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赋能高校师范生师德培养的优势与路径

2024-04-24 08:14宋彩凤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研习师范类师德

摘要:实践教学是提升师范生师德的重要途径,具有实践情境真实丰富、实践效应反馈迅速、实践创新载体具体等优势。高校应以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为导向,促进实践教学赋能师范生师德培养,建议在实践教学设计中树立培养“四有”好老师的目标,通过典型树德、规则立德、课堂育德、文化养德等方式持续提高师范生对师德的认识,指导师范生践行师德,实现知行合一。

关键词:高校;师范生;师德培养;实践教学;师范类专业认证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4)01-0034-04

教育部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指南》均突出了师德师风作为师范类学生培养第一标准的要求。多年来,教育部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引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步入常态化、规范化、法治化轨道。实践教学在师范生师德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实践教学赋能师范生师德培养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中的师德指标分析

“按照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理念,专业认证为师德培育提供了新的生成逻辑,回答了新时代师范生师德的‘理念-操作-保障问题。”[1]理念上“产出导向”强调的是以师范生学习效果为导向,操作和保障上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认证标准将师范生毕业要求放在重要位置,把师范生毕业要求涵盖的内容分为四个维度八个指标,具体是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4个维度,明确中小学教师的道德坐标、知识坐标和能力坐标。每一个维度下设两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和沟通合作。

践行师德这一维度包含了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两个二级指标。首先,师德是教师的第一要素,它引领着师范生的素养培育。“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和生命,是立德树人的根本前提。”[2]指标围绕“四有”好老师标准,要求师范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执教。对于师范生培养主体的高校而言,要从培养新时代好老师的高度重视师范生师德培养,加强师德践行的环境塑造,创新师德培养路径,帮助师范生实现从外在认识到内在认同,最终成为师德践行者,成为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学识扎实、师心宽厚仁爱的新时代好老师。其次,师范生应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情怀能够为师范生的发展提供思想保障。高校要引导师范生把“做学生成长引路人”作为目标,充分利用各类课程实践,尤其是利用校外实践课程,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增强师范生自身发展驱动力。

除了师德规范、教育情怀以外,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等二级指标也内含着师德培养的要求。比如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方面,要求师范生具有一定的人文和科学素养,掌握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班级指导、综合育人方面要求树立德育理念,理解学科育人价值;学会反思、沟通合作方面对师范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专业发展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都有具體的要求。

由此可见,师范类专业认证办法在师范生毕业要求方面构建了“一践行三学会”的基本框架,尤其重视师德培养,从师德认识、师德认同到师德内化都有具体的要求,为实践教学中培养师范生师德指明了方向。

二、实践教学赋能师范生师德培养的独特优势

为培养师范生的师德素养,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将师德目标贯穿全部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与师范类专业所设置的其他课程比较而言,实践教学在师德培养中具有独特优势,特别是教学情境的真实能够保证对师德对象的及时反馈,从而快速提高师范生的师德素养。

(一)实践情境真实丰富

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都是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师范生在实践教学中有机会亲身感受中小学教师的角色,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近距离观察指导教师的行为、处理学生问题、体验中小学校园文化等,深入了解中小学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从而增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同。这些实践情境往往比理论教学更加丰富和复杂,师范生可以在实际情境中体验、感受并解决各种教学问题,这有助于师范生更好地掌握教学技巧,把握师德的具体表现,同时培养他们面对困难和压力时保持乐观和坚韧的品质。从学生见习日志、总结等可以看出,学生对在见习和实习中所见的教育教学问题、现象都能形成很深的印象。

(二)实践效应反馈迅速

见习、实习中的榜样效应很明显。在实践教学中,实习学校安排的指导教师都是学校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师范生有机会接触到优秀的一线教师,通过观察他们的教学行为和师德表现反思自身差距,能够激发其对教师的职业敬仰和职业追求,使其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部分师范生仅仅通过2-4周的见习和实习,思想上就有了很大的转变,比如有师范生在见习结束回到学校后努力练字,担心以后无法胜任教师岗位。另一方面,因为实践教学直接面对中小学生,反馈及时,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的错误会很快被发现。同时,实践教学设立的反馈和评价机制可以帮助师范生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不良倾向,如过于追求分数、忽视学生个性等,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和师德素养。

(三)实践创新载体具体

“教师具备创新能力能更好地适应、实施和创造性地推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3]师范类专业认证十分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培养,校内教学中也鼓励师范生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尝试,但是由于校内没有真实的实践环境,学生的教学创新只是自说自话。然而,在见习、实习、研习期间,由于有实际的教学环境和活动载体,师范生能够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创新实践应用到真实的场景和对象身上,不仅有利于师范生根据创新效果调整思路和内容,而且还有利于他们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教育的变革和发展。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在师范生师德培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师德素养和教育能力,为它们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教学赋能师范生师德培养的路径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要求,高校应构建“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根据师范类专业认证指标中的课程实施、教学能力、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协同育人、学会反思等要求,将“三习”与其他课程融合为一体。在不同阶段,将融合的内容与专业认证指标相结合,各有侧重,并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提供课堂观摩、作业批改、学情分析、现场授课、制作课件与教案、组织班会、专家课例点评等,帮助师范生在见习和实习中加强研习。具体而言,在“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设计中,要切实树立培养“四有”好老师的目标,通过典型树德、规则立德、课堂育德、文化养德等方式持续提高学生对师德的认识,指导学生践行师德,实现知行合一。

