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关于“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讨论

2024-05-07 19:47陈娟
教育界·A 2024年8期
关键词:五育小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心智、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教育工作者需要在这个阶段精心引导学生。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尊重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也应当关注“双减”背景下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文章对“双减”背景下“五育”并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围绕助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目标,讨论了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的措施,希望可以帮助广大教师有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学;“双减”;“五育”并举;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陈娟(1978—),女,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逸夫第一小学。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为根本,以建构教育良好生态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核心,提出了多项要求。《意见》强调,教师的工作原则包括“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小学生处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推动学生健康成长的“阿基米德点”,而坚持“五育”并举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1]。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教师应当更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堅持“五育”并举,以此为基础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的关系

(一)德育给心理健康教育导向

德育是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依据特定的社会规范和要求,采用多种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教育活动。德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德行,使学生可以在面对两难困境时作出正确的判断、找到更合理的选择,并自觉地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传统德育的拓展,教师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在面对两难困境时思考有效处理人际矛盾的方法、调控负面情绪,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有效发展社会性[2]。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后,学生对正确价值观念的思考会更清晰,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

(二)智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致力于推动学生成长

智育是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而开展的文化知识教育。在新时代,智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促进学生心智发育和引导学生锻炼能力、形成核心素养。可以说,新时代的智育是在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技能的同时,借助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形成顽强的意志品质的教育活动[3]。要让学生顺利掌握知识、发展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自我管理、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坚持。这些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也致力于让学生逐步具备上述品质。

(三)体育给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托

体育是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以传授运动知识、技能为手段,以培养学生良好运动意识、运动习惯以及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4]。实际上,体育不但可以“育体”,还可以“育心”,尤其是在学生面对运动量较大的体育项目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咬牙坚持,让学生由此磨炼意志。而且许多体育运动具有很强的竞技性和团队性,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会增强,他们会意识到和团队里的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忘却学习的烦恼,学生的心理压力也可以得到缓解。由此可见,体育可以给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托。

(四)美育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沃土

美育是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为基础,借助种种美好的事物来影响学生的态度、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的教育活动。美的事物是进行美育的“工具”,美育需要让学生在密切接触美的事物的过程中,逐步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学会遵循美的标准践行良好行为,并由此形成美好的人格[5]。学生在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往往会形成美好的心灵。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借助美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心理。

(五)劳育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抓手

劳动教育是借助劳动的育人作用,使学生逐步形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情感,同时掌握基础劳动技能、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教育活动。由此可见,劳动教育不光要使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具备劳动意识,还需要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在积极的态度、情感的作用下,学生会自觉地进行劳动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也需要关注自身行为,及时地评价、优化自身行为,以顺利完成劳动任务。在接受良好劳动教育后,学生会感受到劳动的乐趣,也容易形成积极的情感倾向。

二、基于“五育”并举,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要顺利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工作者应当坚持“五育”并举,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接受更具整体性、科学性的教育。

(一)以德育心

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结合,引导学生在建构正确的道德认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比如,教师可以举办“青春心向党”主题的演讲比赛,引导学生讲述新时代青少年砥砺前行、敢作敢为的故事,歌颂身边坚守初心、笃行实干的楷模。在参与这类活动时,学生会发现身边的榜样,并受到榜样身上美好精神品质的影响,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又如,教师可以组织“悦纳自我、筑梦成长”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讨论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等话题。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需要迁移生活经验和已有心理认知以顺利地形成观点。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出现自我认知不当、人际矛盾、无法调节不良情绪等问题的表现,获取正确认知自我、与人和谐交往、科学调节情绪的方法,学会悦纳自我、和谐交往、调节情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以智慧心

教师可以依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延伸教学内容时顺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形成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语文教师在教授《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可以在延伸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展现在许多人眼中不美的乌鸦的聪明、机智。由此,学生会意识到,“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自己应该学会辩证地看待他人,这也有利于学生悦纳自我。语文教师在教授《军神》这篇课文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对话和主人公的神态、情绪变化,让学生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受到主人公美好品质影响,将主人公作为学习榜样。

道德与法治学科包含许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坚持才会有收获”“我是独特的”“不一样的你我他”“当冲突发生”等课介绍了许多心理健康知识。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分享有趣的案例,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实践。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促使学生迁移生活经验进行分析、探究,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坚持、学会悦纳自我、学会尊重他人、学会调节情绪,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除此之外,在学习各学科知识时,学生会遇到诸多困难、挫折。教师可以在发现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和他们的想法,采用恰当的方式与学生互动,帮助学生调节情绪、解决学习问题,使学生逐步发现学习的乐趣,形成积极的情感。

(三)以体强心

教师可以在完成体育知识和技能教学后,组织多姿多彩的体育大课间活动、课后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完成充足的运动、增强体质的同时,享受运动的乐趣、磨炼意志,使体育活动的“育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比如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上组织形式多样、趣味十足的体育游戏、体育比赛,营造出轻松、自由的运动氛围,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享受运动的乐趣,同时通过走、跑、跳调节不良情绪,且得到足够锻炼。除此之外,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身心发育情况,提出稍有难度的运动要求,使学生挑战自我、磨炼意志。

又如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后服务期间,结合体育游戏、体育比赛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让学生回味自己参与体育游戏、体育比赛时与同伴的竞争与合作,让学生增强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用正确的眼光看待竞争与合作。

(四)以美润心

教师可以在开展美育时,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机会,实现以美润心的目的。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逐梦新时代,笔墨展风采”书法比赛,让学生在诵读古诗词后发挥创造力完成书法作品。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词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情感美;在挥毫泼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用美的笔触写下诗句,学生会逐渐变得平心静气,也会忘却烦恼。

又如教师可以组织“走上舞台,演绎经典”活动,鼓励学生研读课本中的经典童话、民间传说、红色故事,并与同学一起创编和表演课本剧。在参与这样的合作活动时,学生会逐渐学会与人合作,明白认真倾听同学想法的重要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会显著

提高。

(五)以劳健心

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师可以着重引导学生回顾参与劳动时的感受,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乐趣,形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并逐渐具备良好的精神品质。

比如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打扫卫生等活动后,引导学生回顾他们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这样的活动既有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劳动知识、技能,也会使学生发现劳动的乐趣以及形成对劳动者的尊重、热爱之情。

又如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尝试种植农作物、养护农作物的过程中,教育学生有耐心、有爱心地陪伴农作物成长,让学生形成珍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情感。在完成种植、养护任务时,学生会经历严寒酷暑的“考验”,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辛苦,并从心底里产生对劳动人民的崇拜之情。在丰收的季节,教师则可以带领学生动手烹饪,将一颗颗蔬菜加工为美味的食物。品尝劳动的果实后,学生会产生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也会更加喜爱劳动。

结语

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心理认知、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教师应当坚持“五育”并举,坚持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推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吉林省教育厅.五育并舉促进心理健康:省教育厅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J].吉林教育,2023(26):97.

[2]吴晓娟.“五育”视域下小学高段学生抗挫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J].知识文库,2023(4):28-30.

[3]俞国良,何妍.“德智体美劳”五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1):4-10.

[4]吴静.育心育人:小学“五维一体”校本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实践[J].中小学德育,2022(9):38-41.

[5]陶朱颖,候丽.五育融合下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J].汉字文化,2022(14):109-110.

猜你喜欢
五育小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运用探讨
小学五年级语文写作教学
浅论小学课堂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