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构建的思考

2020-03-12 13:17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育人活动

高 凯

(大连大学,辽宁 大连 11662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对高等教育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治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1]高校要站在“立德树人”的战略高度,正确认识和充分研究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价值,深刻剖析当前第二课堂育人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全面、系统地谋划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协同育人机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实工、奏实效。

一、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的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明确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高校普遍存在把第二课堂活动定位在共青团组织下的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甚至是娱乐活动。由于这种不被重视,甚至被认为可有可无的态度,缺乏专业教师的参与,缺乏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确存在着形式化、自由化、娱乐化等浅表现象,师生评价不高,社会认可不够。但是,教育部历次评估指标中始终把第二课堂活动作为一项重要观测面,这就出现了第二课堂活动双重评价标准的尴尬之地。建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规划设计第二课堂培养目标、教育载体、评价机制,承认第二课堂活动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做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有利于衔接高校第一课堂人才培养体系,形成育人合力

高校第一课堂人才培养内容、手段一定程度上存在理论性强、实践性弱,学生难于理解、缺乏兴趣的特征。而第二课堂活动具有灵活性、趣味性、可参与性等特点。将第一课堂活动的实践内容渗透到第二课堂活动中,第二课堂更多地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承接第一课堂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活动,对丰富和发展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第二课堂活动在衔接第一课堂人才培养过程中也能够找准方向,理清脉络,增加内涵,更具有引领学生的实效性。另外,第二课堂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有助于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钻研精神。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受价值观多元化、网络信息化等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之第一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脱节,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碎片化思维特点,出现了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效果不扎实等倾向,学业压力、学业兴趣不同程度存在下降趋势,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社会满意度不高。学者宋丹、曾剑雄[2]认为,第二课堂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之间存在正向显著影响,并且学习满意度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而第二课堂由于贴近社会生活,能够满足学生现实需求,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相对于第一课堂更受学生欢迎。建立第二课堂活动体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有利于第一课堂育人形式、内容的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锤炼学生品质

第一课堂教学活动一般情况下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关注的是知识习得,更强调的是课堂的教学质量。很多专业对于知识的实践应用关注度不高,延展性不强,所以高校越来越重视教师工作室、社团等第二课堂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搭建。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开展,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应用课堂教学成果,在实践中认知提高;另一方面,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刻苦钻研、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等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优秀品质,适应社会竞争。

二、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存在的问题

第二课堂活动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有着光荣的传统,比如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行动、大学生电影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等等,在高等教育史上都具有重要价值。当前,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多元价值的冲击,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也呈现出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急需转变作风,提高质量。

(一)高校对第二课堂活动育人的认识不足

第一课堂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渠道,在高校始终具有核心地位。长期以来,这种教育观念深刻影响着高校对第二课堂活动的认识。第一,育人主体上的误区。高校普遍存在把第二课堂活动看作是共青团、学生处等学生工作部门的事,天然地和核心部门、核心工作割裂开,影响了第二课堂活动发挥育人作用。第二,育人内容的误区。高校普遍存在把第二课堂活动看作学生课外娱乐活动,没有把学生的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当做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看待,片面化理解比较突出。第三,育人作用的误区。正因为对于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认识局限,导致了对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被忽视,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第二课堂育人体系顶层设计不够

如上述所说,办学意识上没有厘清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势必在顶层设计上缺失统一规划、分工落实的战略。高校党委、行政普遍是把更多精力放在学校“三重一大”事项上,第二课堂活动很少能够专门提到党委会议上专题研究或者定期研究。第二课堂在高校普遍都是共青团带领学生会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因为缺少规划,缺少资金投入,缺少必要的时间,暴露出和第一课堂培养目标联系不紧密,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难于融入整体的育人体系。

(三)专业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由于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在宏观层面不受重视,微观层面工作量大,并且缺少评职称、得报酬的利益驱动,造成专业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意识不强。更为严重的是,个别专任教师不仅不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指导,还抵触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宣扬“第二课堂无用论”,所以就出现了学生管理工作者和专业教师之间认识上的冲突,这种冲突让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了困惑,这本身就违背了教育规律。

(四)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社会、学校、教师对第二课堂活动的认识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由于缺乏积极的活动育人氛围,学生普遍认为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就是丰富课余生活,提高综合素质,认识上还处于较低层次。有一些只重视专业课学习的学生甚至排斥第二课堂活动,持基本不参与的态度。再有,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上也处于较低层次,满足低年级学生需求的活动较多,所以高校普遍表现在大一学生比较积极踊跃,高年级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无法形成持续递进的育人机制。如果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参与群体是低年级学生,那么活动质量、活动效果等方面就无法上层次、上水平,学生的兴趣自然会大打折扣,这是一把双刃剑机理。

