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学

  • 以数定其律 以耳齐其声① —— 也谈“律制”及“律学数据”在音乐中的“不存在”
    关于“律制”及“律学数据”在音乐中是否“存在”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且不断引发争议。除少数律学家外,一般人的理解和感受是,在音乐实践中,不可能每个音都能唱(奏)得像律学数据那样准,所以律学数据只能作为理论计算的结果,而在音乐实践中是不存在的。对此,有律学家认为,这是对“律制”及“律学数据”的“误解和偏见”。本文通过对律学概念的不确定性、律学数据的非应用性、乐学理论的纯技术性等问题的研究探讨,旨在进一步证明,“不存在”观念的产生,是“以耳齐其声”的正常心理反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23年3期2023-12-23

  • 日本江户时期的中国法输入与研究
    户时期;中国法;律学;锁国;法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 D90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23)06-0100-10Japan’s Import and Study of Chinese Law in Edo Period:Legal Culture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Lock-in EraCHEN Yu(Institute of Legal History, Chin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6期2023-12-07

  • 宋代的“大学”
    专科学校——1、律学,相当于法学院。北宋立国之初便置律学博士,传授法律。至熙宁六年(1073),于国子监下设律学,分“断案”、“律令”两个专业,断案专业主修刑名之学与案例试断;律令专业主修法理大义。律学所需的古今刑书,可向朝廷申请配备;朝廷颁布的法令,也需要关送律学。每月,律学会举行三次私试、一次公试。成绩优秀的律学生毕业后可赴吏部授官。兼修律学的太学生,在律学公试中获得第一等的成绩,可计入学分,相当于在太学私试中得第二等。2、算学,相当于数学与天文学院,

    视野 2022年18期2022-10-01

  • 引领与互动:刘复对刘天华国乐改进事业的影响
    音乐理论研究,以律学研究为中心,涉及理论律学与应用律学两个方面,先后发表律学文章8篇,分别是《刘复教授致其弟天华先生书》《音程百分比的简便计算法》《琵琶及他种弦乐器之“等律”定品法》《音律尺算法》《从五音六律说到三百六十律》《天坛所藏编钟编磐音律之鉴定》《十二等律的发明者朱载堉》《吕氏春秋古乐篇昔黄节解》。刘复的研究为中国近代律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在理论律学方面,刘复提出中国三分损益律是建立在“倍半相生”“三分损益”两大原则之上。同时,刘复

    名家名作 2022年13期2022-09-08

  • 引领与互动:刘复对刘天华国乐改进事业的影响
    音乐理论研究,以律学研究为中心,涉及理论律学与应用律学两个方面,先后发表律学文章8篇,分别是《刘复教授致其弟天华先生书》《音程百分比的简便计算法》《琵琶及他种弦乐器之“等律”定品法》《音律尺算法》《从五音六律说到三百六十律》《天坛所藏编钟编磐音律之鉴定》《十二等律的发明者朱载堉》《吕氏春秋古乐篇昔黄节解》。刘复的研究为中国近代律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在理论律学方面,刘复提出中国三分损益律是建立在“倍半相生”“三分损益”两大原则之上。同时,刘复

    名家名作 2022年13期2022-09-08

  •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律学学科:杨荫浏的律学研究①
    。本文以杨荫浏的律学研究著述为研究对象,从杨荫浏律学著述的民族性出发,探讨其在构建中国特色的律学学科中做出的贡献。一、以中国为本位律学研究几乎贯穿于杨荫浏先生的学术生涯,是其学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表于《燕京学报》1937年第21期的《平均律算解》,至发表于《音乐研究》1982年第1期的《三律考》,四十五年间杨荫浏先生撰有专门律学研究论著14种。同时,在杨荫浏最为重要的两部中国古代音乐史巨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纲》《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也有相当分量探讨中国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22年1期2022-04-19

  • 十年一剑:《陕派律学家事迹纪年考证》的史料与法学价值
    30073)陕派律学是晚清一大奇观,也是近几年法律史学界研究的焦点。①老友闫晓君教授,治史读经,潜心法史,攻读博士阶段追随考古与史学大家李学勤先生,戮力简牍,精研秦汉,毕业后入职西北政法大学,从事中国法律史的教学与研究,成就斐然,陆续推出了《出土文献与古代司法检验史研究》《秦汉法律研究》等专著。[1-2]秦简汉牍浸润下的史学功底,既为晓君的中法史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他转向晚清律学研究开拓了新思路。秦律产生于古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形成过程中,其所创造的法律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12-06

