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三边总督喻时生平著述考

2024-05-10 14:29张盼盼胡玉冰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光州刻本文集

张盼盼,胡玉冰

(宁夏大学 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喻时(1507—1571),字中甫,号吴皋,别号海上老人,祖籍豫章松湖(今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县),后徙居河南光州(今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嘉靖十七年(1538)中进士,授南直隶吴江(今江苏吴县)县令。其后,历官监察御史、应天府府丞、太仆寺卿、漕运总督、保定巡抚、三边总督、兵部右侍郎等。晚年任职南京兵部右侍郎,后转任户部左侍郎,隆庆五年(1571)十月逝于任上,卒年六十五岁。其传世著述主要有《吴皋先生文集》和《海上老人别集》两部,亦有少量诗文散见于志书。

史籍中有关喻时生平的记载颇为散乱,《明史》中亦无个人传记,各地方志中虽偶有涉及,但大多相互抵牾或者语焉不详。对《吴皋先生文集》和《海上老人别集》的充分发掘和利用,可以很好地弥补史志材料之不足。玆结合正史、方志及喻时的个人著述对其籍贯、卒年、仕宦及著述等情况进行考述,以期对明代历史人物与地域文化研究略作补充。

一、籍贯考辨

关于喻时的籍贯,徐晓望在其《林希元、喻时及金沙书院〈古今形胜之图〉的刊刻》一文中指出,“喻时是祖籍河南光州的江西丰城人,在江西考上进士,出名后认祖归宗,自称河南光州人”(1)参见徐晓望:《林希元、喻时及金沙书院〈古今形胜之图〉的刊刻》,《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第76页。。同时,文章认为喻时祖辈跟随当时的移民从河南光州迁居至江西丰城,后又迁回光州。这一结论的得出所依据的是《(雍正)河南通志》《(康熙)江西通志》《(道光)丰城县志》等清代的方志材料,但这些记载从文献学来看,都不是最可靠的第一手证据。笔者结合《吴皋先生文集》《明通议大夫南京户部右侍郎喻公墓志铭》《嘉靖十七年进士登科录》等明代史料对其籍贯重新进行考证之后,得出与之截然相反的结论,即喻时是祖籍江西丰城的河南光州人。

史籍中关于喻时籍贯的说法有四,一为河南光州,《(嘉靖)陕西通志》记载:“喻时……光州人。”(2)吕柟、马理、赵廷瑞:《(嘉靖)陕西通志》卷19,嘉靖二十一年(1542)刻本,第25页。另外,明清历朝的光州地方志中均记载其为光州人。二为河南光山,《明朝分省人物考》有载:“喻时……河南光山人。”(3)过庭训:《明朝分省人物考》卷93,扬州:广陵书社,2015年,第2006页。《嘉靖十七年进士登科录》亦称其为河南汝宁府光山县民籍。三为江西丰城,《(同治)南昌府志》载:“喻时,丰城人,山阴总督,兵部右侍郎。”(4)杜防、曾作舟、王之藩等:《(同治)南昌府志》卷29,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第27页。四为汝南,在其所著《海上老人别集》卷一序文之后,刻有“汝南喻时著”等字(5)喻时:《海上老人别集》,嘉靖四十五年(1566)安希尧刻本,第4页。。

辨析以上四种说法,首先,文献所载的“河南光州人”和“河南光山人”是由于不同志书中以州名称籍贯和以县名称籍贯而产生的差异,二者本质上并无差别,而明代光山县是光州三个领县之一,因此前两种说法实为一说。第三种说法则是笔者要论证的核心。喻时究竟是祖籍河南光州的江西丰城人,还是祖籍江西丰城的河南光州人呢?徐晓望在其文章中并没有拿出足够可信的证明材料,更多的是依据部分记载进行推测,故难免出现纰漏。关于籍贯的问题,喻时在为其父母所作《行状》中有详细记载:“考讳某,字某,别号古泉,上世豫章丰人也。谱从唐都统元帅公,以下代有显者……午台公十四岁有江漫之志,始渡江泛河如光州,谓为醇土家焉,娶李生我考古泉……”(6)喻时、陈大宾、王用康:《吴皋先生文集》卷4,嘉靖三十六年(1557)刻本,第41页。,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八十二《喻司徒传》一文中亦称:“公字中甫,别号吴皋,其先世豫章人,徙于光州,遂为光人。”(7)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82,明世经堂刻本,第13页。由此得知,喻时祖籍确系江西丰城,其祖父“午台公”十四岁时渡江北上来到河南光州定居,此后喻时和他的父亲均是在河南光州出生并长久生活的。至于第四种说法,汝南即是汝宁府的别称,而光州则是汝宁府的辖州,其自称“汝南喻时”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生平考述

