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史学习教育赋能大学生党建工作

2021-01-31 13:16谢伏华
商洛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史观党史中国共产党

谢伏华

(九江学院社会系统学研究中心,江西九江 332005)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回望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永葆初心、牢记使命,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披荆斩棘,奋勇拼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这是源于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推进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1]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仅要总结党史经验教训,更要深入分析大学生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刻理解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和重点内容,切实发挥党史学习教育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增进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培养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牢记忧患意识

回顾建党百年来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于内忧外患的重要历史关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面对重大转折,中国共产党总能心怀忧患意识,秉持居安思危思想,保持全党清醒,使我党立于不败之地,继而不断推进伟大事业乘风破浪、扬帆远航。这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党应对国际国内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证。高校肩负着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责任和使命,要善于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有益经验,并融入大学生党建工作中,保证大学生能够以昂扬姿态奋进新征程。

(一)忧患意识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居安思危、忧患意识强烈的民族,自古就将忧患意识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内在品格。其中忧患意识蕴含于各大典籍之中,如《易经》就劝诫君子在治理国家过程中,要“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强调国家安稳之时也要时刻警惕危亡动乱。《尚书·周官》强调要“防患于未然,除祸于未形。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指出忧患的消除在于在可能产生忧患之时就要扼杀掉,而不要等到忧患产生后再来化解。诸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安不忘危,盛必虑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警句,都彰显出中华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忧患意识。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对比得出结论: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其他三大文明都呈现中断或者衰弱,唯独中华文明傲立世界五千载而绵延不绝,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正是基于忧患意识,使得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能够愈挫愈勇,生生不息,勇往直前。为此,牟宗三特别强调,中国哲学之重道德性是根源于忧患的意识,基于这种忧患意识而产生道德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并非杞人忧天,患得患失,也不是忧患财物权势,而是一种家国情怀。正是这份内生于中华文明的忧患意识,外化为中国共产党人行动的品格要求。高校大学生党员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忧患意识的理解,切实将党的初心和使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忧患意识源于建党百年执政经验

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正是基于忧患意识的历史逻辑。但先哲们多是看到事物变化多端的现象,而对于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问题缺乏探讨。毛泽东认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2]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诞生于民族危难时刻,历经腥风血雨,能够走到今天,即在于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并接受人民的监督。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国内外局势,在深刻总结党的建设有益经验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2021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进一步强调,“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要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生机活力,必须一刻不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以系统施治、标本兼治的理念正风肃纪反腐,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3]。

中国共产党执政百年,深刻认识到要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不同社会兴衰存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是否坚持唯物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坚持忧患意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始终将忧患意识贯穿于党的艰苦奋斗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要增强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挑战。高校作为大学生聚集地,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更应加强党员忧患意识教育,并将其视为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高校大学生党员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生力量,积极有效在党建工作中开展忧患意识教育势在必行,这既是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品格要求,更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执政的有益经验的继承和发扬。具体说来,就是要明确高校党建的几个着力点:一是要明确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目标。高校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党员认同并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朝这一目标奋进,并在这一过程中正视自身的优缺点,将忧患意识升华为承担历史使命的责任意识。二是要明确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特点。高校作为人才汇聚之地,存在思想和价值观多元化,开展忧患意识教育有利于摒弃拿来主义,并对多元价值进行理性地判断,切实增强高校党组织的能力。三是要明确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原则。高校党建工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将其视为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原则。由此看来,积极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大学生党建工作有机融合,有利于大学生领悟党的忧患意识,从而进一步提升面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斗争精神、斗争经验和斗争本领,增强大学生党员忧党、忧国、忧民意识,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检视信仰信念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之“钙”,正所谓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就会使人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当前,处于新的历史阶段又该如何开展党建,如何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检视大学生信仰信念,需进一步认识信仰信念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蕴,深刻理解新时代条件下如何坚定理想信念。

(一)提高政治素养,明确奋斗目标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深刻认识我党的百年征程是一部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将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作为大学生党员,更应该借助“党史”学习教育的契机,深刻领会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形成过程和发展脉络,深化对党的基本理论的认知,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深入学习党史,不仅要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来路”,更要深知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到哪里去”。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4]。

党的百年奋斗史记载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历程,其成绩的取得是党与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人民群众与党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这也就要求在高校开展党建工作过程中,要让大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理想信念,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了解政治局势和经济形态,正确认知各种思潮并在各种思潮交融中把握主流,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下抓住本质,掌握政治理论知识,涵养历史思维、把握时代大势,争当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牢记性质宗旨,筑牢信仰信念

百年初心,历久弥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党史学习教育为大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要着力引导大学生胸怀祖国,心怀人民,站稳人民立场,铭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1]。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深刻理解党是如何守初心和担使命的,就是要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牢记党的性质宗旨并带领中国人民干什么、怎么干的。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心怀最高政治纲领即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同时结合党的自身实际,将最低革命纲领与最高革命纲领有效衔接,先后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等,并根据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地抓住了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和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从而将各项事业推向新的高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现在我们干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事。”[5]如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些成绩正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取得的。

党史是鲜活的思政教育资源,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将百年党史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效地融入大学生党建工作之中,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疫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融入大学生党员的心里,带领大学生党员传承红色文化,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共同守住这份初心,担起这份使命,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继续把共产党人开创的伟大事业持续向前推进。

