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活化路径探赜

2023-03-04 05:01蔺叶坤张国启
关键词:现实生活共同体中华民族

蔺叶坤,张国启

(华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群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命运与共、发展共建、文明共享的集体意识,是对当下与未来有重要引领作用的精神力量和价值指南。而如何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目标,则关乎中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顺利发展,更关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2]16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族群众对实现美好生活向往提出的价值期盼及方法论要求,基于这一方法论的具体落实,应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融入各族群众的具体生活实践当中,紧贴各族群众的生活利益诉求,使其成为各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的理念遵循、价值目标及实践指南。立足于党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刻,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活化的内涵要义,明确其价值彰显,明晰问题关照,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活化实践路径,力求促成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价值理念与现实生活的深度融合,对于实现党领导下的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价值图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活化路径的内涵解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活化路径,主要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人们现实生活世界的理性回归方式,其旨在解决该价值理念与人们现实生活相脱离的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集体共生意识和民族发展智慧的智识表达,蕴含着中国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价值信仰及共同的理想愿景,是引领和推动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济的精神力量和强大动能。但从本质上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具有意识形态“抽象”“形而上”等一般属性,而这些属性一定程度上又成为价值理念广泛传播及被人们顺利理解认同的现实桎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要有形、有感、有效。”[3]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揭示了系统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会生活的逻辑理路。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会生活,内蕴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人们现实生活中广泛传播的实践诉求,意味着需要通过“有形”的表征方式实现对该价值理念真实、立体、全面地呈现,使抽象化的价值理念易于被人民群众理解与把握,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自觉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另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会生活,内蕴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人们现实生活利益关照的实践诉求,即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感”。马克思恩格斯曾言:“群众对目的究竟‘关注’到什么程度,群众对这些目的究竟怀有多大‘热情’。‘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286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不存在脱离人们生活利益的价值理念,人们对价值理念的追求与信仰,归根结底是这种价值理念是否实现对人们生活利益的满足。基于这一意义,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5]246,持续关照和不断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充分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会生活的价值意图。此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会生活,内蕴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具体生活为场域进行浸润、涵养及化育的实践诉求,使该价值理念在人们现实生活中“有效”。就是“要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6],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激发磅礴力量。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活化路径的价值彰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会生活,“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7]134,是基于生活理论致力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秩序、生活质量及最终引领人民群众实现生活理想的价值理念,而这种价值理念也必须回到现实生活才能实现“解释生活”和“改变生活”相统一的价值诉求。因此,系统把握和全面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会生活的丰富意涵,应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回归现实生活、有效引领现实生活的价值意义。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会生活,有利于形塑人民群众的生活秩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解释生活”的同时需承担起“改变生活”的实践诉求,不仅要从价值理念上体现对人民群众生活理想的建构和引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具有前瞻性的价值理念可以有效实现对人民群众生活秩序的维护和形塑。作为“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感情的总和,构成了他们自身明确的生活体系”[8]42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经过历史确证的价值共识和精神气质,它镌刻于人民群众的精神血脉之中,使人民群众形成“气息相投”“心灵相通”“价值相契”的集体自觉,树立更为积极的价值标准和笃行准则,有效建构起和谐共生、团结协作的生活秩序。具体而言,通过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性吁求,引导人民群众在生活利益诉求的表达与追求中培养理性思维。人民群众通过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约定俗成的群体规则、权利义务等形成普遍理解和认同,自觉摒弃“自我”“我群”的个体利益局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熔铸于自我价值信仰体系和社会行动系统内,以一种道德律令和精神力量实现对自我生活、社会生活的统摄和指引,使人民群众在“知情意行”方面实现高度统一。这种高度统一并不是“绝对统一”,而是强调人民群众思想世界个性化基础上形成创构共同美好生活的合力,从而体现人的生命活动、共同体生活应有的民主集中的特征,这也被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会生活的价值诉求。在这一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活化实则是“理论掌握群众”和“群众运用理论”的过程,是科学的价值理念引导人民群众形成健全人格与提升人民群众思想境界的过程,通过形塑人民群众的生活秩序而实现对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引导人民群众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持续满足对美好生活理想的需求和期待。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会生活,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7]11而理论满足国家的需要,最终必须要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生产生活需要。只有契合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所需的理论内容,才有可能成为一种“物质力量”实现对人民群众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质量的优化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词突出了“共同”二字,指涉了改善和优化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主体力量,明确了共同体成员作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建设主体、治理主体和享有主体,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实现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理想的意图”。具体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强调“共建”,即要共同创造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9]。由此明确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建”理念,赋予了人民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实践指导,深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的辩证关系,引导人民群众为了共同的理想目标不断奋斗,这是回应及实现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必要前提。其次,彰显“共治”理念,这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通过“共治”旨在确立一种以人民为主体地位的社会治理形态,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依托社会治理主体的民主协商、群策群力,共同保障社会发展成果。此外,强调“人人享有、各得其所”的“共享”理念,即全体人民共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成果,这就需要形成公平公正的分配格局,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这是实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优化提升的根本环节。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会生活,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的生活理想

