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日常生活庸俗化及应对策略

2020-03-12 13:17田茹梦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庸俗化价值观大学生

田茹梦

(中原工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大学生要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大任,不仅要追求过硬的文化知识,更要追求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但是,目前,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仍存在庸俗化倾向,这与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的期望格格不入,也严重损害了年青人的形象。因此,消解庸俗化,塑造健康的国民性,应该成为青年学子的追求。

一、大学生日常生活庸俗化的表现

庸俗,是指平庸鄙陋、不高尚的人和事件。部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庸俗化倾向,是与理性、高尚、雅致、充实有意义等相对而言的生活状态,伴随着享乐拜金、道德模糊、盲目从众、追求功利等,背离了理性的日常生活。

(一)精神生活偶像化。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日常关注更多的是娱乐偶像的动态,明星胖了、瘦了、结婚了、出轨了、出新专辑了,等等,每天“霸屏”上头条的几乎都与此类事件有关,与过去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英雄主义精神和雷锋、王进喜等艰苦朴素、舍己为人的优秀品德所带来的影响相比,现代化的娱乐偶像在一定意义上失去了榜样效应和示范力量。那些精神偶像熠熠闪光、向精神偶像学习进取的现象随着时光的流逝正在逐渐弱化。

(二)道德认知模糊化。自2019年6月以来,香港特区一些激进暴力分子打着“反修例”的幌子,持续制造暴力事件。参与暴力乱港事件的,不乏名校大学生,他们错把无知当热血,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诱使他们违法犯罪。大学生群体的道德认知问题,已经严峻地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不可否认,多数大学生还是崇尚社会公德的,但一些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却令人担忧,他们在认同社会公德的同时,漠视不文明行为,甚至出现道德认知与行为相脱节的现象。人们常把大学比喻成“象牙塔”,但“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不文明现象却比比皆是。如,走在路上时,随手丢垃圾;在与同学谈话时,脏话连篇;在餐厅用餐时,浪费严重;在校园公共场所酗酒、抽烟,等等。这些行为不仅拉低了他们自身的素养而且容易引发周围人的从众行为,从而造成校园整体素质偏低的局面。

(三)人际关系功利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部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一方面,人际关系被简化为物质利益的交换关系。物质利益在维持人际关系时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金钱成了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砝码。相反,维持正常人际关系所需要的准则,如公平、平等、友善等原则不再被自觉遵守。另一方面,“有用”的原则被崇尚,只与能带来利益的人交往,几乎不加理睬对自己没用处的人,与他人交往时带有严重的目的性。

(四)学习目的从众化。日渐激烈的求职竞争,促使部分大学生跟风考证,在校期间一口气拿下五六张证书的情况也并不罕见。但就是这群随波逐流的“考证族”“考研族”,别人学什么,自己也学什么,四年大学读完,专业学习没有通过,自己也没练就什么特长。他们盲目追求学分、绩点,从没认真想过自己的热爱与追求。大学校园还有一种现象,叫“宿舍效应”。平时宿舍里只要有一人经常旷课,就会逐渐发展为集体逃课。

(五)享乐主义盛行化。部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正在被享乐主义所改变,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削弱了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他们忽视自己的实际消费能力热衷于高档电子产品,甚至不惜采取“校园贷”的方式,成为“负债消费”一族,因为消费纠纷所引发的打架斗殴事件,在校园里屡有发生。享乐主义在他们身上的主要表现是价值观上贪图享受,生活观上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学习上得过且过。

(六)学生组织官僚化。某大学学生组织的聊天群内,成员询问开会时间而被社团干部提醒要注意身份;某大学社团的成员因错写了社团主席的名字被大会公开批评;某高校学生组织要求成员在过节的时候发祝福短信给干部,若发错字,需抄50遍并开会写检查;某高校学生组织干部选拔公告公示了200余个学生干部岗位,部分岗位还特别标明正副部长职称……这一系列被媒体爆出的事件值得深思,大学不是官场,学生组织更不是企业公司,不需要过度政治化和等级化。如此官僚化的治理模式不仅容易让学生会成员醉心名利,更会使周围同学产生效仿行为,不容小觑。