日藏《(顺治)光州志》卷九《人物志》中有喻时人物小传,此传对喻时的求学经历和仕宦生涯都有较为全面的介绍,故录文如下:

喻时,字中甫,早孤嗜学,戊戌举进士。初令吴江,能除蠹弊,政清民和,擢御史。奏时宰诸不法事,上心动得勿究。历按山西、四川,风裁凛凛。迁应天丞、南京太仆卿,转都御史,巡抚真定,改提督操江。晋副都御史,总理漕运,擒大盗,奏减故部税额以活饥民。寻总督三边,会吉能入寇,合三镇兵击破之,赐金绮,入为兵部右侍郎,协理戎政。改南京兵部,告归。复补南京户部,卒,赐祭葬如礼。尝著《天人图考》,计曰十二辰各有图,用株墨笔,分识善恶,以自省察,盖心学之严如此。(8)庄泰弘、孟俊:《顺治光州志》卷9,顺治十七年(1660)刻本,第259页。

总体而言,喻时一生仕途相对顺遂,虽然为官早期因为得罪严嵩而屡遭远调,但弹劾严嵩也让他积累了一定的政治资本,为其日后的步步高升打下了基础。晚年因病远离了政治中心,最终在相对平淡的生活中逝于任上,玆以其进士及第为界将其生平分为早孤求学阶段和两朝为官阶段。

(一)早孤求学阶段(1502—1534年)

喻时生年一事,方志记载颇为散乱,今人考证之论,也有证据不足之嫌(9)徐晓望在其《林希元、喻时及金沙书院〈古今形胜之图〉的刊刻》一文中认为喻时生于1506年,卒于1570年。。明人郭仆所作《明通议大夫南京户部右侍郎喻公墓志铭》载“公生正德丁卯二月五日”(10)郭仆:《郭文简公文集》卷2,康熙十三年(1674)思齐轩刻本,第33页。,而官修的《嘉靖十七年进士登科录》亦载:“喻时,贯河南汝宁府光山县,民籍,治《诗经》。字中甫,行二,年三十二,二月初五日生”(11)《嘉靖十七年进士登科录》,明嘉靖刻本,第47页。。可见喻时应为正德二年二月五日(1507年4月)生人无疑。

喻时“早孤嗜学”(12)庄泰弘、孟俊:《顺治光州志》卷9,第259页。,且“自知学即有远志,每诵圣贤奥语必掩卷以思求其要领,及览古今成败事迹必反观规画,若身历其时当其事者”(13)张四维:《条麓堂集》卷25,万历二十三年(1595)张泰徵刻本,第18页。。年仅弱冠,在光州地方已然颇有文名,其孝行也同样为时人称道。喻时虽然早年丧父,但文才和品行的养成却深受其父喻宣的影响。喻宣(1465—1518),别号古泉,正德丁卯年贡士,性情淡泊,终生未仕,读书讲学,不问寒暑,“门下弟子六十余人,风训庄严”,在光州地方颇有声名。喻时在《行状》中言及其父时说:“考修躯清髯……性洁朗端,勤朴厚孝,友与人信以直凛如也,佥呼古君子云。”喻宣虽然声名远播,甚至曾赴国子监讲学,但却无意做官,面对州中显达之人的拉拢,喻宣直言:“受金嘱官,如挤人于井,使屈者抗颜,直者缩气,宁吾窘竭不为也”(14)喻时、陈大宾、王用康:《吴皋先生文集》卷4,嘉靖三十六年(1557)刻本,第25页。。喻宣先娶李氏为妻,“未三月卒”,又娶妻夏氏,生子喻时。

嘉靖十年(1531),喻时以光州籍参加乡试,以河南第六名考中举人。七年之后,又考中进士,治《诗经》,位列三甲同进士出身第五十六名。“前七子”之一的王廷相“见其文而善之,意不欲公外补。公对曰:‘必不我也,谁当外者?’王奇其言,而疑其未练,后乃心服。”(15)李绍文:《皇明世说新语》卷1,明万历刻本,第31页。此时的喻时虽未入仕途,但已然志不在小。