人的生活理想体现于社会主体基于社会发展及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对现实生活的质性改变及提升所寄予的殷切期望。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生活理想则指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0]9人民群众的生活理想伴随时代的更迭与进步,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发展性等特征,涵括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所有事项、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而美好生活的实现,有赖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建构、实践引领及价值指向,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这种共同体意识濡化“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及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系氛围,赋予人民群众为生活理想拼搏奋斗的精神动力和行动伟力。从实践主体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确了实现美好生活的主体力量,即人民群众,这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力量保障和基本条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135,而人民群众只有身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才能实现美好生活的理想目标。此外,从社会关系的设定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规定了实现美好生活的社会关系状态,即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5]244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将分散的“孤岛”连接成一个生活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使各族群众的活动不再受到地域、民族、文化的囿限,能够为了共同的理想目标而实现真正的联合。而各族群众通过自愿联合所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对社会生产的全面真正占有,最终达成一种超越“自我”“我群”的共同体美好生活的理想状态。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活化路径的问题关照

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活化路径的问题关照,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于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前提。马克思指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11]203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活化的问题关注重点,指向如何克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概念化、抽象化、形式化的问题,实质上是解决价值理念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深度融合的问题,通过将价值理念浸润于人们的现实生活,达到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引导人民群众为了共同的理想目标而奋勇前行。因此,要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会生活的成效,应当协调解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方式同一性与人民群众认知水平差异性之间的张力、有效缓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社会化与人民群众需求个性化之间的张力、系统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想目标前瞻性与现实生活世俗性之间的张力。

(一)协调解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方式同一性与人民群众认知水平差异性之间的张力

传播方式的同一性主要体现于以一种灌输的方式实现对价值理念的弘扬与宣介。列宁明确了意识形态灌输的必要性:“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2]317这一论述直接阐明了灌输是实现意识形态传播与宣介的必要方式。立足于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主张、价值信仰、道德意志上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族群众的根本立场和利益诉求,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在当前社会思潮多元化与个体主义盛行的形势下,人民群众在意识形态的认知判断上较易出现偏差,一定程度上无法自发、自觉、自主、坚定地形成正确的集体意识。因此,要诉诸于人民群众对价值理念理解、接受、认同及践行的实践诉求,理应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拓展需要,树立“大宣传”格局,从党的思想宣传高度,以同一性、主导性的方式将其灌输给人民群众,促使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行为趋向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诉求与价值意图保持一致,真正实现该价值理念的“入脑入心入行”。而人民群众因成长背景、知识水平、思想状况、兴趣爱好等方面所造成的认知差异,尤其是伴随信息时代的崛起,其认知方式、信息获取习惯遭到解构和重构,因此,单一的价值理念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差异化的认知需求。即是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活化路径,既要坚持“大水漫灌”的广泛传播,也要加强对人民群众认知规律和认知惯习的深刻剖析,结合人民群众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创新价值理念传播方式,做到“精准滴灌”下的主体差异性接受,有效弥合因人民群众认知差异所造成思想的非同性,进而从整体上系统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泛传播成效。

(二)有效缓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社会化与人民群众需求个性化之间的张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的价值呈现与集中表达,具有社会化的趋势与诉求,通过对各族群众进行“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广泛共识”而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人民群众对这一共同体意识在理解、接受、认同中保持和社会或集体的一致性,进而为了共同利益而采取步调一致的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一种群体公约的方式实现对人民群众的价值指引和规训,进而满足党、国家、社会及人民群众发展之需,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但人民群众在成长的过程中,其自我需求伴随着身心的成长发育和社会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易质化等特征,由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会生活的具体过程中,要避免其价值社会化与人民群众需求个性化相背离而产生的鸿沟。故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活化,既要坚持其社会化的价值诉求,也要始终关怀人民群众个性化需求与期待的满足,把国家、民族、社会与人民群众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统一起来。一方面,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人民群众进行价值判断、选择、践行的基本遵循,引导人民群众在个体化崛起的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也要深刻把握人民群众需求的变化,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引领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我们“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个体是社会存在物”[4]188。概而言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会生活,就要辩证把握价值诉求的社会化与人民群众需求个性化之间的张力,既要立足“国之大者”的发展吁求,又要兼顾人民群众的个性化需求,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价值导向和人民群众价值取向的同向发展、同频共振。

