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研究

2024-05-07 15:18张蕾
教育界·A 2024年8期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高中历史应用策略

【摘要】主题式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授课手段,将其运用于高中历史课堂中,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学习机会,助力学生历史素养的全面提升。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采用主题式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活动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历史知识,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文章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进行探析,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应用策略

作者简介:张蕾(1986—),女,甘肃省静宁县第二中学。

历史是一门有着丰富内涵的人文学科,具有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塑造学生正确三观的作用。教师应意识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运用主题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主题的引领下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突破重难点知识。将主题式教学模式运用于历史教学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将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等目标落到实处。

一、主题式教学的特征

(一)课程内容主题化

课程内容主题化是主题式教学的显著特点。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运用主题式教学模式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历史基础、认知特点、学习方式等因素,根据教材内容确定主题[1]。这里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或知识主题,而是文化主题,是链接学生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的触发点。而后,教师要创设针对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主题的引领下自主思考,或以合作探究的方式与组内成员互相分享学习成果。此外,教师还要扩充历史知识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使学生学会从多个视角分析主题,保证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要素整合化

主题式教学能够整合教学要素。主题式教学要求教师、学生、课程内容以及授课手段等都要服务于主题。也就是说,在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主题,为学生指明学习的具体方向。学生要在主题的引领下进行探究,发展历史核心素养。教师应选择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授课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吸引学生参与主题的研究,营造活跃的班级氛围。由此可见,开展主题式教学能够整合教学各要素。

(三)师生双方互惠化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开展主题式教学能够实现师生双方的互惠互利,让教师与学生建立紧密的关系。在主题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活动,以此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引下掌握主题内涵,对所学内容形成全面且深刻的了解,在主题式教学的辅助下提高历史综合素养。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主题式教学起点:进行前期分析

1.分析教材内容

为了保证主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效果,教师必须重视课前的准备环节,结合新课程标准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为主题式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2]。在分析教材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结合课程目标分析教材内容,准确划分学生的学习范围,为他们指明学习的具体方向。第二,探究教材内容的知识类型。通常情况下,高中历史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情感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只有合理区分它们的联系与差异,才能保证主题的科学性。第三,认真梳理知识框架,分析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以此为依据设定教学主题。教师要为学生明确指出学习内容,使其了解本课的重难点知识,这样才能合理设计后续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提升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需要教师以单元为线索,打破课时的限制,将单元内的理论知识加以整合,根据它们的共同点选定单元主题,以此保证课程内容的系统化。

2.分析学生特征

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在参与各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他们的个人表现会对最终教学成果产生直接影响。在前期分析过程中,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学生的特征。第一,认知特点。学生的认知能直接决定教学活动的起点,并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教师要通过观察课堂表现、关注作业成果、记录考试成绩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确保教学主题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二,学习能力。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需要具备提取信息、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等技能。因此,教师要观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情况,尊重不同层次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合理把控学习任务的难度,推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第三,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困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掌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主题的难度分析他们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保证学习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主题式教学基础: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只有保证目标的合理性和针对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3]。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主题式教学模式,教师需要确定全面的课程目标。全面不仅指面向全体学生,还指课程目标必须涵盖本节课的所有重点知识,能为学生指明深度学习的方向。此外,教师在设计课程目标时还要融入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突出该门学科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同时,设立预设性目标同样不容忽视,它是指综合考虑课程内容和学生基本学情后设定的目标,但是其在教学过程中无须严格落实,而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为主题式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以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的教学为例。在潜心研究下,教师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1)了解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是如何达到顶峰的,学会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2)运用時空定位了解清朝疆域统一的过程;(3)研读史料,理解为何盛世之下会出现危机;(4)认识到历史解释的重要性,能够在历史事件中发现问题,给出合理解释;(5)了解康乾盛世时期的清朝版图奠定了中国的疆域,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均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师制订完善的课程目标,不仅能让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形成初步了解,还能为主题式教学的开展打下基础,充分发挥课程目标的引导作用。

