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实际困境与破解对策
——以对广西兴安县的调研为例

2020-03-12 13:17覃蓝天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贫困户攻坚

覃蓝天

(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541006)

2019年7月,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组建了一支红色基因的“三下乡”实践团队,深入广西兴安县五甲村、杨雀村、清水村、粉洞村等地对脱贫攻坚进行实地调研。兴安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其红色旅游文化及其主推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工程,取得了较显著的阶段性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在实践中重视及解决。

一、社会实践项目前期调研

(一)时代背景

2019年是确保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年。5月,广西召开脱贫攻坚推进大会,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打好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住房安全保障及饮水安全的“四大战役”,要在深度极度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脱贫攻坚上再发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上再发力,在提升脱贫质量上再发力,在强化资金监管上再发力,破解关键短板和突出问题[1]。

(二)实地背景

兴安县是广西扶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县份之一,近年来,该县按照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提出的“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的要求,全县上下形成合力,层层压实责任,坚持“把群众疾苦烙在身上,把扶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的信念,坚决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从兴安县人民政府网站获悉,截止2019年,兴安县已经成立了115个行政村组建脱贫攻坚工作组,28个贫困村的所有村民小组成立脱贫攻坚工作组,村民小组长担任组长,在红色旅游文化及其主推农村经济结构优化“5+2”“3+1”工程,取得了较显著的阶段性成效。同时,该县是广西最大的优质葡萄基地,全县葡萄种植面积达12.5万亩,总产量近18万吨,产值超12亿元,被誉为“南方吐鲁番”。

二、兴安县在文化传承及脱贫攻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红色基因扎根于革命先烈鲜血染红的泥土当中,传承于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奋斗的事业中。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兴安县需要发扬好“湘江战役”精神,领航各项事业的发展。但兴安县在红色文化传承及脱贫攻坚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红色资源开发水平较低

目前,兴安县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多数属于公益性接待性质,如界首镇红军堂、光华铺阻击战旧址都向旅客免费开放。景区管理水平较低,导致红色旅游资源不能同市场经济接轨,无法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几大红色旅游景区的资源粘合力不足,仅是单一呈现,旅客参与感不强,多为走马观花般游览,无法形成有体系的红色教育基地。根据实践团队的实地调研,兴安县红色旅游虽然高速发展,但是存在着较大程度的雷同性,同化现象严重,从业者多为附近乡村的村民,经过简单培训即上岗,专业知识良莠不齐,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兴安县红色文化的发展[2]。

(二)贫困户内生动力乏力

扶贫先扶志。在实地调研期间,课题组发现,该县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贫困户是扶贫的主要对象,同时又是参与到整个脱贫攻坚工作中重要的主体,但部分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内生动力乏力。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度贫困地区多处于山区,与外界接触较少,很多深度贫困的群众未经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化程度及自身综合素质往往较低;二是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2019年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之年,扶贫工作队员主导的一些扶贫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贫困户产生依赖的心理;三是少部分建档立卡户对为他们制定的脱贫政策被动参与,如光伏产业、风力发电等,对于有效提升自身脱贫动力疲软乏力。

(三)扶贫队伍待遇普遍较差

2019年,兴安县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对脱贫攻坚在一线的扶贫干部来说,普遍存在基层任务较为繁重、待遇收入较差等问题。根据实践团队的实际调查发现,一线的扶贫干部通常是由县组织部委派到各个贫困村、镇驻村参与扶贫工作,待遇上虽然有一定的补助,但是他们的付出与回报呈不对称、不协调的关系。在座谈中,实践团队也发现扶贫干部有补贴得不到保障和晚发津贴的情况,这对扶贫干部队伍的稳定及打赢扶贫攻坚战带来负面的影响。

(四)当地扶贫模式单一

兴安县各地区贫困程度不一致,在调研中发现,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一个地区生产力的重要动力源,某些乡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保障较为薄弱。当地大多数贫困户的思维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层次,对诸如“电商”等新兴事物还持有怀疑态度。作为革命老区,兴安县的扶贫模式较为单一,还是依靠传统扶贫模式,只是一味地实行给贫困地区“喂雏”的模式,并没有真正让“扶”产生预期的效果。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兴安县的主要特色产业以初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如毛竹产业,群众一般只是将毛竹加工成筷子、牙签等初等加工品,而且受到市场影响较大,贫困户们的实际收入不佳。农产品方面,多以葡萄、柑橘、百香果为主要品种,虽然特色品种多,但生产规模小,产业链较为短小,并未形成较大规模的品牌效应,农作物易受降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致使主要农产品在产量及收购价格上有所放缓。在调研中,课题组也了解到,兴安县有意向拓展电商平台,但缺乏必要的电子商务人才,而且存在农产品运输得不到保障大多数农产品不是规模化种植标准化不统一、农民缺乏对电子商务的了解、不愿意承担对新鲜事物的风险等情况。

