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意蕴

2023-03-04 05:01吕彦瑶高继文
关键词:新形态共同体现代化

吕彦瑶,高继文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不同文明形态在价值理念、社会关系、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重大差异,而这些差异都植根于孕育它们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之中。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华文明的当代呈现,其内蕴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区别于其他文明形态的根本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1]45-46。提炼与展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涵养和文化精髓,不仅彰显党中央对中华文明当代发展的高度重视,同时向世界宣扬了中华文化话语和中国精神内核。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涵养

挖掘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涵养、文化脉络,就要回到孕育和滋养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摇篮之中。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传统文明、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的时代产物。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与现代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华文明才能得以转化和创新;正是基于对中华传统文明的继承与创新,社会主义文明才能在新时代重新焕发活力,现代文明才能在中国实现再生与发展。

(一)中华传统文明中的思想理念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和魂

作为中华文明由传统到现代的时代转型,人类文明新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之中,有着深厚的文化涵养和精神根基。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669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长点和立足点必然是文化积淀和文化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个文明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3]104-106中华传统文明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创造与标志性存在”[4],承载着中华民族“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5]406-407。正是基于这些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人类文明新形态被赋予了“文明的活的灵魂”,有了深厚的文化根基。这一文化根基和文化血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独特优势,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和魂、源和流。

中华传统文明蕴含丰富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外交等思想基因,是哺育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根脉。在政治观念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折射出中华传统文明民贵君轻、民惟邦本、民说无疆的民本思想;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文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理理念具有一致性;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共产主义目标相融通;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深深影响着新时代党的领导干部的选拔与培养。在经济思想方面,中华传统文明中的义利统一、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以及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经济思想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主张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思想渊源。在社会理念方面,中华传统文明中的法不阿贵与绳不挠曲的正义观、孝悌忠信与礼义廉耻的道德观、惠民利民安民的价值观以及等贵贱的平等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价值观。在生态文化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是中华传统文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生存理念的当代发展。在外交理念方面,中华传统文明的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深深滋养着人类文明新形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和平发展的外交之道。在民族精神方面,中华传统文明中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等,是新时代“四个伟大精神”的魂脉,深刻影响和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和精神面貌,等等。中华传统文明内蕴的宝贵精神理念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源头活水”,“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6]212。因此,我们要抓住中华传统文明的精髓,以其文化精神解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密码,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真正从民族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的光明发展前景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

(二)现代文明蕴含的文化思想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目标

人类文明新形态追求现代文明的发展目标。现代化,包括文化、政治、社会等一切形式的现代化,是一切文明发展的目标追求。现代化最早在西欧出现,并随着世界历史演进和人类普遍交往日益成为主导文明发展的普遍现象。马克思指出:“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7]35“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所造成的人类普遍交往和世界历史进程是任何民族都无法抗拒的。”[8]自近代伊始,中国正式开启现代化进程。但由于与西方现代化存在时代落差,近代的中国面临加快现代化进程和克服现代性负面效应的双重任务。经过百年不懈奋斗,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中国,在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举世罕见的“两大奇迹”,实现了从近代的“被动现代化”向新时代独立自主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转型,创造出超越西方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追求“五大文明”的现代化,旨在实现“五大文明”的协调统一。这既与现代文明的发展目标相契合,又丰富发展了现代文明发展目标的内涵与外延。

人类文明新形态遵循现代文明的价值指向。文明现代转型最显著的表现是人的现代化转型,即人从自然和经验主义向理性和人本主义转变。在这一文明转型和现代化演进进程中,以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为核心的文化精神正在生成,并将成为文明转型与发展的内在支撑。因为“无论是原发性的现代化国家,还是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后发展的或欠发达的国家,都必然要经历共同的文化精神或文化模式的转型”[9]。因此,塑造以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为内核的现代化的主导文化精神,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进入了国家意识主导的理性时代”[10],现代化的主导文化精神也得以重建与发展。反观西方现代化,由于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的交织与冲突,世界的物化和人的异化成为西方现代性始终无法摆脱的魔咒。对此,法兰克福学派哈贝马斯提出用交往理性来“救治”现代性,马尔库塞用“新科技观”批判科技理性,卢卡奇则主张在主客体辩证法中展开人的主体性等。但这只是一种“观念的历史叙述”,未能根本解决西方现代性带来的异化后果。与此不同,马克思以“现实历史叙述”取代“观念历史叙述”,在现实历史中揭示西方现代化负面效应的物质动因即资本,指出资本是诱导现代性走向反面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存在的根基。为此,他主张要“在批判旧世界中发展新世界”[11]416,建立一个自由发展的“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人类”[12]506。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价值旨趣和奋斗目标。正是在这一人本精神的引领下,人类文明新形态将创造主体、实践主体、评价主体和享有主体交付予人民群众,实现了人类文明形态的转型与升级。

