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志门类设置衍变史考略

2016-04-16 15:37刘水养
关键词:体例体式门类

刘水养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图书馆,广东佛山528000)



中国方志门类设置衍变史考略

刘水养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图书馆,广东佛山528000)

摘要:方志门类的发展经历了不设门类、分类成书、以类分门三个阶段;方志门类内容的变化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方志门类的结构从平列结构发展到纲目结构,并在一定时期内互为共存;方志体例样式先后出现有平列体、纲目体、纪传体等多种体式;新编方志门类设置推行章节体结构,具有灵活性、科学性和适时性的特点。

关键词:地方志;门类;设置;衍变史

一、方志门类与设置

地方志按出现时代的先后,可划分为旧地方志和新编方志两种类别,建国前纂修的地方志统称为旧地方志,简称旧志,建国后编修的地方志则称新编方志。方志的门类,或称门目、类目,就是地方志中对事物的分门别类,新编方志称作篇目,在志书中起着统揽全局、纲领全书的重要作用,是志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旧地方志中,“舆地”、“疆域”、“沿革”等,是各类志书中最为常见的门类设置名称。而新编方志篇目的设置,则已改进为更容易认知和理解的现代命名与行文方式,以适应历史时代的发展和新时期社会变革的要求。

方志门类的设置,是指方志编撰过程中对志书类目按一定要求进行分类和编排,形成具有特定结构和体例的门类目次。一部志书好与不好,其重要的判别标准之一,就是看其门目的设置是否得体与合理。一部好的志书,其门目设置合理、体例结构完备,能起到使人未观全书,其骨架与脉络已让人了然于胸的效果。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方志门类的设置伴随着方志的发展史,经历了一系列的革新与变化,而这一系列的革新与变化,又以旧志门类设置的衍变历时最长、变化最为丰富。

二、旧志门类设置的衍变

(一)旧志门类出现的阶段发展

我国方志的出现和发展有着漫长悠久的历史,方志门类的设置也随之而出现过阶段性的衍变。有方志学家按方志门类设置类型的变化,将方志门类的出现与发展划分为不设门类、分类成书、以类分门三个阶段[1]62。

不设门类阶段,是指两汉及其以前的地方志书。这一阶段的地方志书,以存世的《尚书·禹贡》、《越绝书》、《汉书·地理志》等为代表。《禹贡》本身不是一部书,而只是《尚书》的其中一个篇章。《越绝书》的目录只是以经、传、序为标题,仅能作体裁的辨识。《汉书·地理志》也只是《汉书》中的一个篇章,而不是一部独立的志书。这类早期志书的共同特点,就是没有门类的区分,严格来说其实还不能算作是真正的方志,称之为方志的雏形或更为合适。

分类成书阶段,是指汉代以后、宋代以前的地方志书。这一阶段的地方志书,其特征是有分类但不聚类,实行分类撰录、单独成书,每一部志书只载录一类事物。此类志书如三国《三吴郡国志》、晋朝《畿服志》、南北朝《舆地志》,以及隋唐时代的图经、图志等。清代学人胡虔在其所撰《柿叶轩笔记》中,更是列举了大量这一类型的志书,如《太康地记》、《会稽土地记》、《南州异物志》、《陈留风俗传》、《隋诸郡土俗物产》、《列国都城记》、《三辅黄图》、《京师寺塔记》、《圣贤冢墓记》[2]等等。

以类分门阶段,是指地方志书发展到以事类分门、聚类编撰成综合性志书的阶段。以类分门的形成,是成熟体例志书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能够留传至今的明、清、民国旧志,其编纂基本上都遵循以类分门的方式。至于以类分门这种编纂方式的源起和盛行,笔者认为应该是始于唐代、成于北宋而盛于后世。已经失传的唐代樊绰撰《蛮书》,据明代邹应龙修《[万历]云南通志》载:“《蛮书》十卷,咸通中樊绰撰,以南蛮途程、山川、城镇名号,诸蛮族类、风俗、物产,纂为十门。”“纂为十门”,就是以类分门了。这是志书中有史可查明确分门别类最早的文字记录。因而,以类分门的萌芽时期,至少可以上溯至唐代。但以类分门这种体例的真正形成与盛行,却是宋代及以后的事情。张国淦曾考证说:“方志之书,至赵宋而体例始备。举凡舆图、疆域、山川、名胜、建置、职官、赋税、物产、乡里、风俗、人物、方技、金石、艺文、灾异无不汇于一编。”[3]可见,以类分门的“体例始备”,是从宋代开始的。其中比较典型的,当以北宋宋敏求《[熙宁]长安志》、朱长文《[元丰]吴郡图经续记》等为代表。南宋以后直至当代所编志书,基本上都遵循以类分门的体例了。因此可以认为,自宋代以后至当代,是为我国方志门类设置史上以类分门的阶段。

