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扬琴高校传承路径探索

2024-05-10 09:27谭晓璐
知识文库 2024年8期
关键词:扬琴恩施民间

谭晓璐

恩施扬琴又名恩施丝弦,是湖北省恩施市独特的曲艺品种,一直以来,多用以琴会友、以交流技艺的方式传唱,这种特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身发展。湖北恩施学院作为民族地区的民办高校,对本地区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将基于笔者的基本研究,从恩施扬琴高校传承的现状出发,探寻适合恩施扬琴在湖北恩施学院传承的方法,挖掘高校传承的意义,探索出一条适合恩施民间音乐高校传承的新路径。

恩施民间音乐是恩施土家族苗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恩施扬琴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地区独有的曲艺品种。随着老艺人相继去世,目前的恩施扬琴传承面临着种种困境,为保护和传承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扬琴第六代传承人周金福老师及后继传承人,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除对传统曲牌进行扶牌之外,还对传统的曲调填入新词及内容进行创编,其中创作了许多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曲目,为恩施扬琴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更好地宣传了恩施地区的文化特色及先进思想文化政策。

目前恩施扬琴的传承模式过于单一,主要以政府相关单位对传承人的保护为依托,这直接造成了民间音乐的受众固定等问题。且从地方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服务社会的职能角度来看,恩施扬琴作为本土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在当地高校的传承并未形成体系。

湖北恩施学院作为民族地区的民办高校,对本地区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若能立足当地积极收集整理传承恩施扬琴,将地方特色的音调等本土民间音乐精品融入教学体系,既能培养民间音乐的高校传承人,又能丰富湖北恩施学院课程中的音乐教学内容,从而打造高校的精品课程。

1 恩施扬琴在湖北恩施学院传承的现状

1.1 恩施扬琴传承的前人研究成果

关于恩施扬琴的传承与发展,目前收集到的研究成果可以归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研究恩施扬琴的专著。著名作曲家孙邦固《恩施扬琴》一书中对恩施扬琴的源流沿革、曲牌唱腔、演唱形式等做了较为详细的记录并附了曲牌音乐的乐谱,是目前为止对于恩施扬琴研究最为全面的一本书。《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北卷》在上集中较为详细地描述了恩施扬琴的特征,并对恩施扬琴及其人物进行了简要的概述,收录了44首基本唱腔,但是书中并未分析曲谱的音乐结构。曲艺学者枫波在《恩施扬琴》一书中对不同形态的音乐腔调作了分类,并对不同类型的曲牌结构体式、功能特点、发展手法及伴奏技巧等进行了相关的研究。除此以外,还有徐开芳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曲艺音乐集》、田世高的《土家族音乐概论》、牟廉玖的《湖北民族地方戏剧曲艺集萃》等,在这些专著中,恩施扬琴基本上都有作为论述的一章或者一节甚至只有一小段文字来介绍。

第二类是知网检索的关于恩施扬琴的文献期刊。如周滢婷的《恩施扬琴研究》对恩施扬琴进行了系统的概述,范立男的《土家族恩施扬琴传统非舞台化与现代舞台化表演探究》研究分析了恩施扬琴的两种表演形式的变化,并以此对恩施扬琴如何在现代化社会中重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蔡际洲、高娅在《恩施扬琴的变迁》一文中呈现了恩施扬琴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状态。曲艺类文献为解骏的《曲艺音乐中的扬琴》、孙邦固的《我与恩施扬琴》、孟宪辉的《鄂西土家族传统音乐及分类》、万生鼎的《湖北省曲艺品种概述》,这类文献对恩施扬琴进行了一般性介绍,无曲谱记录,尚无音乐形态分析。除此以外,还在与恩施地区或者土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文字中提到了恩施扬琴,如何起群的《恩施州特色文化资源及保护情况综述》、董素云和熊尚全的《三峡地区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特征分析》。

第三类是报纸上提及的有关恩施扬琴的新闻。2007年,恩施扬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恩施扬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恩施扬琴《闹新房》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荣获三等奖。2016年,代表曲目《镇船石》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获得了两个金奖。而这类的报道主要集中在《恩施日报》和《湖北日报》上,内容主要是弘扬土家民族文化,呼吁更多的人来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第四类是与恩施非遗保护类相关文献和论文。如史江洪和黄柏权的《恩施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若干思考》、彭振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以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为例》、周兴茂和肖英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濒危与保护》、黄柏权的《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由于并未检索到恩施扬琴校园传承的期刊文献,故笔者检索了“民间音乐高校传承”的关键字,收集到以下几类文章:

