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引领,做好小学美术幼小衔接

2024-05-07 10:39俞毓龙
教育界·A 2024年8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学习能力小学美术

【摘要】现阶段的美术教学中存在幼儿园与小学“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二者之间严重脱节,学生在进入小学后无所适从。美术教师如果不加以关注,势必会挫伤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打击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心。对此,小学美术教师要主动寻找幼儿园与小学美术教学之间的衔接点,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学生感受美术课堂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幼小衔接;学习能力;课堂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莆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幼小衔接专项课题“幼小美术课程衔接的内涵建设与策略”(立项编号:PTJYKT2236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俞毓龙(1967—),男,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麟峰小学。

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学生来说,陌生的环境会让他们竖起“心墙”,对周围的一切抱有排斥、抵触情绪,在美术课堂上也是如此。如何让学生维持绘画热情和学习美术的活力,是美术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学生在绘画方面有自己的想法,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体会到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时,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课堂。对此,教师应有效衔接幼儿园与小学的美术教学工作,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多元化的策略,绽放美术课堂的光彩。

一、巧法妙用,提升自学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有效学习是学生基于原有的经验构建知识的过程,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教师要巧妙运用各种有效策略,整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使其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提升学生的自学意识、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一)以预习为纽带,发展学习能力

学生在幼儿园较少自主预习美术知识。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学生如果不预习,而是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会被难度较高、内容较多的美术知识“吓退”。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对教材上的美术知识进行预习,会增加学生的预习难度,难以让学生融会贯通教材上的美术知识。对此,教师应将预习环节当作幼小衔接点,为学生引入预习学案、微课等多元化的预习资料,以便学生轻松地完成预习任务,提升学习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上册“会动的小纸人”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明确小纸人的特点、制作方法等是学生需要着重掌握的基础知识。随后,教师基于这一内容进行预习学案、微课的制作,并结合低年级学生的需求,在预习学案中添加趣味性的语言和动画等,让预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在制作完预习学案和微课后,教师将其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翻阅教材、浏览微课、填写预习学案的方式,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利用线上渠道,向学生分发电子问卷,以便根据学生填写问卷的情况,判断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接着,教师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细节。例如,通过问卷调查,教师发现学生对小纸人的制作步骤仍旧存疑,于是在上课时着重讲解这部分内容,在精准答疑中减轻学生的负担。

教师开发多元化的预习资源,能降低学生的预习难度,使学生自主学习美术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以网络为媒介,拓展学习渠道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未来离开课堂、离开教师后,也能运用所学方法自主学习。在美术课堂上,为了让学生从幼儿阶段逐渐过渡到小学阶段,教师应当主动为学生创造自学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成为学生的知识宝库。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时,教师要以互联网为媒介,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更多的美术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比如,在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上册“鱼儿游游”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利用网络渠道,了解小鱼的形态”的任务,鼓励学生使用互联网了解鱼的形态。教师可以进行示范,让学生掌握上网检索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在学生完成网络资源的搜集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担任“小老师”,分享自己搜集的资料,促使学生在相互分享中拓宽视野,了解更多小鱼的外形。

网络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伙伴”。教师让学生将互联网当作获取知识的媒介,从互联网中获取相关的美术资料,能够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提升学习能力,形成自学意识,学会利用互联网解决问题。

二、以趣为基,激发学习兴趣

关注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是开展高效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举措。因此,在幼小衔接背景下的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性格特征出发,以他们的心理需求为切入点,整合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眼球的资源,把它们纳入美术教学,讓学生获得新奇的感受,迸发学习活力。

(一)引入游戏,活跃学习氛围

大多数教师对游戏活动持有偏见,认为游戏活动是“偷走”学生时间、精力的小偷,无法为学生带来有益的成长养分[1]。然而,现阶段,幼儿园正在推行课程游戏化理念,许多幼儿园开始进行学习活动的游戏化设计,让幼儿在玩乐中学习知识。在小学低年级的美术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借鉴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主动围绕美术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游戏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进一步体会美术课程的精彩与魅力。

例如,在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下册“影子的游戏”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利用手电筒、透光纸等材料制作灯箱,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向学生出示灯箱,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的朋友,它的名字叫‘小精灵,大家一起来熟悉一下‘小精灵好吗?”当学生将目光放在灯箱上后,教师调动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让我们一起来揭晓‘小精灵的秘密吧!”随后,教师为学生设计揭秘游戏,并讲述游戏规则:“一名学生上到讲台,通过观察灯箱中动物的剪影,判断灯箱中的剪影是什么动物。随后,这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动作对灯箱中的动物剪影进行描述,让其他学生进行猜测。”在学生明确游戏规则后,教师鼓励学生参与游戏活动:“有谁是‘小勇士,敢于看看‘小精灵的肚子里有什么。”学生争当“小勇士”,主动参与游戏,通过游戏逐步揭开光影的秘密。