(二)旧志门类内容取材的衍变

1.门类内容的源起

早期的史志或地理类典籍虽然无门无类,但作为方志的雏级形态,实质上还是不同程度的包含或隐含了后世方志分门别类的一些特征。《隋书·经籍志》载:“《书》录《禹》别九州(笔者注:《书》即《尚书》,《禹》即《禹贡》),定其山川,分其圻界,条其物产,辨其贡赋,斯之谓也”,并说:“晋世,挚虞依《禹贡》、《周官》,作《畿服经》,其州郡及县分野封略事业,国邑山陵水泉,乡亭城道里土田,民物风俗,先贤旧好,靡不见悉,凡一百七十卷,今亡”[4];又,刘知几在史书体例分述中说:“九州土宇,万国山川、物产殊宜,风化异俗,如各志其本国,足以明此一方……此之谓地理书者也”[5];《四库全书总目·地理类》序曰:“古之地志,载方域、山川、风俗、物产而已,其书今不可见。然《禹贡》、《周礼·职方氏》,其大较矣。《元和郡县志》颇涉古迹,盖用《山海经》例。《太平寰宇记》增以人物,又偶及艺文,于是为州县志书之滥觞”[6]。从这些古代史志文献的考述看,早期与方志渊源较大的史志、地理类典籍,其载述涉及有疆域、分野、城邑、山川、风俗、物产、古迹、人物、艺文、贡赋、道里、土田、列传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可视为后世成熟方志门类内容的源起依据。

2.成熟方志的门类内容

笔者曾对广东府志的门类内容作过专门的梳理,归纳出广东府志门类的可以分为纲常法典、天文地理、建筑设施、历史沿革、地方风物、人物传记、职官名录、科场选举、学校教育、经政赋税、文化艺术、军事防御、古迹遗址、纪事杂志、礼乐祭仪、灾祥志异、地方物色、政区地名等十八个大类。纲常法典类,通常收集封建纲常、皇家礼教类的文书,例如“训典”、“典谟”等;天文地理类,志天文、天象、气候、区域、地理、地图类等信息,如“气候”、“疆域”、“舆图”、“分野”“山川”等。建筑设施类,志所驿、房舍、署衙等建筑物情况,如“建置”、“公署”、“城池”、“水利”、“仓场”等;历史沿革类表历史沿革,如“沿革”、“建置沿革”;地方风物类,志风俗物产,如“风俗”、“物产”、“土俗”等;人物传记类,传人物名传,如“人物”、“列女”、“寓贤”、“名宦”、“儒林”等;职官名录类,列仕宦职名,如“职官”、“秩官”、“官师”等;科场选举类,列文士武举,如“选举”、“乡举”、“武举”、“封荫”等;学校教育类,志教育方式与场所,如“学校”、“社学”、“学宫”等;经政赋税类,志赋政税务,如“赋役”、“田赋”、“税课”等;文化艺术类,志文艺诗赋,如“艺文”、“词翰”、“诗赋”等;军事防御类,志军兵工事,如“兵事”、“兵防”、“军防”等;古迹遗址类,志古迹墓冢,如“古迹”、“陵墓”、“冢墓”等;纪事杂志类,录事记杂录,如“杂志”、“杂记”、“杂录”等;礼乐祭仪类,志礼器祭仪,如“祠祀”、“祭器”、“坛墤”等;灾祥志异类,志灾祥异闻,如“灾祥”、“仙释”、“方技”等;地方特色类,志特殊门类,如“岭蛮”、“墟市”、“黎情”、“珠池”等;政区地名类,志政区名称。

从广东府志的门类内容看,体例成熟后的地方志书,其类目的划分是非常详尽的,纵列历史、横陈当下,载述地方诸般物事之全部,因而被称为一地之百科全书。不限于府志,其它通志和州厅县志的门类内容也大同小异。由此可见,体例定型之后的地方志书,门类的设置已从简单、单一发展到复杂与多元,地方志书也不再是过去单纯内容的地记或图经。