(三)社会主义文明中的文化基因规定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性质和走向

社会主义文明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制度空间,规定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人类社会既有以文明形态划分的文明时代,也有以社会形态划分的“五大社会形态”。而文明形态与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的“一体两面”,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的制度空间,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的“技术场地”,共同作用着人类社会走向更高级形式。因为社会形态规定文明的制度样态,因此,有学者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首先要从社会形态理解”[13]。我们认为,这是立足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14]66,这一时代是社会主义文明时代。因此,社会主义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非对抗性因素,规定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制度属性和发展方向。与现代文明的对抗与冲突不同,社会主义属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跨越了“卡夫丁峡谷”,在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文明积极成果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主义转向。这一转向促使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现了彻底而深刻的社会主义革命。没有这一革命的洗礼,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就没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社会主义文明以其科学理念孕育和滋养着人类文明新形态,赋予人类文明新形态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是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西方文明的重要文化根基。正是植根于社会主义文明的深厚沃土,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镌刻着社会主义因子。在政治方面,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虚伪”,中国共产党是始终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执政党,是始终把握时代脉搏、走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坚强领导者。在经济方面,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剥削与异化,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同向发力,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得以创造的根本经济优势。在文化方面,不同于资本主义文化的“伪善”,社会主义文化将最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创造者、践行者和享有者,以其先进性、人民性等鲜明特色根本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社会方面,不同于西方文明的虚假公平与正义,人类文明新形态将社会公平正义付诸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之中,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脱贫攻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有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实际行动有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生态方面,与西方文明凌驾于生态之上的观念不同,人类文明新形态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以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生态文明更加健康、更可持续发展。正是在社会主义文明的滋养下,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文明中架构起人类文明新形态“四梁八柱”,不断提升“五大文明”的现代化水平,促使中华文明自信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精髓

如前所述,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个处于融合状态的有机结合体,且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它所彰显的文化精髓不应是笼统的集合体,而是处于融合状态下规定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所是”的那部分起主导作用、占支配地位的文化主体的精神内核。基于此,我们尝试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精髓提炼概括为人本精神、创新精神、文明自觉精神和共同体精神,并简述其要义。

(一)人本精神

从重民本到以人民为中心,是人本精神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时代彰显与发展。早在春秋时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15]93是中华传统文明民本思想的最早阐释。孔子的“仁爱”思想、晏子的“以民为本”思想、贾谊“以民为命”思想、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朱熹的“良心论”等都彰显出中华传统文明的人本精神,并成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的精神支撑。如汉代“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朝“康雍乾盛世”的出现,使传统人本精神逐步转变为人本精神传统。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共产党诞生,“一切为人民”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贯穿到推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为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创造了制度前提、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1]19作为“两个结合”的时代产物,人类文明新形态始终恪守人本精神,坚守人民立场。正是在人民性这一“质”的规定中,人类文明新形态才有了根本立场和发展走向,有了超越西方文明资本至上逻辑的根本所在。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千年梦想,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就业率显著提高,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人民的生活在“育、教、劳、医、养、住、扶”等方面有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16]7。这些成就取得的根源在于人本精神的坚守和践行。

楼宇烈指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17]51,也是衡量人类文明新形态先进程度的根本标识。人类文明新形态旨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效规避了由资本和现代性规训的西方文明诱发的一系列对抗性矛盾与问题,体现出对西方文明价值立场的超越。从实现范围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8],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19]这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人本精神的充分展现。从价值立场来看,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实现了从解决温饱问题、实现总体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跨越,并强调要不断完善各类制度为创造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提供制度支撑。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践行、突破与实现,折射出人类文明新形态鲜明的人民立场和浓厚的人本精神。从实践方法看,区域协调发展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战略,也是有效摆脱私有制诱发的“马太效应”、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方法。这些举措将人本精神贯彻始终,实现了人民创造主体、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统一,使人文精神深深融入党的灵魂、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世界之中。

