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历史教学?培育时空观念

2024-05-07 15:18朱梓婷
教育界·A 2024年8期
关键词:时空观念历史教学初中

【摘要】时空观念素养是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核心素养之一,是指针对历史事件的时间主轴和空间背景进行排序梳理,并建立起清晰的理解认知。对此,学科教师需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利用时间线、动态地图等教学媒介,将重要历史事件与时间节点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牢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时空背景的理解,建立正确的时空历史观。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朱梓婷(1996—),女,江苏省启东市惠和初级中学。

时空观念素养作为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于学生历史学习的各个环节,它将历史事件、时间节点和空间背景三者进行有机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变迁特征、发展影响和事件走向建立起基本的认知。教师可以依托于历史教材与教学媒介,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从时代更迭与地理演化等角度,梳理整合历史史料,补足并拓展历史信息,搭建起贯穿古今的历史时间线轴,实现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高质量涵育。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价值

(一)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根据空间背景与时间线轴,将各个重大历史节点进行排布梳理的能力,深入理解历史时间的发展脉络和后续走向,建立起清晰的历史认知。教师在进行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时,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时间线、动态地图等学习媒介,将重要的历史节点、转折点与时间线轴和空间迁移相结合,深化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的理解记忆。由此可见,时空观念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推断历史事件的发展和走向,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和纵向解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与历史探究欲望,促进其历史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建立文化自信

教师可以通过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时空观念素养的作用影响下,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联,并了解历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影响和意义,意识到各个历史事件下,重要历史决策所具备的时代性与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与此同时,学生在对历史事件发生时的社会背景进行探索分析时,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历史事件对社会更迭、文化演变,乃至全人类发展的重要性,逐渐认识到历史事件对当今社会发展和世界局势的影响,从而形成对自身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了解并把握历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在进行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建立起文化自信,肩负起历史文化传承的任务[1]。

(三)综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与多角度思维能力

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的提升,可以借助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来配合实现。初中历史学习要求学生将历史与地理、社会等学科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学习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与地理学基础、政治学背景、经济学发展等多个领域进行关联。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融合,学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某一历史时期的阶段背景与综合属性。跨学科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审视历史事件,理解其复杂性和多维性,以更为辩证的视角进行历史剖析,提出更具创新性的观点,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高质量涵育,还能实现学生跨学科、多领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策略

(一)演示动态地图,渗透时空观念

动态地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多媒体教学媒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学科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白板,为学生演示历史动态地图,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基于地理意义上的历史变迁,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时空观念素养在教学环节中的有效渗透。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为例。这节课主要介绍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在遵义会议上确立的长征的战略计划,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2]。对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白板和投影仪等教学媒介,向学生演示动态地图,将长征的路线图以动态图像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根据红军长征队伍的行进方向与轨迹,可以直观地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起点、途经的地理地貌、经过的省份和城市等信息,而教师可以结合地图的演示,展开对历史事件与性质的分析解读,向学生讲解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战略决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征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例如,在讲解介绍长征的起点时,教师可以利用动态地图的队伍标识,着重标明地图上的江西省,让学生看到红军从江西出发,途经湖南、贵州、四川等地,最终到达陕北的整个动态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入“江西是红军长征的发源地”“红军在这里经历了第一次反围剿”等知识,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长征的行进路线。再如,在提到红军在四川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红军在恶劣环境下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此外,教师可以在地图上标注出红军经历的重要战役和战略转移点,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长征的战略意义和军事行动,凭借动态地图理解长征过程中的时空关系,把握红军长征的时间跨度、行军历程以及途经的地域范围,从而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促进时空观念素养的深度渗透。

可见,动态地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着显著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动态地图,将抽象的历史事件转化为具体的时空图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时空背景,培养他们对历史节点和地理变迁的敏感度,促进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全面构建。

