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实然与应然

2024-05-10 14:29李翔宇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双循环格局高质量

李翔宇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1)参见中国政府网:《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25日,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2023年3月15日。,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简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国家立足新发展阶段,基于国内外发展形势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力以及确定高等教育的目标、任务与路径的主要依据(2)参见刘国瑞:《新发展格局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年第1期,第25页。。构建新发展格局,既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契机与动力,又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提高教育质量、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与“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等目标要求(3)参见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3月13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2023年3月15日。。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高等教育应该聚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勇担实现现代化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使命。

一、新发展格局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然之举

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一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国家未来一段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安排,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必须紧密围绕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历史经验表明,强国必先强教,世界强国必定是高等教育强国,大国崛起离不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因此,高等教育应该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在实现规模扩大的同时注重内涵发展,从而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一)新发展格局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和国家着眼“十四五”及长远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核心在于构建坚实的自主发展与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形成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4)参见朱孔军:《以新发展格局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红旗文稿》2021年第3期,第36页。。高等教育系统是隶属于国家体系的一个社会子系统,具有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等独特使命,必须满足和服务于国家发展需要(5)参见眭依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大学的国家使命与责任》,《高校教育管理》2021年第5期,第1页。。新发展格局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战略系统,包含有层层叠叠的子系统,而高等教育就是内嵌于“双循环”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6)参见李捷:《“双循环”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优化研究》,《高校教育管理》2021年第5期,第23页。。根据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大系统对子系统起到支配作用,子系统需要在大系统中运转。这就表明,新发展格局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应该与新发展格局保持一致。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我国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高新科技被“卡脖子”、产业链和供应链断裂风险,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7)参见邓曲恒、刘洪愧、王琼:《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原则、挑战与政策重点》,《学习与探索》2021年第12期,第103页。。从这些问题来看,新发展格局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供应、自立自强的科技创新、可持续性的自主发展、稳定安全的国际发展形势等。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对高等教育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调整人才培养体系、做好科研与社会服务以及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高等教育输送高质量人才队伍支撑,提供高质量科技创新支持,高质量满足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需要。然而,目前的高等教育尚不足以完全适应与满足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这就需要高等教育做出积极调整,重塑高等教育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而进一步融入和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路径

新发展格局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创新能力提升为驱动力,以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为基本内容,以高等教育各项功能实现的高效益为根本特点,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基本模式,以更加包容普惠的共享理念为实践导向的质量增长型发展(8)参见李立国:《共同富裕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教育发展研究》2023年第1期,第2页。。新发展格局在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的同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又可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路径。新中国取得的高等教育发展成就是实现中国奇迹的奠基工程,是促进我国国家竞争力上升的重要因素(9)参见林蕙青、管培俊、张军等:《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全面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笔谈)(之二)》,《中国高教研究》2022年第12期,第2页。。自我国高等教育实施规模扩招政策以来,迅速实现大众化与普及化,快速推动劳动力素质提升与科技创新进步,使中国经济体量迅速增长,并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中(10)参见韩喜平、郝婧智:《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助推构建新发展格局》,《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第10页。。但随着国际经济循环问题的逐渐暴露,亟需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就需要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继续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新发展格局的本质内涵是“双循环”,就是要在国内循环方面打造一个系统完备的内需体系,并在国外循环方面构建一个国际化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促进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双向互动良性循环,以打造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由此来看,人才资源、高新科技、区域发展、国家竞争力等方面是新发展格局得以加快构建和顺利运行的关键要素,而高等教育在逐渐从社会边缘走入社会发展中心的历史过程中,越来越在人才培养、科技进步、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等方面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因此,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的共同体,高等教育应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求,从人才供应、科技支撑、区域协调、竞争力提升等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二、新发展格局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然之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在整体实力、培养质量、结构布局等方面取得历史性发展成就(11)参见吴岩:《历史性成就 格局性变化——高等教育十年改革发展成效》,《中国高等教育》2022年第11期,第8页。。然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资源供应、科技能力支撑、区域协调均衡、专业结构调整更新、对外开放质量提升等方面依然面临着许多供求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的现实问题,造成新发展格局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然困境。

(一)高等教育的人才与科技支撑能力有待提升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给水平与科技支撑能力有待提高。一方面,作为高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供给能力不足,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亟需优化。从当前我国本专科学生在学人数、硕士研究生在学人数、博士研究生在学人数呈现的明显梯状分布特征来看,尽管我国拥有巨大的人才资本存量,但高等教育人才结构层次并不平衡(12)参见姜帅、刘珉川:《“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高等教育之变革发展:逻辑、挑战与建议》,《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年第8期,第22页。。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我国博士研究生依然是稀缺人才,其存量与高端人才需求差距较大,无法匹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要求。另一方面,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主体,高等教育对科技自主创新的支撑作用有待加强。高等教育在科技自主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着到重要作用,我国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要有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但从目前世界公认的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性大学排名来看,我国进入全球性大学排名比较靠前位次的数量与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13)参见西桂权、付宏、王冠宇:《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科技管理研究》2018年第23期,第16页。,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科技支撑尚显不足。

