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 浅析儿童视角下的叙事艺术 ——以都德《最后一课》为例
    启示。三、《最后一课》中的儿童视角体现1.主人公弗朗茨的视角描写与心理变化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主人公弗朗茨是一个年轻的法国男孩,也是故事的叙述者,作者通过他的视角和心理变化,向读者展现了他在面对困境和生活转变时的真实情感和成长过程。(1)视角描写:弗朗茨的视角描写,展现了一个法国男孩的成长故事。他通过感受和观察,描绘了自己生活的环境和周围的人。弗朗茨的视角是纯真的,他没有成人的复杂心理和成见,对于学校和教育抱有乐观态度,对老师和学校有着深深的依恋。(2

    中学语文 2023年26期2023-10-20

  • 浅析儿童视角下的叙事艺术
    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为例,探讨了儿童视角在叙事艺术中的应用。通过分析主人公弗朗茨的视角描写、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儿童面对困境时的情感表达,揭示了儿童视角在叙事中的独特魅力和教育意义。关键词 儿童视角  叙事艺术  都德  《最后一课》一、儿童视角的叙事艺术1.儿童视角的特点与表现方式儿童视角指的是以儿童为叙述者或故事主角,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来描述故事情节和事件。它是一种特殊的叙事视角,主要表现为:儿童天性纯真,看待世界时没有成人的偏见,对事物有着最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9期2023-10-19

  • 最后一课”,送你奔赴山海前程
    充满不舍的“最后一课”指引前行方向,焕发了当代青年献身国家建设的热情和担当。校园“最后一课”,也是走进社会第一课,这一课中有激扬的家国情怀。什么是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个人对家国的归属情结、情感认同和自觉担当,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密码,是个人与国家休戚与共的格局和气质,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贡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单忠德寄语即将启程远航的毕业生们:“永葆家国情怀,赓续红色基因,在笃志前行中把牢人生新方向,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

    新青年 2023年8期2023-08-18

  • 论都德《最后一课》的儿童视角叙事艺术
    图。都德的《最后一课》运用了儿童视角进行叙事,让一个小学生叙述自己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表现了他爱国意识的觉醒,对青少年学生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一、视角理论的重要性小说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因具有各式各样不同的人物形象和一波三折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以及细腻动人的环境描写,引起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中学语文 2022年14期2023-01-11

  • 都德《最后一课》里的心理描写分析
    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以真实普法战争为历史背景,通过法语教师教授孩子们上最后一节母语课的故事感染了众多读者,并成为语文教材中的必学篇目之一。 《最后一课》是一篇世界皆知的经典短篇小说,也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都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都德出生在法国的一个小镇,从小生活贫困,但是从没有放弃热爱的写作,并且善于将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融入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之中,带给读者独特的心理感受。都德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并且大部分具有浓郁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因此又被成为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6期2022-07-10

  • 90年前的“最后一课
    的著名小说《最后一课》出版,小说讲述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被迫割让给普鲁士,两地的学校被禁止讲授法语。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原本不爱学习的小弗郎士第一次感受到母语之美以及痛失学习母语权利之恨。多年后,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的中国东北,“最后一课”的场景真实再现,主人公是13岁的杨增志。小弗郎士的后续故事无从知晓,但杨增志以及成千上万名中国东北同胞的事迹值得铭记。面对日伪当局的精神摧残和思想奴役,他们不甘心当亡国奴,用各种形式开展爱国斗争,捍卫中华民族

    今日文摘 2022年9期2022-07-06

  • 最后一课》的审美化逆向教学设计
    。本文立足《最后一课》中蕴含的美育要素,在阐述逆向教学设计理论的基础上,探索逆向设计在课文中的具体应用,从而为教师实现文本的审美化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最后一课 阿尔丰斯·都德 逆向教学设计 法国文学 逆向教学设计是从目标或标准开始,根据标准所要求的学习证据(或表现)和用以协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活动形成教学。通过逆向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能够得到细化。如何在实践中落实这一设计,笔者有所发现,现进行具体阐述。 一.逆向教学设计的内涵 美国课程与教学领域专家 Gra