(五)第二课堂活动的资源整合不到位

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往往涉及学校内部很多部门,宣传、学生、共青团、教务、后勤,等等,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协调机制。但是,目前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起来很艰难,主要是学校各部门意识不统一,态度不积极,当学生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往往互相推诿,很多时候导致活动进行的条件不断受限,活动效果和原计划大相径庭。社会机制方面,一些社会组织或者企业比较支持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但是校内外资源整合、信息互通、安全保障等机制没有打通,也限制了第二课堂活动的校外延伸。

三、高校构建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策略

(一)提高第二课堂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3]高校党委应该把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议事日程上。要在校内组织各种层面的大讨论,动员校内教职员工和学生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认清第二课堂不仅仅是校园文化活动,更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人的实践活动重要领域,有助于第一课堂教育的实践延伸,有助于推动或检验第一课堂教育效果。只有高校党委重视,中层干部重视,专任教师重视,学生才能重视,第二课堂活动才能有组织保障。

(二)建立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议事协调机制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处在基础比较薄弱的现状。要建立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教学、学生、共青团、后勤、学生会等多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的议事协调机制,研究本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总要求,弄清第二课堂活动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育人作用,科学育人。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议事协调机制,制定第二课堂活动重点任务,解决第二课堂活动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形成良好的育人风气。及时总结第二课堂活动育人成功经验,不断加强手段、载体的创新,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变化。

(三)实行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改革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维方式、接受规律、兴趣爱好都发生重大转变,高校不能把过去对第二课堂活动的认识固有化,第二课堂活动育人方式改革也必须及时跟进,从建立育人体系的高度,推进第二课堂活动科学化、制度化改革。要借鉴第一课堂课程化设计的模式,统筹推进第二课堂课程化改革试点。一方面,围绕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制定第二课堂育人目标、教学计划、评价机制。构建分层次教学体系,充分考虑年级、专业等特点,细分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探索第二课堂育人的科学规律和方法,做到科学、合理、有效的组织实施,提升第二课堂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另一方面,条件成熟的专业,可以实行第二课堂活动与专业教育一体化设计。比如有一些专业实践性较强、服务社会需求面较广,就可以在第一课堂培养方案设计时,将实践课程部分与第二课堂充分结合,一体化设计,这样就确保了学生第一课堂学习和第二课堂实践无缝对接,教师自然成为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参与人,学生也就不会产生不重视的心理。

(四)建立专业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保障机制

笔者在大连大学探索多年“专业教师+共青团+社团”第二课堂活动模式,实践证明,专业教师的参与,保障了第二课堂活动的专业化、科学化、层次化,学生受益十分显著。当前主要问题是学校要积极营造氛围,从课时、补助、职称评定等多方面保障和激励专业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年轻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评职、晋升的硬性条件,要求他们必须有一定时间的持续性指导学生活动经历。同时,高校要主动为每个社团、每个专项活动配备专任教师,使专任教师和学生管理教师要形成合力,分工负责,共同保障学生活动的有效开展。要积极宣传第二课堂育人的典型案例和先进个人,总结归纳先进经验,形成良性互动的育人局面。

(五)建立第二课堂活动条件保障机制

新时期大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条件的要求必然要高于过去,这也是我国社会矛盾转变的必然结果。学校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需求意愿,保障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日常性场地、经费的支持,对于大型活动物资需求要一事一议,需要向社会调配的要责成有关部门积极出面协调。这样就解决了活动组织、物资保障分工负责的保障机制。只有这种重视和保障,才能确保第二课堂活动尽快达到育人体系的目的。此外,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可以探索社会公益组织购买服务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机制,发挥社会公益组织的资源、专业、灵活作用,校内校外资源联动,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社会化程度。

(六)提高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获得感

新时期我国社会矛盾的转化,预示着大学生的成长需求更加多元、格调更加高雅,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高校要树立“分层、精准、多元”的第二课堂育人思维,建立日常性的调研反馈机制,深度了解学生需求和学生评价,始终围绕学生需求去设计第二课堂活动。同时,要关注更广大覆盖面学生的需求,坚持大型活动和日常活动相结合,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相结合,既要让能力强的学生在大型活动中充分展示提升自我,也要让能力状况一般的学生在基础培训活动中有所进步。要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吸纳学生骨干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组织和评价,引导学生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学习活动中有效衔接,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当前,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本科教育总要求,必须高度重视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要站在我国社会矛盾转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新起点上,把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作为高校党委重视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举措,强化校级设计,统一思想认识,突出重点难点,形成全校师生热心参与第二课堂育人活动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育人活动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六小”活动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活动随手拍”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