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歌谣及其语言文化特征浅论

2024-04-27 06:55王芬孙玺济
今古文创 2024年16期
关键词:号子山歌歌谣

王芬 孙玺济

【摘要】湖北歌谣包括配乐演唱的“歌”和不配乐演唱的“谣”,依形式分为号子、山歌、田歌、灯歌、小调、风俗歌、儿歌七类。配乐的“歌”,其音乐形式上主要以传统五声调式为主,也有使用含清角或变宫的六声或七声调式,主音多为徵羽音。湖北歌谣充分反映了湖北地区的农业文化和礼仪习俗,富含神话色彩。从语言上看,湖北各地歌谣有其不同的特点,这与各地方言关系密切,主要体现在押韵、用词、语法上,都随各地方言的不同而不同。另外,湖北歌谣使用的修辞也十分丰富。

【关键词】湖北歌谣;语言;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6-003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6.010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文化视野下湖北歌谣的地域分析与整体研究”(项目编号:15Q252)。

一、湖北歌谣概说

歌谣,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给出的解释为“民间文学中的韵文,包括民歌、民谣、童谣等”,又特别注明“能唱的叫歌,只说不唱的叫谣”。《毛诗故训传》中亦有“曲和乐曰歌,徒歌曰谣”的论述,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对于“歌谣”的诠释。由此可知,歌谣,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配乐歌唱的“歌”,另一类则是不需要配乐歌唱的“谣”。

湖北歌谣,即产生于湖北省的民歌民谣。按照区域,大致可将湖北歌谣划分为五个片区:以武汉、孝感等地为代表的鄂东北歌谣区,以咸宁、崇阳等地为代表的鄂东南歌谣区,以荆州、天门等地为代表的鄂中南歌谣区,以襄阳、十堰等地为代表的鄂西北歌谣区,以及土家族色彩浓厚的鄂西南歌谣区。按照歌谣体裁形式再进一步细分,湖北歌谣的又可以分为号子、山歌、田歌、灯歌、小调、风俗歌、儿歌等七大类。

(一)号子

号子是产生最早的歌谣形式,其篇幅简短,灵活多变。号子的唱词中往往会衬入大量无意义的虚字,因为号子往往是以呼喊为性质,其主要目的是在劳动过程中给予劳动者力量。如流行于鄂中南天门等地的打麦号子《麻雀歌》:“一个麻雀(吗衣哟)一张嘴(呀吗嗬嗬)两只眼睛(吗哟外哟)两条腿(呀衣哟喂)/催咚(呃)(哟喂哟)催咚(呃)(哟喂哟)催咚催(来吗)催油梭/姐说油梭好油梭,小幺妹无情哥(哇),催咚催(哪吗衣哟喂)。”这首号子前半部分的数麻雀,可以一直数到十个,亦可将麻雀换成青蛙来数,这体现了号子变化灵活的特点。后半部分,则融入了鄂中南民谣《催咚催》的内容,唱出了打麦过程中男女逗趣的场景。整首号子的曲辞中,无意义的虚字占比过半,这是因为唱该号子的主要目的是为打麦人鼓劲,而唱词具体内容的重要性则相对较弱。

(二)山歌

山歌是百姓在山里劳动时创作出的一种歌谣。和同样产生于生产劳动的号子相比,山歌的节奏远不如号子强烈,其抒情性也更强,多饱含质朴的情感,曲调也较为高亢。如鄂东南咸宁山歌《十八少女正要郎》:“风崽悠悠好乘凉,正寒二月好撩郎,阳春三月工夫紧,五黄六月热忙忙,一口辞姐到秋凉。/情哥说话不在行,为何辞姐到秋凉,早谷扬花正要水,十八少女正要郎,如何等得到秋凉。”这首山歌是以湖北地区流行的“五句子”的形式呈现的,“五句子”山歌一小节五句,每句七言。上面这首山歌中的“郎”意为“情哥”,“姐”意为“情妹”,该山歌将一位情窦出开的十八岁少女渴望得到心上人的心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山歌较强的抒情性。