第一类是关于高校民间音乐传承分析。谢丽文的《谈大学校园内的民间音乐教育与现代传承》指出高校应该抓住机遇,发掘原生态音乐资源,培养出具有音乐专业技术又有人文背景的人才;陈阳、张绎如的《浅谈民族民间音乐在大学的传承》将民间音乐融入学校音乐教育中,加强学生热爱传统音乐的感情培养,实现民间音乐的真正传承;崔跃芳的《高等教育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传承的职能与作用》提出要把音乐类“非遗”引入到高校教育教学中,为音乐类“非遗”在社会大众群体中的传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二类是特定的民间音乐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于薇的《满族音乐在校园的传承与发展》探索了满族音乐在本地校园内再生产的传承模式;陈雅先的《校园文化生态与岭南传统音乐的高校传承》解读了岭南传统音乐文化与大学生产生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校园岭南传统音乐活动的开展;郑晔、曹时娟的《以高校体系性力量助推黎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基于黎族音乐校园传承的田野调查》提出单一的“师带徒”的方式无法解决民间传统音乐的传承,要从根源上解决黎族音乐文化非遗走进校园的瓶颈,将黎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延伸到高等教育领域。

第三类是高校傳承人培养。冯梓函的《高校民间音乐传承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探究》对高校民间音乐传承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思考及探究;刘彩平的《非遗文化进校园——晋南民歌“校园传承人”培养实践探索》探索了依托高校专业化、科学化、体系化的教学优势,培养校园传承人。

总之,恩施扬琴虽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北省的重要曲种,但在学界并没有得到特别多的关注,更多的只是地方政府的宣传和报道。其中对恩施扬琴进校园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对于恩施扬琴的高校传承研究迫在眉睫。

1.2 湖北恩施学院土苗音乐文化传承课程中恩施扬琴传承现状

(1)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全面,缺乏理论的讲述及思政的融入

依托湖北恩施学院开设的土苗音乐文化传承课程,笔者调研了其课程内容,发现其课程中大都以教师教唱的方式进行,其侧重点也往往倾向于民歌类音乐的教授,对于类似恩施扬琴的曲艺学习占比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专业的教材予以辅助学习,这也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较低,无法真正地投入到民间音乐的学习中。课程内容设置忽略了民间音乐的理论讲授,理论学时及实践学时的安排不合理,在学唱中未能积极地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恩施本土特色音調及所体现的思政元素。

(2)教学模式使用单一,专业基础知识未能运用于土苗音乐文化传承课程中

土苗音乐文化传承是为音乐专业的学生所开设的民族音乐文化类课程,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难将所学习到的合唱、指挥、钢琴、声乐等知识与本课程融会贯通,未能将基础技能运用于本课程的学习中。教师采取较为传统的教唱模式进行教学,没有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未针对不同的学生及不同的基础设置相应的教学模式,不同基础的学生对于恩施扬琴唱段的学习快慢速度不一,导致无法进行小组式的配合训练,对于恩施扬琴中特色唱段及表演方式的介绍较少,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视频等不够充足,导致学生无法正确掌握其演唱及演奏精髓。

(3)学生学习导向不明确,学习目标较为局限

学生对于学习恩施扬琴及土苗音乐文化传承课程的目标不明晰,往往以合格等为主要目标,将学习变成了完成功课的模式。对于学习本课程及技能在未来的就业方面并未有明确的规划,特别对于恩施本地区的学生并未意识到学习本课程对于民间音乐传承的重要性。学习过程中较难为学生提供实践的舞台,导致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恩施扬琴及其他民间音乐无用,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恩施扬琴在湖北恩施学院的传承模式探索

2.1 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积极引入恩施扬琴,让恩施扬琴及高校课程思政相互渗透