(一)典型树德,树立做“四有”好老师的理想

在师范生见习、实习和研习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是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在见习、实习和研习手册中,要设置师德观察日记,师范生要从每天的观察和记录中感受师德的具体体现,如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等。通过记录师德观察、记录学校机构设置和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记录课堂教学等强化师范生的职业意识,在研习中引导师范生结合实习收獲做好职业规划,帮助师范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他们更加自觉地加强师德培养。

其次,要发挥实践教学中指导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实践教学中,校内外指导教师近距离的言传身教对师范生具有重要影响。指导教师对待中小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是师范生的榜样,指导教师以身作则,展现良好的师德风貌,为师范生树立榜样,师范生就会朝着榜样努力成长。见习期可安排每周研习,实习期可安排每月研习,将师德观察和反思设置为研习主题之一。师范生通过研习对于校外指导教师就会形成比较深刻的感受,从指导教师身上看到每天坚持早到晚归、组织班级各项活动、公平对待班级学生、及时处理各项班级事务,体现一名中小学老师的责任感,是高尚师德的表现;也可看到教学上跟进新课标,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形成一定的教学风格等也是师德的具体表现,强化这些观察和思考有利于师范生加深对于师德的认识。

再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穿插组织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活动,如师德讲座、师德研讨会、师德征文比赛等,提高师范生的师德意识和修养。高校要积极组织师德大讲堂,邀请校内外的师德标兵,尤其是一线中小学教师为师范生开展讲座和交流活动,促进师范生与师德模范们深入交流,不断提升他们对师德的认识,激发他们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责任感,为践行师德打下思想基础。

(二)规则立德,明确做优秀教师的根本

高校虽然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教育政策与法规”等课程,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经历的事情最能产生深刻的印象和感悟。在实践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师范生对法律、实习学校相关制度的学习,同时结合实际,引导师范生关注师德师风热点问题。利用正反案例对比,帮助师范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师德秩序和认知,促进其师德师风价值内化,修正并提升师范生主体内在师德素养,提高其对现实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的辨识能力。

其次,抓住教育契机,做好规则教育。师范生实习的过程中,除了要遵守学校的相关实习要求外,还必须遵守实习学校的相关要求。校内指导教师要紧密对接校外指导教师,利用研习活动深入学生群体,将违背制度规定的事情挖掘出来作为大家研讨的案例,例说规则要求。

再次,建立师德评价机制。在实践教学中,要将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尊敬师长、关心爱护学生、自我反思等师德内容纳入考核量表。在此基础上实行多元评价,将师范生自己、小组长、校内外指导教师、见习实习学校的学生和家长评价纳入实践成绩[7],从而对师范生的师德表现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以激励师范生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尤其是见习实习学校的学生和家长评价,是师范生师德的直接作用者,也是师范生师德最有效的实践反馈者,要给予特别关注。

(三)课堂育德,奠定做 “四有”好老师的基础

实践教学对师范生具有特别的意义,从学校课堂的理论学习到中小学课堂的教学实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建议在大三上学期安排两周的见习,大三下学期见习延长至四周;在大四阶段,要专门安排一个学期的实习。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些实践教学安排前,要开设相应的课程对师范生进行相关的培训。建议第一次见习前开设“教学法”课程,使师范生集中学习听课、评课、说课等相关内容和方法,第二次见习前要开设教学技能训练课程,比如“教师口语”“三字一画”“中小学写作指导”等。同时,高校要加强师范类专业的顶层设计,以“四有”好老师为主线,各门课程都要明确师德培养目标,挖掘师德典型案例作为课程思政切入点,并将其融入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以更好地开展师德教育。

高校要加强师德教育相关内容的建设,将师德教育贯穿于整个师范生实践教学之中。在见习和实习中,要求师范生在师德观察日记中记录校外指导教师们的课堂变化,使师范生充分感受与时俱进的重要性,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四)文化养德,营造做“四有”好老师的氛围

在实践教学中,高校要加强“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建设,充分利用实习学校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师德意识,激发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同时,高校还应建设校内师德培养场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师范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师德教育的熏陶。比如建设师德馆,引导学生感受师德师风的重要性;晨诵《师说》,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朗朗读书声中感受作为一名教师要具有的师德修养;建设国学馆,将琴、棋、书、画作为国学馆的主体建设内容,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氛围,在古风古韵中丰富师范生的内心世界,为师德师风培育提供丰厚的文化土壤。

除此以外,还要注重实践中的反思与总结。研习活动在见习和实习过程中穿插进行,能够起到引导学生反思的重要作用。研习实践要系统设计,将师德师风教育贯穿始终。比如第一周设计“观察师德师风表现,反思自身成长”主题,第二周设计“研精彩课堂,促教学成长”主题,第三周设计“乐学善思,教学相长”……每一期研习都应结合学生见习和实习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发挥好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宏亮,艾美伶.专业认证视域下师范生师德培育的生成逻辑、现实审思和实践进路[J].教师教育研究,2023, 35(2):15-21.

[2]张夫伟,潘慧琳,刘丹.从“离身”到“具身”:师范生师德养成的应然转向[J].教师教育论坛,2023,36(1): 52-57.

[3]卿素兰.中小学教师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评论,2022(10):3-7.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研究项目(22YW0403)。

作者简介:宋彩凤(1975―),女,山东青岛人,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学法、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

猜你喜欢
研习师范类师德
师生共生研习 点燃课堂活力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导读课重在框架搭建——任玲老师《堂吉诃德》整本书导读课研习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研习新媒体: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拥抱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吴家麟先生是我研习宪法学遵从的楷模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