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语段”的理解与建构

2024-05-08 20:10蒋青青黄伟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语段情感妈妈

蒋青青 黄伟

编者按:

阅读理解的核心是对语段的理解,理解整篇文章实质是对语段理解的整合;写作的基础是写语段,整篇作文是一个一个语段的有机组合。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语段的学习都是基础和关键。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几乎不教不学语段,从低年级造句、写话到中高年级习作(作文),语段练习在整个小学阶段被忽视了。语文教学没有打好语段理解和表达的基础,是造成学生阅读和写作困难的根本原因。因此,补上“语段”这一课不仅很有必要,而且迫在眉睫。为此,本刊特辟“语段理解与建构”专栏,邀请南京师范大学黄伟教授带领他的团队为语段的学习进行“补课”,希望能够引起老师们的关注和重视。

语段,指句子与句子之间按照一定的逻辑和顺序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意义完整、衔接连贯、主旨明确的语言单位。不同类型的语段可以用来实现不同的功能,如记叙、描述、抒情、议论、说明等。记叙语段又可以分为事件记叙、人物记叙、场景记叙、感情记叙(包括心理活动)等等。

记叙语段主要是记录或讲述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事情的来龙去脉、人物的生活经历。记叙语段,通常关注事件的时间顺序、事情的发展和连续性,强调情节和情感、冲突和高潮,目的是将读者带入一个连贯的故事中,与故事及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语段的理解与建构,需要引导学生理清语段的逻辑关系,即语段按照怎样的思路和顺序写,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形成逻辑意识,所写语段文思明了,内容完整,语义清晰,表达有序。

一、事件记叙语段

事件记叙语段常用于记录或报告事件、新闻和重要时刻。它们在新闻报道、历史记叙和记载事件以及传记文体中常见到。事件记叙语段可以提供事实和信息,帮助读者了解事件的发展和后续情况,对于新闻传播和历史记录具有重要价值。

六年级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中有一段事件记叙,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①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②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③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开国大典》是一篇记叙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以上语段是课文的开篇之段,语段①交代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②接着写参加大典的人员和人数。③写观礼台上的外宾,突出大典举世瞩目。语段按照事件的时间、地点、人员、人数的顺序记叙,为下文写大典的隆重热烈、盛况空前做铺垫。句与句之间是顺承关系,衔接连贯,表达有序,读来令人感到激动、兴奋与自豪。

学生在事件记叙时,容易写成资料的堆砌,内容繁杂混乱,语句无序,语义不明。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记叙事件时要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发生、发展的过程写清楚,并表达出自己对此事件的观点、情感等。如:

①9月1日,来到新的学校,高年级大哥哥大姐姐牵着我们的手,走过幸福之门,我们成为了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②日子來到10月13日,这一天是建队日,我们把学到的拼音字母和数字工工整整地写在了书写纸上,还在美术课上画了一幅好看的画,全班小朋友都把作品贴在了展板上,我们戴上红领巾,唱着《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

以上学生习作,按时间顺序,以“我”的视角,记叙了9月1日进入小学和10月13日加入少先队这两个时间节点的关键事件。在语句②里,连续记录了写字、画画、戴红领巾、唱队歌这几件事。通过记叙“我”成长关键节点的重要事件,表达了“我”来到小学后的幸福和自豪。语段条理清晰,主题突出。

二、人物记叙语段

人物记叙语段主要用于刻画和描述人物的特征、性格、身世、经历和发展。这种语段常见于小说、戏剧、传记中。人物记叙语段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文本中的角色,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变化,从而增加情感共鸣和角色分析的深度。

六年级上册第25课《少年闰土》中有一段人物记叙,记叙了“我”与闰土初次相识的情景:

①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②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③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④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经典短篇小说,文章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塑造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以上语段从“我”的视角来写闰土,①写“我”盼望新年,对闰土的到来充满了期待和盼望。②接着写“好容易到了年末”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照应①里“天天盼望”,突出了“我”着急与闰土见面。③正面写闰土的形象——“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将一个绍兴海边农村孩子的健康可爱和纯朴刻画了出来。④写闰土的性格,凸显了农村少年的纯朴形象。语段围绕闰土来写,选取了最能体现人物与众不同之处来介绍,叙述方向明确,内容环环相扣,使闰土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学生在写人物时,通常只关注运用好词、好句、形容词、修辞手法等来描述人物形象,而不会用记叙语段立体生动地刻画人物特征。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写人物记叙语段时,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特点,通过对人物形象、具体行为的刻画,使人物特点更鲜明,人物形象更深刻。如:

①每天早晨,家里最忙碌的就是妈妈了。②闹钟一响,妈妈准时到我房间叫我起床。③等我刷牙洗脸后,妈妈已经把准备好的早餐端到餐桌上。④我坐在餐桌边悠闲地吃着美味的早餐时,妈妈并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只见她急匆匆地朝我的卧室跑去,出来时,手臂上搭着我要穿的外套,接着又开始帮我收拾书包。⑤我刚穿好外套,妈妈就把书包挂到我的肩上。⑥一切准备就绪,我和妈妈便马不停蹄地往学校赶。

以上学生习作,①总写妈妈忙碌,是语段的中心,后面写妈妈忙碌的具体内容:②妈妈早上喊“我”起床→③做早餐→④帮“我”拿衣服→⑤收拾书包→⑥送“我”上学。语段按照人物动作的顺序记叙,通过写从早上起床到送“我”上学短短的时间内,妈妈连续做的几件看似平常、琐碎的小事,表现出妈妈的操劳及对孩子的细致照顾。主旨明确,内容连贯,人物特点聚焦。