(二)创新精神

中华文明传统赋予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强大创造活力和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20]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淬炼中培育了革故鼎新、推陈出新的创造能力,形成了文明延续与传承、再生与重建的创新精神。“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而延绵发展的奥妙在于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强大的再生能力,这是中国人民的独特精神品质和文明优势。纵观中华民族千年文明史、万年文化史,从独立勾勒传统农耕文明图景到近代抗争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格式化侵袭,从选择马克思主义、促进“两个结合”到新时代创造文明新形态,无不彰显中华民族创新发展的精神追求和美好愿景。正是缘于中华民族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精神,中华文明跨越时空和国度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时代转型,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人类文明新形态。

创新精神在人类文明新形态文化精髓中处于基础地位,是搭建这一文化精髓的“地基”,发挥着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革新的基础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21]6-7《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22]中国共产党秉持创新理念、弘扬创新精神、坚定创新自信,在“两个结合”伟大实践中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人类文明的“陪跑者”到“引领者”的身份转换,促进了人类文明形态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成功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文明新形态文化精髓之内涵不断升华,外延不断得以拓展。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点凸显对“人的丰富性和全面性”本质属性的尊重与复归,实现了道德观、治理观、天下观等的时代转化,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文化精髓增添了富有生命力、积极向上的精神内容;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指导党和人民探索出一条实现“五位一体”现代化的中国道路。这一道路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以鲜活实践有力证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的巨大优越性。这些文化创新和精神发展演绎着创新精神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有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因此,提高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话语权、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社会主义走向的根本出路在于关键、核心领域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的协同创新。只有坚定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新精神自信,将创新精神落到文明体发展的实处,才能抓住推进文明体发展特质和形态的关键点,将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成果转变为推动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发展的实实在在的文化产业活动,才能强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权,续写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篇章。

(三)文明自觉精神

文明的本质在于交往,文明自觉是文明在交往与碰撞中不断觉醒、反省、创建以及和合的过程。费孝通先生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大抵是文明自觉生成历程的最好概括。而文明自觉精神是一文明体自觉审查自我与他者、决定着该文明体发展走向的自觉精神。中华文明是在文明自觉精神的作用下,秉持人类整体发展和命运与共的理念,实现了由世界历史交往向人类文明交往的跃迁,创新性发展了自身的当代形态即人类文明新形态。若将中华文明比作人的肉身,那么文明自觉精神就是人的灵魂,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如果没有文明自觉精神这个灵魂的滋养,中华文明就是没有灵魂的躯壳。可以说,文明自觉精神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灵魂,决定着人类文明新形态“非其所是”,是人类文明新形态辩证发展的根本精神。

中华文明从蒙难走向重振、从衰落走向复兴、从旧形态到新形态的过程,彰显出高度的文明自觉精神。文明自觉精神,一方面意味着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的自主性、独立性。文明现代化发展的每一步,不是简单的移植现代性要素,而是朝着自主自觉的状态迈进,将新的价值追求和发展理念同具体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探索出新的文明发展之路。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出的文明结晶。在发展方式上,人类文明新形态摒弃依附型发展,追求独立发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23]21在发展道路上,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依托,自主选择而非机械照搬,走出了文明现代化发展的中国之路。因为“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24]8。另一方面,文明自觉精神意味着人类文明新形态要自觉主动推进自身变革与发展。文明形态是在阶段性的动态演进中逐步趋向成熟与定型的。因此,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根据时代要求和现实发展自觉调整发展模式、发展路向。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要走出西方现代性困境,不做“模板”“母版”“翻版”和“再版”,旨在通过自主探索并创造自主型现代文明,把握好现代文明话语权。总之,文明自觉精神既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和维护文明多样性的行动自觉精神的现实呈现,又是中华民族文明创造“主体意识”的充分展示。

(四)共同体精神

人类文明新形态孕育着共同体精神,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承接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25]47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载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秉持平等、互鉴、包容的文明共生观,向世界抛出橄榄枝,与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治美好星球。弗朗西斯·福山指出:“一个有方向性的历史,它的存在对国际关系具有重大影响。”[26]278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这样一种存在,它将全人类的共同命运作为使命责任,旨在实现全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如果说“中国很早就已经进展到了它今日的情状”[27]110,我们以为这一“情状”是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是基于中华文明敢于创新和“胸怀天下”的精神品格,人类文明新形态在21世纪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才有了内生动力。在新时代,“胸怀天下”的精神品格转化为共同体精神,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样本”,促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践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方案。