  • 中国古代律学思想的理论构建
    0)在中国古代,律学思想极盛,尤其是乐律,在历朝历代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古代律历讲究“和”“同”的思想,因此在推算过程中,还会结合其他多方面知识内容。不仅如此,在制定乐律过程中,还需要遵循天人之际,以人算求天道,这让很多乐律内容都和天文堪舆有关。根据乐律应用内容不同,其涉及的知识体系也各不相同。通过对中国古代律学思想的理论构建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律学思想。一、古代理论律学研究范畴中国古代律学在发展中,形成了应用律学和理论律学两种。近几年来,学术划分精细化程

    戏剧之家 2021年1期2021-11-12

  • 中国古代乐律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重要节点
    黄丽菲乐律学作为中国古代研究音乐基本原理与基础技术理论的科学,包含“乐学”与“律学”两个方面。乐、律二者的理论来自“共生”这一概念。乐学,主要从音乐艺术实践中所使用的音调的相关组合形式或技术规律入手,运用逻辑方法从形态学的角度研究音调之间的关系; 律学,主要建立在一个自成一体的乐理体系之上,以乐音组为对象,从发出声音的振动体的自然规律出发,从声学的角度,用数学方法研究乐音之间的关系。乐学、律学的理论形成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假设传统乐理被视为中国的“基本乐理

    锦绣·中旬刊 2021年10期2021-08-23

  • 大型文献《中国法制史丛刊》出版
    集中刊布中国传统律学、刑幕学、成案及传统法律现代转型资料的大型法制史丛书《中国法制史丛刊》(420册)面世。此套大型文献丛刊受南开大学中外文明交叉科学中心资助、由南开大学法学院冯学伟副教授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丛刊整理收录了历代法制文献185种,以时间先后为序,汇集成编,为研究历代法制史尤其是中国传统律学的发展、演进提供了最为扎实的史料基础。此套文献资料同时将公案、成案、刑案的结集出版,为了解传统社会的法律实态提供了丰富素材。据悉,南开大学中外文

    藏书报 2021年45期2021-05-30

  • 唐五代时期越州的“行事钞记”与南山律学
    记”。钞记对南山律学的发展和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甚至可以说,道宣之后的南山律学就是以钞记为文献载体而展开的[3]269。唐宋时期的律师大多通过撰写钞记来阐发自己的律学理论,据南宋佛教史家志磐的记载,当时钞记的影响与规模为“流传四百载,释义六十家”(1)(宋)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十六,《大正藏》第49册,第420页b栏。相关研究可参考日本学者佐藤达玄的两篇文章:《行事钞六十家考》(一),《驹泽大学佛教学部研究纪要》第35号,1977年3月,第19-38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21年6期2021-03-10

  • 中国法律的当代使命 ——中国古代有无“法学”综述
    “中国古代虽有过律学的兴盛,却自始便不曾产生过何种法学。”[1]304,他认为就本意而言,法学即法律科学,并参考哈罗德·J.伯尔曼(Harold J.Berman)在《法律与革命》中定义的法律科学(方法论的、价值的、社会学的)的含义,解释中国古代没有法学的原因。他认为法律科学有三个要素:方法论上要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法律科学的一般原则和现象可由观察假定、检验及实验获得;价值准则忠实于客观性和完整性,追求对真理的最大接近而不是最终解答;科学群体的形成与不同学

    文化学刊 2021年2期2021-03-08

  • 呼唤律学早日回归课堂
    吴增辉摘要:律学是用数理方法探讨音程关系及音高、音准的规定性的学科。我国律学传统悠久,典籍汗牛充栋。但近代以来,律学学科式微,出现严重的学科断裂。笔者研读赵先生的文论深切体悟到急切呼唤中国传统律学的复归,文章对律学学科教育缺失的原因进行了探索与反思,望借助数理为音乐回归自然辨明航向。关键词:律学;传统回归;学科教育;反思赵宋光是国内外著名音乐理论家、哲学家、美学家。博学多才,涉猎广泛,横跨多域,拥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架构,主张用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实证的微观研

    锦绣·上旬刊 2020年9期2020-12-14

  • 揭开传统音乐的特殊音律之谜 ——李玫“中立音”研究述评
    象的研究》④,从律学、乐学、文化学、民族学等角度对中立音现象做出了系统的阐释与总结,构建起中立音这一特殊音律现象的理论框架。2002 年,这篇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后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⑤。李玫对中立音的系列研究有着怎样的特色?采取了怎样的研究路径与方法?对地方性乐种特殊音律的研究与文化保护具有怎样的意义?以下,笔者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解答。一、音乐文化学视野下的整体研究对于李玫的中立音研究,音乐学家田青给予了这样的评价:“既高屋建瓴、具

