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教育扶贫机制的创新探讨

2024-05-10 15:42王伟
知识文库 2024年8期
关键词:贫困生精准机制

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在教育扶贫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等原因,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明显,而教育与经济之间又存在一定关联性,部分地区高职院校在执行精准扶贫机制时也暴露了很多新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机制,保证精准扶贫政策的全面落实。本文将以青海、西藏等地区的高职院校教育扶贫机制执行情况为例,论述当前已经取得的成就及现存的新问题,给出针对性方案,以供同仁参考。

我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多个维度进行教育扶贫工作,其中职业教育是其中的关键一环,从人员技能的角度增强贫困人口的持续造血功能,从而逐步实现带动个人、家庭、区域、社会的脱贫致富。在“五个一批”脱贫措施中,发展教育脱贫是其中执行难度较大、成果斐然的重要组成之一,是落实扶贫脱贫战略中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内容,其中职业教育又是教育扶贫中的关键一环。自2019年高职院校百万扩招政策实施以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统一部署,强化责任,坚决落实教育与社会协同互补发展,精准扶贫工作任重道远。

1 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扶贫机制成效

“扶贫重在扶智,扶智重在教育”。相较于传统的扶贫政策,精准扶贫中少了许多“粗放型”,并主张创新、发展,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刺激区域经济增长。近年来,我国对于西部地区的扶贫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为高职教育形成回馈机制获得了显著成就。在西部精準扶贫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主要围绕“招生——培养——就业”这一模式,并配合市场需求,在招生政策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提高自主招生比例,开展专项招生计划,有针对性地设置录取分数线。从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引进“双师型”人才,保障教学质量。从就业方面,高职院校重新整合现有资源,并与精准扶贫政策相结合,为贫困学生提供基础保障,并鼓励学生加强与贫困地区的深度合作,深入基层服务,真正实现“精准培养”。

2 高职院校落实教育精准扶贫的困境分析

2.1 经济压力问题仍然突出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教育扶贫机制上已经形成多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包括“奖、助、贷、勤、补、减、免”,但由于不同院校学费标准之间的差异,即便是有国家奖学金和助学贷款等资助形式,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对于部分贫困生来说仍是较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学生为了缓解经济压力,会选择其他方式获取资金,如兼职打工等,对学业方面的精力逐渐减弱,与教育扶贫政策落实目标背道而驰。

2.2 学业压力问题

从学业角度来看,西部的部分高职院校所用于学习的软、硬件难以支撑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地,以及学校规模、教职工数量、实训项目等均存在局限性,教学条件薄弱。近年来,在教育扶贫工作的引领下,高职院校在办学条件和规模方面均有所改善,质量指标也在逐渐增长,但仍有部分学校的条件处于及格线上下。在百万扩招背景下,师生比例甚至达到1:17~20,扶贫项目落实精力不足。

2.3 人才培养与脱贫工作脱节

教育扶贫工作强调持续性,是授人以渔的造血性扶贫,高职院校在落实工作时强调通过学生自身技能摆脱贫困,因此,教育扶贫机制应当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通过不间断的实践积累,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从目前青海、西藏等地区的高职教育情况来看,存在项目培训时间短、课程开设少、精品课程少、实践和通用专业课程少的问题,与扶贫教育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这些问题对于贫困学生来说不仅会影响其学习成果,还会导致扶贫项目资金的价值付诸东流,与扶贫教育理念不符。

2.4 就业问题

对青海、西藏部分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跟踪回访调查,发现部分毕业生存在技能不精进、就业专业不对口等情况,一些专业对口岗位中的学生也存在调岗、转行甚至失业的风险。这种情况对于贫困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压力,容易再度返贫。出现就业问题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多,如贫困生的成长环境,会使得其教育观念、教学资源均比较落后,一些常规性的工作技能不精进,如普通话、计算机操作、英语口语、社交能力等。此外,自卑心理和人际交往障碍对于贫困生就业来说也是致命打击,不利于其就业。部分高职院校针对就业创业的指导工作与市场需求方面脱节,对于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解读不到位,影响学生判断,部分个性化职业的指导工作落实不到位,就业创业帮扶机制有待完善。