(三)田歌

湖北的大部分地区属于长江平原地带,耕地面积数量多,广大农民在田间耕作时,创作了大量的田歌。根据具体功能不同,田歌还可以分为薅草歌、插秧歌、车水歌、打麻歌、渔歌等。如流行于武汉汉阳地区的田歌《四季忙》:“正月是新年(那哎嗨哟),正月是新年(罗嗬嗨嗬嗨),/过了的那个新年那望的望栽田(那依呀嗨哎嗨哟)望栽田(罗嗬嗨嗬嗨) ……”该田歌共分为十二小段,每段的字数相同,曲调相同,且使用的虚字也完全相同,只通过变化关键词语,来展示出该地区不同季节农业生产中的主要活动。

(四)灯歌

灯歌又称灯调,是在逢年过节时,沿街伴舞演唱的一种歌谣形式。灯歌历史悠久,源于我国元宵节赏灯的传统习俗,因此灯歌往往相伴有喜庆的节日气氛。灯歌的情感较强,曲调也较为热烈欢快。如鄂西南利川民歌《龙船调》:“(女)正月里是新年哪依哟喂,妹娃去拜年哪喂,妹娃去拜年哪喂,金那叶儿锁,/(男)银那叶儿锁,(女)洋雀叫那哈搔着鹦哥,(男)搔着鹦哥,/(女白)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男白)我就来推你嘛!/(女)艄公你把舵扳哪妹娃我上了船,(合)哦啊喂呀左哦呵喂呀左,将阿妹推过河哟嚯喂。”《龙船调》为湖北地区最知名的一首灯歌,讲述的一个小姑娘要过河去拜年,一个艄公帮助她摆渡的故事。该灯歌需一男一女进行表演,情节性强,气氛活泼欢快,在演出过程中,演员通常会做出一些舞蹈动作,这些都是灯歌独有的特征。

(五)小调

小调作为一种歌谣形式,篇幅短小,词曲固定,易唱易记,不像号子、山歌一般可以即兴改唱。小调的情感表现更为悠扬婉转。如鄂西南恩施地区的民歌《清江河》:“清江河水清又长,五里沙洲十里滩;哥哥你捕鱼哪我结网,妹妹哟你把舵来我荡桨。”该小調虽然短小,但将清江的环境,及清江畔渔民的捕鱼场面,划船场景全部唱了出来,极富生活气息。

(六)风俗歌

风俗歌,又称礼俗歌,具体可分为婚事歌、丧事歌、祝贺歌、神歌等。恩施土家族的傩愿歌等,也是一种特别的风俗歌。风俗歌的即兴创作性较强,是地域色彩最为浓厚的歌谣形式。如鄂东南咸宁地区的婚嫁歌《哭嫁辞》:“娘哎……一脚踩进花轿门,一姓女子改成两姓人。/生嘴说生话,双手摸生门,双脚踏生地,双眼见生人,/大雪也要走,大雪也要行,娘啊……”这是新娘出嫁上花轿前,在辞别父母及亲人的哭嫁仪式上所唱的歌谣。咸宁地区过去一直都有哭嫁的习俗,哭嫁辞正是这种习俗的体现。作为一种风俗歌,其即兴性较强,不同的新娘在唱哭嫁辞时,可能会将内容和曲调稍加改变。

(七)儿歌

儿歌是最简单的歌谣形式,语言直白,朗朗上口,如鄂西北郧阳地区的儿歌:“推罗罗,打转转,舅舅来唠吃啥饭?烙油馍,打鸡蛋,不吃,不吃几大碗。”“太阳落,狼下坡,逮住小孩当水喝,逮住老头当蒸馍。”第一首讲舅舅说吃饭之事,极富生活气息,第二首讲狼来之事,有唬吓小孩的味道。这两首童谣都非常轻松幽默,短小简练,便于记诵。

二、湖北歌谣的语言特征

湖北歌谣能代代流传,除了其内容真实反映生活外,还得益于其与诗歌、韵文相近的语言文化特征。湖北歌谣语言的使用,从整体上看,具有朴实、粗犷、豪放等特征,但在具体歌谣中又有不同的体现。