关于喻时进士及第的时间,史书尚有二说,《(康熙)丰城县志》卷三《选举志》载:“嘉靖十七年戊戌茅瓒榜,喻时,字中甫,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16)陆履敬、何士锦:《(康熙)丰城县志》卷3,康熙三年(1664)刻本,第169页。而过庭训《明朝分省人物考》卷九十三却载:“喻时……以嘉靖癸未成进士。”(17)过庭训:《明朝分省人物考》卷93,第3页。然《嘉靖癸未年进士登科录》中查无此人,后者显系误记。查考《嘉靖十七年进士登科录》可知喻时科考的详细情况,“河南乡试第六名,会试第二百七十四名”(18)《嘉靖十七年进士登科录》,明嘉靖刻本,第47页.,殿试则名列三甲榜第五十六名,赐同进士出身。

(二)两朝为官阶段(1539—1571年)

嘉靖十七年喻时进士及第,此后历任吴江县令、监察御史、太仆寺卿、漕运总督、三边总督、兵部右侍郎以及户部左侍郎等职,宦迹遍及南北,辗转北京、山西、四川、江苏、河北以及宁夏等地。喻时一生为官三十余年,历经嘉靖、隆庆二朝,虽无大的波折,但亦可将其划分如下:

1.初令吴江,颇有政名

嘉靖十八年(1539),喻时出任南直隶吴江县令,任内屡施善政,声名远播。一则严明法令,革除宿弊。吴江地处苏南,“户口财赋甲天下”,本就容易滋生贪腐,加之前任官员无所作为,大小官员瞒上欺下,无视律法,严重损害国家财政收入和地方民生。喻时上任后便立即核实赋税出入,严明法令,大小贪官或遭逮捕,或被“笞十余斥遣之”,一时之间吴江上下的奸猾之徒惶惶不可终日,“莫敢挠法”。二则赈济灾民,周济贫士。嘉靖二十年(1541),吴江蝗旱,人民饥苦,喻时“设糜食之,发廪赈之”,又请求御史及时上报灾情,减免赋税。同时,喻时还“常分俸以周士之困”,以至于“大江而南四郡一州十五邑亡论远近,称‘喻青天’”(19)沈彤、倪师孟、丁元正:《(乾隆)吴江县志》,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第301页。。此外,喻时还格外重视祭祀礼教之事,任内多次修葺祠庙,兴办教育,新建神像,主持祭祀活动。任满离职,吴江百姓为他修建生祠,以表纪念。

2.屡劾严嵩,仕途多舛

嘉靖二十一年(1542),喻时三年考满,以“治行第一”出任监察御史,官阶虽低,但任职期间,直言敢谏,不卑不亢。同年秋,喻时与吏科给事中沈良才等人集体上书弹劾时任礼部尚书兼内阁辅臣严嵩。《明史·列传第九十八》王晔人物传详载其事,“二十年九月,偕同官上言……明年秋,嵩入内阁。吏科给事中沈良才、御史喻时等交章劾嵩……大指皆论嵩奸贪”(20)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5551页。。喻时和严嵩同为江西籍,但喻时既不徇同乡之私情,又不惧对方身居高位,直斥严嵩奸贪误国,诚为刚正。然其时严嵩得势,喻时也因此被迫屡次远巡地方,鲜有晋升机会。

嘉靖二十三年(1544),喻时出任陕西巡盐御史,“先声肃然,污吏皆望风解绶去”。次年,陕西多地连月不雨,禾稼枯死,喻时上书奏请减免盐额,积极赈灾。同时在武安王祠祭天祈雨(事见载于《吴皋先生文集》卷四《武安王祠祷雨谢雨文》),后“竟雨里澍,应岁大稔,而鹾额亦不亏”(21)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82,明世经堂刻本,第10页。。二十四年(1545)喻时任满调官,当地百姓亦为他修建生祠。