    文学教育 2022年6期2022-06-30

  • 反常法在《最后一课》中的运用探析
    【摘要】《最后一课》是法国著名作家都德所创作的爱国主义名篇小说,具有极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和教育教学价值,其艺术设计手法独具匠心。其中,反常法的使用在小说中表现突出,创造了短篇小说的艺术发展典范,然而,反常法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本文主要从小说的题材、叙述视角和细节描写三个方面分析了反常法在《最后一课》中的运用。【关键词】反常法;《最后一课》;初中小说【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今古文创 2022年24期2022-06-20

  • 教培人的“最后一课
    育至高中)。最后一课“感恩同行”“大家保重”“青春交给学而思、何其有幸”“愿我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更高处再见”“青春散场,江湖再见”。2万多人的直播间里,评论区的留言久久不能平静,大家做着最后的道别。2021年12月22日上午,好未来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感恩同行”的线上全员会。这场会议是针对2万名中小学教培老师举办,在此前的11月13日,好未来宣布,将在2021年12月31日停止K9业务。创始人、CEO张邦鑫身着一件简单的蓝色T恤出现,脸颊微微凹陷。他复

    华声 2022年11期2022-05-30

  • 论都德《最后一课》的儿童视角叙事艺术
    中学语文 《最后一课》小说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传统的模式中小说教学总是围绕小说“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来授课,这样就把文本分析局限在一个小范围之内。在教学中引用叙事学领域的视角理论进行文本分析可以拓展学生的叙事学知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作品的主旨,理解作者的意图。都德的《最后一课》运用了儿童视角进行叙事,让一个小学生叙述自己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表现了他爱国意识的觉醒,对青少年学生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一、视角理论的重要性小说在初中语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5期2022-05-24

  • 都德《最后一课》里的心理描写分析
    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以真实普法战争为历史背景,通过法语教师教授孩子们上最后一节母语课的故事感染了众多读者,并成为语文教材中的必学篇目之一。《最后一课》是一篇世界皆知的经典短篇小说,也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都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都德出生在法国的一个小镇,从小生活贫困,但是从没有放弃热爱的写作,并且善于将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融入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之中,带给读者独特的心理感受。都德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并且大部分具有浓郁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因此又被成为“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6期2022-03-18

  • 90年前的“最后一课
    的著名小说《最后一课》出版,小说讲述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被迫割让给普鲁士,两地的学校被禁止讲授法语。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原本不爱学习的小弗郎士第一次感受到母语之美以及痛失学习母语权利之恨。多年后,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的中国东北,“最后一课”的场景真实再现,主人公是13岁的杨增志。“九一八事变后,学校的赵老师满怀悲愤地给我们讲授了这部小说,用这部小说给我们上了最后一课。他在黑板上写下了‘我是中国人’5个大字。”小弗郎士的后续故事无从知晓,但杨增志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21年12期2021-12-23

  • 最后一课”,从人文开始
    备了特别的“最后一课”:内蒙古工业大学邀请食堂厨师、校园保安、卫生室医生为优秀毕业生颁奖;西安欧亚学院邀请宿管阿姨参加毕业典礼;在华中农业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学校食堂的服务员李倩受邀致辞:“工作、学习,再忙也要记得好好吃饭”。素材AB面角度一:打破常规,从“心”出发父母亲临、领导致辞、导师拨穗……充满仪式感的大学毕业典礼,是很多学子一辈子记忆深刻的经典场面。但如果加入食堂大姐致辞、保安大哥和校医姐姐颁奖等环节呢?虽异于常规,但更耐人寻味。常规者,沿袭常态的规

    十几岁 2021年33期2021-12-21

  • 嬗变与亘古:选文标准的历史演绎
    历史演绎;《最后一课》;《老山界》2019年使用的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语文》较之2018年版本,我们发现由原来的都德的《最后一课》更换成了陆定一的《老山界》。是什么原因促使教材编者做出如此动作呢?众所周知,我们的语文教材建设经历了从“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再到“多纲多本”的发展格局;与此同时,语文教材的选文标准也经历了相应的多种变化。诚如于漪所言:“教材选文一定要精,要下大量艰苦的功夫,要有沙里淘金的耐心和毅力。”由此观之,这次选文的更换势必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12期2021-12-21

