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建构路径

2024-05-07 15:18范碧娟
教育界·A 2024年8期
关键词:双减历史素养

【摘要】教学评一体化是集教师“教”、学生“学”、课堂“评”为一体的形式呈现,是践行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双减”政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即在减负增效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新课标指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寻求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的方式,通过构建教学评一体化,助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文章针对如何在“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重点阐述,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鍵词】“双减”背景;初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范碧娟(1979—),女,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在充分彰显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这一点与“双减”政策提到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有着高度吻合[1]。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建构教学评一体化不仅能使教师在目标的牵引下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学习思路,优化学习过程,实现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学科中的有机渗透。

一、目标统领,优化教学流程

(一)研读教材,凝练教学核心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历史学科的教学要求是全面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等。因此,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应基于整体角度思考,运用全局眼光对原本局部、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这节课的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认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世界历史上的意义;明确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在促进人民民主政权发展上的意义。以单元为依托,针对教材内容展开深入分析后,教师可将教学目标定为:第一,通过阅读教材,将每节课程的知识内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实现在唯物史观下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脉络,培养时空观念;第二,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史料实证,认识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与土地改革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第三,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实现成立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了解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和世界来说所具备的伟大意义,实现家国情怀的培养。教师利用单元整合的方式制订教学目标,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知识,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重视学生主体,设计课时内容

在单元目标统领下,教师可以围绕教材内容设计有针对性、有梯度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由浅入深的学习中完成目标[2]。基于此,教师可安排三个课时的教学活动。

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一课为例。第一课时:通过阅读,了解历史轮廓。通过阅读单元内容,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基本史实、巩固措施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课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期间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整理与归纳,回答相关问题,掌握知识重点。问题设计如下: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都做了哪些准备?代表的历史标志是什么?这一问题以时间为轴,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内容,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开国大典则代表新中国诞生。2.以抗美援朝事件为例,感知其背后蕴含的重大历史意义。这一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围绕抗美援朝展开重点学习,借助两点知识内容进行理解。第一是通过学习战争背景,了解中朝军民在团结一体化、并肩作战中所获得的成绩;第二是通过学习中国人民志愿军等在战争中的英勇事迹,深刻体会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以及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抵制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使我国在国际当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3.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该问题与前两个问题有着密切关系,旨在引导学生认知自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为了巩固政权做出的一系列努力;抗美援朝的胜利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和平、稳定的环境;而土地改革政策的提出更是从根本上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反封建斗争过程中一场伟大的胜利,为后期巩固政权奠定扎实基础。

第三课时:通过绘制时空坐标,梳理文明发展历程,助力时空观念的培养。教师带领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绘制时间轴,帮助学生梳理主干知识,让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了解,进而更为深入地了解社会发展趋势。

历史教材内容的时间跨度相对较长,而运用单元教学模式,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拓宽历史课堂广度,还能对教学内容做出重新梳理与整理,让历史课堂拥有厚度。因此,单元整体教学符合“双减”提出的要求,能够引导学生将复杂的历史知识以串联的形式建构衔接,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支架教学,渗透素养培养

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活动时,可以采用支架教学法,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从而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在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下一步的任务就是设计与之相符的教学活动,也就是根据学生需要达成的认知行为,提供学习支架[3]。例如,在教学“阿拉伯帝国”这节课时,教师可从五个方面设计教学活动,以发挥支架的作用,驱动学生学习。

第一,教师可在课堂教学开始前设计一个游戏环节—“寻找阿拉伯”,驱动学生通过自行翻书查阅等方式,去寻找关于阿拉伯的身影。该项任务除了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为下一步教学实施奠定良好基础。第二,教师可以出示问题:迈克尔所写的《历史上一百位影响最大的人物》一书中,将穆罕默德放在第一位,并提出他不仅仅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思想家,还是政治学家、军事学家。对此你是否表示赞同,请收集相关史实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问题为学生认识、评价历史人物提供了认知支架,能够引导学生将原本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深入了解历史人物在当时背景下做出的贡献。第三,教师可以实践活动为支架,如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按照先后顺序绘制出阿拉伯帝国扩张路线图。该支架的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在新识与旧知上实现顺利衔接,还能将“阿拉伯扩张”这部分内容放置到更为广阔的历史时空中,帮助学生展开更全面的观察,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第四,教师可以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支架作用,如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借助问题“如果我们身处在当时的阿拉伯,作为智慧宫派出的研学团,会选择学习哪些先进文化呢?又会运用哪些方式传播呢?”,让学生小组结合当时的背景,按照重要程度将研究成果展示出来。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要基于当时的时空情景进行分析、推测。第五,教师可以设计“帝国宝藏评选活动”,让学生谈谈自己认为最宝贵的帝国宝藏并说明理由。该活动既能带领学生回顾课堂所学,又能将家国情怀的培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总体而言,历史教学应当在围绕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支架来驱动学生展开学习,丰富学生学习体验,这样才能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历史教学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合作学习,保证核心素养落地

