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广西右江红色歌谣翻译策略研究

2024-05-10 09:27于文强
知识文库 2024年8期
关键词:右江原语译语

于文强

廣西右江红色歌谣作为广西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色革命与地方民俗有机融合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学价值,是广西地域文化的载体。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以译者为中心,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去探究生态翻译学对广西右江红色歌谣翻译的适用性及翻译策略,以期更好地体现中国红色文化的传统和力量,又能有效地用英语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红色歌谣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以歌谣尤其是山歌的形式宣传革命活动,这些红色歌谣既具有一定的地方文化特色又承载着一定的时代文化色彩。因此,对外传播广西右江红色歌谣既有利于发掘地方文化的民族性,打造品牌文化,对建设“文化广西”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又有利于国人对传统文学形式及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赏析,使传统文化真正地保留下来并且得以传承,以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1 广西右江红色歌谣及其翻译现状

红色歌谣又称革命歌谣,指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歌谣,其内容主要是反映土地革命,揭露剥削阶级的黑暗统治和残酷压迫,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国工农红军,歌颂红色政权。右江红色歌谣由右江军民共同创作,他们在当地现有壮族民间歌谣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把中国共产党在右江地区领导人民群众打击土豪劣绅、贪官污吏的内容编进歌谣之中,表现了右江人民反抗压迫、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右江红色歌谣属于大众创作,歌词更加偏向口语,用词比较通俗,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契合少数民族群众心理,极易被群众所接纳和理解。

目前,国内外学界对红色歌谣的英译研究不多,主要集中在对陇东红色歌谣的英译研究。如闫晓茹(2019、2020)对陇东红色歌谣进行选译,同时又从“三美论”的视角进行分析陇东红色歌谣的翻译策略;张苏亚(2021、2022)分别从传播学和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分析陇东红色歌谣的译界模式及翻译策略;王颖(2022)分析了陇东红色歌谣外宣翻译的现状及对策;黄景芸(2021)从语料库的角度分析译本中的红色形象构建;唐汶(2021)将陇东红色歌谣英译作为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思政教学设计研究。

迄今为止,对于广西右江红色歌谣的英译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笔者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以译者为中心,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去探究广西右江红色歌谣的翻译策略,以期抛砖引玉,为广西红色歌谣的翻译添砖加瓦,为广西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2 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由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于2004年提出,该理论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人们普遍接受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样的基本原理,是一种从生态视角纵观翻译的研究范式。该生态翻译研究范式以生态整体为理念,以东方生态智慧为依归,以“适应/选择”理论为基石,系统探讨了翻译生态、文本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致力于从生态视角对翻译理论本体和翻译生态整体进行综观描述。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这里译者“适应”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翻译生态环境);译者“选择”的是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度和对译本最终的行文。在整个翻译过程中,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有两个具体特征:一是“适应”——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二是“选择”——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因此,翻译过程的翻译被描述为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生态翻译学的翻译方法简括为“多维”转换,具体落实在“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转换”的翻译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语言维层面上,译者就要致力于保持原语与译语的词义平衡、句意平衡、原语与译语的“传神”与“达意”的平衡、原语与译语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平衡、原语与译语的文风的平衡。在文化维层面上,译者为了避免两种语言在社会、文化、思维等方面产生的巨大文化偏差,体现原语的文化特点,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平衡两者的文化生态环境,做出各种不同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从而准确传达出原语文化的精妙之处。在交际维层面上,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既关注原语系统里作者的总体交际意图是否在译语系统里得以体现,是否传递给了译文读者;又关注原语系统里包括原文语言/文化形式和语言/文化内涵的交际意图是否传递给了读者。

3 广西右江红色歌谣的试译

例1:

十月革命半天红,

The October Revolution wakes the generation,

那里人民得翻身,

The people there win liberty and liberation,

革命风潮到处涌,

Springing up everywhere is a wave of revolution,

因为世上有列宁。

For Lenin leads the social evolution.

俄国共产先成功,

Russian Communization achieves the initial victory,

好比黑夜挂灯笼,

Like a lantern lighting up the misery,

十月革命半天红,

the October Revolution wakes the generation,

那里人民得翻身。

The people there win liberty and liberation.

太阳落坡想星星,

Long for stars when the sun goes down,

星星落坡想天明,

Long for dawn when the stars goes down,

革命风潮到处涌,

Springing up everywhere is a wave of revolution,

因为世上有列宁。

For Lenin leads the social evolution.