  • 传颂师德师风师生情, 讲好新闻故事 ——以楚天都市报“最后一课”报道为例
    幕:教授上完最后一课 学生含泪唱〈送别〉》(以下简称《最后一课》),社会反响强烈。 一位67 岁的老教授,教书育人,用一辈子的坚守,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展现了良好的师德师风。 其报道立意好站位高,以情动人,以情服人,获得读者好评。一、新闻报道有内涵何新文是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也是“琴园学者”特聘教授。何教授原本2018 年退休,在学校和学生的挽留下,又留校任教两年。 2020 年11 月26 日,是何教授为学生们上的最后一课。在这值得纪念的“最后一课”上,甚

    新闻前哨 2021年3期2021-11-13

  • 毕业致辞:毕业生的“最后一课
    堂毕业生的“最后一课”上,总有风趣赢得满堂彩,总有叮咛戳中心窝。有人说,“最后一课”里蕴含的大学品格,是社会稀缺的理想主义公开课。日前,河南大学毕业致辞“燃爆”全场,一句“纯真辟油腻,善良能辟邪”火速出圈登上热搜。激情澎湃的演讲者,是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特聘教授程民生。如果说,他的发言有什么成功秘诀,那就是足够真实、接地气。比如,在谈到“躺平”现象时,程民生教授没有板起脸来说教,而是一句话说到年轻人的心坎里——“当然也很累,累了可以躺平歇会儿,可不敢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1年26期2021-09-22

  • 最后一课》与以小见大写作手法
    朱立宏《最后一课》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现实主义小说。小说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非常真实地反映了普法战争之后法国被迫割让给普鲁士,表达了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不舍,以及对国土被异国侵略统治的愤怒。《最后一课》以短篇小说的形式展现了战争后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普法战争带给法国人的伤害以及法国人民深切的爱国情怀和对战争的厌恶之情。一、人物之普通《最后一课》中的人物,无论是主人公还是配角都是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通的人物,他们都是不完美的,但他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11期2021-09-22

  • 最后一课》心理描写的独特、典型、深刻性分析
    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写于1873年,反映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普鲁士在这里禁止学校教法语而改教德语之事。小说中的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而不爱学习、怕老师而不懂事的小学生,但就在上最后一课的过程中,他几乎在瞬间就变成了一个“懂事”的孩子。正因为其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小说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作品中细腻的心理描写,无论在情节构思、人物刻画还是主题表现上,其独特性、典型性、深刻性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4期2021-05-10

  • 方平尔:我的“最后一课”还没有结束
    孩子们上完“最后一课”,我也算退休了。从学校出来,捧着光荣退休的相框,我在河边坐了三个小时,一想到以后就见不着他们了,我的心里就空荡荡的。2014年,大墅村村里要筹建文化礼堂,需要一个宣传文化员。我几乎想都没想,就回来了。扎根农村从教这么多年,我接触得最多的就是孩子,而其中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表现出来的乐观坚强、懂事坦荡让我佩服。除了这些,我也看到了他们内心的柔弱,长期与父母的分离使得许多孩子得不到完整及时的爱。看着这一朵朵尚未绽放的花朵,我感觉自

    杭州 2021年2期2021-03-24

  • 解读《最后一课》中几处标点里的秘密
    简洁。都德《最后一课》中的几处标点便有这样的魅力,小小的标点里深藏着秘密。笔者在本文中就尝试着走进一个个标点的心里,聆听它灵魂的声音,窥探它隐藏的秘密。一、两个分号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①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②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一小节有两个“;”,大有文章,耐人寻味。让我们把目光先投向第①处的“;”。分号的前面写得是“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画眉,一种叫声婉转动听的鸟儿,它的歌声传递出的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35期2021-01-04

  • 90年前的“最后一课
    版著名小说《最后一课》,讲述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被迫割让给普鲁士,两地的学校被禁止讲授法语。多年后,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的中国东北,“最后一课”的场景真实再现,主人公是13岁的杨增志。“九一八事变后,学校的赵老师满怀悲愤地给我们讲授了这部小说,用这部小说给我们上了最后一课。他在黑板上写下了‘我是中国人’5个大字。”今天也是我们的“最后一课” 76岁的齐红深是辽宁省教育厅的一名退休干部,从1984年开始,他带领研究团队遍访3000多位日本侵华战