    人民音乐 2020年9期2020-12-06

  • 论十二平均律的科学性
    楠摘要:中国对于律学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缪天瑞先生的《律学》一书中他就根据中国律学的发展特点,将律学史分为了四个时期。分别是三分损益律发现时期、探求新律时期、十二平均律發明时期和律学研究新时期。而在研究律学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由于其他律制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十二平均律的出现似乎是必然的,就让我们通过研究前三个时期的律制来谈谈十=平均律的科学性。关键词:律学;三分损益法;十二平均律春秋战国时期是三分损益的发现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对于三分损益法最早的记载见于

    黄河之声 2020年13期2020-09-12

  • 一代宗师杨荫浏
    、音乐考古学、乐律学、古谱学、传统音乐研究、民族音乐理论、乐种学、乐器学、语言音乐学、戏曲、曲艺学等多学科门类,堪称音乐学界的一代宗师,尤其在民间音乐保护、音乐史研究、乐律学研究、机构建设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关键词】杨荫浏;民间音乐;音乐史;律学;机构建设【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1-0234-02【本文

    北方音乐 2020年11期2020-07-09

  • 音乐中的科学
    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律学在钢琴的发声原理和特点,通过钢琴教学上平时人们会忽略的点阐述律学的重要性及其在钢琴作品中的应用,为什么我们要重视律学的学习,律学有哪些重要的应用意义,如何在钢琴学习中发现律的存在,律学与音色的关系,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经常被提及的平均律和律学的关系,把看似高深艰难的律学同每一个普通钢琴学习者的关联用由浅入深的方式分析出来。【关键词】泛音;律学;哑弹;受迫振动;音色;五度及十二音体系;平均律【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2期2020-03-25

  • 从精深走向博大的一代学术大家
    华书局)、《清代律学名著选介》(2009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等清代法律史著述。独立或合作发表清代法律史专业论文50余篇。举凡清代法律史在中国法律史中的地位、清代刑事法律、民事法律、民族法律、重要人物的法律思想等方面,张先生均有精深研究。张先生的清代法制史研究,素以理论分析见长,但又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上个世纪90年代发表在《中国法学》(1995年第3—4期)的《清代律学及其转型》这篇长文,以清代律学为突破口,极大拓展了清代乃至中国法制史研究的视野。该

    中国检察官·司法务实 2020年1期2020-03-11

  • 《刑统赋》注释本与宋元时期的律学转型
    ,不过对中国古代律学的部分专门研究已经注意到了《刑统赋》的地位和价值,如对“例分八字”的研究普遍认为可能是傅霖在《刑统赋》中最早作出了“例分八字”的概括,参见吴欢:《明清律典“例分八字”源流述略——兼及传统律学的知识化转型》,载《法律科学》2017年第3期;陈锐:《“例分八字”考释》,载《政法论坛》2015年第2期。对于《刑统赋》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岳纯之提出《刑统赋疏》具有三项价值:“申述了一些至今仍然值得关注的法律观点,深化了我们对唐宋元三朝刑法制度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20年2期2020-02-24

  • “辑注”在清律学中的方法论价值及意义
    注释的常用方法,律学家们也常用其注释律文。〔1〕“辑注”这种注释形式在经学注释中极为常见,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其时在博通诸经,打破古今文界限,突破师学家法的学术风气带动下,已出现了专门总结整理前代经说,具有融通经传精神的著述体裁——集解。何晏的《论语集解》是《十三经注》之一,其《论语序》云:“前世传授师说,虽有异同,不为之训解。中间为之训解,至于今多矣。所见不同,互有得失。今集诸家之善说,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集解这一体裁博采众长,对后世经学影

    法学 2019年9期2019-09-25

  • 写诗与读律:清代刑部官员的法律素养 ——与《〈抱冲斋诗集〉所见清代刑官生涯志业》作者商榷
    有关清代司法官员律学素养的专题研究不多,主要集中在州县牧令和刑部官员上。[注]徐忠明、杜金:《清代司法官员知识结构的考察》,《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5期;杜金、徐忠明:《读律生涯:清代刑部官员的职业素养》,《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年第3期;郑小悠:《清代刑部官员的法律素养》,《史林》2016年第3期。对于刑部官员的法律素养,学者们基本上做出了肯定性的判断。例如,杜金和徐忠明认为:清代“刑部衙门有着相当浓厚的法律阅读氛围,官员之间商榷法律问题、合作编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2019-02-21