(二)高等教育的区域间发展水平差距依旧明显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与必然要求。在我国高等教育处于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区域间发展水平差距依旧明显。有研究表明,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各省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水平总体上有较大提升,但受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国家政策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仍然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省际差异(14)参见陈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省际差异透视——基于高等教育发展指数的证据》,《复旦教育论坛》2016年第4期,第76页。,并在区域布局结构方面整体呈现出东高、西低、中部居中的态势(15)参见彭说龙、吴明扬:《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统计与决策》2021年第9期,第109页。。从第一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来看,无论是入选高校数量还是入选学科数量,高等教育发展的东中西部区域差异都比较明显,加上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人才外流的现象,实现区域间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任重道远。区域布局结构之间的不平衡正是影响国内大循环顺畅运行的直接因素,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平衡、提升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水平,是新发展格局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三)高等教育在学科专业方面存在结构性缺陷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学科专业结构决定了人才结构,影响着社会就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关系密切(16)参见蒋慧峰:《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评价研究——基于我国2004—2016年数据的实证研究》,《重庆高教研究》2018年第5期,第96页。。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以制造强国与数字中国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对于产业链、科技链、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等提出更高发展要求,这些都需要从高等教育供给侧发力,适应与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社会发展多元需求。当前,高等教育在学科专业结构等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自限性,在发挥自身功能方面依然受限于自身系统内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脱节现象,滞后于产业结构升级需要,难以为新发展格局提供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新动能。一方面,学科专业建设存在滞后性特征,对社会发展敏感度较差,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无法真正满足新发展格局对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双一流”建设影响下,许多高校竞相模仿,追求社会经济发展热点学科专业,且学科专业建设存在同质化现象,难以满足新发展格局对于学科专业结构多样化的需求。

(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亟需开创提质增效新局面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同时,还强调要更好地运用国际资源,以外循环更好地促进内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17)参见丁守海、徐政:《双循环格局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宁夏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第10页。。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8)参见李翔宇:《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价值、挑战与路径》,《当代教育与文化》2022年第4期,第106页。。逆全球化现象、高新科技竞争、人才争夺等造成的叠加效应,对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带来严峻挑战。在宏观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话语权等,与我国在国际地位上取得的进步不相匹配,难以适应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难以支持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在微观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在出国留学、国际交流、合作办学、科研合作等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主要聚焦于少数的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存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象失衡现象,导致我国出现人才外流与出国留学困难等问题。因此,新发展格局下,我们应该坚持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开创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程度、更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新局面。

三、新发展格局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应然之为

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落脚点都是发展(19)参见董志勇:《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第136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高等教育作为一个“象牙塔”和“大社会”的连接点,应当在遵循自身规律的同时,主动适应乃至引领社会的发展(20)参见钟勇为、闻秀、韩晓琴:《“双循环”能否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教育发展研究》2022年第9期,第9页。。因此,可以从促进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足高等教育发展短板;优化区域间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高等教育自主创新能力;立足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开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新局面等方面着手,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促进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足高等教育发展短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发展格局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供需不匹配是新发展格局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关键在于高等教育供给侧发力不足,因此需要以促进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调整供给结构,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补足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短板,适应新发展格局需求。

第一,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提出了更加相应的调整与优化需求。在“双一流”建设和“新四科”建设过程中,高等教育应以新发展格局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瞄准国际发展前沿,面向新发展格局下的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开放式创新的学科专业设置体系,打破封闭僵化的学科专业壁垒,以交叉学科等新兴学科为引领,完善学科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形成同新发展格局相协调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强适应性、高前瞻性的学科体系与专业结构。

第二,坚定人才培养方向,切实保障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与根本职能,为新发展格局提供源源不断的高层次优秀人才资源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保障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化以学生为本和“以本为本”的办学理念,深入落实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聚焦于保障与提高本科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着力培养爱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兼具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形成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

第三,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结构,为新发展格局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结构等,必须适应新发展格局对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一方面,高等教育必须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做好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等工作,深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且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理念、体系、模式、方法等,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另一方面,面向新发展格局对多类型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必须在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的同时,聚焦科技前沿紧缺人才、关键领域顶尖人才、交叉学科优秀人才等多种人才类型,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输送各级各类优秀人才。

(二)优化区域间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统筹好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区域间协调发展格局,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优化区域间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缩小高等教育区域间发展差距,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实我国基本教育政策的重要体现。

第一,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优化区域布局结构。由于政策、财政、人才等资源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原因,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因此,要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投入等政策倾斜手段,推进高等教育资源合理有序布局,缩小高等教育的区域差距,促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快速崛起。此外,要完善区域间高等教育发展的协作机制与对口支援机制,加强区域之间的发展战略协同,保障与提升东中西部高等教育协作发展水平,建立保障高等教育资源有序流动的规则与秩序,积极抑制经济薄弱地区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流失,有效调控新兴地区的高等教育扩张(21)参见刘国瑞:《开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国高教研究》2022年第12期,第32页。,促进区域间协同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