教师巧妙利用游戏活动,优化学生学习美术的方式,能够让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更顺畅,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美术知识。

(二)走出室内,开放学习空间

在幼儿园,许多教师会开展户外游戏活动,引导幼儿观察生活,深刻体会美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在小学阶段,教师也应当主动搭建生活和美术课堂的桥梁,让学生立足实际生活展开学习,消除学生对美术课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美术教学中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时,教师可以借鉴幼儿园的教学策略,带领学生到室外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亲身体验,产生美术创作的欲望,从而让美术课的学习不再突兀。

以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下册“走近大自然”一课的教学为例。在上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出教室,走向校园,看看校园里都有哪些自然美景吧!”学生被新颖的学习方式所吸引,主动跟随教师的步伐,走进校园,探寻美景。在欣赏校园美景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看到地上的落叶,向教师提问:“老师,这些落在地上的叶子直接被人扫走很浪费,我想把这些叶子收集起来,制作成一幅画,可以吗?”在听到学生的提问后,教师露出赞许的表情,并引导其他学生思考:“有的同学想要将地上的落叶捡起来制作拼贴画,这一想法非常好,其他人对地上的落叶有没有什么新的想法呢?”学生们提出更多的美术创作想法。在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鼓励学生:“请大家从校园中收集多种多样的自然材料,自主开展美术创作吧!”

教师承接幼儿园的教育思想,带领学生走出室内、走向户外,能有效拓宽学生的学习场所,让学生获得新颖的学习体验,从户外获取美术材料,在美术创作中呈现别样风景。

三、多措并举,助长学习信心

(一)教师鼓励,增强自信

在幼儿园,幼儿不用面对测验和考试,没有心理上的负担,可以尽情开展游戏。但是,在进入小学后,家长之间的攀比、升学的压力,都让学生畏惧课堂。同时,受学习背景、成长经历的影响,学生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部分学生开始出现不自信的状态,在教师提出美术创作的要求时,会下意识地拒绝。教师在学生心里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教师的肯定和鼓励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生积极的美术情感。因此,教师要在美术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例如,在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下册“有趣的半圆形”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哪些东西是由半圆形组成的”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轻松地说出“七巧板中有半圆形”“生日蛋糕上有时也有半圆形的装饰”等答案,而有的学生面露难色,迟迟想不出哪些物品包含半圆形。这时,教师鼓励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老师相信你,再想一想,你一定可以想出哪些物品是由半圆形组成的。”“看看身边的物品,你这么聪明,一定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学生得到教师的鼓舞,主动将目光放在周边的物品上,尝试发现周围的半圆形。在学生指出“书包上有半圆形的装饰”后,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你真棒!”“你观察得非常仔细。”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认可,逐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半圆形,并鼓励学生探究半圆形的特点。在教师的支持和肯定下,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真正卸下对美术课的防备之心。

刚进入小学的学生存在自信心匮乏的情况,他们不愿意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教师的鼓励犹如一针强心剂,能让学生的学习活力“复燃”,让学生主动投入美术课堂,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搭建平台,展示成果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在逐步克服以自我为中心,走出自己封闭的世界,积极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往往较为活跃,且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力,能够看到事物的多样性[2]。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他人认可。美术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当学生完成美术课程学习后,往往能取得一定的美术创作成果。这一成果是学生创造才能、美术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对此,教师可以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使学生在他人的肯定中树立学习美术的自信心。

比如,在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上册“小挂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寻找与众不同的材料,制作创意挂饰。在学生制作完成后,教师搭建“展我风采”平台,鼓励学生在平臺上展示自己制作的挂饰。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介绍自己制作时的灵感来源以及自己收集材料的过程。有的学生说:“我想要制作出能发出灵动的响声的挂饰,于是收集了铃铛等材料。在正式进行制作时,我想让铃铛与整个挂饰融为一体,于是便有了现在的设计……”随后,教师开展互评活动,让学生相互点评对方作品中的优点,增强学生美术创作的信心,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美术创作活动。

有效、创新的评价环节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结合美术课的特色,创新评价模式,能让学生基于同伴的视角,肯定自己的创造才能,从而更加自觉地参与美术创新活动。

结语

总而言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能够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有效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潜能,保持学生学习美术的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要认识到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要性,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探索更多的幼小衔接方法,搭建幼儿园与小学美术教学之间的桥梁,让学生从幼儿园稳步过渡到小学,在美术世界中遨游。

【参考文献】

[1]陈静静.“双减”背景下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探析[J].小学生(上旬刊) , 2022 (12):46-48.

[2]唐志.谈“幼小美术课程衔接”的内涵建设与策略[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9):66-67.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学习能力小学美术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小学数学教学浅析(二)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高中语文教学探微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