以捕捉之。发育过程中蜕皮8~15次。突出的双眼是幼体第三对口器的融合体。面具大得不成比例,不用时收在头部和喉部之下。面具尾端是一组牙状的夹子,用来抓住蠕虫、甲壳动物、蝌蚪、小鱼等猎物。

稚虫到最后一龄时,体内已形成成虫的器官。几天后稚虫爬出水面,蜕皮而露出成体(羽化)。

由此可见,杨万里描写之精

妙,在新荷刚刚出水的一刹那,另一个生命也应运而生,蜻蜓的幼虫也爬上稚嫩的荷尖,完成羽化,飞立尖顶,准备飞升。

提问:

1.教材中还有哪些虫子经历

幼虫、成虫两个阶段的?

2.蝉(知了)幼虫在地下、树根里生活多少年?

(長达3~17年不等)

3.我的这首小诗写的是什么

虫子?(出示)

寄宿河边似万年,

荷尖一蜕渺如烟。

轻风吹拂羽衣动,

奋力高飞欲曙天。

第三板块

出示延伸阅读文字,扫描下面二维码查看。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赏荷杨万里蜻蜓
赏荷花,享荷趣,品荷昧,好一个夏日赏荷好去处
秋日赏荷
飞鸟赏荷
杨万里诗一首
蜻蜓
蜻蜓点水
十里荷香赏荷归来
蜻蜓
小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