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炊烟

2024-05-10 15:32
美文 2024年10期
关键词:灶房玉米秆乡野

炊烟是我迷恋和喜爱的东西,也是中国乡村的一个独特标识和符号。

故乡的炊烟曾伴随着我的成长,是我童年中一个很难以忘怀的东西。故乡缕缕的炊烟升起,我也随着炊烟的“生长”而逐渐地长大。

费孝通先生在他的《乡土中国》曾明了地指出——乡村与乡土是中国社会一个最基本的形态,也是中国一个不可或缺的社会形态。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这是我们社会的一个原始形态和基础形态,炊烟自然也是伴随着乡土社会而产生的。

童年时期,我在奶奶家的大院里长大,低矮的茅草筑成的院墙,篱笆围起的鸡舍,木板搭起的狗棚……都是我童年时期的美好回忆。奶奶家在村南头住,出了奶奶的院落便是一望无际的大麦田和横排竖行的杨树林,这是豫东平原乡野的独特景象,亦是我童年时期挥之不去的美好回忆。

童年时期,豫东乡间满是我金色的脚印,田野里、池塘边、树梢上,都曾充满着我和小朋友们的欢声笑语,都曾留下过我们银铃般的笑声。

在奶奶家里,我度过了自己生命中最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那是我生命中的流金岁月。低矮的草房、甘甜的井水、盛夏的蝉鸣……时至今日,仍深深地刻画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美好的回忆。

老家的炊烟是我难以忘怀的,那缕缕升腾起来的烟雾,似乎时时刻刻地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

在我的老家,厨房一般都喊做“灶火”,奶奶家的“灶火”很简单,就是用秋收后还未晾干的玉米秆围成的简易的灶房,这样有两点好处——一来是节省了材料,不用再用砖瓦去砌筑,节省了很多的开支,二来是同样可以遮风挡雨。虽然只是普普通通的玉米秆,但爷爷用绳子一捆扎,再用长棍上下各一道一夹,再用棉瓦一搭,便夹成了一堵坚固的“玉米秸秆墙”。无论刮风下雨,风不能穿透玉米秆,雨水也不能淋湿秸秆墙。在风雨的時日里,我常安心地躲在温暖的灶房里,享受着那一份独特的安宁。

爷爷在灶房里烧着火,烧火的材料也是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冬日的枯枝、落叶、被丢弃的树根,当然还有一秋收获而来的玉米秸秆。奶奶在案板前、锅前有条不紊,不慌不忙地为她的孙儿做着饭,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会冲出奶奶家的灶房,跑到外面,不为别的,就为看袅袅升起的炊烟,这是我在故乡的时候一直很喜欢做的一件事,尤其是在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一般都会跑到村子里地势比较高的地方,爬到树梢上,就为了看一眼夕阳夕照下的“乡野炊烟迷雾图”。

我对于故乡的炊烟一直有着一种别样的爱意,每当嗅到炊烟气息的时候,都会让我有一种难得的心安,无论我当时是焦虑还是其他。每当看到故乡的袅袅炊烟升起,我便能感受到故乡的一种独特的讯号。

灶膛里的火明明亮亮地燃着,爷爷奶奶安详地为他们的孙儿做着晚饭,炊烟顺着烟囱袅袅升起,这一切都定格在我的记忆里,成为一幅永恒的,挥之不去的定格在我记忆深处的画面。

而今,光阴晃晃悠悠地,一闪而过,我亦长大成人,出走在外,和故乡似乎也开始有点渐行渐远,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会想起我的故乡,想起我少年时期的美好的时光,流星划过,就如同那消逝的炊烟一样,飘过,而今再难觅踪影,但在梦里,在寂静的夜空中,在漫天的星辰里,我又似乎再次看到了它的身影,闻到了它的味道,再次相遇——我记忆中的炊烟。

猜你喜欢
灶房玉米秆乡野
刷地
夜晚的稻田
送你一个乡野
春天的乡野
小庙
基于图像识别的田间玉米秆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
乡野闲时
玉米秆小制作
——时装模特
玉米秆书法赏析
玉米秆书法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