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共青团改革攻坚的实践和思考
——以广东高校为例

2020-03-12 13:17温录亮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团学团干部第二课堂

温录亮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高校肩负着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共青团和青年工作高度重视,让高校师生备受鼓励和鞭策,也倍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推进共青团改革再出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本文针对高校共青团改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广东省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为例,介绍其推进改革的方法和成效,剖析当前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攻坚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改革攻坚基本问题、重点问题和品牌工作存在的问题等三个方面,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高校共青团改革攻坚研究现状

自《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印发以来,国内不少学者陆续对高校共青团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作者通过中国知网查询,发现2016年11月至今,约有451篇文章和高校共青团改革内容相关,其中在篇名中出现“高校共青团改革”关键词的共有46篇,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以青年为中心的工作、高校共青团重点品牌项目建设和当前高校共青团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论述。

部分专家学者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展开对于改革工作的论述。许烽[1]指出,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增强“政治性”是高校共青团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关键举措。刘佳[2]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共青团改革创新具有逻辑归一性,建议用共青团青年工作的逻辑推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王红晓、崔保洪[3]提出,要抓好理论阵地建设,重视团课建设,并建成以“校—院—班级”为体系的“双微”(即微信、微博)工程,不断扩大团组织覆盖。

部分专家学者从以青年为中心的工作角度展开改革工作的研究。金正[4]从供给侧改革视角指出,共青团需要着力提升“青年产品”的供给质量,更好满足青年成长需求,不断提升共青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王耕[5]表示,高校共青团改革创新应着重在课外育人工作的创新发展中进行探索,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探索构建全程“累进式”的课外育人工作模式。刘亚男[6]也认为,根据高校共青团育人价值体系,除了政治引领、道德培育和素质提升外,各高校应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学生特点为导向,不断提高团组织的依存度和黏性。

部分专家学者从高校共青团重点品牌项目建设角度进行了改革工作的介绍。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共青团从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中,进行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改革探索:一是团学阵地体系化;二是团学活动课程化;三是团学工作职能化;四是学生培养个性化;五是工作效果社会化[7]。任瑛姿、周柠汝、夏铃飞等[8]从当前高校存在班团职权分工不清、团支部职能弱化、团员身份认同感不高等现实问题出发,提出要“以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为根本、以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为核心、以业务培训与能力提高为关键”推行高校班团一体化建设。

部分专家学者从当前高校共青团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工作的剖析。如傅振邦[9]指出,团学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距离党中央的期望和青年学生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改革上热下冷、基层组织活力不足、团学工作的形式主义、团学干部的官僚主义等问题依然存在。沈威[10]提出,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传统育人理念方法、传统服务内容、传统社会实践模式和传统校园统筹机制等不适应当前青年学生的思想和需求。秦涛、张效利[11]针对高校共青团组织存在的不足,分析了提升的现实意义,并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路径。

二、广东高校共青团改革攻坚实践探索

自《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印发以来,各地各高校共青团按照团中央、教育部关于高校共青团改革的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抓住重点、分层推进、把握节奏,有序有力推动广东高校共青团改革[12]。主要做法是:一是加强与教育部门联动。如将“党建带团建”工作纳入各高校党建工作重要考核内容,省教育厅将高校团学改革工作纳入春季、秋季开学督导内容等,为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全面开展摸底调查掌握现状。面向全省高校定期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全面摸查,准确掌握全省高校共青团改革推进状况。三是梳理明确改革任务清单。如制定《广东省学校共青团改革工作督办评价方案及常项工作评价方案》,确定督办评价重点内容,确保重点突出,任务明确。四是建立改革情况定期报送和交流会机制。一方面,要求高校定期报送改革推进情况,实时掌握高校改革进展;另一方面,在各地市召开分地区、分学校类型的改革工作交流推进会,交流经验,推进工作。五是加强宣传营造改革氛围。第一时间宣传改革精神,及时收集发布各高校共青团改革动态,报道先进典型,营造浓厚的改革氛围。

通过纵深推进改革,广东高校共青团改革成果逐步显现[13]:一是有效缓解“四缺”(缺编制、缺人员、缺经费、缺场所)问题。在此次改革中,广东省已有34所高校实现校团委单独设置;46所高校团委书记按中层正职配备;85所高校共增加校团委专职团干部106人;已有87所高校增加工作经费;全省高校累计增加学生活动场所3.68万平方米。二是进一步彰显高校团学工作的思想政治价值引领。从2018年开始,团省委、省学联联合省教育厅共同实施了“灯塔工程”广东青年大学生思想引领行动,成为广东高校共青团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抓手。三是有效提升基层团支部运行活力。广东高校共青团认真落实团中央“大抓基层”的要求,加大力度盘活基层团支部,精心打造主题团日竞赛“十百千万计划”。四是进一步规范各高校团代会召开,进一步指导各高校学代会筹备,规范审批流程,核准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组织章程修订。五是进一步提升服务青年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广东高校共青团不断优化“挑战杯”“攀登计划”“展翅计划”“科技学术节”和“文体艺术节”等大学生品牌项目,有效提升高校“第二课堂”育人能力和水平。