“双减”背景下,要想在历史学科中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就要构建开放性的课堂,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合作探究,达到激发其自主学习意识的目的,进而为教学评价奠定良好基础[4]。

以“三国鼎立”这节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从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历史史实有一定了解,自主分析、研究曹操在两次战争中出现一胜一负的主要原因;过程与方法目标:将这两次战争进行对比,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三国鼎立期间中国在世界发展史上的地位做出正确评价,认识到统一是促进国家历史发展的有效举措。

有了清晰的教学目标后,教师可出示战争示意图,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梳理官渡之战过程中的知识点,围绕“为什么曹操会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却又在赤壁之战中以失败告终?”展开思考,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讨交流中寻求答案。开放性课堂能为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提供良好契机,帮助他们集思广益,全面地思考曹操胜利、失败的原因,实现历史归纳能力的显著提升。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尝试总结魏蜀吴三国当时的建国情况、采取的经济发展措施,在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的同时,使其认识到三国鼎立在中国历史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四、课堂评价,实现精准施教

(一)过程评价,凸显教学梯度

“双减”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评价中的运用要做到有针对性,而针对性评价往往发生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因此教师要开展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在梯度明显的教学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从而实现精准施教。

例如,在教学“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这节课时,教师可将“帮助学生提升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解释能力”作为课堂评价核心,围绕“新中国在外交上取得了哪些成就?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从多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对比清末时期和新中国外交的政策差异,对新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原因做出合理解释。针对学生给出的解释,教师可运用过程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提高学生参与历史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递进式的问题,实施过程性评价。问题一:简要概述近代中国的外交历史发展情况。由于中国近代史与学生当前生活的时代有着较大的时间跨度,因此教师可借助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填空式的小短文,帮助学生了解重点、化解难点,建立初步历史模型。问题二:新中国在参与亚非会议时,具体情况是怎样的?教师可带领学生从背景、过程、任务和影响等方面梳理学习思路,同时提供一些提示性语言,帮助学生组织语言,发表观点。问题三:相较于近代,新中国的外交情况出现了哪些变化?该问题是本次课堂教学的总结,其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还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三个问题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展开,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展开过程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使其主动进行知识建构,另一方面还能及时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构建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

(二)多元评价,激活学习样态

“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将课堂评价与教学活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采用多元方式实施课堂评价,如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听课认真程度等进行评价,或让学生展开自评、互评,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5]。具体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引导其进一步完善自我,还可以评选出本次学习活动中综合表现最佳的学生,让别的学生向其学习。教师还可以设置学习评价标准表,引导学生对照表格开展自评。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展開小组互评,让学生根据组员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教师以多元的形式开展教学评价,不仅能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进而更为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学习,同时也能为历史课堂表现出更科学合理的多重样态奠定基础。

结语

教学评一体化突破了传统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双减”背景下,教师应积极探寻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路径,实现“双减”理念在历史课堂中的渗透,通过转变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优化课堂结构,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及综合素养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魏来.试论“双减”背景下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措施[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

(5):145-147.

[2]侯晓莲.初中历史教学中“双减”政策的落实途径[J].天津教育,2023(11):101-103.

[3]张雪娟.“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以初中历史与社会《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堂教学为例[J].读写算,2022(23):144-146.

[4]高菲菲.基于“双减”政策谈初中历史教学的“减负”[J].甘肃教育研究,2022(4):62-65.

[5]王雅静.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烛照灵魂:“双减”目标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检测题设计初探[J].辽宁教育,2022(7):37-41.

猜你喜欢
双减历史素养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