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解放历程及经验

2021-01-31 13:16周钰玲
商洛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特色

周钰玲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指出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不得益于“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1],并强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1]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经历的挫折教训总结中,一针见血地指明:“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2]143他还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2]143这一系列论述加深了人们对思想解放的认识,凸显了思想解放在我们党的事业及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解决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以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问题,驱散了人们思想上的迷雾。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解放运动的基本历程

改革开放的进程是一个新旧思想不断碰撞,新思想不断突破旧思想束缚的过程。从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运动,解决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的难题,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思想解放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又是一个动态、连续的复杂过程,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解放分为五个阶段进行梳理:一是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的阶段(1978—1982),二是改革开放整体推进的阶段(1982—1992),三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的阶段(1992—2002),四是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2002—2012),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阶段(2012至今)。

(一)第一次思想解放: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阶段(1978—1982)

1978年至1982年是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的阶段。这一阶段思想解放的主题是探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核心是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3]粉碎“四人帮”,标志“文革”结束,但“文革”造成的思想混乱并没有得到彻底澄清。民众对于毛泽东个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存在很大争议,出现了一些错误观点:其一,把毛泽东思想等同为毛泽东的思想,认为毛泽东犯了错误,因此否定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其二,在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功绩问题上,要么全盘否定,要么全盘肯定。这实际上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不清的问题。与此同时,国际上对后毛泽东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来评价自己的历史以及自己的领导人,也有着不同的认识。在此关键时刻,是坚持“两个凡是”的“左倾”错误方针,还是坚持真正的马列主义,完整准确科学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和科学地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的问题就摆在了党的面前。

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发表,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由此,一场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开启。同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讨论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问题,全会听取了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并将其作为此次会议的主题报告。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定位了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3]真理标准的讨论及邓小平的系列讲话,清算了“两个凡是”方针的错误,为我党重新走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确轨道奠定了基础。

(二)第二次思想解放:改革开放整体推进展开阶段(1982—1992)

1982年至1992年是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10年。这一阶段的思想解放主要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展开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全面起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到八十年代中期,对改革开放性质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建立经济特区等被看作是改变社会主义性质的资本主义的东西,改革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要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推进,就必须解决人们思想的困惑。继对“文革”深刻反思之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循名责实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2]313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突破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的传统观念,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1985年12月,邓小平在与格隆瓦尔德的对话中,论述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他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4]148-149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他又提出:“不要再讲以计划经济为主了。”“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4]203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谷。“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等问题又摆在了我党面前。为此,1992年1月,邓小平一路南下,到武昌、深圳、珠海进行实地考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史称“南方谈话”。谈话中初步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指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373此外,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也作了重要表述,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4]373谈话回答了长时间以来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问题,推进了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三)第三次思想解放: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阶段(1992—2002)

1992年至2002年是中国共产党经受住政治和金融的考验,实现新的历史性突破的阶段。这一阶段思想解放的主题是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党的十四大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在历经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后,我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党的历史任务已经从夺取国家政权,带领全国人民一起革命,变成了领导全国人民掌握国家政权,并且长期执政;从外部受到封锁,内部实行计划经济,领导人民建设国家,变成了对外开放,对内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国家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党不仅面临着四大考验,而且大批年轻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使党又面临四大风险,即精神懈怠的风险、能力不足的风险、脱离群众的风险、消极腐败的风险。世纪之交,社会阶层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要适应这一新变化,就要从建设党着手,改变党员干部的理想淡薄、信念动摇、组织涣散和腐败等问题。因此,准确认识我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就成为了关键性课题。为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改进党的建设。2000年2月广东考察工作过程中,江泽民首次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年5月,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期间,江泽民强调:“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都应贯穿‘三个代表’的要求。”[5]15同年6月,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他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要解答的正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告诫全党:“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5]12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落实,为加强执政党建设指明了方向,为不断推进党的思想解放创造了思想条件。

(四)第四次思想解放: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2002—2012)

2002年至2012年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新的发展方式开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10年。这次解放思想是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展开的。