至嘉靖二十七年(1548),喻时又先后出任京畿道监察御史和山西巡按御史。年初,俺答派遣使臣请求边地互市,明廷遂于“(三月)丙戌,开马市于大同镇羌堡,谙达(俺答)之众共易马二千七百余匹”(22)夏燮:《明通鉴》,沈仲九标点,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080页。。喻时得知此事之后,遂上疏皇帝:“陛下俯俞边臣之议,开通马市,盖将薄遂省鼠之欲以饬我内治,即兵法以利动之,微意非平胡之长策也,是在奉行者豫为之经理焉尔……夫虏情诡秘,无事而戒备不容暂弛,故不当问其市之开与不开,而惟重我之戒严;不当究虏之诚与未诚,而惟申我之备御。乞敕兵部严行各镇巡官作速经理,庶可仰体”(23)吴瑞登:《两朝宪章录》卷13,万历二十二年(1594)刻本,第25页。。事实证明,喻时对时事的分析判断是相当准确的。嘉靖三十年(1551)六月初,大同马市结束不久,便有鞑靼骑兵侵扰边地。喻时虽是初巡山西,但其对边地形势的分析却很精准,足以见出其战略眼光之敏锐,这也为他后来出任三边总督并屡立战功奠定基础。

嘉靖二十七年(1548),喻时染上脚疾,加之其母夏氏病危,遂上书请归光州。六月三十日,夏氏病逝,得年八十一岁。此后,喻时丁忧三年,至嘉靖三十年(1551)复起为御史,出巡四川。《吴皋先生文集》中《入蜀山》《登峨眉》《巴国谣》《晚过夷陵鬼见愁山》等几十首诗歌作于这一时期。尝录《入蜀山》一首如下:

捧节玉蟾岭,褰帷金凤巅。上山摩苍汉,下山落紫泉。泉深不见日,汉高不见川。羊肠千树转,鸟迹一发悬。跋历骑士下,喘汗与人癫。目骇戟牙蹑,魂崩剑背绿。栈道还自掩,漏阁非所先。此身是何物?窃愧履危篇。(24)喻时、陈大宾、王用康:《吴皋先生文集》卷1,嘉靖三十六年(1557)刻本,第29页。

此诗当作于喻时转任四川巡按御史的途中,诗人“捧节”“褰帷”,感念圣恩,踌躇满志。然蜀道之艰险难行,加之诗人刚刚经历了丧母之痛,又遭遇奸相严嵩的排挤,不免对自己的前途产生了担忧,从而发出了“此身是何物”的慨叹。

虽然身处人生低谷,但喻时在蜀期间亦有不少善政。一曰整肃吏治,选贤任能。喻时上任之初便考查了地方官员的政绩,论功行赏,凡有“不法状”者均遭惩处,许多贪官更是望风而走。同时他还主持了嘉靖壬子年四川地区的乡试,共考录文武举人百余名。二曰周济灾民,与民为善。嘉靖三十一年(1552),“所部则有大火飞渡江,为灾近千家,焚死者不能殓”(25)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82,明世经堂刻本,第10页。。面对如此灾祸,喻时积极调拨棺椁,安葬灾民,并且为死者略设薄奠,足见其与民为善的施政理念。

嘉靖三十一年(1552)四月至十月,鞑靼以明廷关闭马市为由,俺答、小王子、老把都儿等多次劫掠辽东、大同以及宁夏等处,导致明军损失惨重。十一月,喻时远在巴蜀亦不忘庙堂之事,再次上书弹劾严嵩,直言边备废弛、虏患频繁的原因“皆繇大臣严嵩,以隐忍鄙懦为熟计,以依阿柔佞为尽节,欺陛下误国”(26)陈建、江旭奇:《皇明通纪集要》卷31,明崇祯宝日堂刻本,第12页。。

嘉靖三十三年(1554),喻时四川任期结束,史书中的“蜀以大治”四字是对他政绩最好的评价,遂晋升南京应天府丞。嘉靖三十五年(1556),严嵩接连杀害杨继盛、沈练等,喻时、谢瑜等人不惧廷杖谪戍之祸,再三上疏弹劾。三十八年(1559)二月。喻时转任南京太仆寺卿。南京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让喻时对这里充满了喜爱,在其诗文集中也多有描写南京生活的闲适之作,如《金陵》《游牛首山》等。尝录《金陵》一首示下:

系舸在江上,整车赴石头。花分跃马涧,烟断伏龟楼。紫禁园珠坞,丹城抱玉流。驱车看王气,天外一崑丘。(27)喻时、陈大宾、王用康:《吴皋先生文集》卷2,嘉靖三十六年(1557)刻本,第33页。

嘉靖三十八年(1559)五月,喻时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兼督紫荆关等处,后又改巡福建。保定地处关内,鲜有虏寇,因此地方军备长期废弛,积弊丛生。喻时到任之后当即整肃军纪,仅仅几个月军容便为之焕然一新。

