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估测教学的优化策略

2024-04-29 04:10朱丽莉
山西教育·教学 2024年4期
关键词:物体意识技能

朱丽莉

估测是指在没有使用外部工具的情况下,通过某种方法推测和估计相关量的思维和心理过程。学会对物体进行基本估测是小学数学中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小学数学度量单位系统教学的目标之一。估测是一个人基本常识和数学能力的体现,它是通过仔细观察和思考后,根据科学理性分析得出的对量的初步认知。因此,在估测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估测意识的培养,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对物体的理性认识,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几何化和立体化的空间概念。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愿估”

一味地传授知识点并进行书面化的练习,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厌烦情绪。教师应该让学生真正愿意估测,让估测成为他们自主意识的一部分,成为他们愿意主动去做的事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化的教学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寻找创新的突破口,找到有趣的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生初步了解米、分米、厘米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准备一个特殊的教学工具——孙悟空的金箍棒,它具有可伸缩的特点,活动范围在8厘米至1.5米之间。接着,教师可以利用《西游记》的故事背景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米、分米、厘米这三个单位。比如,孙悟空为了解救被白骨精抓走的师父,独自闯入白骨洞,这时他需要从耳朵中掏出金箍棒,并将其伸长到与人等高的长度,教师可以将教具调整到大约1米左右,让学生对“米”这个单位有初步的了解。在孙悟空成功解救师父后,他需要逐渐缩小金箍棒的长度,此时,教师可以先将金箍棒缩小到5分米,再缩小到8厘米,让学生对比之前金箍棒的三种不同状态,从而对米、分米、厘米这三个单位有宏观上的认知,并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他们逐步完成三个单位之间的转换。在学生对这三个单位有了系统的认知后,教师可以变换不同的长度,让学生进行初步估测并选择合适的单位,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组织估测比赛,将估测与更多的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比赛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为了让学生感受估测的趣味,教师需要激发学生自我求知的意识,让他们在估测的课堂中自愿、自主地探索,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初步建立估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对估测的兴趣。

二、教学生学会估测的方法

在培养估测意识时,仅仅是“愿估”,也就是对估测感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在对估测意识进行具象化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对不同的度量单位有宏观的认识外,还需要学会实际的估测方法,让学生真正掌握估测技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际策略。这样做不仅可以给学生日常生活带来便利,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1.累加法。累加法就是让学生利用自己已经熟悉的小度量单位累计叠加在一起,从而达到可以测量更大物体的效果。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比画出一拃的长度,教师的手比较大,可能在20厘米左右,学生的手比较小,可以拿出学生用尺,测量自己的一拃大概有多长,留下一个大概印象。接着,教师让学生用一拃一拃接力的方法,测量自己面前的课桌大概的长、宽、高。最后,让学生将得出的结果与精确测量的结果相对比,观察估测的误差大小,总结经验。

将精准测量和估测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估测的准确性,而且可以纠正学生在估测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偏差,还能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更好地完善估测方法、积累估测经验,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拼凑法。拼凑法是将一个单位量或者少于一个单位量的物体切割拼接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新的单位量,以便于估测最终结果。

例如,开展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一课的综合实践活动时,学生想要探究一片树叶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厘米,这时,教师可以先让他们在纸上画出一个由多个1平方厘米的小格子拼接在一起的大格子,再让学生将自己采集的树叶拓在纸上和小格子组成的大格子进行对比,之后将格子外多余的树叶面积填补到格子内不足一格的树叶边,组成大致一整格的树叶面积,最后通过观察一片树叶大致有几个小格子大小,从而得出自己的估测结果。

细分的结果会比简单用肉眼观察所得更加精准,也更加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使结果更有依据。通过这样的操作,有助于学生在估测小物体的面积时运用类似拆分填补的方法,学会估测。

3.参照法。参照法就是选取典型物体参考度量单位,从而对被度量的物体产生直观印象的一种较为常见的方法。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时,教师可以将班级教室作为被度量的物体,让学生通过类比估测教室的体积。测量教室的长、宽、高时,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教室地面上1平方米的地砖数出大概有多少块类似的地砖,从而得出自己的结果。也可以展开双臂,大概比划1米的距离进行接力测量,这样将长、宽、高的估测结果相乘就是整间教室的体积。

通过教授不同情境下所对应的估测方法,学生对不同估测方法有了大致的了解,拓展了他们的数学思维,在方法运用上也更加灵活,思维更加活跃,还加深了对不同长度的认知,从而建立起更加清晰的长度观念和估测意识。

三、注重实践,让学生“常估”

如何将课本上学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运用在生活中,是教师需要仔细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能够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将估测意识落实到生活中,才是真正的技能运用。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也是数学素养的体现。感受数学价值,就不能把学生的估测技能局限在课堂之内,而要将其拓展到课堂外,在实践中积累估测经验,不断提高他们的估测能力,从而提升数学素养。

例如,在完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的教学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空调等大体积物体,用参照法估测每个物体的大致体积和容积,从而可以更加合理地规划家中电器的放置位置,节约更多的立体空间。

又如,学习了毫升、升等容积单位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饮料包装,选取上下匀称的1升立体容器,划分为10个相同的等分刻度,通过每次100毫升的注水,制作整百毫升容器。使用类似的注水方法,学生可以进一步估测家中的锅碗瓢盆的容量,从而选择更加合适的容器。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估测记录,可以总结出一般洗澡需要多少升水比较合适,煮饭需要多少毫升水比较合理,洗衣服、洗碗各需要準备多少水,合理规划,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在学生进行多次实践运用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利用估测在生活中所获得的便利点和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鼓励更多学生运用估测技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估测意识。

经常开展实践活动,能巩固学生的估测意识,对发展和衍生其后期估测意识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随着学生估测技能的熟练运用,经验会更加丰富,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拓展其数学思维。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技能,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然而学生的估测意识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将“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让估测教学变得更加直观,也需要学生真正学会估测技能并在生活中积极运用,通过巩固、提高,让思维更加理性、让感知更加灵敏,从而使学生能获得更长足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鹤涛学校)

(责任编辑金灿)

猜你喜欢
物体意识技能
高级技能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秣马厉兵强技能
意识不会死
拼技能,享丰收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