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不良反应及不合理用药因素分析

2021-04-18 09:13周淑娟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1年3期
关键词:抗菌药头孢菌素不合理

邓 昕,王 丽,周淑娟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药学部,郑州 450035)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于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寄生虫等各种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并且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导致机体代谢功能异常、组织结构损伤等的全身炎性反应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皮疹、腹泻、呕吐等[1]。随着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升高,抗菌药物也成为临床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据文献统计[2],我国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已经高达80%。抗菌药物种类多、抗菌谱各不相同、作用机制复杂[3-4],若临床医生未能熟练掌握各种药物的具体信息,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致使耐药菌不断增加、不良反应率升高[5]。为进一步研究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分析不合理用药的因素,本研究收集本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上报的15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例,对患者的一般资料、给药途径、涉及药物品种、临床表现以及转归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上报的15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记录情况。

1.2 研究方法

将病例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给药途径(静脉滴注、口服、皮下注射、肌内注射、局部外用)、涉及药物品种、临床表现以及转归等情况,通过Excel表格将书面文字转化电子表格,便于后续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多因素统计分析。将数据在Excel表格中绘制完成后,按照不同的因素进行相关数据的筛选、统计、处理,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一般资料

15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83例(55.33%),女性67例(44.67%);患者年龄5~89岁,平均年龄(37.23±4.87)岁,其中10岁以下患者最多(28例,18.67%),其次是70~80岁(25例,16.67%)。见表1。

表1 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一般资料

2.2 引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

15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最主要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80例,53.33%),其次是口服给药(42例,28.00%),然后依次是皮下注射、肌内注射、外用给药,分别为13例(8.67%)、10例(6.67%)、5例(3.33%)。见表2。

表2 发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

2.3 引发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

引发不良反应的前3位抗菌药物分别是头孢菌素类(38.67%)、喹诺酮类(15.33%)以及青霉素类(12.67%);排名前3位的抗菌药物品种分别是头孢唑肟(11.33%)、阿奇霉素(10.67%)、头孢匹胺(8.00%)以及左氧氟沙星(8.00%)。见表3。

表3 引发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

2.4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150例报告中,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28.00%)的局部或全身性皮肤发红、皮疹、荨麻疹、瘙痒等,其次是心脑血管系统病征(24%),如头晕、头痛、心慌、心悸等;以及引起消化系统(17.33%),如恶心、呕吐、腹泻、肝功能异常等。见表4。

表4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2.5 严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转归情况

在15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例中,治愈者104例(69.33%),好转46例(30.67%)。见表5。

表5 严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转归情况

2.6 引起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不合理用药因素分析

在15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例中,有66例(44.00%)由于药物剂量不合理引起、38例(25.33%)不符合抗菌药物使用指征、46例(30.67%)由于药物选择不合理引起。头孢菌素类引起的不良反应病例数最多(58例),其中药物剂量不合理23例(15.33%)、不符合抗菌药物使用指征14例(9.33%)、药物选择不合理21例(14.00%)。见表6。

表6 引起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不合理用药因素分析

(续表)

3 讨论

抗菌药物是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抗菌药物得到了较大发展,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种类已经超过200种[6],并且每年仍然有超过10种新型抗菌药物研发问世[7]。但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抗菌药的滥用、耐药菌的出现。近年来,各种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屡有报道[8],因此,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备受关注。

本院报告的15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例中,男性患者83例,女性患者67例,男女比例为1.24∶1,与国内相关研究报告相符[9],这可能与男性患者在生病时比女性的心理压力更大有关。从患者的年龄分布来看,年龄<10岁以及年龄在70~80岁之间的病例数最多,分别为28例(18.67%)和25例(16.67%),与国内其他医院的统计结果相符[10]。这可能与10岁以下儿童机体组织器官、各项功能都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有关[11]。其次,由于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慢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肝肾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肾脏的血流量明显减少,药物体内代谢受到影响[12]。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对待特殊人群的抗菌药应用,需要遵循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南[13],根据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合理的药物使用方案,以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抗菌药使用的安全性。

本研究中,静脉滴注是引起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最主要的给药途径,共计80例(53.33%)。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本院的住院患者静脉滴注是最主要给药方式有关[14];一次性给药剂量大,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数也较多。鉴于以上情况,临床医护人员应该在维持治疗效果的同时,合理选择患者的给药途径以及给药剂量,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尽量减少静脉滴注引起的不良反应。

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药物种类的关系,结果显示,引起不良反应的最主要的抗菌药物是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具有广谱抗菌的作用,其特点是品种多、抗菌能力强[15]。一般情况下,其较少发生不良反应,但是针对住院患者,用药剂量普遍较大,常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用药,这都有可能导致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通过与细菌的DNA或者DNA回旋酶结合抑制细菌,但是该类药物在有些情况下也会与人体DNA结合[16],从而损伤人体细胞。因此,应严格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不断提高用药安全。

研究结果显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的发红、瘙痒、肿痛等症状。虽然结果显示患者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其他系统或者器官的不良反应发生比例不高,但是抗菌药物引起以上系统或者器官的不良反应表现的特异性较低,易与患者自身的疾病相混淆。临床医护人员与患者本身都不易区分,这可能导致研究结果与临床真实情况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研究显示在这15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例中,治愈率高达69.33%,好转率高达30.67%,无1例死亡病例。表明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后,只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一般转归情况较好,对患者日后生活质量影响较小。另外,临床医护人员在给患者予以抗菌药物治疗之前,一定要仔细询问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既往病史,尤其是药物过敏史。一旦患者用药后出现身体不适症状要高度重视,及时予以合理的治疗措施。

抗菌药物是医院使用率最高的药物[17],但临床上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也较为普遍,其主要不合理用药因素是药物剂量不合理、具体抗菌药物的选择不合理,以及不符合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抗菌药物用药复杂,在药动学、药效学方面的特点各不相同[18]。在应用于患者之前,要仔细了解患者病情,检查具体感染情况,按照药物说明书合理地选择具体药物,确定合适的用药剂量。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引起感染性疾病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较多且复杂。临床医护人员应该加大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使用指南,不乱用、不滥用,加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监管,争取在患者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的同时,避免或减少发生不良反应。

猜你喜欢
抗菌药头孢菌素不合理
我院2018年抗生素不合理处方分析
抗菌药的常见使用误区
头孢菌素使用的三大误区
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注射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常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兽用创新环保抗菌药的开发及其重要性
向“不合理用药”宣战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依替米星联合三代头孢菌素治疗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效果观察
14种市售抗菌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的体外抑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