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外科夹闭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

2012-12-17 08:22郭金满胡火军王雄伟三峡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0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8期
关键词:显微外科痉挛栓塞

郭金满 胡火军 王雄伟 (三峡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湖北 宜昌 443000)

颅内动脉瘤多在脑动脉管壁局部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即脑动脉壁的异常膨出部分;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而动脉瘤破裂是导致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因素〔1〕。近年来,显微外科夹闭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手术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本文拟进一步观察二者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2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20例,均经头颅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所有患者均可以采用显微外科夹闭手术,也适合血管内介入治疗,排除单一手术治疗方法的颅内动脉瘤患者〔2〕。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23~80〔平均(54.2±1.4)〕岁,共61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3个,后交通动脉瘤20个,大脑中动脉瘤16个,颈内动脉系统其他部位动脉瘤8个,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4个;对照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24~83〔平均(55.1±1.3)〕岁,共63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8个,后交通动脉瘤17个,大脑中动脉瘤15个,颈内动脉系统其他部位动脉瘤8个,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5个。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观察组患者采用显微外科夹闭手术进行治疗,具体操作:在显微镜下沿着外侧裂静脉剪开蛛网膜分离外侧裂池、颈动脉池或鞍上池,充分暴露载瘤动脉后,分离显露动脉瘤颈部,在脑池内置一根细硅胶管,用罂粟碱溶液反复冲洗,术后常规降颅压及防治脑血管痉挛等治疗,手术过程中需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3〕。对照组采用血管内介入进行治疗,具体操作:用Seldinger技术,分别经右或左股动脉穿刺插管,行选择性脑DSA,以了解动脉瘤分布情况,然后应用电解脱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或单纯支架置入,置入前后均行DSA检查,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3 d,静脉滴注尼莫地平 20 mg/d,7 ~14 d〔4〕。

1.3 疗效判定 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量表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分级评定,根据患者的生存情况分为良好、轻残、重残、植物生存及死亡〔5〕。并比较手术效果,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GOS量表疗效分级评定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轻残、重残、植物生存及死亡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GOS量表疗效分级评定的比较〔n(%),n=60〕

2.2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完全夹闭55例,占91.7%;对照组完全闭塞46例,占76.7%。两组比较,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并发症6例,发生率为10.0%,其中1例脑积水,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短暂性脑缺血,2例脑血管痉挛;对照组出现并发症8例,发生率为13.3%,其中3例脑积水,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术后短暂性脑缺血,1例脑血管痉挛。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P >0.05)。

2.4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平均时间为(18.4±4.2)d,对照组患者住院平均时间为(17.1±4.8)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P>0.05)。

3 讨论

临床发现,开颅手术不适用于深处或重要功能区的动脉瘤,并且开颅手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大,手术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风险〔6〕。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通过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既可以防止颅内再次出血,又可以通过清除蛛网膜下腔的积血来减少血液分解产物引发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从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7〕。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新途径,其中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微侵袭性、低病死率和低致残率已被广泛认可,尤其是在破裂动脉瘤的早期治疗及后循环动脉瘤治疗中更显示出优越性〔8〕。但是临床也发现,血管内介入并不能完全取代显微夹闭手术,因为当患者的动脉瘤属于下列情况之一时,栓塞介入治疗的弹簧圈若突入动脉瘤会引起动脉瘤闭塞、痉挛及动脉瘤破裂等严重后果,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9〕:①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系统;②血管痉挛或解剖原因微导管不能到位、瘤体<3 mm且为宽颈动脉瘤;③动脉瘤巨大,对周围神经和功能区产生压迫以及危及生命的颅内血肿的病人(血肿量>30 ml)。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法。

本文结果显示,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均有效,尤以前者更佳,二者均能够明显地改善患者的病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应当相辅相成、互补应用,客观综合分析选择。

1 童耀英,俞向荣,崔志敏.经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预防手术并发症的护理体会〔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8(12):1151-3.

2 卢旺盛,田增民,于 新,等.50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治疗分析〔J〕.海军总医院学报,2010;23(3):138-40.

3 宋建立,王冀伟,袁 宇,等.IA夹闭术、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IA破裂临床效果比较〔J〕.山东医药,2010;50(6):77-8.

4 娄志刚,谭占国,夏志民.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及围手术期处理(附30例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版),2011;24(5):3066-7.

5 张显强,刘 健,杨 华.开颅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9;25(10):1070-3.

6 王志刚,丁 璇,曲春城,等.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3(11):840-3.

7 刘玉蕊,江 颖,李丛丛,等.老年人颅内动脉瘤手术及介入治疗的临床与护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3):286-8.

8 张 波.44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方式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1;3:207-8.

9 丘学才,常 魏,张丽娟,等.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09;49(51):75-6.

猜你喜欢
显微外科痉挛栓塞
基于BOPPPS 模型的教学模式在整形外科进修医师显微外科培训中的应用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再植术后中指持续肿胀成功1例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延续性康复护理对复杂性手外伤患者显微外科修复术功能恢复的影响
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的护理体会
输精管结扎致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显微外科治疗(附28例临床报告)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