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循环日记:推进学生自能作文发展

2024-04-29 04:10董大春
山西教育·教学 2024年4期
关键词:日记作文教师

董大春

自能作文是叶圣陶对作文的定义,其中“自”指的是自主、自觉和个性化,“能”指的是一种能力。自能作文更多地指学生能够自主地独立地进行作文。当前倡导自能作文的目的,一方面是倡导叶圣陶理念“教是为了不教”,另一方面是想让自能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的需求,而不仅仅是训练。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能作文能力呢?仅仅依靠一学期几篇大作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即便有语用教学,但那也不属于自能作文的范畴。本文重点探索循环日记,旨在让学生通过持续的日记训练来积累词汇,形成写作习惯。

一、立足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搜集素材

何谓日记?通俗地说,就是记录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当前很多学生写作文缺乏素材,内容苍白、语言干瘪,归根到底是他们没有立足于生活,没有学会观察生活,没有去发现美,也没有将美记载下来。日记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这个功能。因此,创新循环日记的首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将日记的内容转移到班级、家庭乃至周边社区,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聆听、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身边的人和事,搜集身边的美景,并将其作为日记的素材进行记录。

校园是学生最熟悉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是学生日记最重要的素材来源。如校园的建筑、树木、体育器材等,都可以作为观察对象进行记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带着目的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思考一下。即使写得有些凌乱或繁杂,只要是学生自己的观察和思考,都应该鼓励并及时给予肯定。毕竟,这些都是循环日记的最好素材。

除了校园,家庭也是学生重要的学习生活场所。他们对于家庭里的环境布置、人物性格特征等都非常熟悉。然而,这些人和事很少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他们的习作中。究其原因,并不是学生没有生活,而是他们没有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发动家长,尽可能给学生营造一个个体验环境,通过相应的家庭活动,帮助学生丰富体验,启发他们进行日记记载。如果有可能,教师还可以鼓励家长尝试用手机拍摄照片、视频,帮助学生记录精彩瞬间,并鼓励他们及时记载,这样循环日记素材就能源源不断。

二、坚持循序渐进,围绕主题整合内容

相比于单元习作和考试作文,日记通常是学生自由记载的,因此学生可以更加认真地写,写得更多一些,但有时候有可能会只写几行,敷衍了事。此外,尽管高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但对于写日记可能存在一种天然的惰性和抗拒性。因此,如果教师不提出硬性要求,循环日记最终可能无法真正实现循环,只能成为一种形式而已。

针对这个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将循环日记作为一项认真对待的课外作业。除了及时跟进学生的记录外,教师还应明确目标,整合日记主题,清楚地指导学生应该写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与教材对照,按照单元主题的形式确定日记主题。

例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内容分别是四大名著的节选,因而在学习期间,教师可围绕“走进名著”“推荐名著”等主题,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日记,写一写阅读心得与感悟。又如,本册教材的第七单元,课文主要有《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与《金字塔》等,大部分都是写景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情感真挚。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景色,鼓励学生写一写家乡的景色,或者自己曾经旅游过的地方,可以写景色、写感受,形式也可以多样,关键是要有真情实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校活动,鼓励学生写循环日记,如:针对读书节,可以写名著推荐;针对儿童节,可以鼓励学生做小记者,进行现场播报;针对教师节,可以鼓励学生给教师写一封信……多样的记录形式旨在把循环日记与学校、家庭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明确的主题,让他们带着一定的目的,乃至带着一定的要求,如规定字数等,在给学生一定“压力”的同时,有效提升循环日记的写作质量。

三、鼓励大量阅读,借助思考丰富思想

前面已经提到,不少学生写作文缺乏素材,这是其一。其二,学生写日记,往往想到什么写什么,不仅内容杂乱,而且体验不深,只是轻描淡写的记录,缺乏思想认识。因而要提高学生日记水平,除了鼓励他们搜集生活素材,记录日常生活情感之外,还需要大量阅读,从书本中获取间接经验,并且鼓励他们结合实际进行思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日记不仅能富有条理,还能提升思想深度。

日常写作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怎样去解决。在家庭中,遇到什么事情,对自己有什么影响,等等。通过学生的思考,可以让其日记显得富有深度。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边读边思边写……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写循环日记,不仅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而且能促使其写出富含思想、具有深度的日记,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能作文水平,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例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教师应将其课外整本书阅读纳入学期课外阅读之中,引导学生多读多思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材中的《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文与原著对照起来阅读,并且将课文中通过思考得到的结论,如鲁滨逊的探索和冒险经验,结合原著中的相应片段以及感悟,一一通过循环日记记录下来。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增加日记素材积累,而且能帮助他们养成勤思考、勤动笔的良好习惯。

四、引导日记互评,营造氛围激发热情

倡导自能作文,重在学生能够自主独立完成。创新循环日记,鼓励学生写日常小事,写自己的阅读感悟,做他们自己的嘴巴,必然会反映到班级里发生的一些小事,还有一些看法。针对学生的诉求,很多时候,学生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宣泄途径,所以教师不应加以干涉,如果干涉过多,必然会影响他们撰写日记的积极性。但是针对学生思想上的一些“偏激”或者不正確的看法,教师需要通过分析,进行研判,找到问题所在,采取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日记互评,在帮助他们解决日记写作技巧问题的同时,也能帮助他们“疏通”思想上的“障碍”。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同样好的日记也是评出来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对其日记进行互评,可以从字数、内容、表达、思想等方面分别打分。如有可能,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日记评价,引导他们进行二次修改,并且进行积分等,其中的关键是要将日记互评的形式多样化,以便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针对其中所记载的班级“小事”,只要不是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以便从中锻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有学生在其日记上写到“班级里不少学生分不清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教师可据此进行主题活动,让学生互评一下这篇日记,除了说说字数、内容外,还可重点就垃圾分类进行讨论和知识普及。在这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拓展垃圾分类知识,并且鼓励学生制作垃圾分类的手抄报,在班级里设计垃圾分类垃圾桶,对此,学生兴趣高涨,不仅学到了一些环保知识,还有效锻炼了习作能力。

总之,针对学生自能作文的发展推进循环日记,教师要通过各种情境激励、引导等途径,借助内外结合等方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他们逐步养成写作习惯,继而形成一种自觉的习作方式,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刘源)

猜你喜欢
日记作文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