  • 大唐留学生学什么
    、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等六学学习,留学生年龄要求一般在14岁到25岁,学习期限一般为十年左右。留学生进入国子监后,按照大唐国子监教学规定修学业进行,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旨在培养通才,主要讲授儒学经典;书学、律学、算学是培养专才的专科学校,书学主要讲授书法,律学主要讲授唐朝的律令格式,算学主要讲授算术。对于志在长期留学的学问生,朝廷一般安排其进入国子学读书,对其进行通才教育。而志在深造的请益生,则安排进书学、律学、算学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按照国子监学

    养生保健指南 2019年12期2019-01-30

  • 中国法学之问题 ——中国法律知识谱系的梳理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律学的性质?在阅读法学著作时,我们经常会遭受不同词语及其不稳定用法的困扰。在汗牛充栋的有关法学的著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大家都在谈到“法学”,其实所指称的概念却大相径庭。以中国古代为例,正统的学人或有声望的士大夫视法学为“末学”,不以治此学为要务和术业,尽管在历史上不乏“法学”之名词,提出各种“法律思想”的名家也不在少数,但历代学人却鲜有关于“法学”之专论。当然,有关中国古代法律学术所遗文献中,也有瀚如烟海的所谓“律学”之作,其虽滥觞于秦

    社会观察 2018年7期2018-11-17

  • 授戒法系视域下弘一大师律学思想评议[1]
    同)是近代著名的律学宗匠,早在1991年6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就整理出版了《弘一大师全集》一套10册,其中大部分是弘一大师律学方面的著述。然而,基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界以及一般人士关于弘一大师的兴趣主要集中于他在俗时期的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出家之后相关史料、行迹的考释等,真正以弘一大师律学为中心的研究可以说并不多。温金玉先生《弘一大师与律学》(2002)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弘一法师的人格与学术成就:一是对律疏作了大量整理工作;二是创办律学院;三是提倡在家律

    闽台文化研究 2018年2期2018-11-13

  • 论弘赞律学撰述及《鼎湖法汇》之编纂
    禅师,一生致力于律学的理论研究与普及实践,撰述宏富,成绩可观,地位崇高,影响颇大,至有“岭海之间以得鼎湖戒为重”之美誉,后世被尊为中国戒律的厘定者。他学有渊源,远绍唐南山道宣律师,追踪云栖袜宏,其著述均有单行本流通,后被汇编为《鼎湖法汇》。《鼎湖法汇》之编与成鹫《鼎湖山志》之修相关,为整顿庆云寺道场、提升庆云寺的文化自信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鼎湖戒”的理论基石,《鼎湖法汇》中多种著述在岭南和全国佛教界影响深远。[关键词]律学;鼎湖法汇;鼎湖戒;鼎湖山志;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2018-10-24

  • 汉代经学和律学关系浅谈
    的鼎盛时期,也是律学发展的关键时期。经学、律学在此时期的同时兴盛绝非偶然。本文从经学、律学的概念厘定入手,着眼于探析经学与律学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以及律学的独特个性,落脚于汉代出现的司法实践审判方式“春秋决狱”的原则与运作过程,力图对汉代经学、律学的关系有一个浅显的把握。【关键词】 经学 律学 春秋决狱汉代是我国封建正统思想和法律制度初步发展的时代,亦是我国古代经学鼎盛、律学发展的重要时段。经学、律学在此时期同时兴盛、绝非偶然,其间一定存在这某些关联。对他们之

    大经贸 2018年7期2018-08-29

  • 世界各民族音阶的广义概念
    基础上提议采用乐律学为学科名称。并提出“乐”和“律”的实际音阶运行在很多原生态泛音乐器上都存在,它们是天然的,不必人为计算,这种乐律学概念的实体早已存在。这就是原生态泛音乐器直接在自然谐音系列中获取音阶来演奏,是构成各民族音阶的广义概念。[英]埃利斯(Alexander John Ellis,1814-1890)是民族音乐学界的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在《论各民族的音阶》中有句名言:“音阶并非只有一种,也并非自然形成,也不像亥姆霍兹非常出色地加以阐述的那样,是

    音乐文化研究 2018年2期2018-08-24

  • 论葫芦丝演奏中的艺术体现
    。2.葫芦丝中的律学艺术展现。葫芦丝演奏中集合了律学的艺术体现。律学作为音乐学科的一种,在我国的音乐史上有长远的历史。其中葫芦丝的制作就与律学知识有重要的关系。在律学原理的帮助下,可以将葫芦丝的制作更加的符合规范,演奏出的音色也更加优美。葫芦丝作为我国民族乐器的代表之一名,具有较强的节律性,其中,据相关资料显示,葫芦丝中关于调音定律的问题,所依据的原理就是五度相生律。在我国乐器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葫芦丝为了更好的体现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在与其他乐器结合的过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12期2018-04-08