(三)旧志门类结构编排的衍变

从总体上看,方志门类结构编排的衍变,主要存在平列结构与纲目结构两种类型相继出现和互为共存的阶段。

地方志书门类的结构编排,一开始是平列式的,就是将所有类目平行罗列、互不统摄而形成目次,门类之下不设下位目。较早采用平列类目的志书,大概要数北宋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该书共分三卷二十八门,分别为上卷:封域、城邑、户口、坊市、物产、风俗、门名、学校、州宅、南园、仓务、海道、亭馆、牧守、人物;中卷:桥梁、祠庙、宫观、寺院、山、水;下卷:治水、往迹、园第、冢墓、碑碣、事志、杂录。二十八个门类一字排列、志下不再分目。另外南宋范成大《[绍熙]吴郡志》、杨潜《[绍熙]云间志》、谈钥《[嘉泰]吴兴志》等也是比较典型的平列类目志书。到了明代,平列类目结构成为官家修志的标准,永乐年间曾多次颁布《志书纂修凡例》,在规定类目名称的同时,还规定类目的结构必须是平列式的,门类之下不再列目。清代的志书,这种平列结构的类目排列方式不再受到热捧,尤其是乾嘉之后,已经逐渐减少采用。

纲目结构,是一种以类分门、门下列目的结构方式。在结构体式上,纲目体、纪传体、三书体、三宝体、分期体、编年体、章节体等都属于纲目结构的类型。纲目结构志书的出现始于南宋时期。以陈耆卿《[嘉定]赤城志》为代表,该志全书四十卷,分地理门、公廨门、秩官门、版籍门、财赋门、吏役门、军防门、山水门、寺观门、祠庙门、人物门、风土门、冢墓门、纪遗门、辨误门等十五个门类,除祠庙门、冢墓门、纪遗门、辨误门四个门类之外,其余十一个门类都设置了下位目,如地理门下设叙州、叙县、城郭、乡里、坊市、馆驿、桥梁、津渡八目,公廨门下设先圣庙、社稷坛、贡院、教场、州治、通判厅、添差通判厅、教授厅、州属官厅、诸县官厅、仓库、场务十二目等,是早期比较典型的纲目结构方式。宋元时期这一结构类型的志书还有宋代赵与泌《[宝祐]仙溪志》、元代卢镇重修《[宝祐]重修琴川志》等。到了明代,这种纲目结构的方式逐渐盛行,如黄佐《[嘉靖]广东通志》、谢杰《[万历]顺天府志》、安嘉士《[万历]定襄县志》等。清代及以后,纲目结构的类目排列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大部分志书的目次都采用了这种结构方式,如阮元《[道光]广东通志》、梁宏勋《[乾隆]南雄府志》、郭尔戺《[康熙]南海县志》等。

平列结构出现在先,纲目体结构出现在后。但发展到后来,则是两种结构互为共存了。

(四)旧志门类体例样式的衍变

体例样式即体式,是指一部志书的结构格局。纵观我国历代地方志书的结构体式,大致有平列体、纲目体、纪传体、三书体、三宝体、分期体、编年体、章节体等几种类型[1]69。这几种结构体式的类型,在我国方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是一种共存的、主流与非主流的关系,只有出现先后之分,而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

在这几种结构体式中,以平列体、纲目体和纪传体在旧志编纂中使用最广、盛行多个朝代,属于比较主流的地方志书结构体式。平列体,就是将志书中诸多类目并列平行而互不统摄的结构方式。上文已分析过,早期的志书多采用这种类型的结构方式,并且历代以来一直沿用,明代成为官修标准,清代乾嘉以后则较少采用,前文所述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南宋范成大《[绍熙]吴郡志》以及明邱体乾《[万历]新安县志》、清金光祖《[康熙]广东通志》等,均是采用平列的结构体式。纲目体,就是分纲列目、以纲统目的结构方式。采用这种结构体式的志书比平列体更为普遍,是一种相对更为成熟、更加合理的结构类型。这种结构体式从南宋开始一直沿用至民国时期,如南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明刘廷元《[万历]南海县志》、清李卫《[乾隆]浙江通志》、民国孔昭度《[民国]花县志》等。纪传体,是一种仿纪传体史书结构的志书结构方式,这种类型通常有比较明显的纪、表、志、传特征,如南宋马光祖《[景定]建康志》、明林国相《[嘉靖]惠州府志》、清谢启昆《[嘉庆]广西通志》、民国喻长林《[民国]台州府志》等。