    党史文苑 2021年10期2021-01-04

  • 最后一课》被移出统编教科书的原因及启示
    国文学作品《最后一课》应该说是一篇“经典课文”。小说1912年经胡适首译介绍到我国,1920年被收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学语文教科书《白话文苑》,自此再没有从我国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离开过。2016年秋季,由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先生任总主编,人教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简称“部编本”)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始使用。《最后一课》被收入部编本七年级下册,为第二单元第2课。[1]2017年秋季起,经过修订的部编本教科书(简称“统编本”)在全国统一使用。在统编本中《最后一课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11期2020-12-23

  • 做一个韩麦尔先生式的历史教师
    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一篇让人印象深刻的课文。中学时代,笔者感动于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怀,大学时代折服于德国统一的强势,从教以来惊叹于韩麦尔先生的高效课堂。课堂是实现教学的主要阵地,如何实现高效课堂,韩麦尔先生给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第一,历史教师要注意穿着打扮的恰到好处;第二,历史教师要力争教学语言的科学生动;第三,历史教师应注重与时事热点的密切联系;第四,历史教师应保持教学态度的积极向上。总之,历史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捕捉稍纵即逝的机会,提高

    教育界·A 2020年13期2020-12-21

  • 从《最后一课》论教师的人格魅力
    列故事之一《最后一课》为出发点阐述了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性,人工智能时代已来,但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是机器人所无法取代的。教师只有主动提高个人的自身修养,发挥自身优秀的人格魅力,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关键词】 人工智能;教师;人格魅力【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1-0082-02一、前言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系列好评如潮,其中《最后一课》的故事令人印象十分深刻且使

    今古文创 2020年41期2020-09-10

  • 谈叙事类写作蓝本:都德的《最后一课
    角度都德的《最后一课》,内容是法国在普法战争失败之后,被迫割地给德国,德国只准法国人用德语交流。课文以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串联情节,记录了小镇的人们上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情形,表现出了人们遭受侵略的悲痛和深沉伟大的爱国情感。作者却选取了最后一节法语课,用一个教室来倾诉这份感情。以小见大的表现出所有面对这种抉择的为难,选择了以一个平时淘气调皮、厌烦学习的男孩的视角,通过他的心理和情感变化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深切悲痛。以如此的视角切入故事,使情感震撼心灵,将一个宏大的爱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20年8期2020-09-10

  • 毕业季课程为学生上好“最后一课
    刘振英学校在“融通教育”办学理念的引导下,融合多种课程形式,构建了“芙蓉花开 多元融通”的课程体系。毕業季课程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在学生特殊的成长时期给予了他们前行的动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毕业季”课程以六年级毕业生为对象,以实现学生们平稳过渡、健康成长为内容,以学科融合为抓手,以真实的毕业生活为专题,以整个毕业学年为周期,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的引领。打通育人空间。以构建中小学知识衔接为出发点,我们组建了以学科骨干教师为牵头人,集结任教学科教师,携手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0年2期2020-06-27

  • 从《最后一课》解读母语认同的意义
    :都德小说《最后一课》以文学形式展现了法国人对母语的热爱与忠诚,即母语认同。本文以此为引,介绍母语及母语认同的内涵,并从个人、社会、民族及世界语言多样性四个层面解读了母语认同的重要意义。关键词:最后一课 母语认同 意义法国作家都德著名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以小男孩弗朗士的视角,讲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学德语的事件。故事中最后一节法语课上,韩尔麦先生自豪又动情地说道:“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文学教育 2020年5期2020-06-04

  • 都德《最后一课》的真相
    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当时对法国非常同情,觉得小弗朗士太可怜了,文中出现的普鲁士士兵简直和日本鬼子差不多!现在查阅了一些史料,觉得远不是那么回事儿。这事儿要从150年前的普法战争说起。注意,这场战争是由法国发动、普鲁士“欲擒故纵”最后又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而告终的。法国为什么要率先发难呢?有人说是因为1870年7月14日,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就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发表了挑衅性的“埃姆斯密电”,触怒了法国政府。事实果真如此吗?我认为,首先是因为普鲁士