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社会结构转型加快,进入了发展关键期,但同时也进入了矛盾凸显期,各种问题相继显现出来。如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劳动力素质较低;城乡区域发展差距逐渐拉大、收入分配不平衡等。国际上,2008年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引爆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充分暴露,过去人们以之为楷模的西方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病也日渐暴露出来。种种问题让我们认识到:我国的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新阶段,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亟待解答。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首先在于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打破固有思想观念,才能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对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新认识和定位发展,并且认为发展应该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突出强调统筹兼顾。他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6]4562007年,党的十七大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内涵,要求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7]15同时,高度肯定了解放思想的作用,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号召全党、全社会“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7]20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实践,解放了思想,打破了人们长期膜拜的GDP政绩观、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发展的固有观念,树立了绿色GDP、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五)第五次思想解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阶段(2012至今)

2012年至今是在新的历史高度和历史方位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阶段。这次解放思想是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的。

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综合实力迅速提升,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整体呈有序稳步发展态势,但社会各方面的问题也日益严峻。政治层面,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现象突显;腐败问题依然存在,反腐斗争形势仍旧严峻。经济层面,核心技术欠缺,国际科技竞争力不强;经济发展地区差异依旧较大,制约整体水平提升。生态环境层面,企业高污染、高耗能情况突显,生态环境问题亟待解决。社会层面,社会贫富差距依旧,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致使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国际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调整时期,经济发展动能不足,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失业率持续升高,经济下行。同时,国际政治上对我国的打压、干预持续不断,国际分裂主义势力依旧存在。“世界怎么了,世界向何处去”等一系列的国际国内问题让我们认识到:世界发展需要新的选择、新的方向,我国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时代。新时代应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就日渐突显。这一问题的关键仍旧在思想,唯有思想的解放才能打开思路,开启新的发展空间。如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就成了思想解放的第一步。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那么如何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从解放思想开始。2013年,习近平在《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8]11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9]3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答了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解答了人民思想上的疑惑,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思想遵循。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解放取得的主要成果

解放思想作为一个动态过程,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始终。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解放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次大的思想解放都产生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每一次的思想大解放都推动了我们党的理论创新。

(一)第一次思想解放:基本廓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问题

如前所述,此次思想解放围绕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展开。由于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中立下了不朽功勋,因而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把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等同起来,“文革”中更是出现了严重的个人崇拜。“文革”结束后,“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禁锢了人们的头脑。为打破这一局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掀起。这是一次打破思想禁锢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否定“两个凡是”,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邓小平高度肯定此次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他说:“大家认为进行这个争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从争论的情况来看,越看越重要。”[2]39第二,用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平反了一系列冤假错案,纠正了一些重要人物的功过是非,巩固了党的组织建设和纪律建设。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邓小平全面阐述了解放思想的四个重要内容,这一讲话被称作是“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2]140第三,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为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提供了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上来,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大政策和大方针,成为党史上的又一次伟大转折。第四,统一了全党的思想,解决了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认识问题。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分清了历史上的是非问题,维护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基本上解决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综上,此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改革开放清扫了思想障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道路。

(二)第二次思想解放: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

第二次思想解放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展开。当时人们受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影响,认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没有凸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此,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打破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第一,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1992年南方视察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373他强调,必须坚信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的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4]382-383第二,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准确定位我国国情。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4]251-252这一论述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认识的一次飞跃。第三,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战略论,即“三步走”,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划蓝图。邓小平指出: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要翻一番,实现温饱;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4]212。第四,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动力论,即改革开放理论。邓小平指出并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4]138。同时,对于开放的重要性,他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4]117第五,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解决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途径问题。邓小平曾多次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4]373此外,邓小平还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政治保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等系列思想。

第二次思想大解放,初步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也使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第三次思想解放: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一系列问题

第三次思想解放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展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10]304,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第一,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明确了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先进生产力即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力在当代就是突出以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教兴国等为核心的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党与时俱进,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应该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需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和发展[5]85。第二,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明确先进文化内涵。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先进的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了加强文化建设,他强调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5]86。第三,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明确地回答了党和人民的关系,巩固和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对的最根本课题是能不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江泽民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5]18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实践,进一步明确了我党的历史方位,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四)第四次思想解放: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第四次思想解放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展开,从性质来上说是一场发展方式的变革。如前所述,党的十六大以后,在胡锦涛的领导下,针对我国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我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打破了传统发展观念的束缚,取得了新的思想成果:第一,明确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第一要义,突出了发展的重要性。经济的发展是最主要的和最根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科学发展观这样指导发展的理论。胡锦涛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11]第二,提出了发展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即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将社会发展的各项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强调:我们党和国家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7]107。第三,理清了发展的要求和思路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是指全面性、整体性的发展,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性、均衡性地发展;“可持续”是指不仅当前要发展,还要保证长远发展,持久性、连续性发展。面对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不适应等问题,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才能为子孙后代造福,更好地推进我国的发展。第四,明确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揭示了实现绿色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胡锦涛强调,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能兼顾各方面的发展,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建设等的各个方面统筹好、协调好,使其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实现良性互动。第五,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规划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蓝图。胡锦涛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6]673。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协调发展的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就是所谓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实践,打破了传统的发展观念,树立了新的绿色发展理念,为我国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五)第五次思想解放: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

