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离群的“小雁”回归

2017-06-26 12:57杨海虹季媛
好家长 2017年5期
关键词:小杰幼儿园游戏

文 杨海虹 季媛

让离群的“小雁”回归

文 杨海虹 季媛

在幼儿园里,幼儿出现游离状态是常见现象。不管是游戏时间、集体教学时间还是户外活动时间,总会有那么几个孩子与大家不同步,做着与别人不一样的事或干脆无所事事。这个现象其实很正常,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不可能长时间主动集中,但教师要及时地关注到这些“边缘”幼儿,让他们在同样的活动中,尽可能多地获得收获。正如《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一、受性格孤僻影响,不敢参加活动

案例描述:扬扬是一个比较爱哭的孩子,已经过了两学期了,她早上来幼儿园还是会哭,不爱说话。集体活动时不敢在小朋友面前大胆表现自己,而是静静地坐着或缩在角落里。老师向她提问或聊天,她也很少回答或不回答,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也比其他幼儿要弱一些。总之,她性格内向、孤僻,基本不与其他幼儿交往。

分析: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比较受宠爱。而扬扬的妈妈对孩子太过保护,送扬扬上幼儿园看到扬扬哭,就不舍得离去,什么都依她,实际上这是剥夺了她锻炼的机会,使孩子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活动能力、游戏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

1.大胆放手,树立幼儿的责任意识。现今社会,家长因孩子小而替他做许多事情,这样孩子就会凡事依靠家长。因此,家长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让他尝试做简单的事情,这样不仅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让孩子从中获得了自信。

2.发现特点,树立幼儿的竞争意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活动时是非常投入和自信的。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去获得成功,建立其自信心,培养其竞争意识。

3.鼓励赞赏,正确评价幼儿。教师及家长要高度重视自己对孩子的评价,多以积极的、肯定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

二、受基本技能影响,不会参加活动

案例描述:户外体育活动时间,小朋友在玩球,有的拍,有的滚,有的抛接。昊昊在一边晃来晃去,不时用眼睛偷瞄一下我,见我注意到他,就走到离我视线更远的地方去。我找来班上的拍球高手小杰,让他带昊昊一起练习,小杰有点不情愿地去了。过了一会儿,就听见小杰兴奋地喊:“老师,昊昊拍两个了、拍五个了……”再看昊昊,满面红光,直到要进活动室他还意犹未尽。

分析:在幼儿园活动中,能力强的幼儿注意力非常集中,他们表现活跃,能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能力弱的幼儿的表现则截然相反,行动常出现游离状态。昊昊智力较好,但动作发展迟缓,动手能力一直很差,更别说运动了,而小杰正好与之相反。幼儿的差异性普遍存在,但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

策略:

1.强弱组合,有效帮助。幼儿的主体性不仅表现为他是教学过程中“学”的主体,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成为“教”的主体。在每次组织活动时,根据活动内容,结合每个幼儿的特长,进行强弱组合,让那些弱能力幼儿在强能力幼儿的带动和帮助下有所提高和进步。

2.注重个性,取长补短。有些孩子能力比较强,但他不愿表现出来,作为教师,要通过激发鼓励,让他学会展示自我。同样,对于能力比较弱的幼儿来说,教师可以帮助孩子共同找出他出色的一方面,进行合理的指导与帮助。同时要挖掘每位幼儿的不同特长,适时地请幼儿来做“小老师”,引导其余的同伴共同来学习、游戏。

3.创设环境,满足需要。孩子与孩子之间是最易沟通的,教师要尽量多地为幼儿创设一个自主交流与交往的环境,以开放的教育策略引导幼儿互助学习,给每个幼儿一个自由的空间。

三、受兴趣爱好影响,不愿参加活动

案例描述:游戏中,娃娃家的妈妈在照顾着自己的孩子,做爸爸的小宇无所事事,百无聊赖。这时旁边的医院传来了嘈杂声,一位妈妈在大声叫:“医生呢,我家孩子病了,快来看看。”有人说:“医生还没上班呢。”看到小宇跃跃欲试,我走过去对他说:“你不是医生吗?该上班了,孩子给妈妈照顾吧。”他迅速换上服装,走了过去说:“我是医生,我帮你看看。”于是“医生”和“病人”一起来到了医院。“医生”上班了,他忙着给病人做各项检查,还找来了一根管子当听诊器,非常忙碌。

