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阶八策:戏剧游戏促进小班幼儿语言表达的实践研究

2024-05-10 09:27胡晶
知识文库 2024年8期
关键词:牙印大饼语言表达

胡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3~4岁的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特别是“口语发展”正处于重要时期。在日常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经常会因为对活动内容没有兴趣、自己本身不自信等原因抗拒进行语言表达;部分幼儿会因为在表达的过程中没有逻辑性,而无法完整表达。本研究将以戏剧游戏为媒介采用“三阶段八策略”的方式,通过吸引幼儿兴趣、营造活跃氛围、帮助梳理逻辑三个阶段,来帮助幼儿改善这一现象。促使幼儿在戏剧游戏中,敢于用语言表达的同时在表达的过程中要存在一定逻辑性。

1 问题提出

1.1 幼儿缺乏表达欲望

情景1:总是摇头的丫丫

“丫丫,你想来说一说吗?”“丫丫,请你来说一说吧!”面对笔者在语言类活动中的邀请,丫丫总是摇摇头表示自己不愿意。

案例中的幼儿在语言类的活动中不愿意主动表达,面对教师的邀请她也是摇摇头不愿意。在几次观察下,笔者发现该名幼儿在语言活动中,不属于“不理解、不会说”,她是可以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并且在表演环节是愿意加入的,而在仅仅需要运用语言来表达时往往陷入沉默。在日常的语言活动教学中,往往一问一答的形式较多,幼儿在面对教师的提问时会感到枯燥没有趣味性,或者对于本身活动内容不感兴趣。因此在活动内容与活动环节的选择与设计上需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引起幼儿兴趣,从而激发幼儿的表达欲。

1.2 幼儿缺乏表达自信

情景2:总是低头的娅娅

在语言活动的自由讨论环节,娅娅和同伴总是可以讨论得很开心很投入。在自由环节结束的时候,笔者好奇娅娅在讨论什么,于是想请娅娅来分享一下刚刚讨论的内容。娅娅总是把头低下,或是露出一副很为难的表情。有时愿意起立分享,只是声音很小,当笔者请她大声地再说一次时,娅娅会低下头别扭地把身体转向一侧。

案例中的幼儿性格内向,在众人面前发言会露出胆怯的一面,容易受到周围人群以及氛围的影响。尤其在自我介绍等个人的语言表达场景下会比较紧张从而引发一系列不适的肢体语言。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应该着力为幼儿打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可以结合活动内容进行一些缓解身心紧张的放松游戏,可以包容接纳幼儿的各种反应,对于积极的反应及时给予肯定。

1.3 幼儿缺乏表达逻辑

情景3:有点粗心的球球

“谁可以来说一说蚯蚓是怎么旅行的。”在语言活动中,球球的反应总是最积极的那一个“我来!我来!它从菜地里爬出来去到了山坡上。”“不对、不对,是先去到了甘蔗地,再去到了橘子林,最后去到了山坡上。”一旁的嘉一马上接话道。

案例中的幼儿非常喜欢并沉浸在语言活动中,面对教师的提问也很积极,但是却不能准确地回答出教师的问题,需要教师再三引导或者提示。在独立讲述故事或者表达环节中,经常讲到哪里算哪里甚至脱离故事本身。在日常的语言活动中幼儿对于故事内容的了解仅仅在于教师单方面的讲述,缺少与教师互动或者共同探索思考的环节,从而导致幼儿记忆上的错误以至在语言表达环节出错。因此在进行语言活动时,教师尤其注意要有逻辑性地引导幼儿了解内容。

2 设计与构思

3~4岁的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特别是“口语发展”即语言表达正处于重要时期。通过观察小班幼儿语言表达发展水平,发现幼儿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缺乏表达欲望即“不想说”、缺乏表达自信即“不敢说”、缺乏表达逻辑即“乱说”三个现象。针对此类现象我们基于《指南》明确指出“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的教育指导意见下,以戏剧游戏为媒介,通过“三阶段八策略”的方式来改善此现象。