(一)韵律特征

湖北歌谣根据形式不同,各有不同的特点,有些歌谣句式整齐,通篇每句皆为四言、五言或七言;也有些杂言歌谣,主要以号子和田歌为主,所占比例不大。

绝大部分湖北歌谣的要押韵的,这样才能体现歌谣的韵律美,如安陆儿歌:“小小猪,胖乎乎。耳朵大,胯娃儿粗。摇尾巴,点点头。唱起歌,呼噜噜。”“腊月腊月,不能瞎说。打你一掌,跟你的妈说。”第一首儿歌中的“粗”“头”“噜”三字,用普通话读是无法押韵的,但这三个字的在安陆方言中的读音分别是[ts??u44]、[t??u31]、[n?u51],它们的韵母均为[?u],也就是说,在安陆方言中是可以押韵的。第二首儿歌中的“月”“说”二字,用普通话依然无法押韵,这二字在安陆方言的读音分别是[??24]和[???24],依旧韵母相同,可以完美押韵。各地歌谣,通常都会使用各地方言来诵读演唱,因此,在韵脚字的选择上,都会以方言为基准,而不是根据普通话来押韵。

(二)词汇语法特征

湖北歌谣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在歌谣中会大量使用方言中的俗语词汇和语法表达。如下面这首鄂中荆门田歌《小女婿》:“子戛几戛,老鸹咓几咓。人家的女婿娃子那么大,我的女婿娃子一低尕。/睡到半夜里,扯起一汃尿,把我的花裤子屙湿哒。哎呀!我的姆妈耶,他真是一个急作宝。”这首田歌使用了大量的方言词汇。其中,“鸦雀子”“老鸹”“低尕”“一汃尿”“屙”“姆妈”等词都是荆门方言中的词汇,分别是“喜鹊”“乌鸦”“小”“一泡尿”“尿(动词)”“妈妈”的意思;而“屙湿哒”中的“哒”字,是荆门方言中用于表示完成体的助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使用大量的方言词汇以及方言语法表达,便使得歌谣对于本地人而言,更为通俗易懂,从而更便于在当地传诵。

(三)构词特征

湖北歌谣在歌词中大量使用到衬词、叠词。其中,衬词指的是歌谣中出现的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如鄂东北云梦田歌:“丝网的秀才(也)晾网的官(罗),小小的神仙(罗)把罾(罗)的板。”括号中的歌词内容是衬词内容,并无实际意义。更极端的情况,在号子中,甚至可以全篇都为衬词,而没有含实际意义的词,如武汉黄陂的收网号子:“也咳也咳,嘿呀嘿呀,嘿呀嘿呀,嘿呀嘿呀,嘿呀嘿呀,也呀个也左,嘿呀嘿呀……”

湖北歌谣亦同湖北方言一样,使用大量的叠词。如武汉儿歌:“虫虫飞,虫虫走,虫虫不咬伢伢的手。”如鄂东南恩施山歌《想你想成病》:“一见一见观世音,有点有点动人心。心中心中想到你,如何如何得拢身,差点差点想成病。”通过“一见”“有点”“心中”“如何”“差点”等双音节词的重叠,增强了语气感情。

除衬词、叠词外,有些地方的歌谣中还会出现儿化词,如孝感山歌《送汗巾》及孝感儿歌《三岁伢》的选句:“三块大洋我不要,你的手儿我摸摸。/先生先生莫打我,回去吃点儿妈儿再来。”“手”“妈(乳房)”两词儿化音的使用增强了歌谣的表意性。

(四)修辞特征

湖北歌谣中,擅用各种各样的修辞。如鄂东南阳新山歌《挑担山歌过江河》:“一支扁担驼又驼,挑担山歌过江河。老鼠咬脱一皮篾,漏了一万多只歌。你唱箇冇得我箇箩筐漏箇多。”这首山歌,使用“一万多只歌”的表达,是典型的夸张手法。另外,扁担是挑物的,而不是挑歌曲的,用到了歌上,这是移就的修辞。

起兴也是歌谣中重要的修辞手段,如京山小调《杨树开花叶又青》:“开花叶又青,只有我的哥哥好当兵,大哥当兵年纪大,么歌当兵年纪青……”这里的“杨树开花”是典型的起兴,与后述哥哥当兵相关内容关系并不大,但在此处,奠定了全歌谣的感情基调。如鄂西北丹江口灯歌《采花调》:“里梅花头九开,二月里杏花等春来。三月里桃花满园红,四月里菜籽在园中……”在这首灯歌中,“杏花等春来”是拟人的修辞,四句句式相同,又构成了排比。

