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模块化高职体育课程建设研究

2024-03-14 05:05钟南郑林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专项课程体系模块

钟南 郑林

云南轻纺职业学院 云南昆明 650300

从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出发,明确高职体育课程的教育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重构高职体育课程框架,完善课程内容和评价体系,对提升学生身心素质,塑造健全人格,促进职业能力发展,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职体育课程实施现状

通过调研数据得出结论,目前大部分综合性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主要采用“基础理论+运动训练+专项训练”的结构实施教学计划。以云南轻纺职业学院为例,自2018年起学校体育课程也采用上述结构进行课程编排及授课,随着近几年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及体教融合概念的提出,2020 年本着“以学生健康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学校公共体育教学部将体育课程调整为以“体育基础理论+必修体能训练+选修专项训练”的课程基本框架,不断探索体育育人的功能。具体内容为:第一学期以田径项目训练与体质健康测试为主,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运动基础理论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能;第二学期开展以体育游戏、跳绳、定向越野为主的运动训练,旨在提升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及体育运动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跑起来、跳起来、动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体育的乐趣,为体育专项训练课程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学期为体育专项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条件等选择一项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运动项目,通过学习,学生初步学会所选专项的理论知识,并较好地完成训练,形成主动参与该运动专项的意识。

2 高职体育课程体系问题分析

2.1 课程目标与高等职业教育育人目标结合不紧密

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体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1]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对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课程目标。在问卷调研中,大部分学生希望养成健康的运动习惯,有4.68%和4.78%的学生希望在体育课程中能够学习运动损伤急救处理及运动损伤预防知识,如表1 所示。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以身心素质发展为主,但在职业教育新形势及数字化课程建设的发展改革中,职业能力培养及综合素质提升已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2]。对比发现,目前的体育课程目标与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关联性存在部分联系不紧密的情况,在与职业岗位能力的衔接上仍有值得探究和扩充的空间。

2.2 课程体系的弹性及组合程度较弱

体育课在不断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及师资力量进行课程总体设计,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及调整,已形成较为合理的“三段式”课程框架[3]。但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学生在现阶段体育课程中仍对教学内容、场地、器材及学习兴趣度有所期待,如表2 所示。分析发现,学校现有课程体系仍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运动理论教学与运动能力提升的传统模式,课程的顺序、内容是固定的,可选择的体育项目较少,组合方式单一。仅利用体育课的学习时间、练习次数无法达到掌握基本体育技能的要求,通过分析学生相关专项技能的掌握情况,发现各项体育育人的指标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在3 个学期的体育学习后,其身心发展及综合素养的提升仍有待加强。

表2 学生认为现阶段学校体育课程可改善的方面

2.3 课程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影响程度有待加强

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具有发展性和持续性,学校体育教育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起关键作用[4]。调研中发现,学生对体育课持较为感兴趣的状态,超过60%的学生积极或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如图1 所示。这一数据充分说明目前体育课程教学效果较好,能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但体育课程只是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一个环节,在教学中往往着重强调与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内容较少,学生在认知中并未意识到终身体育意识对进入社会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课程对意识的形成与影响有待进一步加强。

图1 学生对体育课的感兴趣程度

2.4 课程评价体系不全面

目前体育课程的课程评价体系仍采用传统体育课程的考核机制,即以平时成绩结合期末考核为主,强调成绩的达标性,具体占比为:40%的平时成绩,包含课堂出勤情况及平时表现等;60%的期末考试成绩,考核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果,以成绩达到的标准为评判依据。这种考核方式以教师为考核主体,考核内容仅围绕课堂教学展开,评价结果除了以数据达标为参考外,也仅只体现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出勤情况,缺少对专项运动能力、课后体育锻炼情况、体育意识形成等其他方面的评价,尚存在不够全面的现象。同时,期末考试专项成绩评价占比较大,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方面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较难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全面评价。

3 模块化高职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以云南轻纺职业学院为例,在体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首先,应该结合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厘清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与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明确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其次,整合学校的资源及师资力量,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构建符合云南轻纺职业学院特色的模块化体育课程体系。再次,应根据确定的模块化体育课程体系,细化课程内容,构建出“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弹性课程选项模块。最后,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利用第二课堂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对不同身体素质、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因材施教,合理组建校运动队、校体育运动社团等,达到“健康第一,快乐运动、终身体育”的目的。综上所述,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建设能较好地解决高职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有助于高职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模块化高职体育课程建设的具体策略

4.1 紧扣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面向专业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其职业性属性决定了自身与其他高等教育的不同之处[5]。目前云南轻纺职业学院开设了服装设计与工艺制作、食品药品、人工智能、教育、艺术设计、机电工程、经贸7个大类,共计32个专业,各专业在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依据专业岗位需求及岗位职责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技术技能,能够从事专业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比职业教育、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体育课程三方面的目标发现,体育课程在职业意识形成和发展方面并没有作出明确的具体要求。因此,除了基本目标外,还应体现体育服务专业的原则:使学生了解常见职业性疾病的预防及运动损伤康复的方法,让学生清楚认识体育对今后职业发展起到的关键作用,从而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增强终身体育意识。