  • 律学渗透于当代法学的问题研究
    )一、繁荣的古代律学(一)古代律学发展的因由律学,是在儒家学说的影响下,以“律”为蓝本、通过对法典的注释发展而来的一门学问,其内容主要是刑法方面的,着重强调统治者的至高权力和臣民的绝对义务与责任,在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曾于古代一度达到空前繁荣的状态[1]。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律具有定纷止争的功效,固国家和统治者的迫切需要奠定了律学发展的政治基础。古代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地理风貌和习俗千差万别,多民族并存造就了复杂的民族关系

    皖西学院学报 2018年3期2018-03-07

  • 聆听·律学
    字的关系。当其他律学研究者投身于浩繁的典籍中,探讨中国古代律制时,他却将目光投向听觉,企图使传承悠久的律学摆脱无声的困境。传统的律学研究重视律数的计算,却忽略了其同音乐及声响之间的关联,而律学听觉化则希望摆脱此种局面——填补律学理论与音乐实践之间的鸿沟,使得律学数字可以转化为实际音高被听觉捕捉。作为律学听觉化的践行者,自1980年起,姜夔教授设计仪器,开设课程,对民族音乐进行测音,在三十余年的时间里,他的努力几乎从未间断。尽管已至耄耋之年,腿脚不便,但姜夔

    人民音乐 2017年10期2017-10-30

  • 封面人物
    从缪天瑞教授学习律学。1975年调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做音乐创作工作,同时在天津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央民族学院兼课。1975年起师从萧淑娴教授学习分类对位法。1978年调回中央音乐学院,教乐理和视唱练耳(1987年起用新法)。这期间还在中国音乐学院兼课3年(用新法)。1984起陆续开设《律学基础》和《直观律学》两门新课。1986年9月在朱载堉学术讨论会(郑州)上提出在音乐生活中容纳多种律制;中国律学会成立,当选为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第四季度发表《纯律

    人民音乐 2017年10期2017-10-30

  • 弘赞在犙生平与著作述略
    学大师,在禅学、律学、密宗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弘赞勤于撰述,在律学、佛门礼仪、劝善、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留下大量著作,涉及到僧人及居士佛教生活的各个方面。弘赞著作的特点是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而不尚虚谈,其学问重心在于加强僧团建设、为僧众提供一套如法的戒律和规范,以期提高僧众的素质。在担任庆云寺方丈期间,弘赞以戒律严格规范僧众,取得积极的效果。这对于当下中国佛教,也是十分有参考意义的。弘赞;著作;律学弘赞在犙,明末清初岭南地区的佛学大师,鼎湖山庆云寺第二代方丈

    肇庆学院学报 2017年1期2017-06-24

  • 唐代律学教育探析
    李守良唐代律学教育探析李守良唐代的律学教育,自武德时设立,虽几经兴废,但培养了不少法律人才,这为唐朝法令更好地贯彻实施、律令体制有序运作提供了人才上的保障。研究律学馆的设置、学生的入学、教师的配备、学生的日常管理、学生的学习和考试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厘清唐代律学教育的发展脉落及其历史作用。唐朝;律学馆;律学律学博士唐代是我国封建法制完备的时代。唐统治者重视律学教育,重视法律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这为唐朝法令更好地贯彻实施、律令体制有序运作提供了人才上的保障。

    社会科学动态 2017年8期2017-04-12

  • 朝鲜王朝律学著作的输入与法制的“华化”进程
    张春海朝鲜王朝律学著作的输入与法制的“华化”进程张春海(南京大学法学院,江苏南京,210046)自建国伊始,朝鲜王朝为解决政权合法性之不足,将事大尊明作为立国之基,全盘移植并适用《大明律》。由于本国司法官员律学水平不高,对《大明律》的理解有限,朝鲜人决定从中国输入各种律学著作以明律意,并赋予它们法律效力,使律学著作的输入具有了法律移植的特性。即是说,明代律学著作的输入,是推动半岛法制“华化”的重要手段。从世宗到中宗的近百年间,每一阶段,都会输入一两部有代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6期2017-02-03

  • 民族音乐学的形态研究-律学
    乐学的形态研究-律学刘 颖(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就民族音乐学这一学科名称的基本名称含义,传统的诠释为,音乐学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相结合的音乐学分支学科。早期发展的过程中被称为“比较音乐学”。在东亚,中国史学家,音乐活动家王光祈第一次使用比较音乐学方法通过大量乐律学数据对其所定义的“世界三大乐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由于各民族音乐形态各不相同,涉及范围及广,本文仅就音乐形态分析中中国传统律学方向作简要分析和阐述。律学;民族音乐;形态引言