    看世界 2020年9期2020-05-19

  • 从语言学视角看都德《最后一课》的情感表达
    小说家都德《最后一课》所揭示的情感意蕴正是在母语的丧失与悔恨的张力中得以显现,在这个张力中,从另一层面昭示了小说至今依然让人感到其所蕴含的永恒魅力所在。一、无所持存的惶恐:作为存在的语言人和动物对现实世界物理空间的感知上有着本质区分。动物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只具有信号(signs)特性,是对周围环境机械的条件反射式感知。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则不同,不仅具有信号特征,更为关键的是人还能借助于信号并加以改造,从而形成具有稳定意义的“符号”(symbols),即人对世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5期2020-03-16

  •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与思考
    语文教材的《最后一课》是以普鲁士战争的历史事件为基础,反映了阿尔萨斯省人民成为亡国奴隶的苦难遭遇,作者是都德。《最后一课》以小说的形式对这一事件进行简明的概括。这篇文本曾被收录于不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除了把握小说创作中的一些元素外,爱国主义教育是这篇课文的最大特色。一、把握课标,实现教学设计的理念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课程标准要求明确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经验,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以合作的方式一起讨论疑难问题。对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20年2期2020-03-07

  •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与思考
    语文教材的《最后一课》是以普鲁士战争的历史事件为基础,反映了阿尔萨斯省人民成为亡国奴隶的苦难遭遇,作者是都德。《最后一课》以小说的形式对这一事件进行简明的概括。这篇文本曾被收录于不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除了把握小说创作中的一些元素外,爱国主义教育是这篇课文的最大特色。一、把握课标,实现教学设计的理念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课程标准要求明确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经验,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以合作的方式一起讨论疑难问题。对

    语文天地 2020年5期2020-02-23

  • 在科尔马小镇重温《最后一课
    )。都德的《最后一课》,讲述的便是这段时期发生在阿尔萨斯一个小村庄里的历史阴云。迟到的小弗朗士啊,怕法语课老师查问一度想逃學,到学校后却发现死一般的安静。法语老师说,今天是最后一堂课,以后大家都要改学德语了。“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老师钟声般震耳的话,从此在悲伤的民族上空悲鸣。二战硝烟弥漫,天空密布阴云。纳粹占领该区并实行严酷的独裁统治,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法国游击队举起“老枪”,让童话般的小镇,响起隆隆山响的万钧雷霆。来到科尔马,我才知道她才是自

    杂文月刊 2020年1期2020-02-20

  • 勿忘象牙塔下的“最后一课
    语重心长的“最后一课”里,往往藏着“治愈迷茫、识别迷途”的良药,需用心细细品味,疗愈“个人小我”与“社会大我”之间的罅隙,方能“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姚洋:去做一个唐·吉诃德吧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姚洋院长看来,他的学生群体里并不缺少同时兼备理性和理想的毕业生,之所以会心生“去做堂·吉诃德”这番感慨,是因为担心这类学生走入社会之后,被社会浑浊的一面所浸淫,变得犹豫,变得不那么“鲁莽”。“文明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驯服人的动物本性。北大给了同学们充分发挥的空间,

    人民周刊 2019年16期2019-11-18

  • 校长的“最后一课
    师们送出的“最后一课”。有些金句,初听莞尔,细品泪目;让人笑翻,又让人感动……母校爱你们,不止三千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毕业典礼上,校长汤俊文金句频出:“人生不是看电影,没有二刷、三刷,只有拼尽全力,才能成就自己无悔的人生。备考却像看电影,做题就要二刷、三刷,因为做题一时爽,一直做题一直爽。”他还套用热门综艺节目的名称表达对学生的祝福:“不管是《我家那小子》还是《我家那闺女》,全都去《奔跑吧》,全都去《天天向上》吧,去完成属于自己的《极限挑战》,过上自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9年8期2019-09-17

  • 以统编教材课文《最后一课》教学为例谈“教读”策略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为例,探析“教读”课文的教学策略。●立足学法落实,挖掘语文要素传统教材往往按照主题编排单元,而统编教材则采用了“双线组元”的编排方式。其中“双线”主要是指“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这里的“语文要素”主要是指“隐在”的语文知识、阅读技巧及其策略。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在其“教读”之前,不仅要将单篇课文中的“语文要素”熟记于胸,还要将整个单元,乃至整册教材中的“语文要素”了然于心。比如以下教学片段:师:“最后”一词,往往让人联想到生命的终结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9年5期2019-06-22