(三)主题式教学关键:创新授课手段

1.创设主题情境

在主题式教学模式下,要想保障高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感受,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造趣味性、启发性的学习环境,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具体来说,教师要先明确本课的主题,而后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相应的主题情境,利用图片、漫画、视频等形式呈现教材中枯燥的理论知识,使学生集中精神,认真配合教师下达的各个指令,在强烈的感官刺激下明确本课主题,开展深度学习。创设主题情境的方式非常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4]。

以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教学为例。本课的主题是介绍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大致经过和主要特点及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海地独立的视频,要求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民族为什么要独立,使他们认识到西方殖民扩张的血腥与丑恶。在视频的辅助下,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本课主题,产生探究热情,积极参与到互动中。接着,教师展示图文资料,带领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外部因素的角度分析拉美独立运动的背景,通过小组合作得出最终结论。创设主题情境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对本课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踊跃加入各项活动,发表不同的意见,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2.优化问题设计

高中生对历史学科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中阶段便接受过系统性教育,已经初步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但是,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够完善,很难快速掌握主题教学的内涵,对课程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面。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利用课堂提问的方式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他们学会从多个视角思考问题,高效完成主题意义的探究。需要注意的是,高中生受成长环境、学习方式、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历史基础存在较大差异。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全面了解课程主题,教师应合理把控问题难度,遵循梯度性原则开展主题式教学,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思考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5]。

以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的教学为例。本课的主题是分析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成就及其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唐朝杜甫的诗歌《忆昔》,引导学生品味诗歌内涵,分析诗中描绘了唐朝怎样的社会风貌,感受辉煌的盛唐气象。接着,教师展示唐朝杜牧的诗歌《江南春》,让学生认真阅读并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怎样的新气象?而后,教师播放视频,使学生直观地分析佛教传入中国以及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引入魏晋玄学的概念。在一系列问题的带动下,学生对本课主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能够结合教师的提问梳理知识结构,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此一来,学生能概括出这一时期儒学、佛教和道教发展的具体表现,提升历史思维,掌握主题意义,实现历史水平的全面提升。

3.组织合作探究

在高中历史课堂的主题式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本课主题后,接下来的任务便是深入研究主题内涵。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还应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虽然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但对于研究主题意义这种相对复杂的任务,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思考更能保障他们的学习效率,让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加多元的想法,提高历史学习的深刻性和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合作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在划分学习小组时要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秉持互补性原则进行分配,让每个小组的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人数均衡,便于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深入探究,从根本上提高历史教学的整体质量。

以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古代非洲与美洲”的教学为例。本课的主题为认识该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面貌。教师展示两幅历史地图,一幅是公元前8000年全球种族分布图,另一幅是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引导学生从空间上看早期人类分布和文明分布的主要区域。此任务比较简单,旨在引出新课知识,由学生独立完成即可。接着,教师出示图文资料,要求学生分析古代非洲、美洲主要国家和文明存在的时间与空间分布,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这些国家和文明分布的特点和原因。合作探究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对本课主题形成全新认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发挥主题式教学对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的积极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主题式教学对历史课堂效率的提高起到辅助作用。教师应意识到主题式教学的必要性,并精准掌握其实施流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针对性的学习活动,根据他们的真实反馈不断调整课堂流程,切实保障高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在此背景下,学生能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主题的引领下从教材内容中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历史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袁一宁.“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现状探究[J].新课程导学,2022(27):55-58.

[2]张华,何琎.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策略探析[J].中學课程辅导,2022(16):60-62.

[3]彭美玲.主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高考,2022(11):120-122.

[4]张健花.主题式跨单元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成才,2021(19):50-51.

[5]刘立勤.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的研究[J].学周刊,2021(6):75-76.

猜你喜欢
主题式教学高中历史应用策略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拨动兴趣琴弦 奏响体育乐章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方法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分析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主题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