(二)整合历史史料,把握时空变迁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认识到历史内容体量的庞大、知识条例的冗长,革新教学理念,适时转变教学策略。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渠道收集并整合各种类型的历史史料,通过详细剖析和纵向解构,更好地把握历史事件的时空变迁,从而培养时空观念素养。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秦统一中国”为例。这节课主要讲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该单元课程的知识体量庞大,学生难以完全背记掌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时空变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并整合多种历史史料,包括文字记载、考古发现和地理信息等,全面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例如,教师可以引入《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让学生详细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程,熟悉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中央集权的建立以及统一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整合其他史书和历史文献史料,如《战国策》《国语》等,进一步认识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时空变迁。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考古发现的文物史料,加深学生对于秦朝政治和文化发展等方面的理解。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或实地参观秦始皇陵,整合秦始皇的统一成就和秦朝的建设规模。了解完秦朝的疆域范围和统一后的行政区划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秦朝的版图,分析秦朝统一前的六国分布情况和秦朝统一后的疆域扩张情况,以及秦朝统一过程中的战略要地和交通要道,如战国时期的长城和秦朝修建的秦岭长城等。通过整合这些历史史料,学生可以全面了解秦统一中国的时空变迁,牢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理解秦朝建立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的决策动机,以及秦统一中国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影响,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知,促进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高质量培养。

可见,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整合历史史料来深刻理解历史时空变迁。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类型的历史史料,如文字记载、考古发现和地理信息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历史事件的时空背景和发展过程,把握历史与时空的变迁,促进学生历史自主学习能力与时空观念素养的涵育培养。

(三)搭建时间线轴,构建时空框架

搭建时间线轴是促进学生时空观念素养形成的重要教学策略。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构建基于大事年表的历史时间线轴,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和时间跨度,帮助他们建立起清晰的时序观念,从时空观念素养的角度,架构起极具逻辑性的时空

框架。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教学为例。相较于隋唐时期的繁榮开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纷争和政权更迭较为频繁,导致历史知识点过于集中,学生难以完全掌握。对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搭建起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间线轴,对各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时间节点进行整理归纳,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历史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确定时间线轴的起点和终点,并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标注在时间线轴上,如“907年辽朝建立—916年辽太祖称帝—947年辽太宗称帝—960年北宋建立—1038年西夏建立—1100年北宋政权逐步没落—1115年金朝建立—1125年金朝进攻灭辽—1127年金朝攻破北宋,北宋灭亡—1209年西夏灭亡,被蒙古帝国吞并—1215年蒙古帝国建立—1234年金朝灭亡,蒙古帝国统一中国”[3]。这些历史事件以年份顺序串联起来,展示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发展,从辽朝的建立到金朝的灭亡,涵盖了辽朝、北宋、西夏和金朝等多个政权的兴衰,以及蒙古帝国的崛起与统一,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政治变迁和军事与民族关系的发展。在搭建时间线轴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每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后续影响和历史意义,以及其与其他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例如,在时间线轴上标注北宋建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北宋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文化发展情况,以及其与辽朝、西夏、金朝等其他国家的关系。通过时间线轴的构建,学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时间跨度和发展顺序,进一步加深对历史时空背景的理解,实现时空观念素养与历史思维能力的纵深发展。

可见,搭建时间线轴的历史学习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历史观念素养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时间线轴搭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整合历史事件,构建起清晰的时空框架,优化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路径。

(四)开展访问考察,培养时空思维

开展访问考察的历史探索活动,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教学方式之一。学生通过开展古今对比、人物参访等考察活动,能够深入体会历史更迭变迁,领略到历史决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促进历史时空思维与时空观念素养双向发展。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通过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地,了解社会生活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历史变迁,引导学生在实地考察中观察和感受城市的发展变化,比较不同时期的城市规模、建筑风格、交通状况等方面的变化。通过观察与对比,学生可以深入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访问,通过采访老一辈人的方式,了解他们改革开放前后的生活方式、工作条件、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变化,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生活差异。通过考察与访谈,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社会改革的历史变迁对人民生活方式与居住条件的影响,这不仅为学生锻炼社会交往能力提供了渠道,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历史时空背景的理解认知,帮助学生探索出时空思维的培养路径。

可见,通过访问考察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历史变迁,加深对历史事件时空背景的理解,这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多维历史能力,还能帮助他们感受到历史决策所带来的长远影响,进而建立起正确的历史时空观,深化历史思维培养。

结语

总之,时空观念素养的优化培养对学生的初中历史学习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教师应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为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提供多样化和更具创新性的培养路径,以横向构建与纵向分析的形式,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立体的时间线与空间线,使其逐步认识到历史更迭的连贯性,理解并掌握各历史时期的发展规律,为后续的历史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建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时空观念素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23(5):43-45.

[2]林雅香.初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路径:以时空观念为例[J].名师在线,2023(3):

69-71.

[3]吴晓华.定位核心素养,彰显历史哲学:以初中历史时空观念教学为例[J].天津教育,2022(26):118-120.

猜你喜欢
时空观念历史教学初中
镜头中的组诗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时空观念”设计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