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细节,感受数学魅力

2024-04-29 04:10曹国梅
山西教育·教学 2024年4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生活数学

曹国梅

数学源于生活,同时也为生活服务。简言之,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普遍。根据《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学校教育工作者要重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融入生活细节,通过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助力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水平,进一步帮助学生构建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教师通过挖掘生活中有效的知识素材,并巧妙应用于数学知识教学中,可以通过解决生活现象中的数学问题来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所在,还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有效揭示课题

兴趣盎然,才能引人入胜。考虑到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常常感到晦涩难懂。数学教师应该结合数学知识的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分析,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相关知识,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采取启发性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从意识上发生根本转变,引导学生将自己视为学习的主人,有效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人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年、月、日”,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年、月、日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难点是区分大、小月。教师可事先准备好教学材料,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如毛主席在天安门宣读公告的影视视频(1949年10月1日),植树节大家一起植树的情景(3月12日),儿童节小朋友们开心地唱歌跳舞的情景(6月1日),等等。然后,教师可以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画面发生的具体日期,引导学生进行自由交流。接下来,教师可以使用猜谜语的方式,引出“年历”知识。然后,使用课件演示太阳、地球、月亮的运动轨迹,讲解它们的运动规律,让学生了解年、月、日的来历。为了巩固新知,教师可以教学生使用儿歌记忆法有效记忆大、小月的天数:“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只有二月二十八,每逢四年闰一日,一定要在二月加。”这首儿歌通俗易懂,学生可以轻松记忆时间的逻辑,进而更深刻地记住大、小月的区别,对数学学习也会更加兴趣盎然。

二、回归生活,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是教育工作者教授文化课的重要目标,数学作为生活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更要让学生懂得,不但要掌握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还要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生活情景中的具体演练,对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学生在自己熟知的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存在,真正懂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整合,会综合显现出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可将这些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通过生活情景的实践活动,真正去理解书本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中,其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为“认识人民币”,虽然教学内容相对简单,但是要让处在低年级学龄段的学生学会在生活中使用人民币,还需要具体的实践。教师可以利用课件,演示学生去超市购物的几个情景,之后让学生识别不同类型的商品,如何看商品的标价,再展示1元、1角、1分的硬币以及1元、10元、50元、100元的纸币。引入话题举例:文具盒12元,铅笔5角,小敏想要买文具盒和铅笔,一共需要多少元钱?一支钢笔比一支铅笔贵10元,请问一支钢笔多少元?小敏一共带了30元,够吗?举例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具体的生活情景,运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通过加减法运算解决和人民币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而真正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的实际意义,引导其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再如,小学高年级学段的数学知识“相遇问题”,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去操场上开展实践活动,安排两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同地同向、同地反向、同时相向等不同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数学题中关于“相遇问题”的专业术语,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原理,解答问题的时候就能够如鱼得水、水到渠成。结合生活实践,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而懂得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

三、探索生活规律,体验数学魅力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知识中的一些规律涵盖了相关的概念、定义,并与之匹配产生数学法则、数学公式,这些公式与法则的定义,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提出猜测、反复验证得出的,这一点也体现出數学知识内容的严谨性与挑战性。因此,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结合已学会的数学基础知识,通过创造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其数学意识,让深奥的数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不断内化吸收。

例如,小学数学三年级“奇数与偶数”的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班级的学号,把尾数是1、3、5、7、9的学生组成A组,尾数为2、4、6、8、0的学生组成B组,并让学生思考这两组数的区别在哪里,具有什么样的规律。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发现A、B组中任意相邻的两数差值都等于2,而A组中的数却不能被2整除。这时,教师就可顺势讲出A组的数属于“奇数”,B组的数属于“偶数”。学生在自行思考总结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对于“奇数”“偶数”有了明确的认识。教师巧妙地融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客观的事物载体,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采用此种方式展开数学教学,将数学的无穷魅力展现出来,学生在学习时心态会变得更加愉悦轻松。

再如,教学“找规律图形”的相关内容时,数学教师可给学生安排任务:在生活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图案,并在想象的基础上开展自行创作。引导学生将生活事物作为探究的切入点,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点与生活紧密相连,学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读生活现象。通过反复验证的过程,让生活问题数学化,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和严谨。

综上所述,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中隐藏了诸多的数学现象,而数学知识的应用,又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的方便。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与数学知识相关联的主题,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生活细节、开展生活化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魅力,提高其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创设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当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会不断与生活主题相适应,再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便可增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使其能真正享受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中华路小学)

(责任编辑刘源)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生活数学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无厘头生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