  • 最后一课》课堂训练
    是()A.《最后一课》是英国作家都德以法国同普鲁士之间的战争为背景而创作的。B.《最后一课》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后,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情形。C.《最后一课》的体裁是小说,选自《星期一故事集》。D.《最后一课》通过描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普法战争时期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7.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的?8.在习字课上,韩麦尔先生将“阿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19年6期2019-06-11

  • 对初中语文课堂展示进一步优化的反思—以《最后一课》开头解读为例
    的经典名篇《最后一课》的教学为例,学生在阅读此文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自己的思考。这些思考一方面是学生走向课文主题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是教师判断、掌握学生思考方向和思维方式的重要载体。坚持从学生的文本解读观感出发,揣摩学生作出判断与阐述背后的意图,是课堂展示过程中教师的基本思路。例如,课文中“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很少有教师关注学生在读到这句话时的感受,但笔者发

    名师在线 2018年36期2018-11-28

  • 李芳:用生命完成的“最后一课” 命是赚来的,没有太多时间悲伤
    石闯 周涛这几天,河南信阳一位乡村女教师以不平凡的举动感动了无数人。6月11日17时30分,正是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小学下午放学时间。该校二年级语文老师李芳随队护送学生从校门自西向东回家。17时51分左右,护路队行至距学校50米处的红绿灯路口。突然,一辆装满西瓜的深红色无牌照摩托三轮车自北向南闯红灯向路队急速驶来,且毫无刹车迹象。面临突如其来的车祸,李芳老师果断推开学生,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危险留给了自己。李芳老师因抢救无效于6月13日凌晨4时40

    环球慈善 2018年6期2018-10-30

  • 最后一课”里的大学品格
    角度,领略“最后一课”里的大学品格。追溯与反思:用青春丈量生命的厚度在毕业生即将离校之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通过一些数据来回顾本科生的成长历程:你们平均每人每年在餐厅就餐消费5 556元,体重却只增加了0.63千克,说明你们善于将能量转化为知识;大学期间,你们平均上了2 368节课,参加了79次课外活动,读了34.4本课外书……“现在大家或许明白时间都去哪儿了。”该校校长郝芳说,“经过几年的大学生活,你们的长跑(男同学1 000米,女同学800米)平均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8年8期2018-10-22

  •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进行了一节完整的教学设计。关键词: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 情感氛围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小说的三要素。2.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形象。3.感悟小說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和强化学生热爱民族的情感。一、深情导入,渲染氛围教师活动预设:同学们,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尊严。剥夺一种语言,就是剥夺了一个民族的存在。1870年,当普鲁士兵入侵阿尔萨斯,禁止法国人讲法语的时候,一个天真淘气的孩子,

    赢未来 2018年6期2018-09-25

  • 浅谈班主任如何利用班会课上好学生顶岗实习的“最后一课
    岗实习上好“最后一课”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关键词 顶岗实 班会课 管理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顶岗实习是学生在企业以职业人的身份从事实际生产工作,并承担相应工作岗位所规定的责任与义务。笔者所在技工院校中级工层次的学生的培养模式基本上是“2+1”的模式,也就是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年,到企业顶岗一年。较长的实习时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要求,了解企业文化,更快地适应工作、融入社会。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生在顶岗企業适应性差,流失率高等问题困扰着班主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17期2018-09-17

  • 高职校长的“最后一课
    大学校长的“最后一课”显得如此重要,也引人瞩目。校长的“最后一课”,你记住了谁的叮嘱?沈琳(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文化孕养,做幸福人“文化”是什么?是学历?是经历?是阅历?都不是。文化是一个人的修为,她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她是无需提醒的自觉,她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她更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她比美貌更动人,比智慧更强大,比才能更重要。时代的发展是飞速的,社会的竞争是激烈的,外部的环境是纷扰的,希望大家今后在面对工作的压力、人际的摩擦、选择的纠结、生活的琐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8年7期2018-05-14