首先,在湖北恩施学院开设的土苗音乐文化传承课程中深入挖掘思政资源,将本地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学生的声乐教学,以专业的声乐教学、社团活动的竞赛展演为引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艺活动,探索学校的音乐教育特色,唤起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将“红歌宣唱”实践活动纳入教学体系,使其成为课程思政的教学常态,挑选恩施扬琴的传统或新编曲目《黛玉葬花》《美丽神奇恩施城》等,用独特的音乐方式展现出来,同时让学生对红色歌曲的创作背景、表现形式、艺术语言、文化关联、历史语境等有准确的认知,用独特的音乐方式展现出来,如合唱团、小组唱、情景表演等,并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对此类红色歌曲进行认知、理解、研究、传承,把歌曲中体现出的“红船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精神内化于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

其次,构建民族历史、传统道德、核心价值观等优秀精神文化于一体的新型课程体系,大力增设主体性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恩施扬琴小器乐进课堂活动,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聘请传承人进课堂,共建校外实践基地。课程遵循艺术教育规律,以社会为舞台,以时代为背景,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强化过程考核,科学构建评价体系。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强化音乐实践,提高音乐鉴赏和应用能力,在审美教育中强化情操和心灵教育。

最后,采用校馆合作的方式,引导相关专业的学生深挖不同展馆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鼓励学生结合当地人文特色及恩施扬琴本身的特点,来进行与当地红色资源或是新时代红色背景相结合的创作。这既有利于宣传当地文化,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2.2 针对本校师生特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在土苗音乐文化传承课程教学中进行创新,不再拘泥于讲授的模式,探索更多的课堂模式。针对我校音乐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建设相关的专业教材,在内容中融入本土音乐,在土苗音乐文化传承的课堂中增加恩施扬琴唱段、咬字的学习,在合唱课中加入恩施扬琴的乐队编排及演唱的教学内容,使之成为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建设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学、研、践、传”的教学模式。

寻找高校音乐课堂教育中引入恩施扬琴等民间音乐的方式与方法,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特定的研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各类音乐素材,并能够与时下的音乐环境相结合,特别是契合当下的思想主流,合理渗透与本课程相关的内容。

针对我校音乐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在现有的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及内容中融入本土音乐的内容,组建相关教师团队编写《土苗音乐文化》的教材及专业书籍;组建更为专业的音乐学、民族音乐研究的教师团队,积极参与恩施扬琴传承人演出汇报活动,辅助传承人进行传统曲牌的扶牌及专业作品的创作,跟随传承人学习更加“地道”的唱腔及咬字等;除开专业技术上的学习,结合相对应的科研课题,将恩施扬琴从“传播”向“研究”转化,逐渐建立起“教”“研”一体的恩施扬琴教学团队。

创新教学方法,运用PBL项目式教学。通过对恩施扬琴本体曲牌的学习,研究如何在校内外进行恩施扬琴的有效传承,将授课内容分为传承人授课项目、校外会演项目及非遗机构对接定向培养恩施扬琴传承人项目的三种项目式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进行恩施扬琴的校内外会演,并以职业导向为基础,培养文化馆、非遗研究所等岗位的人才。

以三种项目式教学为基础,引导学生从音乐本体出发,在不断的学习中探索恩施扬琴在高校传承的方式方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表演实践相结合,从实践反证理论的重要性,参与到校内外的会演中以保证恩施扬琴的良好传承。筹备全校范围内的公共课,邀请传承人进行专题讲座或授课,丰富课程与教材内容与形式;明确传承人团队的就业方向,立足恩施州各大县市的非遗工作室及文化馆等就业单位,通过PBL项目式教学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逐步地从校内“走”到校外,培养符合非遗机构所需的人才。

2.3 明确学生职业导向,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培中心进行恩施扬琴高校传承人的培养

根据不同的基础选取部分学生组成恩施扬琴传承人团队,依托学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培中心进行专业的恩施扬琴传承人培养。

在传承与教学的同时寻找优秀的高校传承人,针对其专业性及创新思维等方面进行考核,对其传承人进行一对一教授,确立高校传承人团队,举办高校传承人阶段性汇报展演,并让其在后续校园传承及民间传承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让学生从“做”中“学”,建立开放式教学体系,寻找优秀学生培养为高校传承人,让新鲜的血液投身到恩施扬琴的传承中,并以高校传承人为中心,在校园中开设民间音乐活动角,并在后续繼续对其发展及创新。