    北方音乐 2017年5期2017-01-30

  • 魏晋玄学对正统法制思想的影响
    法制思想,促进了律学的发展,也为后世正统法制思想的确立提供了哲学基础,本文试图从玄学的法律观着手,剖析魏晋时期正统法制思想的演变。关键词 玄学 道家 名教异化 律学作者简介:杜照钦,江苏省南通中学。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1.005一、玄学产生于儒家经学的衰颓儒学自董仲舒上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已经被改造成杂糅了阴阳五行和道家法家思想的统治哲学。正是自此开始,封建法制的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期2017-01-20

  • 音乐:律学理论的实践意义
    音乐:律学理论的实践意义纯数字计算的“律学”缺乏实际意义;律学理论与心理听觉的关系,反映的是心理听觉中的音准逻辑关系;律制中的数理逻辑关系与实测音高系统测量数据存在有机的联系;律学理论的工具意义,是其他理论无可替代的。对进一步认识传统音乐的历史问题、理论问题、审美问题和音乐文化属性问题,研究传统音乐中尚未被认识的律学问题,律学理论仍大有作为。如何拓展研究思路,丰富研究手段,深化研究方法,是律学理论值得深入思考并积极探索的新课题!——崔宪.律学理论的实践意义

    艺术评论 2016年2期2016-12-13

  • 音乐教学背后的律学理论
    音乐教学背后的律学理论郑宇航【摘 要】律学在我国的音乐教学中没有得到一定的重视,这就使得音乐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深化。本文阐述了对律学理论知识的相关认识,并深入地探讨了律学在不同音乐教学内容中的具体作用,旨在突破以往的音乐教学内容,将音乐教学背后的律学理论深入的挖掘出来,以促进我国音乐教学内容能够更加的深入与科学。【关键词】音乐教学 律学理论一、对律学理论的认识(一)律学理论的定义对律学理论的了解首先要从“律”开始,在律制的构成中,“律”是最基本的构成单位

    长江丛刊 2016年9期2016-11-26

  • 长笛音准中的律学研究
    不同律制的约束。律学是很深奧的一门学问,我们对于三种主要律制需要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本文对长笛三种主要律制的结构特点进行简要的分析。【关键词】长笛;音准;律学;特征;特点中图分类号:J6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51-01谈到音准问题必然涉及到律学。最有代表性的律制,有五度相生律、十二平均律、纯律。钢琴、长笛等都是十二平均律乐器,长笛虽说也是固定品位的乐器,但它的音高是可以随着气流方向以及风口的前后移动作较大

    戏剧之家 2016年14期2016-08-02

  • 古代律学发展脉络
    64209)古代律学发展脉络许昊洋(山东大学 威海艺术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9)本文主要介绍从黄帝开始到清代为止的古代律学的发展脉络,包括各时期的重要学者及其贡献与意义。五度相生律;纯律;十二平均律;古代律制律学是研究律制构成的一门学科。研究律学首先要了解律学的起源以及律学在古代是如何发展的,并对不同时期的律学研究成果进行比对研究和分析。世界三大律制是五度相生律、纯律以及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

    戏剧之家 2016年14期2016-08-02

  • 中国古代的法学
    注释法学中国古代律学从一开始就以阐明律意、解释律文为主要目的。从秦起中国古代法学进入注释法学阶段。两汉法律儒家化的潮流和外儒内法的政策,使得经学大儒既说经也解律,并得到官府的认可,出现了“聚徒讲授,至子孙世守其业”的现象。魏晋时期律学家多为朝廷明法的重臣,因此使律学摆脱经学取得了独立地发展,主要成就表现为律典结构的调整和罪的概念的注释。唐朝注律以官府为主导,唐律的“疏议”就是官方注律的主要成果。它在推原律义、考镜源流、实例释律方面,都进行了言简意赅的阐释,

    21世纪 2016年9期2016-05-17

  • 慎斋凝思:赵舒翘研究综述
    人物,亦是“陕派律学”的代表,在晚清政治、律学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对于这样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其研究状况与其在晚清政治、律学发展中的地位不相匹配。文章旨在梳理、分析赵舒翘研究状况,以期引起学界对于赵舒翘研究的重视。赵舒翘;《提牢备考》;“陕派律学”;综述赵舒翘(1848-1901年)是晚清政坛的一位重要人物,历任安徽凤阳知府、浙江温处道、浙江按察使、浙江布政使、江苏巡抚、刑部左侍郎、刑部尚书、军机大臣。因庚子事变被指为“祸首”之一,令“自尽”。任职刑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4期2016-03-09