4.2 根据教学目标构建“3+X+X”模块化体育课程体系

确定课程目标后,根据不同专业对应工作岗位的特点、工作过程及典型工作任务,对企业开展体育活动频率、活动内容、身体素质要求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数据结果的研究,构建出符合云南轻纺职业学院体育课程特点的课程体系,即“3个平台课程+X(体育专项:基于岗位需求进行选择)+X(素质拓展:基于体能发展的课外运动训练、课外活动、竞赛组织)”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模块中,3 个平台课程模块为体育理论模块、体能训练模块和职业适应模块,为全校所开专业的必修内容。其中,职业适应模块主要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综合素养提升奠定基础,面向不同专业因材施教,使学生逐步形成职业意识及终身体育观念;体育专项模块为自主选择体育专项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运动能力在学校开设的运动项目中任意选择1项进行专项学习;而素质拓展模块则根据个人意愿分层进行相关体育运动训练、课外活动、体育专项裁判、赛事组织等,如图2所示。

图2 “3+X+X”体育课程模块化课程体系

4.3 对接岗位需求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弹性课程模块

模块化课程体系应对应模块化课程内容,在设计课程内容模块时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整合学校资源及师资队伍,结合实际,合理划分课程内容模块,制定分项模块,突出课程的灵活性、可选择性和弹性,做到课岗融合,突出职业性,学生可根据选课规则自由进行组合[6]。弹性课程模块不仅结合职业,更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在设计时,考虑到体育理论知识对实践课程的影响,将理论课程设置为必修模块,在已有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融入课程思政,扩展体育项目技战术、裁判规则、体育运动欣赏、民族传统体育及职业保健与康复等内容,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感悟体育运动的魅力,并学会正确的运动方法。体能训练模块的目的是提升学生跑、跳、投的运动能力,一方面为体能测试作足准备,另一方面为后续课程的开展奠定良好的体能基础,增强学生体质。职业适应模块作为职业与体育课程融合的重要内容,其设计理念是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出发,分析岗位需要的体能及在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职业损伤等情况,分专业制定出相应的课程内容。如以机电类专业为例,该专业学生以操作生产仪器、生产线流水作业、机械设备检修工作为主,多以站姿、蹲姿为主,对肌耐力及爆发力要求较高,长时间持续工作容易引起静脉曲张、关节疼痛、腰肌劳损甚至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因此针对此专业的课程内容应围绕职业特点,开展体能储备、运动康复、损伤处理、慢性病缓解等实训教学。选项训练模块是学生任选一项体育运动并进行专项训练,有助于学生对所选项目进行全面了解,有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升学生运动的积极性。素质拓展模块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学生在了解体育运动的前提下,根据兴趣爱好任选一项运动进行课余时间的运动训练,并主动完成训练任务。

4.4 重视个人课外体育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在高职教育阶段,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应从个体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出发,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在体育专项模块课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在体育运动各方面的差异性,开设不同种类的项目供学生自由选择。为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学校采用校内专职教师与校外高水平教练员相结合的方式组成师资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增加课程的可选择性,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技术指导、创造更加丰富的体育育人环境,使学生能在各类运动中感受体育的魅力。

在素质拓展模块中,学生可根据个人身体素质及体育技能发展情况,自行选择课外内容,具体如下:对身体条件较好、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自荐或被推荐进入校运动队进行集中训练;对体育运动较为感兴趣的学生则可选择不同类型的体育社团开展体育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对体育运动兴趣不足的学生则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每周开展不少于5 h 的课外任意体育活动即可,如舞蹈、运动APP跟练、快走、慢跑等;同时,学校也提供体育专项裁判培训与考证、校内体育赛事组织、校内体育活动策划等各类活动让更多的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通过课程设计,凸显出尊重学生、重视学生个人发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促进学生课内、课外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从而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特点。

4.5 开设第二课堂,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提倡评价机制的全方位、综合性和多维度特点,遵循注重过程性评价、形成终结性评价及探索增值性评价的原则。第二课堂的开设,即上述的运动训练队、体育社团、课外体育活动等形式的建立,能够有效弥补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单一、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现状。将课后对体育运动持续性的评价纳入课程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态度、行为、过程、参与度、运动能力提高程度、意志品质等进行评价,实现由课内到课外、单一向多元的转变。体育第二课堂作为践行体教融合理念,创造积极健康的体育育人校园环境的具体呈现,育人成果显著。目前,云南轻纺职业学院已组建校级篮球、排球、足球、跳绳、田径、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定向越野9个项目的专项运动队,并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体育竞赛,取得了理想成绩,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程教赛结合的特点。各体育社团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自发组织训练及开展友谊赛,促进学生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体育道德意识,实现体育育人,重视学生身体与心理平衡发展的目的。此外,在传统的以教师评价为主的评价模式的基础上,适当使用数字化评价平台(乐跑APP),加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使评价更为全面。通过不断改进,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逐步形成“课上+课下”“自评+互评”“教师评+数字平台数据评价”的全方位评价体系,挖掘学生潜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5 结语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职业发展需求和高职体育课程进行有机结合,打破传统课程框架无法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从体育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到课程实施,均本着适应学生职业成长需求的要求,注重个性发展,挖掘学生潜能,构建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系统化、模块化体育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实现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育课程改革建设的基本目标。

猜你喜欢
专项课程体系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项巡视”,打虎上山再出发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