3 新时期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扶贫机制创新办法

3.1 加大并细化精准帮扶力度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想要取得成效,务必保证“不返贫、不增贫”,为避免代际传递,需要各方协同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稳步推进教育帮扶工作,对相关机制进行创新,而非粗放式地盲目落实,保证制度执行的持续性和发展性。

首先,需要进一步健全青海、西藏等西部高职院校的精准扶贫体系,针对这一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应加大资助帮扶力度,建立新生入选通道,同时对被资助对象进行全面化调查,掌握更加详细的困难生资料,根据实际情况加大费用减免力度,做好相关认定工作并进行分类管理。除此之外,学校中“勤工俭学”岗位可优先考虑贫困学生,帮助其从正规渠道获得经济来源,避免荒废学业。

其次,需要明确资助标准,保证被资助对象实况与资助费用相适配,避免资源浪费,维护资助的平均性、公正性,按照在校生的生活标准、学生住费标准等予以补助。如此一来能够避免资源“一刀切”“轮流受助”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最后,为进一步加强精准扶贫政策在高职教育中的落实,应保证资金发放的精准性,即资金能够定时且足额地发放,提升扶贫质量和效率,真正解决贫困生的后顾之忧,使其投入到学习中。在精准扶贫视角下,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教育扶贫机制需要学校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和人才引进情况进行持续性地创新,保证做到应助尽助,提升资源配置的科学性。

3.2 创新学业精准帮扶机制

青海、西藏等地区由于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情况较为特殊,我国对于此类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关注度相对较高,近年来,在我党的带领下,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已经取得长足发展,教育差异、经济差异逐渐缩小,能够展现我国教育制度的优越性。针对高职院校教育扶贫机制的解读,不应该局限在资金范畴,还应从教育本质的角度展开思考,建立学业精准帮扶制度。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应将关注度向成绩较差的困难学生方向倾斜,组织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团队,主动了解其情况和真实诉求,了解后再开展针对性的帮扶计划。

详细措施为:第一,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的作用,建立课余时间辅导制度,引导学生主动与其进行沟通解决问题。第二,对经济困难的学生需要更加关注其学业,树立专业自信心,保证学业水平。第三,组建包括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心理辅导教师在内的队伍,对特困生学业实施一對一、一对多的辅导,真正实现学业上的精准扶贫。

3.3 对接扶贫需求完善教育机制

针对人才培养与脱贫工作脱节的问题,可以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技能培训力度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完善帮扶机制。总体来看,高职院校教育扶贫机制的主要问题在于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资源浪费。相较于其他发达地区,青海、西藏等地区高职院校教育扶贫工作的落实会更加困难,在机制建立方面,除了思考常规性问题外,还应渗透区域特殊性理念。目前来看,此类地区原有的教育资源本身存在一些漏洞,如课程实践、技术应用等。

在建立并落实精准扶贫教育机制时应当深入贯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以技能报国。在校园学习管理中建立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样化帮扶机制,同时考虑当地发展特色行业,将高职专业与企业相联合,通过顶岗实习、创新创业的方式增加教育效果,进一步细化课程。同时与其他地区学校建立联系,购买精品课程,提高学习效果。对于一些技术性较强的课程,还应积极引进教学材料,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专业、机械专业、医疗专业等,需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确保学生能够享受先进的教学资源,为后续的就业、创业环节奠定基础。

针对青海、西藏等地区的教育扶贫机制来说,教师资源也是必要的“硬件”部分,高职院校精准扶贫教育机制的创新过程中,还需进一步整合师资力量,完善教育机制,确保满足精准扶贫的需求。针对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重点提升其实践能力和教学培养能力,完善相关考核机制,并从职称评聘、工作考核等方面予以一定支持。同时,应建立专家指导制度,根据实际条件组织专家扶贫团队,保障教育扶贫投入、产出及效果均达到相关指标。