(三)树立正确党史观,激发昂扬斗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树立正确党史观”[1],这也就意味着党史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党史观正确不正确,不仅是一种历史态度,更是事关中国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价值选择的重大政治问题”[6]。党的百年奋斗史充分诠释了党的守初心和担使命。百年奋斗中,我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成就的解读、评价尤为重要。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党的百年成就就容易受到误解、曲解甚至是诋毁。党史观正确与否不仅是一种对待历史的态度,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树立正确党史观,不仅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内在要求。党史观正确与否是能否将其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和开展党建工作的前提,高校肩负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而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在根本目的和教育目标上是高度统一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影响下,大学生容易受到错误党史观的影响,其中极为典型的错误历史观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所谓历史虚无主义就是打着还原历史、揭示历史真相的幌子,在缺乏史料论证的情况下肆意下结论,在带有成见的情况下肆意解读,罔顾事实,瞎编捏造,误导读者。如利用网络平台对党的英雄人物进行丑化,调侃党的历史上出现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等。

因此,大学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要树立正确党史观,站稳政治立场,抵制去意识形态化、去政治化的错误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进行党史的学习、讲解和研究,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大势;坚持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回顾过去,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是波澜壮阔、扎根群众、历经磨难的奋斗历程,从嘉兴南湖红船到新时代巨轮,中国共产党不管国内外形势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始终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主题主线。只有准确掌握了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本质,才能更好地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讲好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政治锻造史、践行初心使命史。

树立正确党史观,是将党史思想、党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的前提。树立正确党史观,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引导大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党史观,切实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关联,切实将个人理想和个人价值融入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之中,激发大学生党员的昂扬斗志。

三、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践行使命担当

新时代新阶段,高校需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更好地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学党史、悟思想,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切实做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为更好地践行这一历史使命,还要善用“大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在课堂中讲好,还要善于跟社会现实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就需要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平台、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教学体验、优良师资引导。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更是党自身行稳致远的内在要求。

(一)发挥好课堂教学的阵地渠道作用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开展党史教育,而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课在根本目的上高度统一,都强调立德树人,强调要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能够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离不开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8],强调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仅要善用思政课,还要积极融入各类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推进大学生党建工作过程中,需要积极利用好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双向并进,具体说来,党史学习教育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是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9]。大学生对百年党史的学习就是要深刻认识党史学习的主题、主线、主流,党史学习的主题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党的百年征程都是在为这一主题而奋斗;党史学习的主线为围绕党史主题而进行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史;党史学习的主流即要强调建党百年的历史成就和历史进步,要看到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0]。这是我们开展党史学习的主流,然而党史学习的支流中存在的历史挫折和历史失误,也不要回避和掩饰,而是要从中反思经验教训,避免重蹈历史覆辙。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中,要将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视为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才能真正实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二是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学阶段是系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11]通过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中正确地学习党史知识,大学生更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更能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因此,在党史教学过程中,要将党史学习形式多样地融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之中,如在课程思政中,阐释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带领中国人民攻关克难,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思政课程中,通过将党史中蕴含的光荣传统、英雄事迹、感人故事等融入其中,促使大学生更为生动形象地了解党的征程,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在党史学习中夯实党建基础。

(二)融通好校园文化的人文化成作用

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不仅要融入课程之中,还要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通过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活动,充分将课程和书本中的党史知识展现出来,依托“大思政课”,有效地将党史知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通过校园文化实现大学生党建工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可通过举办党史知识竞赛、党史知识讲座、红色走读、红歌比赛、主题演讲之类活动来加深理解,依托各类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在各类活动中领略党的初心和使命,结合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取得的卓越成就,通过校园活动讲述他们的感人事迹,了解他们是如何践行守住共产党人的初心,如何肩负共产党人的使命。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而且可以实现校园文化的人文化成。

(三)使用好实践教学的切身体验作用

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学习离不开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教学作用,离不开校园文化的人文化成作用,也离不开党史学习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开展大学生党建活动,可通过不同形式。一是组织实地参观。利用好当地红色资源,通过参观反映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革命圣地、红色展览馆、红色纪念馆等场所,追思党如何一步步壮大。二是组织劳动实践,可以积极深入社区、走进工厂、走进敬老院等,利用自己所学,参与劳动教育,感受劳动光荣的荣誉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所需紧密衔接,主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三是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而需要一代一代中国共党人为引领,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为之共同奋斗。这就需要积极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中国精神需要抓住党史学习教育来开新局、育新机,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向大学生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创新创业精神,鼓励大学生用创新思维投入到创新实践之中,在实践中感受党的伟大。

(四)利用好优良师资的价值引领作用

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开展,对优良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有着高标准和高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8]。教师作为大学生有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主体,对师资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师德师风建设之中。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首要任务是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要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理论修养和教育能力,争做党史教育的坚定支持者,党史文化的传播者。二是提升党史教育者的专业水平。对党史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教育者要不断深入学习党史,不断提高理论修养,以促进党史教育的有效、高效开展。三是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要在党史教育过程中,善用鲜活感人故事、可歌可涕人物,将其用大学生喜爱的话语和形式展现出来,实现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党员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如何从一个小党弱党变成一个大党强党,更有利于培养思想觉悟高、先锋模范性强的大学生党员,培养能够始终牢记忧患意识、坚定信仰信念、践行初心使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在推进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过程中,既要树立正确党史观,更要将百年党史融入教材、进入课程、深入头脑,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促使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勇担民族复兴大任。

猜你喜欢
史观党史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树立正确党史观的三个维度:目标·方法·价值
第一次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论莫言《蛙》的暴力史观——兼及1950至60年代乡村叙事“历史”的重述
党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