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职院校学生劳模精神培养策略

2024-05-10 21:30陈素娟陈国元朱剑波王镇宗延延
知识文库 2024年8期
关键词:劳模劳动院校

陈素娟 陈国元 朱剑波 王镇 宗延延

涉农高职院校承担着农业人才培养、农业应用研究与服务“三农”等功能,强化劳模精神对涉农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提出了将劳模精神融合培养的现实意义与培养策略,为涉农院校培养农业战线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

劳模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应该追求的精神境界,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养德技并修的新型劳动者的时代背景下,弘扬劳模精神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农业高职院校承载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更多农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涉农高职院校学生如何弘扬劳模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每个学校需要关注的问题。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具有近116年的办学历史,多年来,学校围绕“立足苏南,服务三农,紧扣特色,争创一流”的办学定位,着力推进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培养知农、爱农、数字化素养高的农业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线,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民族精神、劳模精神融入课程教学,通过开展劳模进校园、劳模进课堂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增强学生“三农”情怀和服务“三农”的信心,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1 劳模精神的科学内涵

劳模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劳模精神是广大劳动模范在长期的社会劳动实践中创造的,劳模精神是引领时代新风尚的精神高地,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劳模精神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变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劳模精神产生于革命年代,其内涵主要是为革命献身、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内涵演变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的精神;改革开放时期,其内涵呈现出“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老黄牛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劳模精神其内涵发展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孕育而成的伟大的劳模精神,不仅推进了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踏实、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

劳动模范是劳模精神的创造者,劳动模范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的劳动人民,他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还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塑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职业精神和价值追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劳模精神作为劳动模范的思想内核、行动指南,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先进性的主体地位,彰显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

2 劳模精神培养的现实意义

2.1 涉农高职院校自身建设需求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要求农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涉农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一批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实践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入劳模精神,确保高校始终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需要弘扬劳模精神,拓展劳动教育的内涵,提升农业院校劳动教育的质量,推进农业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2 涉农专业学生自身发展需求

农业面临着人才短缺、人员老龄化、创新动力不足、成果转化率低等诸多问题,急需一批有抱负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年轻人充实到农业一线。因此,新时代在涉农高职院校弘扬劳模精神,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向劳模学习,树立见贤思齐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服务于“三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在涉农高职院校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是培育农业人才的必然之举。农业职业院校通过凝练劳模精神,提升学生对劳模精神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为主线,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劳动态度;在生产实践中,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意志品质;在待人处事中,培养学生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道德境界;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助力乡村振兴。

2.3 实施“三全育人”工作要求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实现“三全育人”以“三进”为抓手,在教师中广泛宣传和弘扬劳模精神,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帮助学生克服负面情绪;能积极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全面实施,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从而推动“五育并举”育人要求的全面落实,为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做出表率,探索路径。农业被认为是艰苦的行业,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过程中,不仅需要培养自己高超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培育学生的优秀思想品德,弘扬劳模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的品格,鼓励学生以榜样为力量激发不断前行奋进的动力,在培育优秀的农业人才同时,使人生得到升华。

3 涉农专业学生劳模精神培养现状

3.1 涉农专业学生现状调查

通过对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机电一体化、设施农业等涉农专业2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150名学生来自农村,70名来自城镇,其中70.45%的学生为非独生子女,12.3%的学生进校前参与过农业生产劳动,80%的学生认为吃苦耐劳是涉农高职学生的就业优势,78.2%的学生认为现在学校的劳动实践偏少,有60%的学生认为家庭条件好、家长不需要他们劳动、自身懒惰等造成对劳动积极性不高,91.4%的学生认为条件许可,愿意参与学院组织的劳动实践。接受问卷的学生中,85%的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劳动观念非常淡薄,没有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仅15%的学生认为自身劳动技能很强,涉农专业学生尤为突出。

3.2 学生对劳模精神的认知

通过调查,95.5%的学生了解劳模精神,一致认为在农业高职院校,宣传和弘扬劳模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对提升学习能力,提高自理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培育劳动品质,促进更好就业有所帮助;学生通过劳模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了解劳模精神的内涵与精髓;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融入劳动模范与劳模精神的案例,邀请劳模作为企业导师进课堂,传授实践技能,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亲身体验劳模精神,感悟劳模品质。学生参与学院劳模创新工作室实践,与劳模一起开展研究,提升了自身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品质。大家认为开展劳模精神教育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锤炼学生品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公益劳动、课外兴趣小组等活动加深对劳模精神的理解。开展劳模精神教育的形式主要有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听报告等,学生希望多参与这样的活动,提高职业素养。

3.3 学校劳动教育现状调查

蘇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生源比较复杂,面向全国18个省、自治区招生,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而作为德育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教育,缺少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以简单的劳动代替劳动教育,让学生对劳动价值观产生误解,缺乏创造性劳动。教学过程中,由于基地、场所等原因,缺乏足够的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造成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即使有劳动,也只是简单重复的劳动,割裂了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精神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高职院校实行社会化管理后,虽有利于服务师生,但减少了学生课外实践的机会。家庭教育对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缺失,学生缺少必要的劳动体验,没有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他们中多数厌倦劳动、眼高手低,对体力劳动没有正确的认识,劳动观念严重缺失。另外,青少年缺少锻炼,身体素质较差,干活力不从心,总是感觉很累,进而对劳动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害怕或不愿参加劳动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导致学生缺少劳动意识、劳动实践和社会阅历。