3.4 创新就业精准帮扶机制

以往情况下,西部地区的部分高职院校针对精准扶贫教育机制的侧重点会放在资金方面,在帮扶过程中对于后续就业和未来发展方面的关注度相对较低,主要原因除了贫困生自身情况外,还在于当地发展水平,随着社会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若青海、西藏这类贫困人口连片集中区域的教育扶贫机制若不创新,必然会造成恶性循环,导致当地教育、经济发展停滞不前。高职院校发展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创业就业,在落实教育扶贫机制时应当加大对创业就业的帮扶。

第一,针对青海、西藏等地区的高职院校精准扶贫教育机制,应当全面贯彻和落实双创教育制度,立足于创业就业角度,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特色和学校不同专业的办学特色来创办“产业园”“创业孵化园”等,利用科研平台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发展路径,针对困难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如英语口语、普通话、计算机运用功能以及技术应用等等,可通过思想引导、心理健康引导等方式降低心理负担,积极投身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中,给予项目培训和指导,发挥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能力。

第二,精准帮扶制度还应从贫困毕业生就业资金角度进行思考,如给具有创业就业想法的贫困生提供临时性资金补助,如路费、租房补助以及生活补助,从而避免困难毕业生在应聘或实习阶段自我放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就业创业前期的经济压力。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与企业联动,设置贫困生优秀奖金,为优秀贫困生提供更多机会,并保证获得奖金的条件不掺杂其他主观因素,完全根据贫困生的能力而获得,营造公平的良性竞争环境。

第三,为保证教育平衡发展,需要为全体毕业生提供同等的就业机会,控制普通毕业生与困难毕业生的机制倾斜程度,避免过于倾向而造成其他学生的不满,同时也避免打击贫困生的自尊心,需要公平地对待就业机会,为其提供招聘会。因此可以设计帮扶机制与就业去向的联动机制,如接受精准帮扶政策的贫困生需要在规定的就业地或企业工作,详细规划年限,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申请。制定详细的贫困生就业制度,学校、用人单位应建立维护双方利益的配套政策,消除特困生歧视、行业限制等问题,保证选拔机制落实到位,严肃处理违规用人问题,既能展现教育帮扶机制的公平性,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又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第四,个性化就业创业指导。一般来看,高职院校针对教育扶贫机制在创业指导方面的应用更倾向于集体化、系统化,而个性化方面涉及较少。因此,在对青海、西藏等自然资源、教学资源等相对特殊的区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也应当进行个性化创新,给予多样化帮扶。由于部分贫困生能够接触到的社会资源较少,加之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风格的影响,在就业创业方面的思想与当前社会实际发展情况之间会存在一定偏差,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首先,给予社会性指导,根据当地文化特色、产业特色、技术水平、现有条件及发展蓝图等,为高职学生提供政策指导,通过就业心理访问、调查访谈、职业评价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兴趣及目标等,并以此为基础帮助其分析行业前景、就业政策、人才供需以及最低招收水平等信息,提供针对性帮助,最大化地实现入职匹配。其次,高职院校贫困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需要给予其政策性指导,使其了解更多渠道,包括行业优惠政策、特困生创业政策等,使其能够维护自身权益,走出择业“误区”。最后,需要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资源,在高职院校档案中建立属于特困生就业创业的帮扶档案,并有效运用现有资源。如大数据、物联网等,保证扶贫机制落实的精准性,有效拓宽就业渠道。

4 其他创新办法

4.1 发挥教育扶贫机制的思想引领作用

新时期高职院校教育扶贫工作应以精准扶贫为指导方针,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始终将扶贫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工作指导,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资助政策的实施切实改变了青海、西藏等地区的教育现状,需要进一步完善资助制度。在精准扶贫教育机制落实过程中需要从两个角度展开分析。

第一是学校角度,在精准扶贫制度下应构建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建立约束机制,如成立院校两级领导组,实施网格化管理,即“校——院——班——生”,让教育扶贫工作更加精准地落实。此外,还应效仿一些先进区域的高職院校教育扶贫机制,及时了解并深刻解读教育部提出的与青海、西藏等省份、自治区教育厅有关的最新资助政策,切实落实精准扶贫。