章节体,则是形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为我国现阶段地方志书编修主要采用的结构体式,具有灵活性、科学性和适时性的特点。除此之外的三书体、三宝体、分期体、编年体等几种结构体式,只是个别方志编纂者的个人推崇,因各自的缺点和局限性都比较突出,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可和采用,作品留传也较少。

三、新编方志的篇目结构

(一)新编方志的篇目革新

1985年4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发布了《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提倡“编修新方志应当运用新观点、新方法、新资料”,并在框架和篇目的设置方面提议“层次名称可采用编(篇)、章、节、目”[7],并在随后的新中国第一轮修志工作中得到了大力的推广与应用,所编修的地方志书均采用了新版的篇章结构,也就是原来章节体的改进版。在此期间,虽然也有些志书采用仿年鉴编修的条目体,但毕竟只是极个别的现象,新采用的篇章结构才是目前我国地方志编修的主要结构体式。这种新型的篇章结构体式,通常以大类为章,小类为节,细类为目。有些志书因层级复杂、内容浩繁,简单的章节结构已难以体现其复杂的上下统辖关系,如省志、市志、县志等,常常在章之前还设有篇,形成篇、章、节、目的四层关系结构,以严密的逻辑关系和系统的章节结构,组织起更具科学性和整体性的新编中国方志。

(二)新编方志篇目结构的优点

1.格式规范统一

旧地方志的门类设置没有统一的格式要求,从事物分类的标准、类目名称的择取、类目排列的顺序、结构体例的选择,无不是随意所为,不同的修志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将地方志随意纂修成自己所推崇的样式。而新编方志则统一了修志格式,从篇目名称的择取到篇章结构的使用,都作了一致的要求,使新编方志有了统一的篇章体例格式。

2.脉络条理清晰

旧地方志的篇目结构比较简单,可进行数字查阅的章节编号,一般就只有“卷X”,如“卷首”、“卷一”、“卷二”等,再向下则不再有数字编号可查。而新编方志在结构脉络上更加明了清晰,篇就是篇,章就是章,节就是节,目就是目,层次分明,有条不紊,方便阅志者纵览纲目、循章揽节,使得方志的篇章结构脉络清晰、一目了然。

3.分类科学合理

旧地方志对于事物的分类常常是比较的笼统,而且事物的上下统属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参考,同一事物在甲志书中可能分列于A目,而在乙志书中则有可能被列到B目。而新编志书则按照现代事物的科学分类而进行篇目的设置,动物有学名,植物也有学名,其他事物也都有规范的科学名称,事物的上下统属显得科学而且合理。

四、结束语

纵观方志门类设置的衍变史,可以综合归纳为一个“变”字。方志的门类及其设置并非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伴随着方志编纂史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从不科学到趋向科学这样一个漫长复杂的衍变过程,就与生物进化的过程一样,方志门类设置的衍变也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我国方志的发展历史悠久,在这一过程中,方志的种类、方志的内容、方志的体例、方志的体裁、方志的结构、方志的门类等都经历过一系列的变化与完善,在现在与未来,方志门类的设置还将会根据政治的需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适时相应地做出内容的增减、篇目的变更、结构的调整等的改变,以适应各个时代变化的不同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晓岩.方志体例古今谈[M].成都:巴蜀书社,1989:62,69

[2]胡虔撰,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柿叶轩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9.

[3]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 2.

[4]魏征,等撰.隋书.经籍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3:987.

[5]刘知几.史通通释.杂述[M].浦起龙,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74-275.

[6]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地理类[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5:594.

[7]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R].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1985-04.

(责任编辑:刘岭峰2572756826@qq.com)

Research on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Chinese Chorography Categories

LIU Shui-yang
(Library,Foshan University,Foshan 528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chorography category experience:no categories,classified into book,categoried by fields. Changes of local chronicles category content has experienced from simple to complex,from single to multi process. Local chronicles category structure composes from paracytic structure to outline structure,and in a certain period of mutual coexistence. Stylistic rules and layout style has appeared with a parallel body,body,Ji Chianti and many other kinds of outline style. The new local chronicles categories set implementation of chapter structure,flexibility,scientific and timely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local chronicles;category;setting;history of evolution

中图分类号:K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18X(2016)03-0075-05

收稿日期:2015-10-20

作者简介:刘水养(1967-),男,广东佛山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

猜你喜欢
体例体式门类
对当代诗词体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六言绝句体式概说
绝句体式多变化
律诗篇法体式
千奇百怪的动物
展览后记 跨越艺术门类的西部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