(五)扶贫末端监管较为薄弱

扶贫工作涉及到组织、财政、扶贫办、民政、农业、交通、水利等等众多部门,属于多头管理,扶贫资金拨付流程较为繁琐,从中央、自治区、市、县再到具体扶贫的乡镇、村,层层下拨,导致监管难度较大,监管成本较高。在末端一线的精准扶贫过程中,工作人员对贫困户经济收入数据采集难以进行有效监控,存在夸大填报相关数据及查错纠错机制建立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高质量脱贫工作的开展。

三、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具体对策

(一)提升民众传承红色基因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能忘记革命先辈、革命先烈,不能忘记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3]红色基因是国家历史的见证,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命脉,饱含中华民族厚重的思想底蕴,体现出中华民族特别的精神气质以及民族特色。传承与保护传统红色基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传承和保护传统红色基因,必须加强宣传,加大投资,重视教育,如各学校可可以通过举办保护革命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活动,积极响应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派出优秀社会实践队伍去实地调研,以此提升当代优秀青年队保护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的意识。

(二)提升贫困户内生脱贫动力

脱贫不是一项短时间、轻松的任务,尤其是到了现阶段,剩下的就是脱贫路上的硬骨头。虽然国家对教育十分重视,但扶贫如果不先扶志,在脱贫攻坚进程必然如同遇到拦路虎。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需要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以此提升贫困人口的脱贫能力,确保按时达到高质量脱贫。在现实操作中,需要重力解决贫困户“等、靠、要”三座大山,转变为“敢、干、创”的进取意识,从被动脱贫转变为主动脱贫。首先,应该在思想引领上下功夫,兴安作为“湘江战役”精神的开拓地,拥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应加强舆论宣传及引导,切实转变贫困户落后的思想观念,积极引导他们“愿意脱贫”。另外,还要提升贫困户的文化水平,有条件可以创办农村产业班,加强对贫困户相关技能的培训,从而提高贫困人口的技术技能,同时提高贫困人口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参与程度[4]。

(三)积极探索“互联网++”模式

通过采取入村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课题组对兴安县几个村镇部分村民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到168份,其中有效问卷161份,无效问卷7份。调查显示,村民对电商参与扶贫的意愿倾向不一,有36%的农民想了解电商扶贫模式,12%的农民持有观望的态度,其余的农民还是选择了传统的地头收购的模式。

当下“互联网+”与农业融合不断加深,成为了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市场。此外,红色旅游也可以搭乘电商扶贫的顺风车,并与乡村旅游相配合,使红色旅游更具人气,让农民真正实现增收。现如今,融媒体快速发展,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兴起,在助推红色旅游、农副产业销售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百色市田东县将芒果同电商产业相融合,举办一年一度的芒果节,通过建设电商销售的平台,打通了乡村与城市之间流通通道,拓宽了销售渠道。兴安县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葡萄观光、种植等休闲观光生态产业,进一步提升兴安县葡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引导村民发展葡萄采摘、农家餐饮、住宿等农家乐项目,助力脱贫致富。

(四)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及保障相关待遇

常言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革命老区尤其是深度贫困村扶贫干部是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各项扶贫政策和发展政策的具体负责人,因此必须抓住基层扶贫干部这个重点工作对象,落实好关心关爱基层扶贫干部的政策措施,才能全力推动各项工作扎实有力开展。一是需要选择那些政治思想可靠、发展上有本事、人民群众信赖的、敢于做事能够做事的党员干部投入扶贫工作中;二是要为扶贫干部制定完善的待遇和奖惩机制,有力保障一线扶贫干部待遇问题,充分发挥基层扶贫干部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的主观能动性,探索革命老区扶贫脱贫的新方式,为贫困群众谋一条脱贫致富的长久之路。

结 语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革命老区在打赢脱贫攻坚之战中,应充分发挥老区独有的红色文化优势,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传统,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及红色旅游资源,制定与之相切合的经济发展策略,激活发展动能,巩固现有脱贫成果,从而高质量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贫困户攻坚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打造红色旅游小镇 老区遂昌 风景正好
红色旅游助力宗店乡村振兴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贫困户』过年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