戏剧游戏是指融入戏剧或表演技巧的游戏,是一种支持幼儿运用语言、肢体等多种表征,并且可以在倾听、表达、表演中达成教育目标的手段。由于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教师需要有目的地为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而由绘本故事生发的戏剧游戏就是很好的途径。

3 策略与实施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以戏剧游戏为媒介采用“三阶段八策略”的方式,从活动前期“吸引幼儿兴趣”、活动架构“营造活跃氛围”、活动开展“梳理逻辑”三阶段提出不同策略,支持幼儿开展。

本活动依托《谁咬了我的大饼》绘本展开。该绘本讲述了小猪做了一块美味的大饼,等它醒来的时候,发现大饼上有一个半圆形状的缺口。“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呢?”小猪满脸困惑。故事就由此展开,幼儿也和小猪一起展开了寻找“小偷”的侦探之旅,最终通过牙印的比对幼儿最终找到了“小偷”。

3.1 前期设计吸引幼儿兴趣(见表1)

(1)绘本挑选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本身生活经验,一般适用于小班幼儿的绘本会具有以下特点:画面色彩鲜明,线条稚拙圆润;语言简单重复,朗朗上口;故事生动有趣,富有悬念;故事形象熟悉;情节贴近生活等。

绘本《谁咬了我的大饼》在“设计悬念——悬念解释——再次设计悬念——再次悬念解释”的结构中展开,重复中逐步加大悬念的强度:小鸟到河马,随着动物的体形不断变大,牙印也在不断变大,当河马轻轻咬了一小口之后,大饼已经所剩无几了,小猪不想在追查下去了,自己也咬了一口。这时候,故事结尾对应的恰好是故事开始设计的悬念,只是这一次教师并没有直接解释悬念,而是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牙印自己发现。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会被牢牢地吸引在故事情节中,我们也希望可以通过挑选适合该年龄段幼儿的绘本,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从而鼓励幼儿在戏剧游戏中进行语言表达。

(2)活动材料吸引幼儿注意力

在戲剧游戏“谁咬了我的大饼”中,教师准备了绘本PPT以及道具大饼。相较于纸质的绘本,由于无法人手一本的原因以及幼儿很难将注意力全程投放在教师手中的绘本。通过大屏幕投射的方式便于每位幼儿都可以看到绘本所呈现的内容,加之多媒体的特点,教师在设计绘本PPT的同时加入一些简单动画,例如,被小动物吃掉的大饼消失了以及动物头像与牙印的对比图。不但可以吸引幼儿的兴趣,而且可以很好地辅助教师提问从而引发大家表达的欲望。教师准备的道具大饼可以帮助教师在活动后期更好地开展戏剧游戏的演绎,为幼儿营造一个相对真实的场景并使其沉浸其中,吸引兴趣并促进语言表达。

(3)环节设计符合幼儿活动特点

在本次戏剧游戏中,我们将分为三个部分展开暖身游戏、表演游戏、放松游戏,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在一个独立学习活动中,注意力保持状态会呈现一个波浪线的形态,最佳注意力往往在一个活动时长的中间五分之三阶段。

我们将由一个“暖身游戏”来导入今天的活动,在“谁咬了我的大饼”戏剧游戏中,我们带领幼儿进行“动物变变变”的定格游戏,此时幼儿的注意力尚未被唤醒,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激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把握尺度切不可激发过度导致幼儿过度兴奋。在活动的“表演游戏”环节,是幼儿注意力相对最为集中的环节,我们将着重解决一些重难点问题。例如,掌握《谁咬了我的大饼》中的具体台词“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不是我,你看!”以及“嗯!果然不一样。”在最后一个环节,活动接近于尾声,幼儿注意力有所下降,我们将展开“放松游戏”,例如,请幼儿来咬一咬大饼/馒头/饼干之类的食物,来观察自己的牙印,并尝试咬出不一样的牙印与同伴交流分享。我们通过幼儿注意力的趋势状态来设计不同游戏环节,希望可以牢牢抓住幼儿的注意力并引起幼儿的兴趣,鼓励幼儿进行语言表达。

