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的应用

2024-05-07 10:39童小玲
教育界·A 2024年8期
关键词:数学教育情境教学幼儿园

【摘要】目前,部分幼儿教师在开展情境教学时,存在脱离幼儿实际生活等问题。为了帮助幼儿教师有效实施情境教学,引导幼儿在教学情境中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文章结合情境教学的特点、部分教师实施情境教学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育;情境教学

作者简介:童小玲(1990—),女,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池店镇滨江幼儿园。

数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教师需要培养幼儿的数学认知,让幼儿“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指南》还建议教师“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境,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通过实物操作引导幼儿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为达到这样的目标,幼儿教师应当在尊重幼儿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前提下,引导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

有效的教学情境是连接幼儿与数学知识的“桥梁”[1]。然而,一部分幼儿教师在开展情境教学时问题重重,不但导致情境教学的价值无法充分发挥出来,也使幼儿难以形成清晰的数学认知。

一、关于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实施情境教学的概述

(一)情境教学

开展情境教学时,教师需要将抽象的知识融入真实、具体的情境中,将枯燥的知识学习过程转化为有趣的感知、体验过程,使幼儿在感知、体验的过程中记住相关内容。当前,教育领域对情境教学的内涵有两种典型描述,第一种是将情境教学当作教学方法描述,认为情境教学是创设或引入形象生动的场景以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第二种是将情境教学当作教学模式描述,认为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场景,以营造出适宜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将认知与情感紧密结合,并驱动学习者积极学习的教学模式。尽管不同研究者描述的情境教学的内涵有差异,但开展情境教学的核心始终是强调“情”和“境”,教师既需要关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审美感知,也需要将学习者的实际生活作为基础,创设契合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学情境,推动学习者在感知、体验的过程中走向更深处。

(二)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实施情境教学的意义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实施情境教学时,教师应当以境启智、以知怡情,让幼儿在教学情境中将实际生活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并逐步提高思维发展水平。在开展教学时,教师需要先创设教学情境,然后“去情境化”(引导幼儿提出数学问题),此后让幼儿“再情境化”(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数学问题)[2]。

二、部分教师在开展情境教学时出现的问题

(一)“去数学化”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实施情境教学的目标是让幼儿建立良好的数学认知。在开展情境教学时,教师必须紧扣此目标创设出能凸显数学知识本质的教学情境。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虽然顺利创设了教学情境,但是无法在教学情境中成功引导幼儿发现数学问题,教学出现了“去数学化”的问题,偏离了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

例如,某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准备通过故事情境引导幼儿运用空间方位知识解决问题。在教学时,教师先鼓励幼儿描述自己的梦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畅所欲言,并沉浸在热闹的氛围中。此时,教师顺势展示了儿童绘本《鼓鼓与蛋蛋的梦想》,并鼓励幼儿猜想鼓鼓和蛋蛋的梦想。幼儿的想象力丰富,许多幼儿十分积极地参与了讨论,描述了各种各样有趣的梦想。但是还有一部分幼儿对鼓鼓和蛋蛋的梦想不感兴趣,仍在与伙伴讨论自己的梦想。面对此情形,教师不得不进行课堂管理。好不容易将全体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相关数学知识上,教学时间却已经消耗了许多,教学情境没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笔者以为,在该案例中,教师没能通过问题使幼儿主动去感知数学知识,导致幼儿的思维迅速发散,白白地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教学效果受到了显著影响。

(二)脱离幼儿实际生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教师应当确保数学教学源于幼儿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这样的数学教育才能真正让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3]。为此,教师应当创设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使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认知进行探究,由此逐步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但是在数学教育实践中,也有一部分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脱离了幼儿的实际生活。

例如,在某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幼儿认读1~5,然后组织了“小动物找邻居”活动,要求幼儿找出长颈鹿的邻居,再根据幼儿的寻找情况讲解邻居的含义。在幼儿建立一定的认知后,教师又组织了“认识数字朋友的邻居”活动,引导幼儿找出5以内数字的“邻居”。但是在这一活动中,许多幼儿无法顺利找出数字的“邻居”。因为幼儿虽然根据“小动物找邻居”活动了解了邻居的含义,但是教师没有让幼儿由此回到实际生活中。在此后的教学活动中,幼儿显然由于无法根据邻居这一概念理解数量关系,而无法顺利找到数字的“邻居”。在这样的情况下,幼儿只能迷迷糊糊地参与后续活动,无法顺利理解相关数学知识。

(三)情境创设不自然

情境教学讲求“润物细无声”,即让幼儿走进情境,在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自主地探究数学知识,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4]。创设自然的教学情境对部分幼儿教师来说依然是一个难题,有一些教师为了实现数学教育目标而生硬地穿插数学情境,还有一些教师则是围绕数学知识混乱地创设教学情境,这些行为都会导致教学情境难以发挥作用。

