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婚恋价值取向研究

2020-06-16 08:25邓子鹃林仲华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结婚年龄婚恋观婚恋

邓子鹃,林仲华

(淮阴工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未婚青年的婚恋价值取向既是社会形塑的结果,也是推动家庭变革的潜在力量,还是预测未来家庭结构和人口变化的重要指标。随着高考升学率的增加,大学生已成为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华东地区在校大学生择偶标准、性别意识以及生育意愿进行调查,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和婚恋咨询与辅导提供参考依据。

一、文献回顾

价值观一直是社会科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关注的课题[1]。价值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the desirable)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有关“值得的”看法背后是一整套具有普遍性的、有组织的构念系统,称为“价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这种“影响选择的建构”包括对大自然的看法、对人在大自然的位置的看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以及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关系时对值得做与不值得做的看法[2]。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3]。社会变迁导致人们的婚恋观发生变化,婚恋观的变化导致家庭结构发生变化,而家庭结构的变化反过来影响社会变迁进程。婚恋观是人们的价值观在恋爱和婚姻问题上的体现,包括择偶标准、婚姻目的、理想的结婚年龄、生育意愿、家庭角色、婚姻质量等[4-5]。择偶标准是男女选择结婚对象的条件或要求,具有多重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改革开放之前,人们择偶时注重健康、老实可靠、性格脾气相投和温柔体贴,改革后人们择偶较以往更看重学历、职业、收入、住房、容貌和身材等[6]。媒体对婚恋观和家庭观的报道多以负面消息(如渲染家庭功能衰退、婚姻动荡消极情绪)为主,学术界倾向于从“传统”与“现代”两个视角来解读价值观变迁问题。一类观点将“传统”视为糟粕和落后的代名词,认为“传统”与“现代”互不相容;另一类观点将“传统”视为“现代”的过去,认为二者之间是连续性和发展性的关系[4]。

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大学生的婚恋价值观既非传统再现,也非完全现代化,而是二者的矛盾体[7]。大学生的择偶观从“浪漫”转向“实用”,婚姻观从“趋利”转向“避责”[8]。大学生婚恋观的结构包括择偶条件、性爱道德、婚姻本质和夫妻地位四个维度[9]。大学生择偶重视内在因素如性格与气质、品德、感情、共同语言以及健康状况,不太看重外在因素如家庭背景、学历和职业等[10];大学生择偶标准依次为志趣相投、能力突出、门当户对和经济基础好[1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择偶标准前三位是两人感情、性格脾气和思想品德[12]。大学生的平均生育意愿偏低(男生为1.73个,女生为1.63个),无明显性别偏好,多数希望有男有女[13];大学生认为双子女家庭最为理想,但明确表示生“二胎”的不足三分之一,女大学生更倾向于少生或不生[14]。

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因素。父母的婚恋观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子女的婚恋价值取向[15];婚恋交友节目给大学生婚恋观带来了消极影响,如淡化了婚恋责任感和忠诚感[16];韩剧对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和性别平等意识有显著影响,对婚恋忠诚观和贞操观的影响不显著[17]。经济状况、家庭观念和生活质量显著影响大学生的生育意愿[13];时间、精力和经济条件影响大学生的“二胎”生育意愿,职业发展压力对女大学生的生育意愿影响更明显[14]。

尽管研究者在大学生择偶标准和生育意愿方面达成了一些共识,但由于样本选取和研究时间的不同,关于大学生择偶到底看重哪些标准、恋爱与结婚的择偶标准是否一致仍然存在分歧。

二、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自编问卷,对大学生的择偶标准、性别意识和生育意愿等价值取向进行了调查。

择偶标准除了参考国内相关研究中的性格、能力和经济基础之外,还参考了Tittle(1982)关于中学生婚姻价值和父母价值测量的部分条目[18],如经济安全、情绪支持、声望、安全感等。笔者将择偶标准划分为三个类型:对个人的要求、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和心理需求。长相、人品和能力属于对人的要求,职业、地域、经济保障、生活稳定、住房宽敞和门当户对属于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情感支持、分担责任、亲密关系、获得声望、永久伴侣、关心体贴、和睦、快乐、健康和心理安全属于心理需求。

性别意识的含义较为丰富,有社会性别意识与个人性别意识之分。个人性别意识包括个体关于性别平等、性别分工、性别权利和职业自信等方面的看法[19]。本研究采用石红梅等人[20](2003)设计的4个条目对个人性别意识进行评价,如“男人应以事业为重,女人应以家庭为重”。