例2:

找龙脉呵葬祖坟,

People seek for a place with good fengshui to bury ancestral cemetery,

葬了百年还是穷,

Depending on superstition, their Descendants still live in poverty,

如今邓斌办共耕,

Deng Xiaoping initiates Agrarian Revolution in Baise,

他是穷人大金龙。

He is the peoples great liberator.

代代相传讨饭棍,

People living in Poverty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年年去寻地理公,

Poor in knowledge, finding fengshui master year after year,

找龙脉呵葬祖坟,

People seek for a place with good fengshui to bury ancestral cemetery,

葬了百年还是穷。

Depending on superstition, their Descendants still live in poverty.

自从来了红七军,

Since the Seventh Red Army brings the emancipation,

再不信鬼不信神,

The people never believe in superstition,

如今邓斌办共耕,

Deng Xiaoping initiates Agrarian Revolution in Baise,

他是穷人大金龙。

He is the peoples great liberator.

例3:

有了红七军,

With the Seventh Red Army,

分田又分地,

There are fields distributed and lands allocated,

韦拔哥领导,

Wei Baqun leads the Agrarian Revolution,

百姓庆翻身。

The people celebrate liberty and liberation.

地主太凶恶,

So ferocious are the landlords,

田地霸占去,

They hog farmers fields and lands,

有了红七军,

With the Seventh Red Army,

分田又分地。

There are fields distributed and lands allocated。

穷人要解放,

The poor need liberty and liberation,

去跟红七军,

Following the Seventh Red Army,

韦拔哥领导,

Wei Baqun leads the Agrarian Revolution,

百姓庆翻身。

The people celebrate liberty and liberation.

4 生态翻译学“三个维度”在广西右江红色歌谣英译中的应用

4.1 语言维

从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来审视翻译,原语和译语之间的语言同质性为译者翻译过程中的语言置换奠定了基础,而语言的异质性又会迫使译者依据翻译生态环境做出适应性选择。如果将原语语言原封不动地移植到译语产出的译文中,那么,就往往会造成晦涩难懂或违背译语语言规范以至于受到排斥。这时就需要能够尽量保持原语和译语在词汇、句法、语篇文体、语用乃至节奏、音调等方面的协调和平衡。而要实现这种协调和平衡,这时就需要译者依据原语和译语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做出各种不同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在右江革命根据地流行的红色革命歌谣,多数是在当地现有壮族民间歌谣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内容多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弘扬革命思想。形式上多数为壮族的十二行勒脚歌,如例1:整首歌内容上只有八行,但排成十二行,每首三节,每节四行,共十二行,第七、八行是第一、二行的重复,第十一、十二行是第三、四行的重复,共有两次重复。在例1中,第一节前四行就概括了整首歌谣的主题: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右江革命根据地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在第二节的第五、六行把俄国革命的成功生动地描述为黑夜中的灯笼,进一步加深了右江革命群众将会跟着俄国革命的脚步进行革命斗争,第三节的第九、十行表达右江革命群众也期盼着右江地区的革命能够取得同样的成功。在第二节和第三节的两次反复吟唱更进一步说明十月革命和马列主义在右江地区产生的重大影响是顯而易见的。“因为世上有列宁”,右江人民群众也开始积极参加革命,出现了“革命风潮”。

右江红色歌谣包含很多民俗地方用语,通俗易懂,节奏欢快,韵律感强,极具地方民俗特色,在英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但是为了保持生态平衡,尽可能地体现这种地方用语特色,不破坏歌谣的节奏及韵律,就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翻译生态环境,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既要传达歌词中包含的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又要尽量保留歌曲本身的韵律和节奏感。在例1中,原语的第一节的第一行和第三行的脚韵,第二、三节的第一行和第二行的脚韵把三节十二行歌紧密连接起来,使整个歌谣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便于记忆和传唱。因此,译者需要在语言维度上进行“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使译文与原文达到文本生态平衡。在例1的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译者在译文的尾音上做了完美的押韵,使得译文能够体现出歌曲韵律美。

汉语注重“意合”,强调隐性的逻辑和连贯;而英语注重“形合”,注重形式的完整。在例2译文的第一、第二和第十行增加了动词的主语(people,descendants,the people),例3译文的第六行增加了句子的主语(they),使得译文句子结构完善,更具形美。

4.2 文化维

翻译生态系统是社会、交际、文化、语言等诸多方面系统的集合,翻译是语言的转换,而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两种语言所体现的社会、文化、思维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性。为了避免文化偏差,体现原语的文化特点,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平衡两者的文化生态环境,做出各种不同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从而准确传达出原语文化的精妙之处。