  • 西汉扬雄《太玄》律学思想的初步认识
    ,故其中包含有音律学内容是不奇怪的。音律学是两汉时期在阴阳五行学说之外、建立在严密的数术逻辑之上的另一个可操作性的表意系统。本文仅就此作初步讨论,请方家指正。一、《太玄》的哲学《太玄》是与《易经》有密切联系的另一个思想体系,所谓“道同而法异”,也被称为“玄经”。它的形式奇特,内容庞杂,语言晦涩,思想艰深,故历来毁誉不一。《太玄》以阴阳为关键,以五行为消息,以日星为运度,以昼夜为吉凶。其数始于三而终于九,极九九之数而成八十一“首”,每首九赞得七百二十九“赞”

    中国地震 2016年2期2016-02-11

  • 律学理论研究的音乐学价值 ——读李玫《中国传统律学
    任飞 杨迎律学理论研究的音乐学价值 ——读李玫《中国传统律学》任飞 杨迎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丛书中的一本,《中国传统律学》一书有着与其它丛书显著的不同。这个“不同”不但体现在其写作技巧、写作方法上,更体现在其写作理念、写作模式上。笔者通过律学价值的再认识、律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律学成果的客观评价和音乐形态学再分析四个方面全方位评述《中国传统律学》的音乐学价值,以期在研究价值上重新认识律学律学 研究方法 形态学在中国古代,乐学和律学本为一家,文献中通常会将乐和律

    艺术研究 2015年1期2015-03-11

  • 论鼎湖山弘赞禅师的律学故事化*
    鼎湖山弘赞禅师的律学故事化*李福标 朱 婧明末清初岭南曹洞宗鼎湖系高僧弘赞深受道丘、祩宏影响,专意普及、弘扬律学。除了严肃繁琐的戒律注疏外,还有 《六道集》等几种故事化的律学著述。其故事均采自书传与岭南闻见,能让人由事生信,由信持戒,由戒生定。以岭南闻见的故事传教,是弘赞律学的新创,有助于岭南禅门的发展,对今天考察岭南佛教文化具有参考价值。鼎湖系 弘赞 律学 故事化 本土特征明末清初鼎革之际,佛门迎来禅宗中兴之象。活跃在岭南佛门的是曹洞宗博山法脈的两支,即

    学术研究 2015年4期2015-02-25

  • 惠真与敦煌本《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及其他律学行迹考
    传人,又是著名的律学僧人。惠真曾跟随满意、义净、恒景等多位律师习律,早年研习四分律,后来又弘扬根本说一切有部戒律,因其严谨的持戒态度和深厚的律学造诣名重一时,并且与多位密教高僧一行、不空等关系密切,社会影响广泛。敦煌遗书发现佛经写卷《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尾题惠真抄,应是此惠真。然而,如此重要的佛教人物《宋高僧传》却没有为其立传,相关史料记载中也难觅其踪迹。唯有李华撰《荆州南泉大云寺故兰若和尚碑》(以下简称《兰若和尚碑》)详细介绍了惠真的生平经历,被《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2015-02-20

  • 中国古代律学律学家发展历史的简要考察
    000)中国古代律学律学家发展历史的简要考察李菊蕾(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驻马店 2869000)自汉萧何造律,李悝《法经》为《九章》,是后来治律家之始祖。而后治律者代不乏人,只是盛衰有之。律学兴盛于汉,在魏晋独具一格,发展至隋唐集大成,宋时始衰微,元代全面陷落,明清一度中兴,但终难挽颓势,及至沈家本改律,律学告终结。律家者也随之跌宕起伏,如汉之张汤,武帝期间任廷尉,执掌天下刑狱,可谓权倾一时。又如清之薛允升,著述颇丰,且执法如山,却因宫廷争斗而赋闲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5年5期2015-02-13

  • 朱载堉《律学四物谱》与我国早期“同律度量衡”研究 ——冯文慈点注《律学新说》解读
    000)朱载堉《律学四物谱》与我国早期“同律度量衡”研究 ——冯文慈点注《律学新说》解读幸晓峰 沈 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通过对冯文慈点注朱载堉《律学新说》理论要点的归纳和解读,论述朱载堉对我国早期“同律度量衡”研究的主要观点和成果。朱载堉《律学新说》是研究“同律度量衡”之作《律学四物谱》更名而成,并拓展研究范围,建立新法密律。我国自虞舜至周代以“璧羡之法”完成的早期“同律度量衡”改革,史称“周制”。朱载堉从律的本源是“律度”换算、