共同体精神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支撑,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天下情怀。事实上,共同体精神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文化精髓的“上层建筑”,其本质是放大了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而共同体精神是人民至上理念的世界化,这一世界化的实践载体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精神的“原始形态”是求大同、尚和合的精神,其源头可追溯到《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28],这是共同体思想精神的雏形。“百姓昭明,协和万邦”[29]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30]419,标志着共同体精神正式出场。“大同社会”“天下大同”“大同理想”等在一定程度上是共同体精神的文化标识。无政府主义者朱谦之撰写的《大同共产主义》、孙中山提出的“社会主义等于大同主义”[31]、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用“大同”来刻画未来社会等,这些思想是把大同理想同未来社会联系起来的典型代表,是具有共同体精神标识的文化内容,实质上都蕴含着共同体精神。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的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侵袭,迫使坚守中华文明立场、保持文明独立性成为中华文明摆脱危机的重要任务。在新时代,面对世界大局变动和全球问题的蔓延,中国共产党以胸怀天下的“大道”引领美好未来的“大同”,成功走出一条弘扬共同体精神、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间正道。这一正道对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引领人类文明新发展。”[32]191借助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载体,他又强调,“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33]468,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辩证统一。这既是传承和弘扬共同体精神的中国方案,也是践行共同价值观、革新全球治理方式的伟大创举。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价值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精髓和核心精神一旦生成,其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文化价值。但需注意的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精髓和核心精神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体的、抽象的。因此,我们从价值立场、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目标导向等方面,简述文化精髓和核心精神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价值与引领作用。

(一)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坚守人民主体地位

文化精髓尤其是人本精神,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价值首先体现在价值立场的坚守上。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天然生成的存在,而是中国人民辛勤劳动创造的实践产物。坚持以人本精神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就要实现人民群众多重身份的统一,在坚守人民主体地位、站稳人民立场中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34]17回顾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才能领导全体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谱写着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崭新篇章。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中国取得的伟大变革和伟大成就,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人本精神的集中彰显。秉持着人民至上理念,中国共产党从民主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教育进步、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等多领域着手,不断满足人民在民主、法治、文化、教育、生态等方面的多层次需求,成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落后时代、紧跟时代到引领、赶超时代,人类文明新形态始终秉持人本精神,发挥人民主体力量和创造活力,在实现自身变革的同时也创造着中国人新的生活样态和精神面貌。文明是与人的生存、发展相统一的,其本质是人的文明,体现的是社会和人的存在状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人民的新形态,是中国人民实践能力、生存状态、能力素质、精神品质等因素的有机融合体。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人民生活样貌不断变化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35]10,这一变化不仅包括显性的物质形态、隐形的文化精神状态,还包括人的实践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的变化,而且后者是最深刻最根本的变化。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与发展,根本改变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重塑着中国人民的现代性存在样态、发展形态和精神特质。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也是坚持人民至上、践行人本精神的重大成果。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1]19,才能更好贯彻人民至上理念,弘扬人本精神,稳固人民主体地位,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才能更好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与完善。

(二)支撑人类文明新形态践行文明发展理念

思想观念是实践行动的先导。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范式转换与形态转型,根源在于支撑和引领其创造发展的文明理念和文化精髓。发展理念和文化精髓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14]197作用,“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36]。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既得益于创新精神,又得益于文明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37]历史一再告诉我们,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文明体,必定没有未来。

以创新精神促使人类文明新形态更好践行文明发展理念。在践行创新精神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新的文明发展理念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文明理念根本不同于工业文明下的技术理念,其有效规避了现代技术范式带来的困境。比如,新文明发展理念在发展模式上坚持“低能耗、高产出、高增长”的绿色循环模式,在发展目标上坚持经济、文化、生态等的全面协调发展,在发展价值上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等等,这些科学理念引领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在这一文明理念的引领下,人类文明新形态以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共建共享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以科技创新促进文明协调发展,以开放合作构建利益共同体,在物质、政治、精神、生态和社会现代化的统一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创新精神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文明发展理念的时代内涵。基于创新精神的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对待各种关系、各个方面都体现了新文明形态的性质和特点”[38],而这些性质和特点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比如,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绿色发展理念把人与自然看作生命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旨在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造文明发展新格局,为丰富发展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外延贡献了新理念和新精神。这一文明理念的突出贡献在于以“生命体”取代“对象性”关系来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了文明研究范式的转换和文明内在要素的跃迁。又如协调发展理念旨在实现各区域各领域的平衡发展,后被创新发展成为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理念,成为新时代人类文明新形态文明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等等。总之,创新精神在丰富文明发展理念、拓展文明发展内涵等方面意义重大。