生育意愿是指出于个人或家庭对子女的偏好、考虑到各种限制条件后的生育愿望表达,包括期望生育的子女数量、性别、生育时间和间隔[21]。本次调查将生育意愿操作化为理想的子女数量和对子女的性别期望两个指标。理想的子女数量——你结婚后打算要几个孩子?子女性别期望——你希望孩子的性别是:男?女?有男有女?无所谓?此外,针对理想子女数为0者设置了相应的开放式问题(如“你为什么不想要孩子”),以此了解大学生不想生孩子的原因。

数据收集过程如下:

首先,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形成问卷初稿,经过预调查和相应的修订之后形成问卷终稿;其次,借助问卷星平台在线编辑问卷;接下来,笔者借助微信和QQ,请华东地区(包括南京、镇江、苏州、南通、淮安、合肥、芜湖、宿州、上海等地)的高校教师帮忙推送问卷;最后,共回收问卷980份,有效样本967份,有效率为98.67%。在有效样本中,男生占36%,女生占64%;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分别占29%、29%、20%和22%;人文社科类占31.3%、理工类33.4%、其他学科占35.3%;家庭富裕和比较富裕者占3.6%、不富裕也不困难者占72.4%、比较困难和困难者占24.8%。

三、大学生婚恋价值取向的特点

(一)择偶标准

本次调查中,正在恋爱者占30.9%、曾经恋爱过的占29.4%、从未恋爱者占39.5%。有恋爱经历者占60.3%,低年级(大一和大二)比高年级(大三和大四)的恋爱比例稍低。关于恋爱与结婚的关系,认为二者“无关”者占8.4%、认为“有一定关系”者占55.2%、认为“有很大关系,恋爱是结婚的前提”者占36.3%。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恋爱对象和结婚对象是否采用同一标准,分别对恋爱标准和结婚标准进行了调查,选项基本相同。

大学生对恋爱对象和结婚对象的选择标准具有一致性但也存在差异(如表1所示)。恋爱对象标准前五位依次是人品、健康、快乐、和睦、关心体贴;结婚对象前五位依次是健康、人品、快乐、和睦和关心体贴。大学生恋爱时看重的“心理安全”在结婚时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恋爱时不太关注的“住房宽敞”和“经济保障”到结婚时变得更为重要了。总的来说,无论是选择恋爱对象还是结婚对象,人品、健康、快乐、和睦、分担责任、关心体贴、亲密关系等都是重要的评判标准;至于长相、专业(职业)、地域、获得声望、门当户对等因素对大学生择偶有一定影响,但介于“有些重要”和“比较重要”之间。由此可见,大学生恋爱和择偶并非单一决策过程,而是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权衡的结果。

表1 恋爱对象与结婚对象的选择标准比较

大学生择偶标准的性别差异如表2所示。恋爱时,大学生对地域、经济保障、住房、门当户对等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结婚时这些因素的重要性均有所上升,说明结婚比恋爱时更注重物质标准。无论是恋爱还是结婚,男生都比女生更在乎对方的长相;而女生更看重对方的人品、能力、专业(职业)。女生对地域、经济保障、生活稳定、住房宽敞、门当户对、情感支持、分担责任、亲密关系、获得声望、永久伴侣、关心体贴、和睦、快乐、健康和心理安全等方面的重视程度均显著高于男生。尽管男生和女生在择偶标准方面存在差异,但基本价值取向没有明显分歧,并未出现媒体所渲染的物质主义倾向。

(二)性别意识

大学生的性别意识如表3所示。绝大多数大学生不同意“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等传统性别角色规则。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性别意识趋于平等。然而,仍然有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性别观念表示认可。相对女生而言,男生的性别意识更加传统,即男生更加认同男女不平等的社会规范。

(三)生育意愿

关于理想的结婚年龄,927人填写了具体年龄数,18人填写了年龄范围(如25岁以后、25~30岁),7人未填写,10人明确表示“不结婚”,5人表示“看情况”。根据已有数据(有明确年龄范围的取平均值)计算出大学生理想结婚年龄的平均值为28.19岁,其中男生的理想结婚年龄平均为29.43岁,女生的理想结婚年龄平均为27.86岁。有研究表明,独生子女中男生和女生的理想结婚年龄分别为26.0岁和23.7岁,非独生子女中男生和女生的理想结婚年龄分别是26.1岁和24.1岁[12]。由此可见,本研究中大学生的理想结婚年龄明显推迟。这一点可能跟大多数大学生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有关。一般情况下,硕士研究生毕业时25岁左右,工作2~4年后结婚属于正常现象。