第五次思想解放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审时度势,理论与实践结合,针对我国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举措,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2]第一,提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根本指南。第二,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和总任务。指明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三,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手,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文化自信、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再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美丽中国建设,一系列前瞻性的举措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结合当前我国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出了超前的预估和建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再次为新时代人民思想的解放以及国家全方位的发展提供思路。第四,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随后十八届四中全会、十八届六中全会分别通过“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13]15。“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在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我党在思想解放的基础上,开辟出的治国理政新境界。第五,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2015年9月第七十一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呼吁: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14]526。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演讲中,对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习近平再次给出中国态度:“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14]539党的十九大上,他又一次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2]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进各领域各层级对外交往,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15]4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为全球治理观的树立、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及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第六,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12]2019年6月,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党范围开展此次主题教育,“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16]1965这一活动的开展对新时代党员干部思想、政治、作风、能力、廉政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经济建设到党的建设再到大国外交,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17]。为我们全面破解改革难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思想方法。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思想解放的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党的思想解放运动,不仅成功地推进了党的事业,而且为我们继续解放思想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解放思想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邓小平曾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4]191改革开放以来,在一次又一次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我党力挽狂澜,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五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取得了理论与实践的伟大胜利。如若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解放就会导向思想混乱,社会将呈现一盘散沙的状态,甚至重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覆辙。实践证明,恰恰是因为我们将解放思想与坚持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才使得我们的思想解放沿着马克思主义,沿着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一路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2]党成立百年来的历史和实践表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及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幸福所在,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18]。如今,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2]。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仍然要经历无数的风险和挑战。这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将解放思想与坚持党的领导紧密结合起来。如何将两者紧密结合,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解放思想过程中始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在此基础上解放思想,才不会犯颠覆性错误。

(二)解放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是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公开宣称:“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9]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0]256那么理论如何才能彻底,唯有科学的理论才能彻底,才能掌握群众。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分析,揭示了无产阶级、资本主义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严密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曾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21]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4]110江泽民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5]143胡锦涛指出:“我们说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最根本的。”[2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23]这些论述充分证明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作用,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其活的灵魂,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照抄。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24]290。邓小平明确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4]382因此,在解放思想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做的就是处理好坚持与发展的关系,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解放思想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解放思想既不是照搬马列主义的书本,更不是照搬别国的经验,必须依据国际形势,依据我国发展的实际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五次思想解放,虽发生在不同阶段,产生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时代课题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解决了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思想困惑,从而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由此可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紧密相连的,脱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解放实则是胡思乱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条件。如果不解放思想,一切从本本出发,死板教条,就会脱离现实,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另一方面,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和归宿。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从实际出发,不尊重客观规律,就不能真正地解放思想。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2]14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后,我党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提出了新的“两步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又对我国“十四五”期间国家各方面的发展做出了明确的规划。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向前推进。

(四)解放思想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马克思说:“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20]756随着所处的时代和面临的环境的变化,解放思想的要求和任务就会有所不同。人类历史是一条长河,它的发展永不停歇,时时刻刻都会有新的问题产生,有新的矛盾需要解决。故而,从这个层面来看,解放思想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需要我们长期坚持的思想路线,所以我们的思想解放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的五次大的思想解放,均解答了不同时代人们思想上的困惑,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任重且道远,在这一过程中,仍然有许多未被认识或未被充分认识的事物。不仅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供我们参考和借鉴,更不可能将过去的思想方法再用到今天的实践中,故而解放思想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有结合社会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坚持不断地解放思想,才能不断地取得理论与实践上的新突破和新进展,从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历史和实践表明,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解放思想中,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从而一步一步地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且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所以说解放思想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解放思想是一个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历史过程。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