(三)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高质量发展

文化精髓尤其是文明自觉精神,激发着中华民族文明主体意识和自觉创造意识,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文明使命和文明担当的重要内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质量发展从狭义上主要指经济增长的高质量,但不仅限于经济范畴,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因素亦囊括其中。以文化精髓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高质量发展,就是发挥文明创造精神和自觉精神的引领作用,促进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社会运行、文化建设、生态方面的高质量发展,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精神涵养和制度支撑。

进入新时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与发展面临国际国内风险挑战,从国际来看,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和文明发展呈现出东升西降的局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政治干涉、文化渗透、经济打压,使国际局势更加复杂多变;从国内来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更加需要把发展重点转移到高质量发展上来,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推进“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为此,我们要以文明自觉精神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质量发展。在经济方面,以高度文明自觉精神变革生产方式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从物质文明维度反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外交方面,以文明自觉精神引领人类文明交往方式,打造新型文明交往关系,形成中华文明交往的文明优势和价值优势等。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质量发展拓展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宽度和广度,体现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同时,为实现人类现代化文明提供中国方案;推动全球治理朝包容性合理化公正化方向发展,打破西方文明现代化的话语垄断,强化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话语。实践必将证明,高质量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走向国际、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光辉典范。

(四)助力人类文明新形态走好现代化强国之路

文明发展形态完全取决于文明发展道路,“走什么样的道路,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人类文明形态”[39]9。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并列,从历时性上阐明了人类发展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创造的密切关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将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些重要论断将中国式现代化提高到人类文明的新高度,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内涵和文明意义。因此,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发展的应有之义。

从发展方位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其新时代的在场获得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认同,从发展方位和时代坐标上契合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呈现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的叙事逻辑。这是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文化功能和价值的充分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精髓在同新时代的照面中不断焕发活力,自觉渗透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文明工程的历史性创造活动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展现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领域全过程的渗透力和凝聚力,从而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发挥着积极引领作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精髓在本质上是整体性存在,人类文明新形态历史进程与当代实践展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两者在现实存在和未来走向上具有趋同性。就现实存在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全新术语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创造出来的,它与中国式现代化一并生发于中国现代社会的建构之中。因此,内蕴在这一建构过程中的文化精神反哺着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中国式现代化。就未来走向看,两者统一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中,体现出社会主义从“物的依赖”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渡阶段,昭示了两者对人的解放的共同价值诉求。

从发展内容看,实现物质、政治、精神、社会及生态的全面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每个方面的现代化发展构成了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合力,体现出高度的共同体精神。在新时代,以共同体精神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和目标设定,全方位提升“五大文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层次,是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战略决策。一要坚定不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创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走好现代化强国之路奠定坚实物质基础。二要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到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之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走好现代化强国之路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三要高度重视思想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走好现代化强国之路提供文化动力。四要以良好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文明水平,以建立和完善各类制度体系有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走好现代化强国之路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五要要积极践行生态文明观,“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40]168,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走好现代化强国之路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人类文明新形态孕育的文化精髓,彰显出鲜明的文明导向,是人类文明新形态走好现代化强国之路的重要引擎。

文化意蕴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机理,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涵养、文化精髓和文化价值,是中华文明范式转换和时代发展的文化支撑、精神力量和价值选择。建立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碰撞时代坐标之上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传统文明、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融合发展的产物,内蕴着中华传统文明、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的价值观念,体现出高度的人文精神、创新精神、文明自觉精神和共同体精神。在这一文化精髓的引领下,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价值立场、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及发展目标等方面实现了现代化发展,“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41]310。在新时代,我们要加强对人类文明新形态文化特质和精神形态的研究,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深度认同,在坚定文明自信中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飞跃,以一切美好可能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文明之路。

猜你喜欢
新形态共同体现代化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爱的共同体
边疆治理现代化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同体的战斗
新形态西装
激活时装新形态
“走转改”活动在塑造新闻宣传新形态中的作用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