第二是从学生角度,除了资金、技术、学业、就业这些方面的教育外,还应加强对思想、价值观方面的引导。相关数据显示,部分高职院校的国家助学金合同还款率并非100%,存在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的情况。针对此类问题,高职院校应当将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纳入教育扶贫机制中,在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同时搜集其生长环境、家庭情况以及心理特点等方面的信息,加强思想教育。同时还应适当渗透一些金融知识,使其了解助学贷款的还款方式,不断开阔眼界,提升综合素质。

此外,对待高职院校贫困生队伍的精准扶贫管理机制的完善,还应从就业观、求职心态的角度加以完善。建立正确的就业观,转变非发达地区不就业的观念,并主张其返乡创业,可定期举办贫困生返校指导座谈会,以此来形成内驱力提供更好的就业创业方向。同时引导贫困生调整就业心态,淡化自卑情结、精英情结,消除求职挫败性、盲目性等心理。

4.2 智慧化管理

针对精准扶贫机制的创新,还应打破原有的口述式、集体汇报式的教育模式。

首先,积极引入信息化平台,如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媒体、智慧课堂等方式,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扶贫资助政策中深入此类思想,潜移默化地帮助困难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担负起作为一名高校学生的责任,做到刻苦学习,发愤图强,不辜负学校的培养。

其次,需要牢牢抓紧“五项教育”,以此为思想教育的核心,即爱国、感恩、励志、诚信及社会责任感,真正打破原有扶贫政策的粗放性问题,从资金、技术、教学条件以外的角度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从而丰富其精神世界,做到报效祖国。

最后,打造智慧化的精准扶贫制度,在百万扩招背景下,应充分对接扩招政策红利与精准扶贫,对现有的管理机制、教育机制进行优化,科学应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加强对教学app的升级优化,一方面,降低青海、西藏等地区教学资源不足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满足部分贫困群体需要离线学习的需求,有效提高学习成效,实现可持续发展。

4.3 建立多方协调机制

高职院校精准扶贫教育机制在执行过程中涉及多个部门,包括且不仅限于政府教育部门、民政部门等,部门之间相互交叉共同运作,一旦某一个部门出现滞后,会影响多方工作的执行效率。为保证在高职院校百万扩招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政策能够顺利落实,需要构建多方协作机制,并建立职责边界,明确部门间的权利和责任,构建起畅通的办事渠道。同时还应缩短冗余流程,简化非必要的程序,实现纵向深度发展。在落实帮扶机制时,还应联动不同学校、企业,加强交流,实现片区教育情况的综合性进步。

4.4 拓展高职院校精准扶贫教育机制管理范畴

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针对就业创业方面的思考存在理想化情况,但实际上,由于市场意识、社会经验的缺失,会导致求职、创业过程步履维艰,导致成功率很低,这对于特困生来说会造成一定的心理打击。加之由于其自身条件所导致的自卑情结,不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培养。为此,可以在高职院校中组织就业拓展训练,并积极鼓励特困生参与,与其他人共同完成三下乡、勤工俭学岗位等相关活动,既能增加对特困生的社会认可度,又能培养其坚韧性格,为日后的发展提供经验。其训练内容应当符合实际,而非泛泛而谈的内容,如求职简历的制作与优化、面试技巧、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等,逐步建立自信心。

5 结语

精准扶贫理念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细化到高职教育领域,针对扶贫对象而言,需要解决生存性、发展性这两项需求;针对社会未来发展而言,高职院校作为实践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之一,近年来不断扩招,需要加紧落实扶贫工作。在精准扶贫视角下,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扶贫机制仍存在一定问题,尤其对于青海、西藏等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需要从思想、制度、扶贫模式等角度进行深度创新,采用多元化方式,真正打赢这场攻坚战。

本文系2021年度校级教育教学类课题对口帮扶专项重点项目“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精准扶贫路径研究——以青海西藏为例”研究成果。课题编号:HYJY/2021A06,项目负责人:王伟。

猜你喜欢
贫困生精准机制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