同年十二月,喻时又被调往南京,总理江防事务。明朝前期江防颇为严密,但嘉靖晚期,原本在地方治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江防体系已是千疮百孔,各级官员争功诿过、不思进取,下层军士良莠不齐、人心涣散。此时喻时被调任掌管江防,足见朝廷对其能力的认可。期间,在整顿军队方面,喻时平息了振武营军士骚乱,“镇弭有法,无一卒敢噪者”(28)张四维:《条麓堂集》卷25,万历二十三年(1595)张泰徵刻本,第19页。;在地方治理上,他又设计擒获了为祸多年的巨盗汪然、朱良弼等人,有力地维护了地方治安。嘉靖四十年(1561)闰五月,喻时升任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凤阳,任内他“裁冗食数千归旧隶,剿巨贼郭伦辈,没其赃千万以佐县官”(29)喻时、陈大宾、王用康:《吴皋先生文集》卷2,嘉靖三十六年(1557)刻本,第33页。,其所奏治理漕运的策略也被后继者长期沿用,实干能力可见一斑。

3.治边有方,战功卓然

嘉靖四十年十二月,济农以二万余骑拆破边墙,入寇宁夏,随后逼近固原等地,劫掠数日乃去(30)参见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附卷·历代战争年表》,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第375页。。御史董鲲借机弹劾三边总督程軏“偷安玩寇”,程軏遂遭罢免,“(十二月)己卯,改总督漕运右副都御史喻时总督陕西三边军务”(31)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954页。。其时,山陕地区连年荒旱,又逢鞑靼屡次寇边,民生凋敝,军备不振。面对这一困局,喻时上任之初便提出了一系列的安边之策。其一,“调腹兵以补空边”。连年征战与灾荒导致了大量军士流亡,兵力孱弱已成常态,这也是鞑靼寇边屡屡得手的直接原因。其二,“视功次以激勇力”。此举也是振奋士气,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有效举措。其三,“量缓急以摊军储”。其四,“虑供馈以豫冬防”。这两条措施均是针对边地粮饷匮乏而提出的应对方略。明代三边地区虽有军屯,但通常难以自给,加之频繁的灾荒与战争,边地军储极为匮乏,诚如喻时所奏言:“秋防已匮粮饷,则冬春何以为生?冬春如无接济,则主客何以为资?”(32)吴瑞登:《两朝宪章录》卷13,万历二十二年(1594)刻本,第17页。其五,“备战马以充卫额”。以上五条均是针对当时边地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提出的方案。此外,喻时还提出要加强巡哨、善设伏兵;针对军队中存在的杀降冒功的乱象,提出要“厚待降人”,为我所用。

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月,鞑靼入寇宁夏,喻时分兵东西四路出边,斩首一百八十三。十一月,吉能入寇固原,喻时联合三镇之力将其击退。《国榷》有载:“十一月,虏二万余骑犯陕西宁夏螺山城、柱泉、小盐池,薄固原,循下马关而西,杀掠数日始遁。”(33)谈迁:《国榷》,张宗祥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4986页。延绥总兵赵苛分兵迎击,一路由游击李希靖率领,从东路神木堡出塞;一路由前锋总旗吴花、中哨指挥徐执中等率领,从西路定边营出塞,最终大胜而归。《明督抚年表》载:“十一月,延绥总兵赵苛分部锐卒,捣虏帐于半坡山,击虏骑于荍菱湖,斩首一百余级,获马畜器械以千记。”(34)吴廷燮:《明督抚年表》,魏连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99页。短短一月内接连两次挫败敌寇,“前后斩首凡三百余级,近日战功盖所未有……上嘉其功诏赏时银四十两,紵丝二表里”(35)《明世宗实录》卷517,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本,第8491页。,嘉靖四十二年(1563),喻时以军功受赏,获赐金绮,同年五月,受命回京任职兵部。“五月甲辰,总督陕西三边都御史喻时等请于甘州适中之地建立茶马司,以便招商中茶,招番易马,从之。”(36)《明世宗实录》卷521,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本,第8537页。

喻时总督三边,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短短两年内重整军队,连战连捷,屡败虏寇,“前后获虏首七百级”(37)杨应聘等:《(万历)朔方新志》,胡玉冰校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61页。,维护了边地安宁,其治边之功,不可忽视。

