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认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

2023-03-04 05:01
关键词: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建设

蒋 彬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创新、重视创新、实践创新,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如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说,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

一、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

中华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回望历史长河,中华民族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地理学等众多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很多在当时的世界处于领先水平。一些资料显示,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300项发明和发现中,我国占173项,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1]427。这些科技发明和创新也让国外很多有识之士交口称赞。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哲学家培根就讲过,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教派和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19世纪英国文物专家约翰·廷布斯(John Timbs)在他的著作《令人惊奇的发明史》(A History of Wonderful Inventions)中肯定了中国古人在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以及开采和使用天然气技术等发明上的优先权[2]65。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在二战时期以皇家科学院(皇家学会)使者身份对中国历史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并组织编写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详细地介绍和讨论了古代和中世纪中国非凡的发明创造能力和对自然的洞察力,其中就涉及到中国的多个“世界第一”。尔后,美国著名科技史学者罗伯特·K·G·坦普尔(Robert Temple)对李约瑟(Joseph Needham)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进行了精彩的提炼,其撰写的《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介绍了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并在序言写道:中国人和西方人一样都会惊讶地看到,近代农业、近代航运、近代石油工业、近代天文台、近代音乐,还有十进制数学、纸币、雨伞、钓鱼竿上的绕线轮、独轮车、多级火箭、枪炮、水下鱼雷、毒气、降落伞、热气球、载人飞行、白兰地、威士忌、象棋、印刷术,甚至蒸汽机的基本结构,全部源于中国[3]11-12。

科学技术的发明离不开创新文化氛围的支撑,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创新基因,古代经史子集中关于创新的名言名句不可胜数。《诗经》中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易》中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礼记》中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资治通鉴》中有“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等等,均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在古代这种创新文化氛围的影响下,涌现出许多科学巨匠,甚至称得上世界级的大科学家。例如,东汉时期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的天文学家张衡;南北朝时期研究历法和圆周率的数学泰斗祖冲之;唐朝写出《千金要方》的药王孙思邈;宋朝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数学、天文、地理等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杰出成就的沈括;元朝在天文、历法、水利、数学等学科领域成就卓越,制订出《授时历》的郭守敬;明朝介绍和吸收17世纪欧洲科学技术、中西会通的徐光启;清朝创立割圆九法、发现卡塔兰数,在天文学、地理测绘学和数学等科学领域均作出重大贡献的蒙古族科学家明安图;等等。先进的科学文化和繁荣的经济,也对周边发挥了重要辐射和引领作用。根据记载,唐代日本派来的“遣唐使”共达19次之多[4]5。元代马可波罗在中国整整住了17年,被元世祖派到许多地方视察,还经常出使到国外[5]259。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和创新的成就与辉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变革的思想,蕴藏着一种蓬勃的创造活力,这也是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五千多年而没有中断,并且长盛不衰的密码。中华文明始终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6]470-471,正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二、中国共产党书写了中华文明新的创新篇章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论是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还是创新提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都是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和建设时期,一开始我们模仿苏联,但很快就意识到苏联模式的诸多弊端。所以毛泽东同志鲜明地指出,“这也束缚了我们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当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开动脑筋,强调创造性,在结合上下功夫,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7]466,477。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提出了“四个现代化”概念和目标任务等新观点、新思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中央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通过“放权让利”搞活国有企业。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等创新论断,党中央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探索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分配制度,推动“共同富裕”,这些都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经济、科技、社会以及思想文化深刻变化的趋势,把创新摆在新发展理念的首要位置,在经济建设上,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引擎,积极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在政治建设上,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各项制度,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思想文化建设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在社会民生上,创新提出精准扶贫,组织完成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赋予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新的时代内涵,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开拓创新”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正是体现出牢牢抓住“创新”、深入推进“创新”的重要性,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创新中创造辉煌的生动印证。

三、在守正创新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中华文明建设的本和源、根和魂,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在守正创新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中华文明新辉煌。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化,必须要立足守正。守马克思主义之正,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并将其作为理论武器、行动指南。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充分认识中华文明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观念,牢牢守住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要抓好创新。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创新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让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成为推进新时代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不竭动力。创中国式现代化之新,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探索性事业、开创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识变应变求变,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中带来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不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展望未来,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必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继续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境界,深化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创新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建设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