三、广东高校共青团改革攻坚存在的问题

从广东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的实践来看,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也发现了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校共青团改革攻坚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是改革机遇意识认识不足。由于高校团委书记岗位轮换相对比较快,部分高校团委书记对于改革战略性和全局性认识不足,遇到痛点和难点问题不能迎难而上,争取学校党委、同级部门支持和帮助不足。部分高校党政领导对于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特别在“校级和二级院系专职团干配备”等方面沟通协调难度较大。二是改革合力尚未真正形成。省级团委层面需进一步深化与教育、组织部门协同;地市团委层面需进一步融入高校共青团改革大局,充分发挥改革指导牵引作用。校级团委层面需进一步联动组织、校办、学工、教务、财务、后勤等相关部门,凝聚起更多力量参与改革、支持改革。三是改革推进情况存在不平衡不充分。不同类型、不同区域高校之间推进改革落实情况差异较大,存在公办和民办之间,本科和专科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现象。此外,改革还存在上冷下热问题,一方面,校级层面对二级院系改革指导深度和精度不够,如在落实和完善团的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等方面存在不足。另一方面,部分二级院系存在“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尚未把好改革质量关。

(二)高校共青团改革攻坚存在的重点问题

一是“思想引领”工作不够突显。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核心任务是为党做好青年工作,主业就是青年思想引领。但由于思想引领工作难度大、周期长、见效慢,导致部分高校共青团存在核心主业涣散、弱化的现象,推动高校战线狠抓核心主业仍需继续发力。二是团组织和团员先进性建设不够完善。在加强团员先进性建设上,仍存在一小部分班团活动混淆,团支部组织生活弱化,“三会两制一课”实施表面化等情况,特别是团员教育评议制度实施流于形式,团员意识培养、基本团学实践和“三会两制一课”制度尚未形成系统一体化衔接。三是团干部培养机制还不够健全。目前的团干部培训主要针对高校团委书记和部分二级学院团委书记,仍未实现对高校教师团干部全面轮训。对大部分基层团干部的培训主要由高校自行开展,由于经费、场地和师资等原因,部分高校对团干部培训不足或缺乏培训的情况依然存在。

(三)高校共青团改革攻坚品牌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还不够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被不少团干称为高校共青团改革的“牛鼻子”,不少高校已经开展了试点工作,但目前高校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在学分设计和制度构建等方面尚未形成共识,还处于“百家争鸣”阶段,“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工作内容和运行逻辑要进一步完善。二是“团班一体化运行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存在的薄弱环节主要是部分高校不能够全面认识团班一体化的内涵,停留在“团班一体化就是班团干部组织设置一体化”的认识阶段,尚未真正将团支部的活力提升作为党建带团建的重要内容,以团班一体化机制运行着力解决团支部功能弱化的效果不明显。三是“网上共青团”作用还不够彰显。目前,团学各领域工作与“网上共青团”工作的深度融合不够,网上思想引导工作仍然相对滞后,在新媒体产品的供给方面与党政期望和青年需求仍有一定差距。同时在“青年之声”平台构建中,高校在平台上仍不够活跃,部分高校平台更新率低,专家解答学生问答不够及时,“网上共青团”工作实效仍需提高。

四、高校共青团改革攻坚的对策与建议

(一)基本问题方面

一是凝聚改革共识,汇聚改革合力。进一步统一团内思想,凝聚多方共识,明确改革重点、目标任务和改革路径,充分调动各级团学干部投身改革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整合相关部门资源,汇聚改革合力。二是结合宣传解读做好分层分类培训。针对学校专职团干部、学生干部、青年教师、团员青年等群体,分层分类举行各级团学组织改革培训会、经验交流会等,就重点改革任务和项目进行培训交流,抓准改革重点,强化改革实操,形成改革经验。三是加强沟通协调,争取相关支持。纵向上,省级团委、地市团委、高校团委要加强上下联动;横向上,省、市团委要加强和教育部门、组织部门的沟通协商,推动在党建带团建、校院两级团干部配备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提供支持,高校团委要进一步联动校内相关部门,凝聚起更多力量支持共青团改革。

(二)重点问题方面

一是重点聚焦推进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有关青年工作和群团改革讲话的精神,制定可行性强、真正落地的工作推进和执行方案,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的改革牵引作用。二是系统加强团组织和团员先进性建设。在高校共青团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方面要不断完善,在全面执行团组织制度方面要下更大功夫,在体现团员先进性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上要进一步改进提升。三是不断完善高校团干部培养机制。如加大力度开展高校团委书记培训和二级学院团委书记培训,全方位提高团干部的综合素质,实现对高校专职团干部100%轮训。

(三)品牌工作方面

一是推广“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深入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改革落地,并不断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系统管理平台。二是出台团班一体化制度。深化团班一体化制度运行机制,出台指导性强的《班级团支部和班委会一体化运行的工作实施方案》。三是强化“网上共青团”工作。一方面,做优做强高校共青团微信、微博平台,加强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工作队伍建设,在管理制度、人员配备、项目资金等方面为平台做好配套;另一方面,开发系列团属思想引领文化产品,开发贴近大学生特点、传播力强的“正能量”文化产品。四是开发“一门式”团建系统。针对“第二课堂成绩单”“班团一体化”“1+100”“青年之声”“i志愿系统”等共青团重点项目,开发出“一门式”团建系统,提升团员青年的用户体验,增强共青团品牌项目的用户活跃度和粘性。

猜你喜欢
团学团干部第二课堂
“三全育人”背景下团学组织对高校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
群团改革背景下如何有效推进高校团学工作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严管优出抓好团干部队伍建设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高校创新性团学干部培养探索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团学组织建设创新性思考
开卷
团干部须有5种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