4.强起任职,病逝金陵

嘉靖四十二年,“(五月)丁酉,改南京兵部右侍郎喻时为兵部右侍郎,协理京营戎政”(38)《明世宗实录》卷521,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本,第8536页。。十月,鞑靼锡林阿、老把都儿将犯蓟州,声言犯辽阳。蓟辽总督杨选率兵东进,鞑靼乘虚由墙子岭(河北密云东北九十里)、磨刀裕(河北兴隆西)入长城,劫掠顺义、三河,京师戒严。喻时“佐大帅镇远侯营于郭,虏不敢越而南。”(39)过庭训:《明朝分省人物考》卷93,第5页。鞑靼退兵后,喻时因其拱卫京师时的出色表现受到世宗的嘉奖慰劳。十一月,“丁酉,诏改协理京营戎政兵部右侍郎喻时……于南京”(40)《明世宗实录》卷527,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本,第8602页。。至于其调职的原因,《明史》卷二百二十三中只是以“不胜任”三字含混解释,《明史文苑传笺证》详载其事:“是时,上以虏犯郊畿,疑本兵诸臣不任职,以问大学士徐阶,阶谓:‘时、汝楠非恢廓才,不足营戎务’。”(41)周祖譔:《历代文苑传笺证》卷1,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年,第179—180页。可见,喻时晚年的这次调职与徐阶有莫大的关系,但就笔者来看,徐阶并非有意打压排挤喻时,甚至可能正好相反。其时严嵩父子虽然已经失势,但其朝中党羽甚多,喻时与严氏父子结怨颇深,恐遭人报复。加之喻时长期患有脚疾,行动不便,多次乞骸骨未被准许,徐阶借机令其出走南京一则避严党之祸,二则休养治病,其结果是对喻时颇为有利的。

嘉靖四十四年(1565)九月,“庚午……改喻时南京兵部右侍郎”(42)谈迁:《国榷》,张宗祥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4938页。。不久,喻时上书乞骸骨,得归。隆庆四年(1570)八月,“起喻时南京户部右侍郎,提督粮储”(43)谈迁:《国榷》,张宗祥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5127页。,同年十二月,“南京户部右侍郎喻时,三年秩满,荫其子三玄为国子生”(44)《明穆宗实录》卷52,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本,第1298页。。隆庆五年(1571)正月,“壬辰……南京户部右侍郎喻时卒,赐祭葬如例”(45)《明穆宗实录》卷53,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本,第1325页。,葬在光州城南二十五里处,追赠礼部尚书。

三、著述钩稽

喻时勤于著述,文学造诣颇深,今存《吴皋先生文集》和《海上老人别集》两部。

(一)《吴皋先生文集》

1.文献著录情况

《吴皋先生文集》刊刻于嘉靖年间,是喻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流传较广,历代文献中亦多有著录。最早的著录记录见于明人赵用贤《赵定宇书目》:“吴高别集,一本。”(46)赵用贤:《赵定宇书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57页。赵书刊刻虽早,但著录内容过于简单,不仅将“皋”误作“高”,亦难详其册卷数目。这些问题在焦竑《国史经籍志》一书中得到了纠正,其卷五著录,“喻时,吴皋集十二卷”(47)焦竑:《国史经籍志》,万历三十年(1602)刻本,第508页。。延及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三载,“喻时,吴皋集十二卷,字中甫,光州人,南京兵部右侍郎”(48)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23,瞿凤起、潘景郑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83页。。其在书名和卷册的著录上与《国史经籍志》并无二致,但增加了作者详细信息。此外,徐乾学《传是楼书目·别集》以及其他清代目录书对《吴皋先生文集》亦有著录,“吴皋集”或称“吴皋文集”,但整体的著录内容与《千顷堂书目》基本一致。

2.版本和内容

今藏《吴皋先生文集》共有两种版本,分述如下:

(1)嘉靖三十六年(1557)陈大宾刻本,4卷,8册,包背装,8行21字,黑格白口,无鱼尾,四周单边,版心自上而下分刻书名、卷数以及页数,国家图书馆藏。前有王用康所作序文一篇,序文题目下有阴刻印章一枚;另有阳刻“北京图书馆藏”藏书印一枚。

(2)嘉靖四十年刻本,5卷,5册,尺寸为27.3cm*17.8cm,黑格白口,无鱼尾,四周单边,上海图书馆藏。实为嘉靖三十六年刻本的增修之本,现存《吴皋先生文集》之最善本。