  • 八旬教授站立三小时上完“最后一课
    蒋克铸教授的最后一课。在浙大玉泉校区的第一教学楼报告厅,他为150名来自各个年级和专业的学生,上了一堂《漫谈设计思维》的课。原定的上课时间是下午1点半到三点半共两个小时,由于讲课内容丰富,课程延长到了三个小时。在这三个小时中,蒋克铸教授步履虽有些蹒跚,却没有休息过一分钟。讲台下的学生几次请他坐下休息一会儿,他却“倔强”地说:“站着上课,是一名教师最基本的素养。”蒋克铸教授对于学院和同学们愿意给他这样的一次讲课机会表示感谢。他说,自己年纪越来越大,特别想回到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8年7期2018-03-29

  •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去阿尔萨斯上最后一课。板书课题(二)二、初读感知,概括内容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谈谈这个故事?(多媒体展示画面)生:我怕老师提问分词不不敢去上学,后来我管住了自己还是到了学校,我看见教室里坐了好多人,老师也比平时温和、慈祥了许多,老师告诉我们这是最后一课,上完这节课就要改上德语了,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又一节,老师上的认真,学生学的认真,下课了,老师依依不舍的告别了他的课堂,并在黑板上写了法兰西万岁(教师有意识把小弗朗士上课前,上课时和韩下课时的图片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24期2018-03-12

  • 都德《最后一课》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探析
    要:都德的《最后一课》已经被纳入到我国语文教材中,其中的人物有着丰富细腻的情感,故事的情感烘托与细节描写,以及人物的心理特征描写等等都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值得我们去深入探析。关键词:都德;《最后一课》;艺术特色《最后一课》故事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思想也推动着该部作品走向成功。在中国,这部作品已然成为人尽皆知的故事,教科书中也在不断讲述着这个故事,包括其中的人物形象以及艺术特色。都德运用高超的文字水平续写了这部故事,启示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人,这是我们的精神财

    速读·中旬 2018年2期2018-03-09

  •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去阿尔萨斯上最后一课。板书课题二、初读感知,概括内容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谈谈这个故事?(多媒体展示画面)生:我怕老师提问分词不不敢去上学,后来我管住了自己还是到了学校,我看见教室里坐了好多人,老师也比平时温和、慈祥了许多,老师告诉我们这是最后一课,上完这节课就要改上德语了,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又一节,老师上的认真,学生学的认真,下课了,老师依依不舍的告别了他的课堂,并在黑板上写了法兰西万岁(教师有意识把小弗朗士上课前,上课时和韩下课时的图片,引导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8年18期2018-03-03

  •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同学们已经做过了预习,下面我们来进行预习知识抢答,准备好了没有?好了没有?1.故事中的最后一课具体指最后一堂_______ 课;(法语)2.故事的主要人物有______和_________;(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3.故事主要是通过最后一课前后人物情感态度的______来表现主题的。(变化)故事紧紧围绕一个“变”字展开,那么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有什么变化呢?二、请同学们浏览1—17自然段,勾画出表现小弗朗士心

    学语文 2018年5期2018-02-23

  • 聆听“最后一课”的回响,青春永不散场
    堂高考前的“最后一课”。这堂课,既是我给这批三年来共同陪伴、共同奋斗、共同成长的高三学子们的最后一课,也是送给他们的成人礼,一份人生中独一无二的礼物——青春的回忆。一、设计的目的:为什么我会在高考前夕,如此紧迫的时间里和如此紧张的氛围下会设计最后一堂别具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呢?现在回想起来设计的目的,脑海中不由地浮现出这样几个词语:学生的心声、高中与青春、语文的味道。二、实践的过程:1.准备阶段,点燃学生参与热情。围绕着“青春,未凉”的主题,在不影响正常上

    东方教育 2018年1期2018-02-02

  • 八旬教授的“最后一课
    蒋克铸教授的最后一课。在浙大玉泉校区的第一教学楼报告厅,他为150名来自各个年级和专业的学生,上了一堂《漫谈设计思维》。蒋克铸1994年从浙大机械工程学院退休,不服老,主动要求继续讲下去。于是被返聘到竺可桢学院讲授《设计方法学》课程直至2008年。2017年10月,他向学院提出,希望能再度走进课堂。“怕人走了,经验没有留下来,这是最大的遗憾。” 蒋克铸说。由于提前半个小时到了教室,上课前,身着藏青色夹克、头发稀疏花白的蒋克铸静静地坐在第一排。一点半一到,他