4 涉农高职院校学生劳模精神培养策略

涉农高职院校作为培育中国农业战线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两爱”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如何结合不同专业,挖掘劳模精神的思政元素,树立劳动创造未来的价值观念,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发挥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学校在劳模精神融合培养策略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现总结如下。

4.1 将劳模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在涉农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完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实践育人和劳动教育相结合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进行重点改革,重视劳动教育,特别强调劳模精神,将劳模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应的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周学时为4学时,共计四个学期。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专业特色和专业技能目标要求,制定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将劳动教育系统化,并落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例如,针对园艺技术专业,第一学期以基础的农事劳动为主,掌握各种农具的使用技巧;第二学期则引入了施肥、作畦、搭架等工作;第三学期结合专业教学,引入种植、病虫防治、整枝等工作;第四学期则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生产和田间智能化管理。通过劳动实践、反复操作和严格考核等措施,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将劳模精神作为重要内容融入其中,加强学生“三农”情怀教育。同时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等相结合,在学生中弘扬劳模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4.2 将劳模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学

专业课程教学中,将劳模精神融入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案及教学资源开发中,与专业课同向同行。在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培育弘扬劳模精神的思政元素,通过引入劳模的先进事迹,宣扬劳模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素养。邀请劳模进课堂,发挥劳模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利用劳模自身奋斗的事迹感召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信心和热情,树立勇气坚定信念,积极投身农业事业,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品格。此外,还邀请一批校外的劳模作为学院的产业教授和学生导师,为学生授课和指导实践的同时,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明确奋斗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激励学生努力学好本领,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劳模精神的精髓,立志在学习、工作中践行劳模精神,而且能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在农村广阔天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4.3 将劳模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邀请劳模进校园开展讲座,营造向劳模学习的氛围,在教学楼内展示劳模、名言警句、先进事迹,要在楼宇道路周边建一些名人雕像、文化亭等,使劳模精神的内涵得以物化,让学生在生活、学习、活动中得到熏陶、内化。学院2019年创建了苏州市劳模创新工作室“智能化数字型劳模创新工作室”,利用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实践、创新创业的平台。工作室成立至今已吸引了3000多名高职学生参观学习,20多名学生直接参与相关科研工作和顶岗实践。鼓励学生养成持之以恒、不懈奋斗的品格,为成就辉煌人生奠定基础。同时加强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将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优秀校友的成长历程等多维立体地展示在师生面前,带动学生见贤思齐学先进争做先锋敢担当,自觉传承弘扬劳模精神。

4.4 将劳模精神融入实践活动

将劳模精神教育活动融入学院的第二课堂中,如:花艺社、校园义务劳动、公益劳动、宿舍卫生劳动、校园义卖、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暑期“三下乡”活动等,充分发挥课内第二课堂的自主性、实践性和多元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弘扬劳模精神,不仅丰富了教育形式、拓展了劳动教育内涵,而且还弥补了组织正规活动所牵涉到场所、人员不足、时间冲突等问题,使劳模精神教育和學习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自觉行动。校内实训基地是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场所,更是劳模精神培养的主阵地。利用实训基地开展作物种植活动,养成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执着和专注;通过反复练习养成精益求精的习惯;通过对作物生长的观察和管理养成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通过引导学生创新生产方式、生产模式等,养成学生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品质。因此,对校外基地的选择要严格把关,并加强沟通与协调协作;对校内基地,则需要加大建设力度和管理力度,使其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培养学生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职业素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劳模精神对于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4.5 将劳模精神融入评价体系

学院将劳模精神融入教育评价体系中,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档案,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体系。专业课程采用四元多维的评价方式,综合评价由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增值评价构成。过程性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劳动素养、团队合作、心理健康四部分,评价主体为教师、学生、企业导师;终结性评价包括课前预习任务、课中实践过程、课后拓展任务完成情况,评价主体为教师、平台;增值评价包括项目前后职业素养提升和核心能力掌握情况,综合评价采用线上平台数据和线下课堂教学结合的四元多维度考评机制。在四元多维的评价体系中,将劳模精神融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将学生的劳动态度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5 总结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劳模精神培养取得了一些成就,园艺科技学院坚持“耕艺树人”理念,实施的《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苏南模式创新与实践》,获2018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园林工程学院《“双线四段、筑园塑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厚植特色文化凝萃匠心精神”培育现代园林匠人的创新与实践》分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劳模精神融合培养的重要性,也体现学院在融合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涉农专业学生虽对劳模精神有较高的理论认识,但真正做事时,劳动观念还是有所欠缺,如何提升农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坚定从事农业行业的信心,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关注。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理念,强化实训基地建设,保证学生劳模精神融合培育的实施;通过邀请劳模进校园,强化学生劳动观念培养,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丰富的校园活动,使劳模精神教育成为师生们的自觉行为。

涉农高职院校开展劳模精神融合培育,其意义深远,实现全程化、全员化、全面化,以实践活动为平台,促进劳模精神外化为学生行为,内化为学生自我需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劳模精神教育不仅是新时代涉农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以及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必要准备,在新形势下,弘扬劳模精神,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开拓创新,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努力的方向。

本文系2022年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重点课题,项目编号:SNDJSZ202205。2020年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教学团队“蔬菜生产技术”建设项目,2021年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项目“蔬菜生产技术课程思政创新与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劳模劳动院校
劳模在身边 服务你我他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