另外,国家图书馆有一嘉靖二十四年(1545)陈大宾刻本,4卷,8册,包背装,8行21字,四周单边。经本人查验,该本与嘉靖三十六年刻本实为同一版本,所谓“嘉靖二十四年”为馆藏信息误载。

《吴皋先生文集》收录了喻时在嘉靖三十六年之前所写或所抄诗文,现存共四卷,有诗文371篇,内容丰富,体裁多变。前两卷为诗集,后两卷为文集,其卷之一包含赋2篇,古诗72首;卷之二为绝句和律诗,有五言绝句26首,六言绝句2首,七言绝句19首,五言律诗90首,七言律诗89首以及排律4首;卷之三有杂著11篇和序文22篇;卷之四包括记文8篇、祝文8篇、祭文17篇以及为其父母所作行状1篇。全书前有时任巡按直隶监察御史王用康《刻吴皋先生文集序》一篇,后有时任河间府知府陈大宾所作《吴皋先生文集后序》一篇。全书以文体分类排列,每类作品的排序并无明确线索。

(二)《海上老人别集》

1.文献著录情况

《海上老人别集》成书时间与《吴皋先生文集》相近,其著录情况也大体一致,如明人焦竑所撰《国史经籍志》卷五著录:“喻时……又别集二卷”。清人徐乾学《传是楼书目·别集》著录:“海上老人别集,二卷,喻时。”(49)徐乾学:《传是楼书目》第4册,清道光八年(1828)刘氏味经书屋抄本,第58页。清人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三著录:“喻时……又海上老人别集二卷。”

2.版本和内容

今存《海上老人别集》仅有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安希尧所刻唯一版本,全书共2卷,4册,包背装,8行22字,黑格白口,四周单边。《海上老人别集》是喻时最主要的诗集,共两卷,汇集了其嘉靖四十五年之前自作以及抄录诗歌共572篇,卷一有七言律诗303首;卷二有五言律诗97首,七言古风23首,五言古风56首,七言绝句91首,另有前后读书抄凡301首以及赋3篇。全书前有时任四川佥事安如山所题《海上老人别集跋》,跋后有“北京图书馆藏”藏书印。全书诗歌以类相从,排列有序。

(三)其他著述

除上述两部诗文集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喻时条目中记载,嘉靖四十五年(1566)安希尧刻隆庆增修本《吴皋先生续集》四卷(50)参见李时人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十二画》,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6页。,其书共4卷4册,今河南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有藏。另有编绘《古今形胜图》一幅,清代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喻时,古今形胜图”(51)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23,瞿凤起、潘景郑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74页。,现已亡佚,今存其嘉靖三十四年(1555)重刻本,纸本木刻墨印,纵115cm,横100cm,现藏于西班牙塞维利亚市西印度群岛综合档案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收有电子版。

四、结语

喻时一生,为官两朝,遍历南北,声名远扬。虽然早年丧父,但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了其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品性。为官地方则法令严明,政通人和,有“喻青天”之美名;戍守边塞则连破虏寇,屡立战功,保境安民。对上,他直言谏诤,弹劾奸佞,成为动摇严嵩集团根基的重要政治力量;对下,他体恤百姓,周济困顿,多地为其修建生祠。此外,喻时有文士之风,著述颇丰,其《海上老人别集》《吴皋先生文集》在当时已有名声。李腾鹏《皇明诗统》称:“其为诗格律宏雅,思出象外……其思苦涩,好用僻事及佛书,多斧凿痕。”(52)李腾鹏:《皇明诗统》卷29,明万历刻本,第16页。清初文坛大家钱谦益《列朝诗集·丁集》亦称其“好为古文辞,追琢诘屈”(53)钱谦益、顾廷龙:《列朝诗集·丁集第二》,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410页。。

纵观喻时三十余年的官宦生涯,其文武兼备,在地方治理和边防建设上多有建树。“后七子”领袖王世贞在《喻吴皋先生集选》中评价他,“当嘉靖隆庆间,有博大剀亮巨公若光州喻司马吴皋者,其敡历南北,御圉安攘,所在著声”(54)王世贞:《弇州续稿》卷5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页。,足见其时代影响与历史地位。

猜你喜欢
光州刻本文集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熊铁基文集》出版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年味儿
学礼仪
光州街头雕塑见闻
《郭汉城文集》简介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论
山西发现北宋刻本《崇宁藏》
西夏刻本中小装饰的类别及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