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馆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

2024-04-10 11:42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24年3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国有资产场馆

刘 怡

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 广东 广州

公共体育场馆是一项庞大的国有资产,在全民健身、文娱活动、应急管理中发挥着核心载体的作用。盘活公共体育场馆的核心资源,是完善既有功能性资产、优化事业单位资源配置的关键核心职能。同时,加快公共体育场馆资产改革进程,也是完善既有公共财政体系的核心目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公共体育场馆利用率不高、资产闲置等情况,这些现实问题与体育民生工程的初心相悖,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机构与资产管理关系复杂导致的,因此如何科学管理公共体育场馆资产,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当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资产管理的全新课题,在目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大背景下,深化公共体育场馆的资产管理工作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与意义。

一、公共体育场馆资产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公共体育场馆的资产运营具有体育运动的特性,同时又以实体的形式存在,是能够为经营者提供直接收益的资产。而随着体育经济在市场地位中的不断提高,场馆资源已经成为体育经济的重要基础性资源,其具有以下特征。

1.无形性

公共体育场馆,除了硬件设施以有形的实体存在之外,其余场馆的租赁权、经营权都以无形资产的形式存在,属于非实物形态。

2.相关性

公共体育场馆资源的资产无法单独存在,其资源价值必须依托于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应急活动、体育健身活动等,并且场馆资源价值受到自身场馆位置、周边交通条件、赛事级别等因素的影响,与其他社会要素存在关联性。

3.可投资性

公共体育场馆资源具有核心价值,其价值要素经过定量转变可以转换为经济价值,因此具有投资属性。随着国有资产混改的持续推进,出现了专业的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企业,因此场馆资产具有较强的投资收益,这也繁荣了体育场馆的投资市场。

4.垄断性

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仍以公益属性为主,大多数都为国有独资资产,其开发权和所有者除了专门的地方投资机构和运营机构外,个体单位和个人不具备开发权和经营权。

二、公共体育场馆资产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1.产权管理关系混乱模糊

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存在较大的模糊性,具体表现在其产权结构、法人的财产关系、经营权益等方面混乱模糊,此类问题在各个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中属于通病问题。在这种情形下,公共体育场馆无法实现真正的自主化经营。而场馆的管理单位以差额拨款型的事业单位为主,这也就间接表明了公共体育场馆配置资金仍旧以财政拨款的形式为主,其中直接拨款是财政资金的主要拨付方式,同时资金配套还有减免税、土地资产等优惠。公共体育场馆本身也会通过自主经营的形式来获得运营经费,以配置更加优质的资产。这导致场馆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离,经营行为受制于各类规定和条件束缚,创新发展路径受到制约。

2.产权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产权主体错位是目前公共体育场馆产权管理中所表现出来的核心问题,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下,事业单位属性使得公共体育场馆在面对市场竞争时往往缺乏市场主体地位。同时公共体育场馆的国有资产产权也对场馆管理和资源流动造成了阻碍。公共体育场馆的行政部门、出资部门、运营部门、国资部门都行使着自身的角色权益,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所有者缺位的问题,甚至间接造成了运营矛盾,不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3.国有资产闲置、流失情况普遍

市场开发机制的缺乏导致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间接产生资产闲置、流失等问题,其中自然流失和人为流失是国资流失的两种表现形式。一方面,公共体育场馆建设之初在顶层设计中就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功能设计仅仅满足高水平竞技的需求,目标定位无法下沉,导致部分场馆功能被闲置。另一方面,经营管理部门对于公共体育场馆资源硬件开发的力度不够,导致场馆本身所能提供的体育服务、场地服务受限,这也间接造成了资源流失,导致经营收益不理想。同时从宏观层面上来看,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尤其是城乡经济独有的二元结构导致乡村与城市的体育设施条件相差较大,并且二者都普遍出现体育设施闲置的情况。

三、公共体育场馆资产管理改革的模式架构

1.分类管理模式

分类管理模式主要从国有资产的核心功能入手,将公共体育场馆核心资产分成不同功能类别后,按照不同管理模式和绩效考核方法对资产进行分类管理的方法。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公共体育场馆运营部门之间相互配合,是分类管理模式发挥核心效能的关键。同时通过分类管理模式,能够让国有资产管理避免出现代理成本过高的问题,其产权关系的模糊性问题会得到有效解决。在分类化管理中,公共体育场馆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强化,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同时在分类管理的经营模式下,存量资产能够得到有效盘活,而增量资产也得以深度利用开发,促进各类资产发挥核心效益。

2.三层次管理模式

三层次管理模式是在公共体育场馆的资产经营过程中,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建立一个发挥中间桥梁作用的机构,使得运营职能和监管职能分离。在此模式下,国有资产的监管部门只承担资本的监管工作,实现了从管资产到管资本,而市场运作的公司负责实际项目运维工作,促进资产保值增值。在所有者、管理者、经营者相分离的情况下,使得公共体育场馆资产层次得到进一步明确,同时各个运营主体依据法律契约明确自身边界,进而更好地减轻政府负担。

例如,体育场馆中,赛事经营是场地经营的关键环节,而体育产业是一项多元化的产业系统,产业干系人及相关资产众多,涵盖赛事运营资产、场馆资源资产、体育营销等。各个环节之间都存在关联关系,而场馆运营是基石,互相制约彼此,因此场馆资源需要发挥出核心桥梁的作用,赛事资产—场馆资产—体育营销的资产管理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赛事资产—场馆资产—体育营销的资产管理模式架构

四、公共体育场馆资产管理的改革措施

1.转变经营管理思路

公共体育场馆作为公益性场馆,其业务经营并不能完全参照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要针对公共体育场馆的职能范围重新界定业务。因此顶层的战略设计要及时转变经营思路,深化体育产业的业务流程改革,同时在制度设计中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积极引入既懂资本运营管理又懂体育场馆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对一线人员积极开展培训工作,提高一线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

2.完善政府——体育场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政府部门与场馆管理公司之间应不断完善横向的委托关系,建立三层次管理模式或分类管理模式,使得政府部门有效发挥监管职能,保障体育馆资产保值增值。政府和场馆管理公司之间可以基于自由组合、自我重组的形式对发挥桥梁作用的机构进行重新构建,参照分阶段、分层次的发展格局,不断完善信息沟通、资源配置机制,充分发挥公共体育场馆的优势。同时也可以引入行业协会作为业务指导,保障管理措施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3.深化产权主体多元化改革

产权主体多元化改革为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全新的改革思路,不断优化基于社会投资为主线的经营管理机制。在理清场馆所有权关系的基础上,还要完善场馆法人治理结构,强化法人的主体地位。同时构建合理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增强资产的流动性,盘活存量资产,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4.优化产权交易环境与机制

在多层次、多形态的公共体育场馆交易模式下,还需完善相关制度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应鼓励部分市场主体和符合股权优化的公共体育场馆参与到股权交易、股权转让市场中来。可以通过招投标等形式进行经营权转让,同时辅助以契约的形式明晰权责关系,进而为国有资产的产权交易奠定基础,促进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属性得到深度挖掘。

五、结语

“全民健身”的时代已经到来,通过改革经营管理思路、委托代理关系、产权主体多元化改革、优化交易环境与机制,能够更好地促进民间体育事业的健康繁荣发展,进而更好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国有资产场馆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国有资产管理
场馆风采
关于国有资产资本化改革
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