    音乐探索 2015年3期2015-02-12

  • 南朝律学略论*
    证可知,南朝既有律学世家中之律家人物,亦未见家学背景之律家。前者如琅琊王氏、会稽孔氏、会稽虞氏、济阳蔡氏、清河崔氏等世代研习礼仪律令之学,后者如何承天、谢庄、袁宪以及参与南朝修律诸人。综而可知:虽然南朝盛行虚浮之风,然而当时潜心传习律学之律家,其阵容规模仍然十分可观。这也足证南朝时律学并非衰微不堪。一、南朝律学时代特色申述(一)律学传习方式:家传为主,官授为辅南朝律学传习途径或称法律知识传播途径有两条主线相互交织:家传律学与官方传授。而且,由前述材料可知,

    法制博览 2015年30期2015-02-06

  • 律学研究方法论探析
    200000)律学是研究律制构成与应用的科学,属于音乐与数理科学相联系的边缘学科。律学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关于方法论1的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观察、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基本原则。方法论并非研究问题的具体方法(比如律学测量、定量研究),而是关于研究视角的理论。律学研究的方法论内容丰富,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维度即从哲学的维度对“三个结合”进行初步的尝试,以抛砖引玉。这些探讨有利于推动律学研究,也有利于音乐实践。一、坚持律学理论与音乐实

    大众文艺 2015年20期2015-01-29

  • 朱载堉等程律创立流程探析 ——几何、算术、音律与物理声学的综合
    底解决了几千年来律学史上的“返宫”①中国古代“返宫”概念对应西方的“closed cycle”,指八度圈是否为一个封闭的圆。难题,这是他在声学、律学、算学和文化史上获得的最伟大的成就[2]。鉴于朱载堉等程律的重要性,中外诸多学者对此都有所研究,但由于语言、文献等方面的障碍,一些西方学者对朱载堉等程律的创立或持怀疑态度,如美国学者库特纳(Fritz A.Kuttner,1903~1991)曾提出:“朱载堉没有对等程律作出数学或理论的解说,只给出了部分的演算程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4年2期2014-11-20

  • 论朱载堉“十二平均律”的艺术成就
    年间,他撰写了《律学新说》《律吕精义》《乐学新说》《算学新说》《律历融通》等初稿,于1581年完成了十二平均律的全部创建工作。一、关于十二平均律朱载堉所处的时代,人们迫切要求解决音乐上的旋宫理论和统一音高标准,本着解决音乐理论的上千年难题,朱载堉首先解决音乐理论的旋宫问题,其必然的而且唯一的结果是十二平均律。朱载堉称它为“新法密率”他通过大量的数学计算和声学实验。发现十二平均律以为公比的等比数列。他称为“密率”。他在《律学新说》卷一中概述了它的计算方法:“

    中国校外教育 2013年6期2013-08-15

  • 王邦直及其律学思想初探
    01)王邦直及其律学思想初探王守伦1,刘新海2(1.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2.山东省音乐家协会,济南 250001)王邦直是我国明代著名音乐理论家,其律学思想在我国音乐史上应有重要地位。对王邦直及其律学思想进行研究,厘清其族系生平,探研其音律著述,不仅有利于丰富我国及世界音乐史库,而且有利于促进音乐理论的传承与创新。王邦直;律学思想;研究王邦直是我国明代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他的律学思想在我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加强对其研究与探索,对丰富我国乃

    潍坊学院学报 2010年5期2010-08-15

  • 中国古代律学及其文化意义初探
    律,于是便产生了律学.本文从中国古代的律学中探讨其和谐性的追求及律学与艺术、科学的关系等等.1 中国古代律学的形成中国古代律学产生于什么年代?又是如何产生的?这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些问题.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为我们能够得知中国古代律学的产生年代提供了一些有意义的证据.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发现的16支骨笛是公元前6000年以前的文化遗存.贾湖骨笛中有一支保存完整,经过测音后,其结果表明,该笛或者为筒音角音的清商六声音阶,其六声为角、徵、羽、闰、宫、商,相当于今天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1期2010-03-19

  • 古代对教师的别称
    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于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讲师: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谓“讲师”。助教:为“国子学”(即后之“国子监”)教师,其任务是协助博士教授生徒。教谕:宋代京师所设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称谓,至元明清之县学循之。教习: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即庶吉士)之师称“教习”,至清末,学堂兴起,其教师仍用其名。经师:汉代尔后历代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的教师称之“经师”。训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6年10期1986-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