表3 大学生的性别意识

至于理想的子女数量,大学生婚后不打算生孩子者占11.0%,想要一个孩子的占42.8%,想要生两个孩子的占44.8%,想要三个及以上孩子的占1.4%。男生与女生对孩子的数量期望有显著差异(χ2=18.544,P<0.001),男生希望有2个及以上孩子的比例高于女生;女生不想生孩子的比例(14.1%)显著高于男生(7.5%)。至于结婚后不想要孩子的理由则比较发散,主要涉及个人、家庭和社会等方面,如“不喜欢小孩子”“怕疼”“怕麻烦”“影响发展”“限制自由”“经济压力大”“教育压力大”,等等。一般来说,女生多从个人自身角度解释不想要孩子(怕疼痛、怕麻烦、不自由等),男生倾向于从家庭或社会等外部环境进行归因(如经济负担重、教育压力大、社会保障不足等)。

问到孩子的性别偏好,认为“无所谓”者占45.8%,希望“男孩”者占4.5%,希望“女孩”者占11.5%,希望“有男有女”者占38.0%。男生和女生对孩子的性别期望存在显著差异(χ2=11.151,P<0.01),男生希望生女孩的比例高于女生,女生认为“生男生女无所谓”的比例高于男生。超过三成的大学生希望“儿女双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生育观的影响。

四、结语与讨论

本次调查得到以下结论:大学生的择偶标准稳中有变,性别观念趋于平等,理想的结婚年龄呈上升趋势,理想的子女数量为1~2个且没有明显的男孩偏好。从大学生群体来看,婚恋价值取向顺应了当今社会转型的潮流——外显的性别意识日趋平等,内隐的性别偏见依然存在。对大学生个体而言,婚恋价值取向是理想与现实博弈的结果。

大学生的恋爱标准与结婚标准基本一致。大学生恋爱时的择偶标准前五位是人品、健康、快乐、和睦、关心体贴,结婚时的择偶标准前五位是健康、人品、快乐、和睦和关心体贴。这些发现与已有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10-14][22]。相对男生而言,女大学生择偶时更看重心理需求的满足和生活环境的保障。

大学生的性别观念较为平等,女生比男生的平等意识更加强烈,这一点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19][23]。性别意识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求职与就业、恋爱与结婚等行为,还会影响婚后的工作家庭关系与职业发展。由于男生和女生的性别意识存在一定差异——女性渴望的平等与男性渴望的家庭分工模式之间存在分歧,女性婚后可能陷入工作责任平等与家庭责任不平等共存的困境。这也许可以解释已婚女性的工作家庭冲突水平为什么比已婚男性更高。

大学生的理想结婚年龄与已有研究结论基本一致[12],并未发现某些研究者所说的女大学生“急嫁”“毕嫁”现象[24]。明确表示不结婚的大学生数量极少,超过一成大学生婚后不打算要孩子。虽然个体不想要孩子的内部原因不尽相同,但外部原因却高度相似——经济压力、教育压力和工作压力。大学生感知到的生存与发展压力不仅跟个人能力有关,还跟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与福利政策有关。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并未带来人口出生率的显著上升,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育龄人口生育动力不足的现实。如果政府能够提供全面的生育保障和家庭友好政策,消除青年人的生育顾虑,组织能够提供工作—家庭友好福利,也许会刺激大学生的生育积极性,而那些不打算生育的人也可能改变主意。

大学生的婚恋观是在不断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首先,父母的婚姻关系和家庭氛围对大学生的婚恋取向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相亲相爱、家庭和睦,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婚姻家庭价值取向,反之则对子女的婚恋家庭价值取向产生消极影响。其次,学校在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各级学校应依次开展系统的婚恋家庭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认同和性别平等意识,从而进行合理的家庭规划与职业规划。最后,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婚恋观塑造具有一定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借助互联网可以接触到不同国家(地区)的电视节目、电影和书刊等媒介信息,各种关于恋爱、婚姻和家庭的观点混杂在一起,大学生的婚恋观难免受到影响。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应该达成共识,共同打造大学生婚恋家庭教育平台,加强正面引导、积极沟通和及时疏导,塑造“工作—家庭—休闲”三位一体的价值取向。

猜你喜欢
结婚年龄婚恋观婚恋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俄议员提议:16岁可以结婚了
古人都会选择在什么时候结婚?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及建议
——基于对新乡市大学生的调查
家庭关系网络对青年婚恋观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如何用英语表达年龄
婚恋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