(三)系统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想目标前瞻性与现实生活世俗性之间的张力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3]875这种理论思维主要体现于其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出发,形成对于社会发展变化、社会发展趋势的超越性的认知和价值预设,描绘出引领国家、社会及大众且关照人类共同发展问题的理想图谱,具有理想的前瞻性与实践的导向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千百年来各民族长期融合发展历史的经验总结、规律探索及价值反馈,内蕴着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目标的不懈追求和热切期盼,其旨在通过塑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各族群众产生强大的动员、鼓舞和引导作用,由此形成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生动局面,继而为实现共同的理想目标而提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因此,在理念特质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一定的战略高度和价值预设性、理想性及超越性。而人们的现实生活是世俗的、务实的及具体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常常以是否符合个人意愿、需要和兴趣简单作为衡量事物、价值的标准或日常践行的准则,在这一问题上马克思无疑切中肯綮,“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1]187。理想与现实的张力过大,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会生活的效果与“理论掌握群众”“群众运用理论”的价值诉求相距甚远。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立足于对共同理想目标的弘扬及宣介,而共同理想目标的实现也必须通过各族群众具体的现实生活来达成。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活化路径,应当与人们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与交往方式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消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张力,使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所感知、理解与体悟,将这种具有社会普遍规范性质的理想目标,转化为人民群众心中稳定的认知图谱、人生理想、价值追求与行为准则。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活化路径的实践布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活化路径,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过程,而是应当在辩证统一中谋取共识,最大程度地促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方式与人民群众认知的有效契合、社会诉求与人民群众需求的有效衔接、理想目标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以此实现“理论趋向现实”和“现实趋向理论”的价值图景。

(一)整合叙事要素,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方式与人民群众认知的有效契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思想的闪电”何以彻底击中“素朴的人民园地”,实现价值理念与人民群众认知的双向关照,很大程度取决于能否有效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众化传播与精准化阐释,而要实现这一诉求,需从叙事传播主体、形式、媒介载体等维度同向发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泛传播不应局限于方式的同一性,也不应囿于过于理想化目标而彰显因人而异的特殊性,而需实现方式方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力图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方式与人民群众认知的有效契合。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宣介,一方面,应借助“多元协同”的叙事传播主体,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众化阐释力度,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动员各方面一起做思想舆论工作,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类资源……奏响交响乐、大合唱”[14]122-123。另一方面,基于人民群众认知水平的差异性,要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表达方式与叙事呈现形式,根据人民群众的认知水平,采取多层次、多元化、精准化的表达方式和传播策略。与此同时,灵活运用媒介载体加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效能。媒介载体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延伸手段,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人们生活世界的影响、作用范围和程度。因此,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泛传播,需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广泛融合,通过一体化的媒介载体放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辐射力度,有力地实现价值理念对人民群众生活领域和思想阵地的全覆盖。以此,系统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的叙事要素,有效发挥其传播合力,实现人民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泛认知、认同,从而巩固和夯实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赓续不断的精神力量。

(二)立足“现实的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诉求与人民群众需求的有效衔接

马克思恩格斯曾言:“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5]286质言之,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会生活就要把满足“现实的人”最根本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需求有效衔接,使人民群众真正体悟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而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及践行的坚实基础。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活化路径,一方面,应加强价值理念的阐释力度,对其社会化的价值诉求与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生活质量及生活理想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科学、合理、充分的论证和说明,使人民群众明确“什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何及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提升个人思想境界,能够以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大局来审视自身发展,进一步明晰只有在共同体中,每个社会主体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并把社会发展诉求转化为对自身成长的要求,按照社会发展的方向、要求来选择人生路径和奋斗方式;另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活化路径,应注重对人民群众需求的关照与满足。马克思指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7]1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能仅停留在形而上的概念阐释层面强调其真理性和价值性,不能脱离主体需求而空谈认同问题,应将价值理念涵化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实践之中,充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变革现实”的物质力量,从人民群众的具体生活境遇、自身发展等维度出发,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期盼,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注重因需而生、因势利导,使人民群众在利益的切实满足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而从根源上提升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三)打造良好之“风”,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想目标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7]135-136因此,破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想目标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困境,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植入到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以人民群众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为浸润、涵养及化育的场域,通过打造良好家风、民风及增强职业素养,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想目标真正显影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世界、思想世界及精神世界,使人民群众在具体的现实生活实践中自觉树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一致的理想目标。一方面,营造良好家风,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想目标融入到人民群众的家庭生活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16]353家庭是人民群众形成共同体意识的初始生活寓所,良好家风的营造对于构建亲缘共同体、明确个体身份归属、强化家国观念乃至形成基本的道德素养、思想素质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培育淳朴民风,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想目标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中。社会是个体建立共同体意识的直接生发场所,淳朴民风的培育对于构建社会共同体、明确社会身份属性、培养中华民族情怀必不可少,且良好的民风能有效破除因人际关系疏离、价值观念利己而产生对公共生活冷漠、对集体活动漠视的不利局面。此外,涵养良好职业素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想目标融入到人民群众的职业生活中。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作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可以引导人民群众在各自职业生活中合法、合理、合情的追求利益,而且能以更为理性的方式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倡导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具有现实意义。

五、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远离人们日常生活的“书斋里的学问”“文学呓语”又或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7]153,其必须下沉至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才能彰显自身的价值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活化路径,以“现实的人”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将价值理念置于现实生活场域进行浸润、涵养及化育,使抽象形式的价值理念“有形、有感、有效”,从而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于人们现实生活世界,引领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的逻辑必然,从而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自觉主动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自身的认知规范、价值标尺及行动准则。综言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活化路径,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象征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的实践诉求,凸显了通过以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想的力量”,进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的“理想的意图”。

猜你喜欢
现实生活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假期归来
不等式创新题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