3.2 游戏贯穿 活跃氛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而戏剧游戏“谁咬了我的大饼”根据这一点,将整个游戏活动分为三个不同阶段进行开展,为幼儿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从而在游戏中充满自信,愿意并大胆地进行语言表达(见表2)。

(1)活动前期 暖身游戏

情景4:动物变变变

活动开展前,教师播放轻松的音乐,带领幼儿进行“动物变变变”的暖身游戏,教师与幼儿在教室内围成圆圈伴随音乐走走停停。幼儿根据教师的不同指令变化为绘本中即将出现的动物并保持动作,“请大家变成小鸟。”“请大家变成正在睡觉的大河马。”“请大家变成森林中的一种动物。”教师进行采访,“牛牛,你扮演的是谁呀?你在干什么?”“我扮演的小兔子在吃萝卜。”“娅娅你扮演的是谁呀?你在干什么?”“我是一只蝴蝶,我在飞。”……

在本次暖身活动中我们大致进行了三次“变变变”,从“教师明确动物——教师加入形容词——幼儿自由发挥”即把握戏剧活动中的“三次原则”,即遵循了教与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在“走走停停”中,教师请幼儿停下来的时候即兴做出动作,教师采访幼儿,了解其扮演的是什么动物、正在干什么等。通过游戏中轻松的氛围以及采访的形式,我们发现平时性格内向、不愿意主动发言的幼儿,可以自信地与教师进行交流并且对照往常语言活动中扭捏的表达,在戏剧游戏中他们显得更加大方自信。

(2)活动中期 表演游戏

情景5:我们一起演

在掌握整个故事之后,教师手持大饼开始讲述,“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教师走到睿睿面前,“不是我,你看!”睿睿与周围的幼儿一起大声回答。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表演游戏中事实上并不需要分角色进行演绎,大家可以扮演同一角色,说同一句台词。在之前语言活动的表演环节,时常请一位幼儿扮演一个角色,幼儿会因为害羞不愿意进行表演。当我们改变策略后,请一组人甚至所有人来扮演同一角色,就规避了此类问题。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在大家一起表演的氛围中往常那些容易害羞不自信的幼儿也愿意进行语言表达。

(3)活动后期 放松游戏

情景6:大家的牙印

最后环节,准备进入最后的放松游戏,“让我们一起来咬一咬手中的饼干吧!看一看自己的牙印吧!”“咦?我的怎么是平的?”“你看我的牙印是这样的!”幼儿在最后环节自由进行讨论。

戏剧游戏的放松环节一般分为围绕主题讨论或者情感抒发进行的语言表达以及为缓解活动中身心紧张而进行的放松游戏。在本次戏剧游戏的结尾中,教师延续了故事情境,设计了品尝饼干、观察牙印的环节并鼓励幼儿自由讨论分享,这是根据活动主题和幼儿年龄特点而特别设计的,让幼儿在吃吃玩玩的愉快氛围中结束活动,幼儿之间进行的自由语言表达可能也是一个科学类的活动开始。

3.3 表演体验 梳理逻辑

《指南》中明确指出,3~4岁幼儿需要能够口齿清楚地说儿歌、童谣或复述简短的故事。当幼儿因为急于表达而说不清楚的时候,教师需提醒幼儿不要着急慢慢说;同时教师要耐心倾听,给予必要的补充,帮助幼儿理清思路并清晰地说出来。我们将采用以下两个策略帮助幼儿理清语言表达中的逻辑。

(1)难点前置

情境7:是谁咬了我的大饼

在出示小猪被咬的大饼之后,教师走到个别幼儿面前“球球,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昊昊,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珊珊,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在活动开始初期,教师连续问了3~4名幼儿,让幼儿初步感知了主要句型“××,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教师把学习的难点前置,在情境中重点练习了问句“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为接下来幼儿直接参与互动式讲故事奠定了基础。小猪第一个问的是小鸟,因为教师与幼儿互动时已经练习了问话“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那么在遇到小鸟的时候就可以让幼儿一起来说小猪的台词,让幼儿参与互动式讲故事,引导幼儿进行语言表达。