三、场景记叙语段

场景记叙语段用于记叙生活中的场景,表达角色或记叙者的情感、感受和情绪。这种语段主要出现在文学作品、小说、散文等文本中。场景记叙语段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走进文本之中,随着情节的发展感受人物的情感,增强读者的共鸣。

五年级上册第19课《父爱之舟》中有一段场景记叙,记叙了父亲和“我”住客栈时的场景:

①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半夜我被臭虫咬醒,身上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②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掀开席子让他看满床乱爬的臭虫和我身上的疙瘩。③茶房说没办法,要么加点儿钱换个较好的房间。④父亲动心了,但我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⑤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己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我反正已被咬了半夜,只剩下后半夜,就不肯再加钱换房间。

《父爱之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以“父爱之舟”为线索,表达了对父亲的无限思念。以上语段是“住客栈”场景,①写父亲同“我”住最便宜的客栈,“我”被臭虫咬醒。②写父亲叫茶房来看“我”身上的大红疙瘩。③写茶房说只能加钱换房间。④写父亲同意加钱换房间。⑤写“我”不肯换房间。语段按照情节的发展记叙,语句衔接自然连贯,从平时节省到极点的父亲为了“我”要换一个好一点的房间,可见父亲对“我”的疼爱;“我”宁愿被臭虫咬,也不愿换房间,又表现出“我”对父亲的理解和感激。通过记叙生活中的场景,触发人物的情感,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以及“我”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引发读者在脑海中形成画面。

記叙语段更注重事件的记叙和情感的传达。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组织记叙场景语段时,要与描述场景类语段相区分,主要通过记叙生活中鲜活的事例,呈现某个场景,推动情节发展,表达作者情感,引发读者共鸣。如:

①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夜,我在空调房里睡得正香。②后来,不知是怎么了,我从闷热中醒来,黑暗中伸手开灯,灯不亮,原来是停电了。③我满头是汗,全身黏黏糊糊的很难受,就哼哼唧唧地喊妈妈。④妈妈摸了摸我头上的汗,赶紧拿来一把扇子,在我床边坐了下来。⑤不大也不小的风,不断向我吹来,我又很快进入了梦乡。⑥不知道过了多久,我在迷迷糊糊中,看见妈妈一直拿着扇子不停地扇着,扇子从左手换到右手,从右手又换到左手,一直没有停止。

以上学生习作,记叙了一个停电的夏夜“妈妈为我扇风”的场景。语段选取生活中的鲜活事例,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①写“我”睡得正香,②写“我”从闷热中醒来,③写“我”热得喊妈妈,④写妈妈赶紧拿来扇子,⑤写妈妈坐在床边扇风,⑥写妈妈整夜为“我”扇风,突出了妈妈对“我”的疼爱,表现了伟大的母爱。

四、感情记叙语段

感情记叙语段用于表达角色或记叙者的情感、感受和情绪。这种语段通常出现在文学作品、诗歌、日记、信件等文本中。感情记叙语段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角色内心世界,感受故事中的情感,增强读者与文本之间的情感连接。

六年级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中有一段感情记叙,记叙了小男孩焦急地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孤独的情感。

①那段时光不好挨。②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③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④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⑤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⑥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⑦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⑧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⑨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那个星期天》是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中的一部分。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以上语段以第一人称视角,将“我”等待母亲时焦急、孤独、百无聊赖的心情融在具体的事例记叙中。语段①直接点出“那段时光不好挨”的内心感受,是语段的中心句即语段的核心。后面内容围绕中心,记叙“我”等待母亲回来时“跳房子”“看着云彩走”“拨弄蚁穴”“看画报”等打发时间的行为,⑤和⑨侧面写“我”的孤独。语段按照“我”的行为的先后顺序记叙,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出“我”焦急、兴奋、寂寞、无聊、无奈、孤独的复杂情绪,感情表达生动细腻。

学生在表达感情时,往往只会写“我很孤独、我很难过、我很高兴、我很着急……”,使得语段内容空洞乏味,句不达意。因此,在写感情记叙语段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记叙具体的事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行为等,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如:

①那段时光不好挨。②好不容易终于盼到周五放学了,我整理书包时,同学约我周六一起踢足球,我一口拒绝了。③回到家心心念念想着去游乐场的事,从下午想到黄昏,晚上在床上翻来覆去,心里一直琢磨着天怎么还不亮。④周六早晨阳光明媚,走吗?走吗?走吗?我满怀期待地问爸爸。⑤爸爸的电话响了,公司有事临时要去加班,留我一个人在家里,家里冷清清的。⑥我从客厅走到房间,从房间走到书房,时不时看看墙上的钟和家里的大门。⑦我打游戏消磨这无聊的时光,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爸爸还是没有回来。⑧不知过了多久,只隐隐约约听到一声门响。⑨爸爸回来了,天也已经黑了,游乐场之行已成泡影,我的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

以上学生习作,“那段时光不好挨”是语段的中心意思,也是作者的真实情感。后面内容通过写“我”盼着周末→睡不着觉→催促爸爸→ 一人在家→走来走去→打游戏等连续的举动,具体、完整、清晰地将“我”等待时间的漫长以及内心的煎熬表现了出来,中心突出,情节完整,富有感染力。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师范大学溧阳实验小学/南京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语段情感妈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