二、大学生日常生活庸俗化的原因

(一)大学生个人原因。作为刚步入成年的群体,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面对一些问题时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理智的选择。他们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和大众媒体的误导,自律性差,心理承受能力低,缺乏独立性。年轻、冲动、不理性、意志性薄弱,对一些庸俗化的现象没有免疫力,甚至盲从。

(二)家庭教育的偏差。一些家长十分重视社交网络,奉行厚黑学,乐于把自己所谓的“成功经验”传授给孩子。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根本没有把期望值与孩子的主客观条件相结合,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强压之下,孩子很容易产生极端的行为。

(三)学校教育的缺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2]。当前高校教育虽然倡导“三全育人”,但是一些高校育人力量还相当分散,没有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且死守考核指标,缺乏机动性,容易造成管理凌驾于教学之上的消极局面。部分高校的育人机制没能很好地应对大学生生活庸俗化问题,在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时,未能从源头上追本溯源,在学生管理上,也缺乏针对性的预防。

(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存在这样一些人,为了“发财致富”,不惜用一切手段追逐名利,从而产生了盲目攀比、比阔斗富、坑蒙拐骗等错误行为。人们对名利的吹捧,以及媒体对娱乐明星的过度报道,对部分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极强的误导,使他们对享乐拜金不断进行效仿。

(五)西方文化的消极影响。新形势下,利益的多元带来了价值的多元,更带来了文化的多元。由于国外各种反华势力的恶意渗透,一些大学生倾向于不加批判地接受西方文化,不自觉地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追求享乐、抛弃原则、淡化规则,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对国家政治、民族文化淡漠,在是否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等重大问题上摇摆不定。

三、大学生日常生活庸俗化的解决策略

(一)增强大学生自律能力。大学生要主动提高思想修养,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用高雅文化来熏陶自己,积极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强化自我意识,在面对各种外界诱因时,沉着冷静,消除外界干扰和暗示,增强自信心,相信主流媒体,从而作出正确决断。同时,主动与外界的庸俗化现象保持距离,勇于担当起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自觉抵制庸俗化的侵蚀。

(二)加强家庭环境教育。“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3]为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必须加强家庭教育。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父母的价值取向直接相关。在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同时,家长要主动正确引导,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还要提升自身素质,对孩子设置合理期望,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三)完善高校道德教育。高校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大学生成长为具有主流意识形态的人才。除了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外,高校还要为大学生配备多种科学政治理论实践课程,以便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水平。针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庸俗化现状,高校应当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完善德育课程,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二是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实践,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变梦想为现实;三是以民主平等的姿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倾听他们内心所想,鼓励和引导他们积极面对生活;四是加强精神引导和情感支持,鼓励他们提升品德修养,知行合一,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重视社会环境教育。全社会要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氛围,加强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价值观教育,使他们的价值观与社会倡导的价值观一致;积极宣传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迹,塑造榜样力量,使社会充满正能量;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方式,使其价值观在实践中升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五)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4]。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以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督促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精神追求。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内涵,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营造良好宽松的文化氛围,促使他们自觉抵制外来文化中的腐朽因素,树立文化自信心。

结 语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整体素质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庸俗化进行矫正,必须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文化相结合的教育网络,从而形成多方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改进,在改进中进步。把握方向、明辨是非、摆脱庸俗化生活,踏上充实有意义的人生道路。

猜你喜欢
庸俗化价值观大学生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什么是科学宣传观
大学生之歌
从“兄弟”“老板”到“同志”,助推党内关系清朗化
切勿将“和谐社会”庸俗化(道德化)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互联网思维不能庸俗化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