成立恩施扬琴相关的戏曲乐团或实践社团,逐渐地将理论知识与传统转化为传承的新动力。在上学期间以恩施扬琴理论学习及校内实践为主,借用寒暑假两个假期跟随非遗传承人周金福老师等进行学习及社会性演出。高校传承人团队辅助传承人挖掘及扶牌传统的曲目,提供较为专业的知识进行恩施扬琴传统曲牌的新填词,挖掘研究恩施扬琴近年来对于传统音乐曲牌的扶牌以及新音乐的创作,寻找其中的时代特点及传承特点辅助传承人进行社会传承演出,拓宽恩施扬琴本身的传承途径,引导更多的学生传承优秀的文化。专业高校传承人团队辅助非遗传承人进行新作品的创作,非专业传承人团队以传承现有的传统及新作品为主要内容,形成两个团队交叉式的学习及传承,在后续的传承中形成良性的驱动力。

明确学生就业方向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中心、文化馆等地,培养一批较为专业的当代青年传承团体,打破恩施扬琴传承单一的模式,为恩施扬琴后续的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恩施扬琴在湖北恩施学院传承的意义

3.1 发挥高校职能,传承恩施扬琴

在湖北恩施学院中进行传承可以更好地发挥民族地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及服务社会的职能。帮助恩施扬琴进行旧曲牌的扶牌,为恩施扬琴曲目的创作提供专业性帮助,收集整理恩施扬琴的曲目并汇集成册。以湖北恩施学院为基地,以音乐与体育学院土苗音乐文化传承课程为依托,将恩施扬琴传承任务融入民间音乐教学中。让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也使恩施扬琴高校传承更具体系。培养恩施扬琴高校传承人,为恩施扬琴的传承提供新鲜的血液,使其更具专业性及科学性。拓宽恩施扬琴传承渠道,推动恩施扬琴的民间传承,让大众熟知恩施扬琴,走进更多年轻人的视野。

3.2 构建“学、研、践、传”的教学模式

通过走访、田野调查、资料汇集整理、恩施扬琴传承人进校园、校园传承人走出去、汇报演出等方式,拓宽恩施扬琴在湖北恩施学院课堂中传承的实践途径,丰富学生课堂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成果输出方式,打造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特点。

3.3 构建民间音乐课堂中的课程思政地图。

以恩施扬琴教学内容为主要依托,形成土苗音乐文化传承课程中的思政地图。再以该课程为试点,打造专业教学中思政示范课程,并通过校馆合作方式,增加高校民乐课堂中的本土文化思政教育,为引导学生传承优秀文化提供充分的条件,使民间音乐传承与高校课堂思政形成双向互动的效应。

3.4 为本校省级优秀特色学科群“艺术学与文旅产业”的建设探索途径

在恩施民族地区,较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融汇了文学、语言、舞蹈、音乐等各方面要素。所以本项目实施的目标还在于利用高校课堂和民间文化资源的联系,形成音乐、舞蹈、文学、语言、民族学、人文环境、旅游等各方面的综合学习、实践、输出成果的闭环。

随着恩施地区对民族民间音乐越来越重视,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成为现今最为重要的议题。恩施扬琴作为恩施地区独有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前期传承人的努力下充满了活力。但随着传承人年龄的增加,整体的传承呈现出高龄化;在传承时,也大多为参与民间音乐演出或进行商业的宣传表演。在这样严峻的情形下,将恩施扬琴引入高校课堂教育刻不容缓,在高校中选取年轻、专业的传承人也成为现在的重点。恩施扬琴进入高校课堂,不但可以拓宽其本身的传承途径,也有利于地方高校民乐课堂中的本土文化思政教育,为引导学生传承优秀文化提供充分的条件,可以使民间音乐传承与高校课堂思政形成双向互动的效应。在湖北恩施学院中进行高校传承人的培养可以更好地推动恩施扬琴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也能为恩施其他的民间音乐高校传承提供思路。

本文系2022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民间音乐传承途径与高校课程思政的双向效应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GB130;2022年湖北恩施学院校级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PBL模式在高校传承人培养中的应用——以《土苗音乐文化传承》中的恩施扬琴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WY202201。

(作者单位:湖北恩施学院)

猜你喜欢
扬琴恩施民间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恩施石油:党建为经营赋能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恩施方言中的“倒”和“起”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恩施年俗——点路烛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