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鲁迅:世界会回应那个坚持理想的人

2024-05-10 15:32王僡蘐
美文 2024年10期
关键词:福清周家周作人

王僡蘐

提起鲁迅,大家第一时间会想起的大抵是留着不加修饰的短发,蓄着胡须,表情严肃,为启蒙中国人呕心沥血的中年鲁迅先生形象。不过,年轻的鲁迅先生是什么样的呢?退学、失业、30岁找不到工作,等等,这还是我们熟悉的鲁迅先生吗?

家道中落的童年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

鲁迅小时候家境尚可,他在自叙传略里回忆说:“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这就是他出生那时候的家境。算不上大富大贵之家,但多少称得上现在的“中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一位进士,做过正七品官员。放到现在相当于处级,和县长一个级别。周福清也确实曾在1875-1878年担任江西省金溪县的知县,现在在金溪县也能看到他当年颁布的告示石碑。

可惜,鲁迅祖父的官运不好,遇到了一位苛刻并且经常弹劾下属的领导——两江总督沈葆桢。沈葆桢1878年给光绪皇帝上了个奏折,一口气弹劾了自己手下12个官,鲁迅祖父也名列其中,于是,他这个知县只做了三年便被调职成内阁中书——是个京官儿,但是钱少事多离家还远。

鲁迅的爸爸叫周凤仪,中过秀才。不过光是中秀才当不了官,还得通过乡试。可惜的是,周凤仪考了一年又一年的乡试,一直没上岸。

虽然爸爸的事业差一些,借着家底和祖父的为官的威望,鲁迅家的生活本来也是非常不错的。然而,在鲁迅十二岁那年,他们家突遭横祸。

清朝于1893年举办了一场乡试,浙江省的正主考叫殷如璋,鲁迅的祖父周福清与殷如璋是同一科取中的进士,有同年之谊。亲友家中有要去应试的秀才的,就托周福清去向主考殷如璋行贿。殷如璋性格很刚正,当场告发此事,谕旨明确要求“严行审办”。

周福清知道不能躲藏,就去投案自首。审讯时的情形,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里是这样说的:“知府王仁堪想要含胡了事,说犯人素有神经病,照例可以免罪。可是介孚公本人却不答应,公堂上振振有词,说他并不是神经病,历陈某科某人,都通关节中了举人,这并不算什么事,他不过是照样的来一下罢了。事情弄得不可开交,只好依法办理。”

折腾了一圈儿,周福清免去了死罪,仍然被判了无期徒刑。周家地位一落千丈,鲁迅和家人们一夜之间,从官员的家属,变成了罪犯的家属。

屋漏偏逢连夜雨,祖父那边的情况已经糟糕透顶,鲁迅的父亲周凤仪偏偏又病倒了。周家花了大價钱请了绍兴城里顶有名的中医来治病。鲁迅和周作人甚至一起按医生的要求捉过“同巢原配”的一对儿蟋蟀来充当药引,各种奇奇怪怪的法子都用过了,也没治好父亲的病。

两年后,年仅三十六岁的鲁迅父亲过世。家里的四五十亩水田,为了给父亲看病,给祖父担负狱中支出,全部都卖掉了。周家从一个中产小康之家,变得一穷二白。

鲁迅后来孤单地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家里没钱,生活困顿,面临着世人的恶意。为了逃开这一切,17岁的鲁迅选择出门远行。

辗转的求学之路

鲁迅于1898年离家去了南京,到一位周家远房叔祖父在那儿当老师的江南水师学堂上学。正是在这个时候,鲁迅改了名字。鲁迅原名周樟寿,周树人这个名字是后改的。改名的理由是当时那个年代,江南水师学堂初办,读这个学校在社会上会被人看不起。远房叔祖父觉得鲁迅读这个学校挺丢脸的,不能用家谱里的名字,就给鲁迅改成了周树人这个名字。在水师学堂没待多久,鲁迅就另行投考了更吸引他的矿路学堂,录取后他转入了矿路学堂就读,专业主修地质学、采矿。没错,鲁迅的大学本科专业是挖矿,他还曾经下过南京观塘煤矿象山矿区的矿井去学习。

1927年,鲁迅应邀到黄埔军校去讲《革命时代的文学》,他说:“诸君的所以来邀我,大约是因为我曾经做过几篇小说,是文学家,要从我这里听文学。其实我并不是的,并不懂什么,我首先正经学习的是开矿,叫我讲掘煤,也许比讲文学要好一些。”

鲁迅这话不是吹嘘,他开矿掘煤学得相当不错,以一等学生成绩毕业,并获得了国家的公费赴日留学的资格。1902年,鲁迅前往日本,在弘文学院(留日预科班)学习了一段时间顺利毕业后,1904年,鲁迅决定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此时他23岁。