第二,紧密结合区域需要,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力。我国区域间发展除存在相对差距外,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亦有不同发展需要。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紧密结合区域发展需要,促进区域间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契合与协调,提高高等教育促进区域发展的服务力。一方面,改进分类评价,引导高等教育差异化发展。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建立差异化的分类评价体系与管理标准,引导构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格局。另一方面,保持特色优势,提升办学质量,引导高校特色发展。利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科学研究、师资力量提升等优势,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挖掘并释放高等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潜力。

第三,发挥先行区域优势,激发后发区域内生力。高等教育要适应新发展格局,既需要东部先行区域发挥禀赋优势,又需要中西部后发区域增强内生动力,加强高等教育资源战略统筹,形成东中西部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高等教育发展空间布局。一方面,促进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发展,强化高等教育集群效应。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区域发展尤其是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心特大城市带动的城市群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动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形态,需要构建面向区域发展的高等教育新体系(22)参见邬志辉、范国睿、李立国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笔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2年第2期,第31页。,从而整合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发展资源,打造高等教育集群特色品牌。另一方面,增强中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整体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质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将“推动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走深走实,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纳入2023年工作要点,这为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在享受外部“输血”的同时,中西部高等教育也需要提高自身“造血”能力,推动区域高等教育战略布局的优化调整。

(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高等教育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加强科技自主创新是新发展格局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攻坚重点。高等教育需要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为抓手,明确自身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责,完善科研体制机制,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从组织层面激活科研活力,全面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水平与质量。

第一,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发挥高校创新主体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发挥高等教育服务支撑国家科技创新发展要求的重要职责。一是加强基础研究,深入实施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在新发展格局下,高校应该积极落实《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等政策要求,加快拔尖创新人才、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形成结构合理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梯队,建设实力超群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夯实关键领域与重点领域的基础研究,争取获得重大原创性成果突破。二是深化产学研融合,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新发展格局对于知识链、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发展需求,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资源互补与创新合作,搭建产学研一体化组织联盟,提高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率。

第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高等教育自主创新活力。一是通过制度设计、机制健全、环境营造等使高校内部学术机构及其成员专心从事科学研究,急国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做好原创性研究、提升科技竞争力。二是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完善科研经费政策支持体制机制,高效率聚集科技创新资源与要素,有效协调与发挥科技创新主体职责,全面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三是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政策指引下,聚焦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主线,构建新的科研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营造多元有序的科技创新环境,激发科技人才自主创新活力,释放与提升科研队伍自主创新效能。

第三,加强“有组织科研”,强化高等教育科技支撑能力。高校有组织科研是高校科技创新实现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重要形式。202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就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出部署(23)参见中国政府网: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2022年10月25日,http://www.gov.cn/xinwen/2022-08/30/content_5707406.htm,2023年3月30日。。由此,高校实施并加强“有组织科研”,需要坚持以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科研创新的核心要素,从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积蓄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加强科研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入手,以高水平科研创新服务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

(四)立足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开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新局面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必然选择(24)参见蔡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财贸经济》2022年第12期,第8页。。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扩大改革开放事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因此,在新发展格局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要求下,应立足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开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提质增效新局面。

第一,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扩大高质量进口与出口。一是坚持“引进来”,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交流,扩大高质量进口。通过引进国外优秀人才与海外留学归国优秀人才,借助全球高等教育资源扩大人才培养数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和丰富国际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引进国际优质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教材等;举办国际教育与科研交流会议,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来华授课或参与科研,吸引国际高等教育来华投资办学等。二是坚持“走出去”,扩大高层次出口,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能力。通过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与世界格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探索建设海外办学与海外学习项目,加强与国际高等教育的交往与交流,在扩大国际教育合作与科研协作中展现中国担当。

第二,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促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提质增效。2016年《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政策文件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进入了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提质增效的新阶段。“一带一路”倡议是开放和包容的地区合作和发展倡议,目的是充分发挥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25)参见刘灿、韩文龙:《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年第10期,第51页。。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应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构建多层次、多样态、多边化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构建以自我评估、院校评估、第三方专业评估、国际评估、教学状态常态监测等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多元化质量评估框架,构建可操作性强、兼容性高、普适性强的学分转换机制和学历学位互认机制,形成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框架(26)参见宫福清、方媛:《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推进逻辑与路径》,《中国电化教育》2023年第3期,第28页。。

第三,积极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促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提质增效,有利于我国积极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展现高等教育大国担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一极,新时代下我国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需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引,积极参与全球高等教育制度建设,有效发挥高校在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中的独特优势,通过国际化人才培养、引进与培育优质资源、加强科研合作、推动人文交流等方式,全方位提升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的能力与水平。在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过程中,为世界贡献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智慧方案,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走向国际高等教育的舞台中央。

猜你喜欢
双循环格局高质量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格局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