三、湖北歌谣的地域文化特征

(一)农业文化

种植业作为湖北地区最主要的农业形式,其相关的内容在湖北歌谣中大量出现,如汉阳田歌《四季忙》的唱词展现了汉阳地区种植业的特点:一年两种、麦子四月成熟、棉花八月采摘、秋耕十月进行。湖北地区河湖众多,渔业也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形式,如恩施小调《清江河》中的唱词“哥哥你捕鱼哪我结网,妹妹哟你把舵来我荡桨”。除种植业、渔业外,一些其他的农业形式也体现在湖北歌谣中,如英山山歌《茶春调》中的唱词“姐在房中包手巾,背着茶箩出大门”,体现出鄂东北大别山地区采茶产茶的农业形式;鄂西北谷城山歌《姐在河下放花牛》,单从歌名上看,便可知则体现出鄂西北山区的畜牧业;浠水山歌《郎在山上挖黃芩》中的唱词“郎在高山挖黄芩,妹妹送饭满山寻”则展示了鄂东山林地区采药材的农业形式。

(二)神话色彩

湖北歌谣中,有大量富有神话色彩的内容。鄂西北地区歌谣、汉民族的长篇创世史诗《黑暗传》,便颇具神话色彩:“混沌山上十八祖,青龙岭上昆仑山……”鄂西北襄阳地区的丧歌《祭饭》:“劝王者听开怀,自古莫到阴曹地府里累迟挨。/我给地藏王烧钱纸,藏王菩萨吩咐你转回来。”从中可以看出,当地先民迷信人死后会去到阴曹地府,而在地府中,有地藏王菩萨作为神灵,负责安排亡者的再生转世。又如鄂东北孝感地区婚事歌《陈设省亲》的唱词:“迎神迪吉,惟神是依;男女共拜,致敬以懿。”婚礼作为重大典礼,祈求神灵保佑婚姻幸福美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三)礼仪习俗

歌谣,尤其是山歌,常被用来男女之间传达爱慕之意,鄂西南来凤山歌:“郎在高山打绣球,妹在平地看黄牛。绣球打在牛背上,看你抬头不抬头。”然而,古代婚恋,多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也有大量民歌,体现了百姓对自由恋爱的向往。如鄂西南崇阳歌谣《双合莲》讲述了胡三保与郑秀英的爱情悲剧。

在婚葬仪式上,湖北地区亦有一些特色的礼仪习俗,如鄂中南钟祥地区的哭嫁歌《难为我的爹娘》:“难为我的爹呀,难为我的娘啊,把我拉了十八年呐,拉到今儿来也无益咧……”又如鄂西南来凤地区的哭嫁歌《哭姑婆》:“我的姑婆,我花钱费米的娘佬,你为起命不好的孙女嘛,花钱费米的走起来……”同为新娘演唱的哭嫁歌,其中也有很多差异,有的是表达不舍,有的是表达感恩,有的是感慨命运。

丧葬歌谣也能体现出丧葬礼仪的特点,鄂西北农村有为亡人通宵守灵的习俗,在守灵过程中,歌师要轮番唱歌。如十堰待尸歌《轻易没到孝家来》:“轻易没到孝家来,孝家的门上那是一棵,青枝绿叶的长起来……”

湖北歌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具有一般歌谣的形式特点和思想韵味,也呈现出自身独特的地理风貌、人文风情和创作特征,在题材上与各地生活习俗水乳交融,在语言上与各地地方方言关系密切,反映出湖北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三版)[Z].北京:外語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2.

[2](唐)孔颍达.南宋刊单疏本毛诗正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85.

[3]王宏佳.咸宁方言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83-296.

[4]刘辉,冯志莲.中国民歌精选集(下)[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

[5]苏俊波.郧县方言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87.

[6]《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129-167,359-422,806-956,1336-1506.

[7]杨帆.神农架长篇唱书《黑暗传》的文本与仪式音乐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19.

[8]周立荣,李华星,肖筱.土家民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30.

[9]覃亚敏.土家歌谣语言文化特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

作者简介:

王芬,女,汉族,湖北随州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孙玺济,男,汉族,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

猜你喜欢
号子山歌歌谣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山歌还要妹起头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山歌
《春天的歌谣》
唱起号子走汉江
苗山歌
苗山歌
搬运号子(龙骨坡抬工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