    中国工人 2018年1期2018-01-25

  • 蒋克铸:我想为学生上“最后一课
    为学生上的“最后一课”。2017年岁末,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第一教学楼报告厅,浙江大学84岁的蒋克铸教授为150名来自各个年级和专业的学生,上了一堂“漫谈设计思维”课。这一次,84岁的蒋克铸仍然“倔强”,连续站着三小时为学生上课。他说:怕人走了,经验没有留下来。为了这一天的课,他准备了两周蒋克铸的课,实践性很强,他退休前教的“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学”,都是热门的专业课。1994年,蒋克铸从浙大机械工程学院退休,被返聘到竺可桢学院讲授“设计方法学”课程,直至

    教育家 2017年47期2018-01-24

  • 从《最后一课》略谈呼应的运用
    ?以都德的《最后一课》为例,呼应的运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最后一课》中,作者至少运用了四次大的呼应:(1)“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上气不接下气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里。”“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2)“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他只在督學来视察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39期2017-11-06

  • 从《最后一课》学“错位法”
    王佑军赏读《最后一课》,仅仅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去分析,或者从“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去欣赏是不够的,也是没有趣味的,不能真正洞悉小说的秘密。走进小说,从布告牌前面围着的人,从铁匠华希特说的话,还有教室里的特殊气氛可以看出:所有人都知道发生大事了,只有小弗朗士不知道!所有人都在为国之存亡着急,只有小弗朗士,他在享受晴朗暖和的天气,在欣赏画眉婉转的歌声,在感受入侵者操练的乐趣,在想着逃课,想着不被发现溜进教室……所有这些描写都是要将主人公置于特殊

    新作文·初中版 2017年9期2017-09-22

  • 法国为何不学都德的《最后一课
    不学都德的《最后一课》◇王锦思中国人都熟悉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但是想不到的是,在而今的法国并不像中国等国那样学习这篇课文,而文中描述的被德国侵占的法国领土最初就属于德国而不是法国,当地居民本来就说德语而不是法语,甚至包括剧中主人公小弗朗士或许都是如此。近日,北京举办国际服饰博览会,有机会接触了法国华裔服装设计师王彦霖和其他法国设计师。王彦霖是迪奥和让·保罗·戈蒂埃这两大法国时尚品牌空前的唯一一名中国设计师,她创造的服装品牌AVENUE2907引起广

    辽宁经贸信息 2017年6期2017-08-22

  • 论《最后一课》的结构法
    会消失的。《最后一课》从胡适翻译到中国开始,近百年,就从未消失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它被誉为法国短篇小说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的伟大在何处;它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它的代表性在哪里?难道《最后一课》仅仅是因为所反映的是“伟大”的爱国主义题材,“代表”了人民“对自己祖国最本真的深爱”的作品,所以才伟大。当然不只是作品题材的伟大性,还有更伟大的是本文作为叙事文学--小说的“结构法”的伟大!《最后一课》在反映爱国主义的主题时,“结构”了三类人,并反映了“爱

    文学教育 2017年8期2017-08-10

  • 花样扣毕业证是糟糕的“最后一课
    生最糟糕的“最后一课”。诚然,国家的确授予了高等院校向完成学业的学生颁发毕业证书的权力,但并没有允许其可以随意扣押学生的毕业证。《高等教育法》规定,“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生,由所在高等学校或者经批准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的科学研究机构根据其修业年限、学业成绩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相应的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管理暂行规定》也明确要求,“只要具有学籍的学生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成绩及格(或修满学分),德育体育合格,准予毕业

    湖南教育·C版 2017年7期2017-07-24

  • 花样扣毕业证是糟糕的“最后一课
    证是糟糕的“最后一课”张玉胜毕业季遇到什么事最愁人?当一些高校毕业生正在忙着搬宿舍、聚餐、拍毕业照时,有些同学却在担心自己不能按时拿到毕业证,这为原本十分热闹的毕业季增加了一些焦虑。记者调查发现,影响毕业生拿到毕业证的原因有很多,或许是因为没有完成导师交代的任务,或许是没有按时与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或许仅仅是因为图书馆的欠款、学杂费用没有交清等。(7月3日《中国青年报》)随着高校毕业季的到来,又一批完成高等教育的饱学之士即将走出校园踏入社会,但其中部

    湖南教育 2017年27期2017-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