例如,某教师在置物架上随意摆放多种物品后,创设出整理货架的情境,并依托此情境引导幼儿思考这样的问题:“孩子们,大家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将这些物品分类摆放到置物架上呢?”教师提出问题后,就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分类摆放,于是有幼儿按照物品的种类分类摆放,也有幼儿按照物品的颜色分类摆放,还有幼儿根据物品的大小分类摆放……在看到幼儿采用多种策略摆放物品后,教师不得不围绕教学内容(按照物品的种类摆放)给予提示:“大家可以将同一种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在上述案例中,虽然教师通过情境激发了幼儿的动手兴趣,但是教师根据情境提出任务时没有考虑到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无法意识到自己需要按物品的种类摆放。

三、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有效实施情境教学的策略

笔者以为,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师对情境教学缺乏深刻的认知,二是教师缺乏开展情境教学的经验。为了有效解决问题,幼儿教师需要学习有关情境教学的更多知识,并积极地进行实践和反思,逐步找到实施情境教学的恰当方式。

(一)深入学习情境教学理论

情境教学理论是教师实施情境教学的指导和保障。为了有效实施情境教学,教师需要深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深化自己的认识,了解自己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幼儿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收集介绍情境教学理论的文章、书籍、案例,利用工作之余进行阅读,逐步积累知识。在阅读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结合自身的教育经历认真思考,明晰情境教学的内涵、本质、特征、原则等,加深对情境教学的认知。此外,幼儿教师还可以参加各种线上和线下的情境教学专题培训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既要认真倾听专家讲述的内容,也要联系自己的日常教学经验提出问题,与专家互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积累情境教学经验

要有效积累情境教学经验,教师既需要依据相关理论知识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尝试,也需要积极地进行反思、总结,从而顺利地将认知转化为行动。

1.緊扣教育目标实施情境教学

在教学情境脱离教育目标时,就算教学情境有趣且生活化,教师依然难以指导幼儿高效积累数学认知。为了有效实施情境教学,幼儿教师应当以教育目标为起始点和落脚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情境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我是小厨师”活动,鼓励幼儿使用珍珠泥、橡皮泥、布等材料串出符合顾客要求的烤串。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可以扮演顾客,提出“我想要5串有圆形、方形的肉的烤串”等要求,指导幼儿在将物品串起来,让幼儿在此过程中逐步了解和规律有关的知识。

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幼儿需要在情境中思考、操作,他们的多方面能力会得到锻炼,数学教育的目标也能够顺利实现。

2.联系幼儿生活经历实施情境教学

幼儿的生活中不乏数学信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已有认知是学习者把握新旧知识联系、实现有意义建构的支撑[5]。教学情境可以成为幼儿迁移生活认知的助力。为达到这样的目的,幼儿教师应当结合教育内容和幼儿的生活经历创设教学情境,指导幼儿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建构数学认知。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图形宝宝变变变”活动,让幼儿使用不同数量的三角形拼出新图形,发现图形之间的联系、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在生活中,幼儿接触过不同形状的物品,此外他们还玩过“找朋友”的游戏,积累了大量游戏经验,教师可以在“图形宝宝变变变”活动中创设“找朋友”的游戏情境,让幼儿借此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教师可以先用简单的语言讲解游戏规则,然后发放“百变小魔块”,鼓励幼儿找到一个三角形“小魔块”的朋友—另一个三角形“小魔块”。在幼儿找到三角形“小魔块”的朋友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发散思维,将两个三角形“小魔块”拼在一起,得到新的图形,如大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随着幼儿的游戏兴致愈发高涨,教师可以提出其他游戏要求,如为三角形“小魔块”找两个朋友、找三个朋友等。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直观地感受到图形之间的关系。

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幼儿可以迁移生活经验来理解游戏规则,并据此玩游戏。而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可以积累数学认知,实现有意义建构。

3.依据真实自然原则实施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应讲求真实、自然[6]。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当尽量将幼儿周围的环境作为创设情境的资源,将幼儿带回真实的生活。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数数1~5”活动,鼓励幼儿观察班级中随处可见的物品,数这些物品的数量。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找出1本书、2支铅笔、3张桌子、4个水杯、5包纸巾。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数数,从而顺利建立数学认知。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直接利用教室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将幼儿带回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在生活中理解数的概念、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结语

总而言之,让幼儿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教师可以实施情境教学,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地迁移已有认知、使用多样的方式进行探究,从而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顺利地建构良好的数学认知。当然,为有效实施情境教学,幼儿园教师应当在工作之余学习有关情境教学的理论知识,并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审视自己在教育时遇到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紧扣数学教育目标、联系幼儿生活经历、依据真实自然原则实施情境教学,让情境教学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张瑞珍.幼小衔接中幼儿数学教育情境的创设[J].知识文库,2023(7):172-174.

[2]李有军.幼儿园数学情境游戏设计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3(3):10-13.

[3]王青.借助情境有力提升大班幼儿数学教学的成效[J].理科爱好者,2022(6):248-250.

[4]谢琴玉.幼儿数学教学中情境化教学策略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6):141-142.

[5]秦祥红.情境教学运用于幼儿园数学教育的行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1.

[6]郁岚.生活情境支持幼儿数学经验的积累[J].家教世界,2020(27):14-15.

猜你喜欢
数学教育情境教学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数学文化融入高校现代数学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的融合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