(2)运用加法

情境8:逐步丰富对话

“如果大饼真的不是狐狸咬的,狐狸可能还会说什么呢?你们来猜一猜。”“不是我咬的。”“为什么不是鳄魚咬的呢?你们来说说。”“因为牙印不一样,你看。”在故事中,小猪依次遇到了小鸟、小兔、狐狸、鳄鱼以及河马五个好朋友,通过前期对于故事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次遇到不同的动物都是重复三句话,也都是通过对比牙印来判断是不是这个动物咬了大饼。在接下来的对话中,可以逐步让幼儿完整对话。例如遇到小兔子时,让幼儿增加说“啊呜”;遇到狐狸时,让幼儿增加说“不是我,你看”;遇到鳄鱼时,再增加说“嗯,果然不一样”;最后遇到河马,幼儿可以完全独立说出故事中的完整对话。通过这种逐步加法的方式,帮助幼儿梳理角色台词的逻辑性,为幼儿有逻辑地演绎整个故事打下基础。

4 成果与收获

4.1 喜爱戏剧游戏 积极参与

在分别进行常规语言活动与戏剧游戏后,我们通过“积极参与活动的人数”以及“注意力集中时长”两方面进行数据收集及分析。在常规的语言活动中,积极参与的人数只有全班50%,而幼儿注意力的时长仅仅维持在5分钟左右;在由“三阶八策”架构的戏剧游戏中,我们发现积极参与其中的幼儿有18人左右,占到了全班的72%,而注意力的时长也从5分钟提高到10分钟左右。

戏剧游戏“谁咬了我的大饼”是依托绘本开展,在开展的过程中发现故事整体的难易度是非常适合小班幼儿年龄段去进行深入开展。在整体活动过程中,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幼儿兴趣始终很饱满沉浸在故事中,目光也可以被PPT內容以及道具吸引。

4.2 喜欢游戏环节 自信表达

在开展常规语言活动中,幼儿常常会因为不自信、害羞等原因抗拒与教师产生互动进行语言表达。面对教师的直接提问,可能会对幼儿产生压力,让幼儿惧怕说错从而越来越不敢说。《指南》中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与平台。

在活动结束之后,我们和幼儿一起进行了“自我评价”以及“教师评价”。幼儿通过贴贴纸的方式给自己活动时的心情做出评价,通过“幼儿评价”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在活动中保持身心愉悦状态的小朋友有21人,4人觉得一般,0人不开心;通过“教师评价”发现13名幼儿相较之前的活动是有进步的值得肯定。通过“谁咬了我的大饼”戏剧游戏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平时因为害羞不自信而抗拒表达的幼儿,在轻松游戏氛围中变得享受也慢慢地愿意说、敢说了,这是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大的转变,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愉快的收获。

4.3 故事逻辑清晰 清楚表达

每一个故事都存在脉络与逻辑,本次戏剧游戏教师采用了“难点前置”以及“加法”两种方式帮助幼儿更好地梳理故事本身逻辑促进幼儿语言表达。

通过活动中的“表演游戏”,教师将幼儿表述故事的完整度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并对此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经过“三阶八策”架构的戏剧游戏,有72%的幼儿可以完整有逻辑地完成互动式表演;20%的幼儿需要在同伴或教师的提示下完成互动式表演;仅有8%的幼儿还需要同伴或教师帮助鼓励才能参与其中。根据数据显示,我们相信这种戏剧游戏更适合帮助幼儿开展语言表达类的活动。

5 结语

我们致力于培育“会倾听、善沟通、乐表达、有自信”的初具艺术气质、健康发展的幼儿。小班幼儿通过戏剧游戏的形式来促进语言表达的发展,使其进一步靠近“乐表达、有自信”的预期目标。相信在未来中大班,我们依旧可以使用戏剧游戏,运用各种贯穿始终的游戏形式帮助幼儿迅速代入角色、触发同理心并主动参与学习中并获得成功体验,从而达到“乐表达、有自信”的预期目标。

猜你喜欢
牙印大饼语言表达
蹲门大饼
谁吃了?
舌头有牙印儿,说明你气虚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香喷喷的绮园大饼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香喷喷的绮园大饼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谁咬了我的大饼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