分析:幼儿游戏时,教师所关注的不仅是他们角色意识以及角色间的关系,更需要关注游戏情节的发展变化,并随时作出调整,满足幼儿需要,避免幼儿游离行为的发生。在游戏中教师最困难的是如何了解孩子,捕捉他们的想法和需要,并通过材料的帮助支持他们、满足他们的需要,从而起到较好的指导效果,发展和丰富幼儿的游戏情节。

策略:

1.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如:布置丰富多彩的环境,精心制作活动海报,写温馨的指导语等,吸引孩子参与。

2.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在每个活动的开始前,作为教师都必须要先了解幼儿的特点和能力,然后再选择适合他们的活动内容,并且设计适合他们的活动环节,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3.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对于小年龄段的幼儿,教师要为他们准备颜色鲜艳、形象可爱的教具来吸引幼儿眼球;大一点的幼儿要准备有挑战性的材料及可塑性强的材料,以材料吸引幼儿。

四、受负面情绪影响,不耐参加活动

案例描述:月月来园已经两个月了,可是每天的活动她都心神不定,教学操作迟迟不能完成,吃饭一点食欲都没有,教师反复劝说还是吃很少,只有一个好朋友雯雯(也是刚转来的),平时她们俩经常在一起玩,对班上的集体活动一点不热衷,户外活动基本都不参加,上课从不发言,也不主动表现。

分析:幼儿游离与情绪因素也有关系,有些是外部因素,如:转入新幼儿园或搬入新社区;失去喜欢的物品或宠物;父母离婚;那些发生在园内的因素也同等重要,如:被同伴拒绝;缺乏交友的社会技能和知识。此外,受同伴欺负的孩子,比不受欺负的孩子更孤独、更忧伤,对事物的态度更消极。

策略:

1.耐心观察。对待幼儿这样那样与众不同的行为,教师要耐心观察和了解,在教学、生活中帮助他们。不要急于因为孩子的“不一样”,就大声训斥、指责,立即请他改正,或见他不影响其他人活动而不予理会。

2.有效引导。对于这样的幼儿,要让他们觉得和别人是一样的,在班级活动中多给他们创造一些机会表现,并且要帮助他们建立集体观念,引导他们走到群体中去。同时引导其他孩子关心和帮助他们,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的氛围。另外,还要和家长沟通,让他们了解情况,及时改变一些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帮助孩子适应环境,快乐融入集体生活。

五、受教师关注影响,不想参加活动

案例描述:奇奇的位置在后排,因为他个子较高,在上课时,教师发现他老是和别的小朋友讲话,或者在下面玩,提问时他也不会回答。

分析:远离教师的幼儿会做做小动作,或者是一个集中区域的幼儿呈现出混乱状态,这和教师的视觉习惯有关系。有的教师习惯往右看,这就很容易忽略左边的幼儿。在教师身边的幼儿,一举一动比较容易受到教师的关注,教师就对最近的幼儿能够及时做出反应,时间一长,就对后排的幼儿有所忽略了。教师的目光长时间没有关注到这些幼儿,所以“边缘”幼儿就产生了。

策略:

幼儿园的座位不像中小学那么固定,孩子的座位可以经常调整,活动时如果用不到桌子,将孩子围坐成半圆形,靠近一些平时离教师远的孩子,或者在上课时通过走位、提问的方式表示对每个孩子的关注。教师的视线还要扫视到每个角落,和远处的孩子进行眼神的交流。散步时,拉拉他们的小手,晨间来园时和他们亲热交流,都是拉近“边缘”幼儿的好方法。

总之,当一个孩子表现出游离行为时,教师不一定要急着做出处理。每一个幼儿特殊行为的背后必然有着特殊的原因。所以,对这些孩子做出的特殊行为立刻简单处理,或者得出“这是一个特殊幼儿”的结论,都是草率的。应该在全面地了解幼儿情况的基础上,再做出恰当的结论,采取得当的教育手段。

(江苏省高邮市南海艺术幼儿园)

猜你喜欢
小杰幼儿园游戏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约定
爱“上”幼儿园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他鼓励了我(二)
偷梁换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