广西右江红色歌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以及浓郁的广西地方民俗文化,其中不乏一些地方民俗典故、方言土语等特色词。在翻译这些特色文化词时,更需要译者适应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更好地展示广西地方民俗文化的魅力,避免文化层面的理解偏差,有利于广西地方红色民俗“走出去”,从而达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

以例2《邓斌就是大金龙》这首歌谣为例,这首红色歌谣表现了右江人民群众对风水、命理、鬼神等迷信思想的摒弃,转而相信革命以及人民军队,以及对革命领导人的歌颂及赞美。译文受众不了解土地革命時期的历史背景,可能很难理解“邓斌”“共耕”和“红七军”等词汇,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意识,对这些词汇的英译进行增译、脚注、注释等翻译策略及方法,譬如翻译第九行的“红七军”时就增译了红七军推翻地主豪绅、贪官污吏、废除苛捐杂税、解放当地老百姓的这样的信息,因此在红七军后增译bring the emancipation,从而让译文受众更好地理解右江红色歌谣的时代特色以及右江老百姓对革命的信任及讴歌。在这首红色歌谣中含有大量的地方民俗特色词,比如“龙脉”“大金龙”“讨饭棍”和“地理公”,译文受众很难理解这些地方民俗词汇,因此在翻译这些方言土语时,译者可以选择“归化”“异化”“意译”和“音译”等翻译策略和方法。譬如在翻译龙脉时,英语受众很难理解龙脉这个文化意象,因此译者采用了“意译”方法,把它翻译成风水好的地方(a place with good fengshui),同时对于风水这个词的翻译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直接音译成fengshui。对于“大金龙”的翻译,如果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译文受众很难理解右江人民群众对革命领导者的感恩之情,因此对“大金龙”的翻译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把它翻译成解放者(liberator)一语双关,不仅能表达人民群众的感激之情也能表达出革命领导者的贡献。“讨饭棍”和“地理公”这两个文化意象很难在原语中找到相应的词汇,所以此处译者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为了让译文受众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文化意象而不产生文化偏差,此处译者同样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将“讨饭棍”译成“people living in poverty”,将“地理公”译成“fengshui master”,这样译文受众就能更好地理解右江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压迫下很难改变境况,只能把希望寄托在鬼神和祖先上,但这只是白日梦,鬼神和祖先不能保佑他们脱离贫穷的境况。

4.3 交际维

在交际维层面上,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既关注原语系统里作者的总体交际意图是否在译语系统里得以体现,是否传递给了译文读者;又关注原语系统里包括原文语言/文化形式和语言/文化内涵的交际意图是否传递给了读者。

广西右江红色歌谣是由右江革命军民所创造,用于揭露剥削阶级的黑暗统治和残酷压迫,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革命领袖,歌颂土地革命,歌颂红色政权,号召军民革命,进行武装斗争。因此,在英译右江红色歌谣时,译者要适应原语的交际生态,准确传递出右江红色歌谣的交际意图。在例1《因为世上有列宁》这首歌谣中,在翻译第六行的黑夜时,如果直译成“night”的话,歌词就不能传递出老百姓所受到的那种剥削和压迫,因此,译者选择“意译”的翻译方法,将黑夜译成“misery”,这样就能准确地传达出右江老百姓对马列主义的信任,完成交际目的。同样地,在翻译例1第一行中“半天红”时,如果直译成“blaze half the sky”译语读者就很难体会十月革命为什么会染红半边天,容易造成交际误差,这里如果译者选择“意译”的翻译方法,把“十月革命半天红”这句歌词翻译成“the October Revolution wakes the generation”的话,不仅与第二句构成尾韵,同时能让译语读者了解到人民群众的觉醒,从而达成交际目的。在例3《有了红七军》这首歌谣里,在单译第三行“韦拔哥领导”时,译者增译了领导后的宾语即土地革命,也是让译语读者更好地了解韦拔群的贡献及人民群众对革命领导者的赞美。

5 结语

广西右江红色歌谣是广西地方民俗和红色革命的有机结合,既具有一定的地方文化特色又承载着一定的时代文化色彩,对其外宣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去英译广西右江红色歌谣具有很好的适用性,生态翻译学可以让译者发挥其能动性,使得右江红色歌谣的英译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达到平衡,从而让译语读者得到更好的阅读体验,更好地理解中国红色文化。

本文系2023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课题“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广西右江地区红色歌谣外宣翻译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2023KY1829。

(作者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右江原语译语
测试原语:存储器故障最小检测序列的统一特征
右江民族医学院2023年招生简章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闭月羞花
右江民族医学院2021年招生简章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
“原语效应”在汉英口译中的运用及局限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