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通感体验创设音乐情境

2024-04-29 04:10殷明明
山西教育·教学 2024年4期
关键词:娃子节奏情境

殷明明

随着新时代的变化,小学音乐教学模式也与时俱进。它的重心从教授乐理知识转移到加强学生的艺术体验上,更注重以美育人。情境体验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突破空间限制,通过通感(多种感官)体验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下身临其境。在情境体验教学中,教师引入或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的具体场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通过通感体验,学生的各种感官知觉交互作用,达到知情合一的效果。教师通过全方位、立体的沉浸式体验教学方式,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能力,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培养良好品格。

一、构建问题情境,促进对话合作

音乐是一门通过听觉去感受的学科,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倾向于利用这一特点,以聆听和歌唱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然而,过于依赖单一的“听音乐”和“唱歌”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疲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构建问题情境设计教学,让学生不仅在唱歌时动口,还能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对音乐的观点和看法。将说与听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锻炼表达能力。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我有一双万能的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不急于教唱歌,而是利用以下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都有一双手,在学校里,你们的手可以做些什么呢?”“在家里,你们的手又可以做些什么?”“除了为自己做事,你们的手可以为别人做些什么呢?”这些问题将学生带入课堂教学内容中。提出问题后,教师对学生进行示范,播放教材中富有节奏的音乐鼓点,并且配合固定句式回答问题,如“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样样事情都能做,在家里,我能拖地板、倒垃圾”。接着,引导学生模仿句式回答问题,将句子中的其中一部分进行修改,并带领学生配合节奏,跟着节拍拍手,帮助学生找准音樂节奏。这三个问题从学生自身到他人、从学校到家中,站在全知视角,为学生构建了问题情境。在这个情境下,学生用耳朵倾听音乐的节奏,根据节奏回答问题,通过“听说结合”的方式逐步发散思维,锻炼学生的音乐感知。同时,“说”与“听”同步进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让听觉与语言相通,给予学生最直接的情境体验。

通过逐步深入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视听系统,能够边听边说,使二者相互联系。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加深对音乐的感知与体验。同时,深入提问逐步完善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使学生的逻辑思维更加有条理。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与认知,切实提升了学生的音乐基础与音乐素养。

二、联系生活情境,促进视听融合

音乐是流淌的艺术,对听觉的要求非常高。但是音乐鉴赏对于小学生来说却是枯燥无味的。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联系生活中的情境,将音乐艺术可视化,通过视觉刺激深化和丰富学生的听觉经验。通过视听结合,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为学生带来强烈的画面体验,对学生理解音乐形象和欣赏音乐内容有着意想不到的作用。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小伞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身处一个下雨天,雨滴落下来是什么样的情态。”学生冥想的过程中,教师播放雨滴落下的音乐,营造氛围,帮助学生进入情境。等到学生睁开眼睛后,教师让他们拿出自己的水瓶,慢慢地向地上滴水,模拟雨滴落下的景象,并请他们观察雨滴落到地面上是什么样的,声音又是怎样的。学生屏息凝神,静静倾听、仔细凝视,观察水珠落到地面上摔成更小的水珠时的形态,仿若一朵朵美丽的小花,并发出“滴答、滴答”清脆的声音。这个过程中,学生视觉、听觉相互配合,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当唱到“小雨小雨滴滴答答滴滴滴滴答,雨中开出一朵朵小伞”时,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到刚刚模拟的雨滴落下的形态,听到的旋律变成生动形象且立体的画面,新奇的感受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更加浓厚。

视听是相依的,能为学生带来一种强烈的画面冲击感,听到音乐的同时在脑海中构建相应的视觉画面。教师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场景构建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将声音转化为画面,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音乐,强烈的视听感受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音乐变得具象化,从而加深对音乐作品背后情感的理解。

三、设置表演情境,传达音乐情感

音乐的构成是复杂的,学生不仅需要把握旋律与歌词,还要关注歌曲中的节奏、和声、力度、调式和曲式等元素。但是,当音乐元素多而杂乱时,则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无法感同身受地体验其中的乐趣。因此,教师通过构建表演情境,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音乐内容自主表演,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在视觉、听觉、肢体语言上得到锻炼,有助于学生感受音乐的内核和情感。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好一个土娃子》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熟悉歌曲内容,熟悉歌曲中“土娃子”的生活以及“土娃子”的形象特征。接着,教师创设表演情境:想象自己就是歌曲中的土娃子,表演出他的生活状态,并且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演唱歌曲。通过表演,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土娃子活泼调皮且富有理想的人物特点,在表演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别负责不同的板块,通过分工合作展现土娃子的人物形象。如组内一人负责歌曲的演唱,一人和声,一人用打击乐器打节拍,一人表演。演奏开始,唱歌的学生用欢快的声音唱到“土土的土娃子,土的掉渣子,粗粗的粗嗓子,哼不成调子”,负责节奏配合的学生就要根据歌曲,以“哒哒哒,哒哒哒”的节奏进行配合,和声的学生则要依据歌曲内容配合哼唱,如“哼不成调子”这一句,要以相对较小的声音哼唱,并且用“不成调”的哼唱来配合歌曲的内容。负责表演的学生要揣测土娃子的神态和行为,在这一句中,没有明显的行为及情绪指示,留给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如手臂上的衣服撩到胳膊最上面,双手插兜踏步走,不时停下来踢一踢腿,脸上挂着漫不经心的笑容等动作。为了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活,学生可以尽情创作,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歌词,还可以创编各种各样的情节呈现多样的表演。训练过程中,需要学生默契地配合,且对歌曲有深入的理解,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出色的表现力。

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用耳朵静静聆听,用嘴巴放声歌唱,用肢体律动,用心感受节奏,这是视听结合的最好实现方法。该教学模式找到了音乐欣赏与学生的契合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授课,让他们在欢快的氛围中高效学习。通过表演,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在情感表达的过程中大方展现自己,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一举多得。

总而言之,如今的音乐教学更应采用多元化的方式,重视音乐情境的融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通感体验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为学生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自身的感性认知及思维能力,这是知识教育和美育的最好结合,将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来静)

猜你喜欢
娃子节奏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花有自己的节奏
不同情境中的水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官娃子
YOUNG·节奏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山里来了学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