之后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在仙台医学院学了一年半,鲁迅经历了著名的“幻灯片事件”,意识到学医救不了中国人。1906年3月,鲁迅告别医学院里非常关爱他的藤野老师,从医学院退学了,决心以文学为自己的终身事业。此时,鲁迅25岁。

退学后的艰难生活

鲁迅妈妈鲁瑞特别忧心鲁迅的婚事。我们可以想象一下,25岁的鲁迅,家境不好、没工作、留学退学没拿到学位……未来前途堪忧。鲁瑞焦虑地找人给鲁迅介绍了个没文化的女孩儿叫朱安,安排他们结婚了。这段强行撮合的婚姻没有任何爱情可言。

1906年9月,在国内刚结完婚,25岁的鲁迅很快就选择和弟弟周作人回到日本。弟弟周作人学了土木工程专业,鲁迅则不上学了,贯彻自己“以文学为终身事业”的想法,每天在家自学德语研究翻译。当时,鲁迅学德语常常学到半夜,很是用功。26岁那年,鲁迅又学了一段儿时间俄语,学了不到半年,因掏不起每月6元的学费无奈放弃。

在日本这两年,鲁迅同时也和朋友们试图办《新生》杂志,很遗憾地创业失败,杂志胎死腹中。不过,他倒是在河南留学生主办的《河南》杂志上发表了几篇文章,其中包括《摩罗诗力说》这样功底非常深厚的学术论文,充分体现出鲁迅的思辨能力与文学素养。遗憾的是,这杂志很快就被清朝驻日本公使以“言论过于激烈”为由停掉了。

1909年8月,28岁的鲁迅终于回国了。他在好朋友许寿裳的介绍下,获得了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师范大学)任教的机会,做生理学和化学的教员。但是在这所学校,鲁迅没有独立教学的机会,实际工作是给日本老师做翻译。后因为该校校长换了个迂腐之人,鲁迅选择辞职。

1910年,29岁的鲁迅受到老家的绍兴府中学堂(今绍兴一中)的邀请,就任该校的生物学老师。干了没多久,鲁迅又辞职了。

1911年,30岁的鲁迅变成了无业人员。他曾经动过“想去一个书店做编译员”的心思,却没有通过那家书店的考试。没有收入,雪上加霜的是,他还得帮扶弟弟,每月都要给还在日本留学的弟弟周作人打钱。一直到辛亥革命爆发,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邀请鲁迅来教育部就职,鲁迅的生活状态才变好起来。而直到1918年,我们熟悉的鲁迅第一篇小说名作《狂人日记》才刊载到《新青年》杂志,此时鲁迅已经37岁。

梳理鲁迅年轻时的经历,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如果把鲁迅当时的人生经历与现在的时代环境相对应,鲁迅着实是一位非常有个性、坚持自我的年轻人。

正如前文所言,鲁迅出生时是县长的孙子,没几年县长祖父就坐牢了,父亲生病35岁就去世,家里从中产变成家徒四壁,鲁迅的人生开局并不好。

在这样家庭背景下,除去和朱安的包办婚姻,鲁迅的所有大的人生选择,却仍旧都是依自己的心意和兴趣走的。他两次退学,两次辞去稳定工作(注:严格来说是三次,鲁迅还因张勋复辟而短暂辞任教育部的工作,乱平后返部),他始终在为自己的理想与信念生活,不因生活的琐碎与艰难有丝毫妥协。

在这个物欲高涨,人人都很容易陷入焦虑的时代,我们不妨和当年的鲁迅先生一样,降低一些来自外界的焦虑感,问一问自己:“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毕竟,人生的终极追求永远需要你去望向自己的精神世界,只要你在做你想做的事情,你在活成你想要成为的样子,这就是属于你的完美的人生。

而其实,到了最后,一心不乱地不为外界所动,坚持自己想做的事情的人,往往才会真正取得巨大的“成功”。鲁迅先生当然是其中一例,这是他留给我们的巨量宝贵精神遗产中一项尤其值得我们深思的内容。在抬头望月与俯身捡拾六便士的抉择中,总得有人选择奔赴心中那轮代表理想的明月。正是这样的一群人里,诞生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图腾与文化脊梁。

猜你喜欢
福清周家周作人
周家栋作品欣赏
乾荣子对周作人创作之影响考察
周家生
周家生
关于Weitzenbock不等式的一条不等式链
台湾青年随父深耕福清台农创业园20载
周作人之死
那些年,我们错过的旗袍秀——旗媛淑院福清分院揭牌
葡萄牙
福清“表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